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活跃的学术活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第640页(1591字)

1985年,成立了哲学、经济、历史3个学会,初步开展了一些学术活动。1960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正式成立。接着,又相继成立教育、语文、图书馆等3个学会,出版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刊物《学术研究》。从此,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学术讲座以及学术年会等各种学术活动逐步活跃起来。当时比较重大的学术活动有:关于矛盾精髓问题、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部分质变问题以及相对真理问题的讨论;关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问题的讨论;关于史学史问题、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土地关系问题、鸦片战争时期的社学问题、孙中山思想问题以及香港大罢工问题的讨论;关于社会主义教学原则、中小学教学质量问题的讨论。此外,各个学科还广泛开展了学术研究方法论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十年动乱期间,省社联及所属的6个学会完全停止了活动。粉碎“四人帮”以后,于1978年1月恢复社联机构及原有的6个学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省社联所属的学会和学术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建立58个学会(协会、研究会),现总计已有64个学会,拥有会员1万多人。随着学术团体的增加和扩大,学术活动也活跃起来。几年来,一方面围绕着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来进行探讨研究,例如,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的讨论和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对我国特别是本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讨研究,例如关于广东经济工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问题、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经济特区问题、广东人口问题等。同时还密切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经济调查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此外,还注意组织开展具有本省地方特色的文史问题的探讨,例如开展了关于广东农民运动、太平天国与洪秀全思想、戊戍维新运动与康、梁思想、辛亥革命、孙中山思想等问题的讨论。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中,冲破了长期禁锢着史学界的一些“左”的思想束缚,取得了新的成果,如对戊戌维新运动和康、梁的重新评价问题、对丘逢甲的评价问题以及彭湃同志在广东农民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等。1981年和广西联合举办的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1983年全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以及1984年召开的孙中山学术讨论会,都是本省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的学术讨论会,有美国、日本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一些专家、学者参加。在开展关于教育本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讨论时,还与香港地区学者共同探讨了陶行知教育思想问题。文学方面先后开展了关于苏东坡、鲁迅、黄遵宪文艺思想的讨论。另外,省社联在1984年5月组织了大规模的“广东省社会科学界咨询服务活动”,参加咨询服务的有89位专家、教授,前来咨询的群众达8000多人,获得了好评。

广州、汕头、茂名、佛山、韶关等市社联已相继成立,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活动,例如关于广州中心城市作用、广州物价、中共广州党史和广州地方史等问题的研究讨论,汕头市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讨论,佛山市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建设问题的研究讨论等,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随着我省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同国外以及港澳地区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也逐步活跃起来。据统计,1978年至1985年间,仅省社会科学院接待的外国专家和学者就有377批1054人次。前来广州为各大学、各学会讲学的专家、学者有66人。1985年底,香港浸会学院还与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筹办“迈向21世纪的粤港关系学术研讨会”,促进了粤港社会科学工作者友好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