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性菌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99页(1735字)

【释义】:

新型隐球菌系真菌中一种,经呼吸道吸入后经血路进入中枢神经系,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称作新型隐球菌病(cryptococcus neoformans),起病后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出现脑膜刺激症及颅内高压症。脑脊液经墨汁涂片可找到新型隐球菌,患者血清中可找到新型隐球菌抗体,诊断确立。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进行性颅内高压症,昏迷抽痉、头痛如裂,为本病特点。一般起病7~10d时常伴严重颅内高压,危重者常因此发生脑疝而死亡。

(2)体征

1)颈项抵抗 脑膜刺激征阳性、克氏(Kernig)症、布氏(Bruzinsk)症阳性、巴彬斯基症(Babinski症)阳性。

2)伴交通性脑积水,锥体束征、Babinski症阳性。

3)眼底乳头水肿。

4)颅底伴粘连者可出现颅神经麻痹体征,如眼外展障碍面瘫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常规示细胞计数小于500×106/L,分类中示淋巴球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

2)脑脊液生化示糖及氯化物降低。

3)脑脊液墨汁涂片可找到新型隐球菌。

4)血清免疫学检查CSF中可找到相应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5)脑脊液真菌培养阳性。

(2)影像学检查 部分患者CT或MRI示脑积水或伴脑霉菌性脓肿,未及时治疗者脑实质中可伴真菌性肉芽肿呈占位性病变。

3.鉴别诊断 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也有同时伴结核性脑膜炎者,因此每次脑脊液检查时均应同时作有关结脑的细菌学检查。

【治疗】:

(1)一般治疗 高热者物理降温,颅高压者用20%甘露醇脱水降压,神志清醒患者宜饮食富有营养及维生素的食物。

(2)病原治疗 首选两性霉素B,从1mg起用逐步递增至成人每日30~35mg。疗程为在连续3个月治疗中,两性霉素总累积剂量达3g,在此3个月中辅以每周2~3次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其剂量从每次0.1mg起逐步递增至每次1mg,鞘内注射总累积量要求为35mg左右,并结合当时临床表现及CSF霉菌涂片再酌情停药,在使用过程严密观察两性霉素毒性。

(3)5-氟胞嘧啶 成人每日6~10g静滴,与两性霉素B合用有协同作用,目前认为此两者联合是最佳方案。

(4)对上述药物治疗若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可考虑应用氟康唑,成人第1日400mg,以后每日200mg静滴。

(5)对病情已基本稳定,而伴脑积水侧脑室扩张者应尽早作脑室引流或脑室—腹腔转流术对保护两眼视力有积极效应。

(6)在应用两性霉素时可加氢化可的松50~100mg/d(加入含两性霉素的葡萄糖500ml溶液中)一起缓慢静滴以减少两性霉素不良反应。

(7)对两性霉素B应用时出现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者,近年来可改用毒副反应明显较低的脂质体两性霉素,用法同上,逐步递增剂量,直至治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