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11页(2644字)
【释义】:
泌尿道感染简称尿感,可累及尿道、膀胱、肾盂及肾实质。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反复感染者可导致肾损害,致病菌80%~90%为肠道杆菌所致。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1)急性尿感 病程<6个月,婴幼儿表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呕吐、排尿时哭吵。新生儿期表现黄疸。儿童在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寒战、腰痛。下尿道感染表现尿急、尿痛、尿频等症状,有时出现终末血尿。
2)慢性尿感 病程>6个月,表现为间歇性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贫血,少数可发生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
(2)体征 婴幼儿无体征,儿童可有肾区叩痛。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以脓尿或菌尿为其特点,清洁中段尿沉渣白细胞>5/HP可确诊为脓尿。少数可伴有血尿。
2)尿培养及菌落计数加药敏试验 清洁中段尿培养(尿液至少在膀胱停留4~6h以上),如菌落计数>105/ml确诊尿感。如系耻骨上膀胱穿刺取尿培养者只要有细菌生长或菌落计数>102/m1即有诊断意义。
3)尿直接涂片找菌 新鲜尿一滴烘干,油镜下每个视野菌数>1个即可诊断。此法迅速简便.可靠。
4)肾功能检查 慢性肾盂肾炎常有尿浓缩功能受累。晚期可出现血尿素氮或血肌酐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平片、静脉肾盂造影及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对检查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膀胱、尿道畸形有诊断价值。
2)肾脏超声检查。
3)肾图 有助于发现尿路梗阻及反流。
4)放射性核素检查 了解肾血流灌注、肾功能及肾畸形。
【治疗】:
本病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复发,除去诱因,纠正先天性或后天尿路结构异常,防止肾功能损害。
1.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多饮水,勤排尿。注意外阴部清洁。
2.抗菌治疗 强调尿培养标本送检后,行抗生素治疗。
(1)磺胺药 适用>6个月小儿,在酸性尿中抗菌作用增强。常用复方甲异噁唑(SMZ+TMP)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一般疗程1~2周,应多饮水,防尿中形成结晶。
(2)呋喃坦啶 每日8~10mg/kg,分3次口服,抑菌范围广,在酸性尿中作用增强,对大肠埃希菌效果显着,不易产生耐药性,宜饭后服,亦可配合TMP合用。对顽固性尿感需连续治疗3~4个月,更宜选用。
(3)喹诺酮类药物 常用有氟哌酸每日10~15mg/kg,分3~4次口服。此外有氟嗪酸每日10~20mg/kg,分3次口服,比氟派酸抗菌活性强4~8倍。小儿慎用。
(4)半合成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每日50~100mg/kg,口服或静脉滴。近来用优力新每日150mg/kg肌注或静滴。或羟氨苄西林(amoxcillin)每日25~50mg,分3次口服。
(5)头孢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菌均有很强抗菌作用。常用者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V)、头孢拉啶(先锋霉素Ⅵ),剂量均为每日50~100mg/kg,分3次服用。
3.疗程 急性感染,一般用药7~10d,如发热、腰酸等上尿路感染症状明显,可延长至10~14d;如反复再发,在急性症状控制后可用SMZ、呋喃坦啶、氟哌酸,小剂量于每晚睡前服用(1/3~1/4),可持续3~6个月。为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可采用轮替用药,即每种药物用2~3周后轮换使用。
(1)急性尿感 一般用药7~10d,重症感染(肾盂肾炎6~8周),通常口服抗生素24~48h后症状改善。停药3d及停药6周各做一次尿培养。如是后二次细菌均培养为阴性者为痊愈,以后每月随访一次共需3个月。
(2)婴幼儿尿感 相当部分由血行感染所致。静脉用药至少5~7d,48h后应重复做尿培养,待临床症状改善,体温正常3~5d,尿培养阴性后改口服用药10~14d。
(3)复发性尿感 指在疗程结束后6周内再次出现尿感症状,尿培养同前次菌株相同者,表明原治疗不彻底或治疗失败,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疗程6~8周。
(4)持续性菌尿不转阴性或多次复发病例 经2~4周正规治疗,症状控制后继续给小剂量药物,如SMZCo或呋喃坦啶或氟哌酸,按每日治疗量的1/2或1/4量每晚睡前服1次至菌尿消失,疗程6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2年。为了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可采用轮替用药,即每种药物用2~3周后轮换用。
4.手术治疗 对存在导致尿感复发的畸形、梗阻、反流等因素能做外科手术矫正的急性尿感控制后必须及早手术,以防肾损害或进一步加重肾损害。
5.中医中药 辨证论治治疗。
6.定期随访 对易复发尿感者及对伴有尿路结构异常者,应密切注意肾脏发育及有无瘢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