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147页(1542字)

【释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感染。此病发病率高,约0.1%~0.2%。早产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发病率更高。其感染途径可发生在分娩前,如母亲有发热等感染史、胎膜早破。产程中如产程延长、消毒不严或水污染;产后有窒息抢救史及脐部或皮肤黏膜等感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足月儿和晚期新生儿有发热、拒食、神萎或烦躁不安,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症状不典型,表现为拒奶、溢奶、不哭、不动、面色苍白、体重不增、体温不稳,有时体温不升,黄疸加重,并发硬肿。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或呕血、便血,肺出血,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面色苍灰、四肢冰冷、皮肤花纹、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2)体征 有局部感染现象,如皮肤脓疱疮,脐部渗出脓性分泌物,皮肤挑破,口腔刮破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奔律病程中可发生脑膜炎、肺炎、骨髓炎、深部脓肿等。皮肤瘀点、瘀斑,肝脾肿大较为常见。

2.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生后3d白细胞总数升高>20×109/L或<5×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增多,核左移,可有中毒颗粒,杆状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之比≥0.2。血小板计数常可降低,血胆红素增高。

(2)血培养 应在用抗生素前,体温上升时取血作血培养,宜同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在做血培养前,如已用过破坏细胞壁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等),加做L型细菌培养。

(3)直接涂片找细菌 如疑有宫内感染于出生后2h内取外耳道内液体或胃液涂片找细菌。细菌和白细胞超过4个/HP为阳性。

(4)C反应蛋白≥15μg/ml,微量法血沉增快。重症患儿应常规胸片摄片及脑脊液检查。宫内感染者,血IgM增高有参考价值。

【治疗】:

治疗为综合性,加强护理,选用适当抗生素和其他治疗。

1.抗菌治疗 及早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杀菌剂。在病原不明时,可应用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治疗。病情危重者目前常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用药。待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报告后,针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加以调整。疗程须10~14d,对脓毒血症建议须用药4~6周。参见表4-3。

表4-3 新生儿败血症的抗生素治疗

2.免疫疗法 可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对重症病例可考虑换血治疗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00~400mg/kg每日1次,连续3d。中性粒细胞减少或骨髓衰竭者输注中性粒细胞每次1×109个/kg,输入前先经30Gy(3000rad)照射灭活淋巴细胞,防止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支持和对症治疗 注意保暖,供给足够热量和液体,及时纠正酸中毒、高血糖、低血糖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如属间接胆红素升高可用光疗。中毒性休克者加用地塞米松每日1~2mg/kg,或氢化可的松10~20mg/kg静脉注射,连续2~3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