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281页(1795字)
【释义】:
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肺吸虫又称并殖吸虫,人因生食含囊的石蟹、喇蛄、虾螺类而感染。虫体主要寄生于肺部,也可异位寄生于脑、脊髓、胃肠道、皮下组织等,故临床表现多变化复杂。
【诊断】:
1.临床表现 潜伏期3d~8年,多数为1~3个月。可表现为隐性感染,仅有免疫学检查阳性而无临床症状。急性肺吸虫病症状可轻可重,轻者低热、盗汗、食欲不振、乏力;重者急性起病,高热或伴胸痛、咳嗽、气急、腹痛、腹泻等。临床类型主要有:
(1)胸肺型 咳嗽、胸痛、咳棕红色果酱样黏痰为主要症状。血痰常见于卫氏肺吸虫病。成虫游走于胸腔,可引起渗出性胸膜炎。气胸、脓胸、胸痛、气急常见。少数有哮喘症状。
(2)皮肤肌肉型 以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及肌肉结节为主要表现。多出现在腹部至大腿间,结节呈单个散发或多个成串。
(3)腹型 以腹痛、腹泻、棕褐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腹痛部位不固定,以右侧和下腹部较明显,可有腹膜炎表现。
(4)脑型 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常为严重感染。表现为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癫痫、视神经受损。少数可侵入椎管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急性肺吸虫病白细胞增多,为类白血病样反应。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般为20%~40%,高者可达80%。
2)病原学检查 痰、胸水、脑脊液涂片镜检,或皮下结节、包块组织活检可发现虫卵。
(2)胸部X线检查 病变以中下肺野为主,早期有胸膜反应和胸腔积液,以后可见胸膜粘连增厚。由于病变发展阶段不同,有四种X线征象。
1)早期浸润性阴影 边界模糊的云絮状阴影,约1~2cm,中心有不规则透亮区,或可见小液平。
2)多房性囊样阴影 在片状或结节状阴影中可见蜂窝状小透亮区,单房或多房,囊壁薄,边缘模糊。老的病变则壁厚而边缘较清晰。此为最具特征性的征象。
3)结节性阴影 密度均匀、境界锐利的类圆形阴影,可带有空泡。
4)硬结钙化阴影 大小不等的斑点、条索状影及钙化点。
(3)免疫学检查
1)皮内试验 成虫抗原,以1∶2000稀释后作皮内试验,阳性率可达95%。多作为普查筛选用。
2)补体结合试验 阳性率为98%,对早期肺吸虫具有诊断意义,但与其他吸虫有交叉阳性反应。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阳性率达100%,且较少有交叉反应。但无诊断特异性。
3.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肺结核、肺部肿瘤、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结核性腹膜炎、脑肿瘤、脑膜炎等鉴别。
【治疗】:
1.内科治疗
(1)吡喹酮 为广谱驱虫药,疗效高,不良反应轻。剂量为25mg/kg次,每日3次,连服2d为一疗程。总剂量为150mg/kg,必要时可服两个疗程。
(2)硫双二氯酚 成人剂量为每日3g,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10~15d为一疗程,未愈者可重复一疗程。
2.外科治疗 皮下包块、慢性脑型、脊髓型合并压迫症状,内科治疗反应差,可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