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78页(2753字)

【释义】:

慢性白血病是由骨髓相应系统异常增生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淋),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其发生率占小儿白血病的2%~5%,并且以慢粒最为多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疾病,起源于多能干细胞的肿瘤性转化,骨髓和血液中粒系各期幼稚和成熟的细胞显着增多,尤以中、晚幼粒细胞为甚。临床表现也由粒细胞的过度增生所致。细胞遗传学上有特异标记Ph'染色体,即t(9;22)(q34;q11),分子生物学检查可见BCR-AbL融合基因。

【诊断】:

1.临床表现 慢粒早期可无症状,往往因其他疾病检查血象时发现,临床可分为婴幼儿型和成人型,临床过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

(1)婴幼儿型 此型少见。发病年龄1~2岁,初起症状以反复感染,出血为主,面部有皮疹,呈红斑或蝶状丘疹,淋巴结肿大较肝脾肿大显着,白细胞计数大多较低,单核细胞增多>10%,HbF增多,Ph'染色体(-),病程进展较速,预后不佳。

(2)成人型 发病年龄7~14岁,病初乏力,消瘦,腹痛,食欲亢进到减退,晚期出现发热、贫血等,脾肿大较肝肿大明显,发生脾栓塞时可出现腹部剧痛、血性腹水等,骨痛,甚至出现病理性骨折,皮肤出现斑丘疹,结节等。

(3)慢粒加速期具有以下两点可考虑诊断:

1)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痛。

2)进行性脾肿大。

3)血小板减少,偶突然剧增。

4)外周血嗜碱细胞>20%。

5)外周血和(或)骨髓中原始粒细胞>10%。

6)骨髓中胶原纤维显着增生。

7)出现Ph'以外的其他染色体改变。

8)对传统的抗慢粒治疗无效。

9)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集落比增高。

(4)急变期 具有以下1点者即可诊断:

1)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20%。

2)外周血原始粒+早幼粒细胞≥30%。

3)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50%。

4)有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婴幼儿型

a.血象 贫血为中重度,网织红细胞增高,可见有核红细胞,白细胞数在(15~100)×109/L,分类中可见大量未成熟和成熟的粒系细胞,成熟单核细胞>10%,血小板减少。

b.骨髓 中性成熟粒细胞显着增生,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减少。

c.Ph'染色体 阴性,HbF增加,HbA2减少,红细胞内碳酸酐酶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减少,血清溶菌酶和维生素B12增高。

2)成人型

a.血象 轻中度贫血,网织红细胞3%左右,白细胞数(100~800)× 109/L,中幼粒、晚幼粒、带状核和分叶核组成白细胞主要成份,嗜酸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加,血小板正常或增加。

b.骨髓 增生明显活跃,以粒细胞系为主,红系减少,巨核系常增加。

c.大部分患者Ph'染色体阳性,HbF稍增加,血清维生素B12、溶菌酶增加,并可有溶菌酶尿。

【治疗】:

1.慢性期化疗

(1)白消安(利兰) 开始时每日4~8mg/m2,口服,白细胞降至一半时减量,降至15×109/L时停药,或白细胞降至20×109/L时改为2mg,隔日1次维持,使白细胞维持在10×109/L左右。

(2)羟基脲 每日20~40mg/kg口服,当白细胞计数降至治疗前一半时,剂量减半,白细胞至(10~15)×109/L时停药,用于对白消安(马利兰)无效或血小板减少者。

(3)6-MP 每日2.5~3mg/kg,口服,白细胞降至15×109/L时停用。

(4)靛玉红 每日3~5mg/kg,分2次口服。

(5)联合化疗 COAP,DOAP等方案。

2.骨髓移植 HLA相配的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可使患者长期无病生存。最好在慢性期的早期进行移植。

3.脾治疗

(1)脾区深度X线照射 用于脾脏显着肿大及白细胞计数显着增多的患者。

(2)脾切除。

4.干扰素和羟基脲合用 羟基脲:每日50mg/kg,口服,当白细胞<10.0×109/L时停用。α-干扰素:每日100万~400万u/m2,肌注,先每天一次,持续2周,然后隔天一次,持续3个月,再每周2次,持续3个月。若白细胞<4.0×109/L,停用干扰素,直至白细胞>4.0×109/L时,再逐渐用干扰素。

6.急变期治疗 同急性白血病。

上一篇:血友病B 下一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