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6页(1817字)

【释义】: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EB病毒所致的淋巴细胞增生性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和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和EBV抗体阳性为特征等。

【诊断】:

1.流行病学

(1)儿童、青壮年多见。6岁以下儿童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感染。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2)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3)通过密切接触经口鼻传播,偶可经输血感染。

2.临床表现 潜伏期5~15d不等。成人通常4~7周。

(1)起病急缓不一。发热,热程差异很大,自数日至数周,甚至长达数月。热型不定,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2)淋巴结肿大 70%患者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尤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肿大淋巴结有轻压痛,分散无粘连,不化脓,消退缓慢。

(3)咽峡炎 约半数患者有咽痛,但咽部充血则相当普遍。扁桃体和悬雍垂有充血和分泌物。肿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4)肝脾肿大 50%以上患者有脾肿大,一般为轻度,体格检查时注意不宜重按,以防破裂。肝肿大约见于10%的病例,可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肝功能检查异常。

(5)皮疹 约10%病例在病程1~2周时,出现多形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1周内隐退。最常见者为丘疹及斑血疹。

(6)神经系统症状 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周围神经炎等。

(7)其他 偶可发生心包炎、心肌炎、肾炎、胃肠道出血、间质性肺炎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增,偶可达(30~50)×109/L,淋巴细胞增多。异常淋巴细胞10%以上有助于诊断。

(2)血清学检查 嗜异性凝集试验:病初常为阴性,一般在2周后出现阳性。经豚肾吸附后,效价在1∶64以上有诊断意义。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者诊断意义更大。

(3)EBV抗体检测 一般用于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而临床疑为本病患者。近年来检测血清中依壳抗VCA-IgM和早期抗EA-IgG,抗VCA-IgM,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均具诊断价值。

(4)其他 肝功能大多异常。有神经系统并发症者,脑脊液改变表现为压力增高,并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蛋白增高,糖正常。

4.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白喉、疱疹性咽炎、渗出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等鉴别。

【治疗】:

(1)本病主要为对症治疗。多自限性,预后良好,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如有肝损害的按病毒性肝炎对症治疗,抗菌药物对EBV无效;仅在咽部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的,采用红霉素或青霉素G治疗,疗程7~10d。

(2)重症患者如咽部或喉头有严重病变或水肿者,或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心肌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可酌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d,疗程3~5d,也可用地塞米松静滴。脾破裂若能及时确诊,迅速输血或可采取手术等措施,常可使患者获救。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病毒治疗对本病的确切疗效尚待证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