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内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69页(2582字)
【释义】:
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系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速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大多阳性。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温度不同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根据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特发性)和继发性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诊断】:
1.临床表现
(1)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进展亦较慢,表现为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以发热和溶血为起始症状者较少见。急性发作和缓解期相交替。急性型多发生于小儿,偶可见于成人,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腰背痛,甚至休克及神经系统症状。
(2)患者有皮肤黏膜苍白,溶血发作时均有黄疸,肝脾常肿大,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有时可伴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辅助检查 除有前述溶血性贫血的一般实验室检查异常外,尚有以下特点。
(1)血象 急性发作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外周血液中可出现中幼和晚幼粒细胞。但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也可减少。
(2)Coombs试验阳性 ①直接试验:测定血液中有无附着于红细胞上的不完全型抗体或补体;②间接试验:测定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完全型抗体或补体。
(3)其他 尚有血清华氏反应呈阳性,免疫球蛋白增多,抗核因子阳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C3低于正常等表现。
3.诊断标准
(1)近4个月内无输血和特殊药物服用史,如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温抗体型自体免疫溶血性贫血。
(2)如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但临床表现较符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脾切除有效,排除其他溶血性贫血(特别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可诊断为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的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治疗】:
1.原发病治疗 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2.肾上腺皮质激素 为主要治疗药物。开始剂量要用足,如泼尼松每日1~1.5mg/kg,分次口服,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1g/d,共3d短程冲击疗法。患者症状先好转,约1周后红细胞迅即上升。如治疗3周无效,需及时更换其他疗法。待溶血停止,红细胞数恢复正常后再逐渐缓慢减少剂量。以泼尼松为例,每周减少日服量10~15mg;待每日量达30mg后,每周或每2周再减少日服量5mg;至每日量仅15mg后,每2周减少日服量2.5mg。小量激素5~10mg维持至少3~6个月。如至少需15mg/d泼尼松才能维持血象缓解者应考虑改换其他疗法。
3.脾切除 脾切除术的指征为:
(1)应用激素无效者;
(2)长期应用激素发生不良反应不能再继续应用者;
(3)年龄大于9岁,最好为年轻患者。有条件者,在决定手术前,可进行放射性核素检查,以预计手术疗效。如放射性核素51Cr肝脾区体表测定,示脾脏为红细胞破坏的主要场所,提示手术疗效可能较好;如测定肝脏为主要破坏场所,则不宜手术。
4.免疫抑制剂 应用指征为:
(1)激素和脾切除都不足以导致缓解者;
(2)脾切除有禁忌;
(3)皮质激素量需10 mg/d(泼尼松)以上才能维持缓解者。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甲基苄肼等均为常用免疫抑制剂。每日剂量硫唑嘌呤为2~2.5mg/kg,环磷酰胺为1.5~2mg/kg。
免疫抑制剂可与激素同用,待血象缓解后,可先将激素减量以至停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可用25mg,隔日1次或每周2次维持。总疗程约需半年左右。在减量过程中如疾病复发,可恢复至原来剂量;停用抑制剂后患者有复发,可重新应用皮质激素。任何一种免疫抑制剂使用4周如疗效不佳,可稍加大剂量,每2周增加日用量25mg,或改用其他制剂。
5.达那唑(danazol) 600~800mg/d,分次口服,连用2个月。如缓解1个月以上可减量至每日400~600mg。常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合用。
6.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 指征:
(1)大剂量皮质激素无效者;
(2)严重溶血不宜作脾切除术的老年患者;
(3)9岁以下的婴幼儿AIHA;
(4)切脾前的辅助治疗;
(5)切脾和激素无效的Evans综合征。
剂量为每日0.4~0.5g/kg,连续5d静脉滴注。有效者,每隔21~28日再用相同剂量静脉滴注1次。
7.血浆置换 主要适用于急性溶血危象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皮质激素无效的AIHA。
8.输血 仅在贫血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时应用。一般以洗涤红细胞输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