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0页(3580字)

【释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又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脑膜刺激征。

【诊断】:

1.流行病学 流行季节多为冬春季,儿童多见,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

2.临床表现 潜伏期2~7d,一般为2~3d。按病情分四种类型。

(1)普通型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有1~2d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突发高热寒战、伴头痛、全身不适及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症状,70%~90%患者可有皮肤黏膜瘀点或瘀斑。同时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等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

(2)暴发型 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有三型表现。

1)休克型(即华佛综合征) 骤起高热、头痛、呕吐等严重中毒症状,皮肤迅速出现瘀点、瘀斑,短时期内蔓延全身,且融合成片,严重者皮下出血、坏死。患者出现严重休克,面色苍白,四肢末端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脉搏细速甚至触不到,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并可有尿少、尿闭等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急促,易并发DIC。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脑脊液检查大多澄清。

2)脑膜脑炎型 头痛剧烈,呕吐频繁,反复惊厥,意识障碍加深,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严重脑水肿可发生脑疝和中枢性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阳性,锥体束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静脉纡曲,乳头水肿。脑疝有枕骨大孔疝和天幕裂孔疝,表现为昏迷加深,瞳孔散大或缩小,光反射消失,呼吸节律不规则,可有双吸氧,抽泣样,叹息样,潮式样或点头样呼吸。

3)混合型 以上两型临床表现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情极严重,死亡率高。

(3)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皮肤黏膜可有少量细小出血点,轻度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

(4)慢性败血症型 极少见。多发生于成人,儿童少见。

3.体征

(1)脑膜刺激征 绝大多数有明显脑膜刺激征,在休克型流脑患者脑膜刺激征大多缺如。

(2)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暴发型流脑可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

(3)颅内高压、脑疝的临床体征可出现,尤于脑膜脑炎型更甚,表现为呼吸衰竭与瞳孔等变化的体征。婴幼儿表现为囟门隆起。

(4)少数患者有脾肿大及恢复期出现口唇疮疹。

4.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一般20×109/L左右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

(2)脑脊液检查 外观混浊似米汤样或脓样,细胞数常达数千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明显增高,糖明显降低。脑脊液压力增高。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可为阳性。

(3)血培养 如处于败血症期血培养可为阳性。

(4)皮肤瘀点涂片及染色 可找到G-脑膜炎奈瑟菌。

(5)免疫学检测 可协助确诊,多应用于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学检查阴性者。

(6)DIC全套 休克型患者DIC检测为阳性,提示DIC发生。

5.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细菌(如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等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对症治疗 高热时降温,惊厥时用镇静剂,脑水肿颅内高压时用脱水剂。

3.病原治疗

(1)青霉素G 每日10万~20万u/kg,如暴发型流脑其剂量每日30万~40万u/kg,首剂为总剂量1/3的青霉素钠盐,适当稀释后迅速静脉推注,余下2/3青霉素G静脉滴注,疗程5~7d。

(2)氯霉素 成人1.5~2g,暴发型流脑每日3g,儿童每日50mg/kg,分次加入葡萄糖水中滴注,疗程5~7d。

上两药为首选药物,并联合应用,疗效确切。

(3)头孢菌素 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又名西力欣(zinacef),每8小时3g,小儿每日100~200mg/k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用5~7d。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三嗪(ceftriaxone),成人每日2g,小儿每日50~100mg/k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

4.纠正酸中毒 流脑患者常伴酸中毒,入院时即应及时纠正。首选5%碳酸氢钠,每次5ml/kg,或11.2%乳酸钠3ml/kg,再根据CO2结合力情况决定用量。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

(1)普通型流脑 入院当天即给予氢化可的松,200~300mg。

(2)休克型流脑 应用氢化可的松,视情况300~500mg/d,待休克纠正后减量及停药,一般不超过3d。

(3)脑膜脑炎型流脑 常用地塞米松,每6~8小时1次,每次5mg,待脑水肿改善,神志转清后减量,一般用3~5d。

6.抗休克治疗 在纠正血容量及酸中毒的基础上,如休克仍无明显好转,应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国内有主张用山莨菪碱,每次0.3~0.5mg/kg,重者可用1mg/kg,每隔10~15分钟静脉推注一次,应用数次后面色转红,四肢温暖,血压上升后可减少剂量及延长注射间隔时间而逐渐停用。如应用8~10次后无效,则应改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首选多巴胺,剂量每分钟2~6μg/kg,根据治疗反应调整速度和浓度。除此之外毛花甙C强心药物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应用,并注意监护尿量及中心静脉压。

7.DIC治疗 暴发型流脑常伴有DIC,应及时用肝素每次0.5~1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4~6小时后检测全套DIC,决定是否再用第二剂。多数患者应用1~2次即可见效而停用。同时输鲜血或血浆,及时补充维生素K等凝血因子。

8.脱水剂应用 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病发生。脑膜炎期患者必须定期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每次1~2g/kg,根据病情每隔4,6,8,12小时静脉快速推注1次,直至呼吸恢复正常,两侧瞳孔大小相等,血压恢复正常,其他颅内高压症状好转为止。

9.呼吸衰竭处理 除脱水剂应用外,应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血管扩张剂、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如ATP、辅酶A、细胞色素C、肌苷等药物)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给予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气官切开、人工辅助呼吸直至自主呼吸出现。保持呼吸道通畅,供给足够的氧。

10.亚冬眠疗法 主要用于高热、频繁惊厥及明显颅内高压者。予氯丙嗪和异烟肼各1~2mg/kg,肌注或静注。第1次注射后,第4~6小时再肌注1次,共3~4次。同时用冰袋物理降温,使体温降至36℃左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