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40页(1398字)

1956年广东省开始筹建第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于1958年正式建立。与此同时,中山大学筹建中国古文字研究室和东南亚历史研究室。60年代初期,省民族研究所成立,暨南大学和广东教育学院也分别建立东南亚研究所和教育科学研究室,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这些机构被迫停办。

从1972年起,研究机构逐步恢复。首先成立广东省理论研究室,1974年改名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80年夏扩建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全院设有经济、历史、哲学、人口、文学、法学、学术情报、孙中山等7个研究所,以及图书资料室,并准备筹建港澳研究所、华侨研究所和社会问题研究所。至1985年底全院实有182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9人。该院在科研工作中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也注意联系本地实际,使学术研究更富有地方特色,把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研究课题摆在重要位置上,例如孙中山研究,香港问题研究、经济特区研究、广东山区经济研究、广东人口问题研究等等。省社会科学院公开出版发行综合性理论刊物《广东社会科学》(季刊),并与省经济学会联合编辑出版经济理论双月刊《南方经济》。从1958年——1985年底,该院共出版专着58本,发表论文1398篇。其中在1979年以后出版和发表的专着42本、论文1157篇。

1981年建立另一所社科研究机构——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重点研究广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设有经济、历史、社会问题、城市管理4个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及《广州研究》编辑部。近年来出版专着3部,发表论文44篇。

各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对社科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山大学是广东规模最大的综合大学,社科研究工作成绩卓着。1978年以来,先后恢复、扩建和新建了一批研究所(室),目前共有5个研究所和12个研究室。暨南大学对社科研究也很重视。解放前设在上海的暨南大学就成立过南洋文化事业部,是当时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科研部门,目前暨南大学有17个研究所(室)。华南师范大学(原华南师范学院)在建校初期就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先后成立13个研究所(室)。其他一些高等院校以及广东省委党校、广州市委党校都相继恢复或新建各种社科研究机构。此外,从80年代初期开始,省、市机关各种社科研究性质的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勃兴起来。据1985年底统计,全省社科研究机构共88个,其中除省社科院和市社科所外,各高等院校、党校的社科研究所(室)共有66个,省市机关所属社科研究所(室)共有20个,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科研究体系。

“文化大革命”前,广东省从事社科研究的人员,包括高等院校一部分文科教师,为数不多,专职的科研人员则更少。近几年来,随着各种社科研究机构的建立,社科研究队伍逐步壮大。到1985年底,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地级各社科研究机构共有科研人员702人,各高等院校、党校的专职科研人员共629人,全省共有专职社科研究人员1331人。其中研究员、教授91人;副研究员、副教授408人;助理研究员(或相当于该职称者)498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