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595页(1449字)

【释义】:

脑性瘫痪是一个综合性名称,包括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病例除肢体进行性瘫痪外,还有智力不足,不随意运动及视、听或语言功能异常,且有抽搐发作与感觉障碍,主要病因为脑缺氧、颅内出血、感染、早产和黄疸及各种颅内畸形等症,其中以围产期因素最为重要。

【诊断】:

1.临床表现 根据运动功能障碍可分为四型:

(1)痉挛型 最常见型,主要病变在锥体束,多为双侧性,受累的肌肉肌张力增强,内收肌尤为明显,下肢症状较重,垂直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叉呈剪刀样,足跟悬空,足尖着地。上肢症状较轻,两肘关节屈曲内收于胸前,腕和手指关节也屈曲,神经反射方面可见各种深反射亢进,并出现踝阵挛。根据瘫痪部位又可分为四肢瘫痪、偏瘫(半侧肢体受累)、截瘫(下肢受累)和肢瘫(三肢瘫及单肢瘫)四种。

(2)运动障碍型 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出现不自主和无目的的运动,或为手足徐动,或为舞蹈样,或为动作过多,均为双侧性,常于睡眠时症状消失,常是核黄疸后遗症。

(3)共济失调型 主要病变在小脑,表现为步态不稳,快速轮换的动作差,指鼻试验易错误,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低下。

(4)混合型 同一个病儿可表现上述2~3个型的症状。

2.辅助检查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可对听觉损害做早期诊断。

(2)CT 病因与年龄不同,CT表现不同,一般为脑萎缩、脑室扩大及密度减低病灶,亦有脑积水、钙化灶及畸形等表现。

3.鉴别诊断

(1)痉挛型瘫痪应与其他神经系统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神经瘫痪鉴别,如脑白质营养不良,脑肿瘤所致瘫痪,这些疾病均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

(2)共济失调型应与慢性进展的小脑退行性病变相鉴别,后者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加重,而前者无变化。

(3)本病应与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相鉴别,后者运动发育落后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又追上正常,而且肌张力正常,无病理反射。

【治疗】:

治疗原则 以功能锻炼及适宜教育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1)一般疗法 早诊早治,可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加强护理,加强教养及语言训练。

(2)体育锻炼和理疗 重视大自然疗法和肌肉训练、肢体锻炼、按摩、推拿及捏脊疗法以及电疗、光疗对瘫痪肌肉恢复有帮助。

(3)药物疗法 早期可静注脑活素,并可给予减低肌张力药物如地西泮(安定)等,伴发癫痫者,给抗癫痫治疗。

(4)矫形手术 解除肢体挛缩,以利功能锻炼,纠正用其他方法不能纠正的畸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