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电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48页(4366字)

小儿心电图与成人有显着不同,年龄愈小差异愈大,表现为心率快,各间期及各波的时限较短,心前异联电压较高。新生儿及婴儿右室占优势,电轴右偏。新生儿5d之内右心前导联T波直立,5d后T波V1、V3R导联倒置。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变化逐渐减小,学龄儿童心电图接近成人。描记小儿心电图应加做V3R和V6导联。

【适应证】

(1)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激动起源异常和传导障碍。

(2)心房、心室肥大。

(3)心肌病变 心肌炎、心肌病、心肌供血不足,如先天性左冠状血管起源异常。

(4)心包疾病 急性、慢性心包炎。

(5)电解质紊乱 高血钾、低血钾、高血钙及低血钙等。

(6)药物影响 洋地黄、奎尼丁、氯化钾等抗心率失常药,锑剂及化疗药物等对心肌和传导系统的影响。

(7)某些特殊表现 右位心,Q-T延长综合征。

(8)心电监测 危重症时及时反映心律、心率情况。

【操作方法】

(1)操作前准备

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待机加热(1~2min)稳定后再行操作。

2)电压定标 通常选用1mV=10mm(1小格为0.1mV=1mm),根据需要也可选用1mV=5mm或1mV=20mm的电压标准,记录并观察电压定标及定标波形。

3)纸速 通常为25mm/s,需要时也可选用50mm/s。

(2)患儿取仰卧位。

(3)安放电极板 患儿四肢远端及胸前涂以导电胶或盐水,按规定部位安放电极板并连接导线。红色导线与右手电极板连接,黄色导线与左手电极板连接,绿色导线与左足电极板连接,黑色导线与右足电极板连接,白色导线与胸部电极板连接。

(4)开启心电图机,调拨导联选择器开关,依次记录Ⅰ,Ⅱ,Ⅲ,aVR,aVL,aVF,V1,V3,V5导联。常规加做V3R和V导联。

(5)操作完毕将导联开关转回“0”位,关闭电源。

【结果判断】

1.小儿心电图正常值

(1)心率和心律

1)心率 新生儿110~150次/min,<1岁100~140次/min,1~6岁80~120次/min,>6岁60~100次/min。

2)心律 正常为窦性心律。

(2)P波 为心房的除极波。

1)形态 一般呈钝圆形,可有轻度切迹。

2)方向 P波综合向量额面电轴为+60°~120°,故Ⅰ,Ⅱ,aVF,V5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Ⅲ,aVL导联可直立、平坦、双向或倒置。

3)电压 各年龄组均<0.25mV。P波电压增高提示右心房增大。

4)时限 0.04~0.09s。时限延长提示左心房增大。

(3)P-R间期 自P波开始至QRS波群起点的一段时间。正常范围0.08~0.18s。超过高限为Ⅰ°房室传导阻滞。见表20-1。

表20-1 P-R间期正常值

(4)QRS波群 为左右心室除极时间。

1)时限 0.04~0.08s。QRS时限延长表明除极异常,如束枝传导阻滞。

2)心电轴 新生儿正常为60°~180°,1月~1岁正常为20°~150°,1~3岁正常为10°~130°,7岁正常为10°~120°。

3)室壁激动时间(VAT) 为QRS波极化方向转化的时间。左VAT<0.04s,右VAT<0.03s。VAT延长见于心室肥厚或束枝传导阻滞。

4)Q波 时限<0.03s。电压:婴幼儿Q<1/3R,年长儿<1/4R,一般<0.4mV。常出现于Ⅱ,Ⅲ,aVF导联。

5)R,S波电压

a.肢导联RavR婴儿期常>0.5mV,但R/S或R/Q<1,婴儿期后RavR<0.5mV,RavL<2.0mV,RavF<2.5mV。

b.胸导联Rv1<1.0mV(婴幼儿可Rv1>1.0~<2.5mV),Sv1<2.0mV;Rv53岁以下<3.0mV,3岁以上<3.5mV;Rv63岁以下<2.0mV,3岁以上<2.5mV。

c.Rv5+Sv1是反映左心室电压,3岁以下<4.5mV,3岁以上<5.0mV;Rv1+Sv5为反映右心室电压,1个月以内<3.5mV,1月~5岁<2.5 mV,5~13岁<2.5mV。

d.QRS电压在每个肢导<0.5mV或每个胸导<0.8mV为低电压。见于心肌水肿,如心肌炎,心包炎,全身水肿等。

(5)S-T段 为QRS波停止至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小儿各年龄正常偏移下降应<0.05mV;抬高:肢导联应<0.1mV,V1~3<0.3mV,V4~6<0.2mV。S-T段下降见于心肌炎、心肌病及洋地黄效应;S-T段抬高见于急性心肌炎。

(6)T波 为心室复极波。

1)方向 与R波方向基本一致,R波为主的导联T波应直立,Ⅰ,Ⅱ,V4~6直立,Ⅲ,aVR,aVF,V1~3可倒置,aVR倒置。

2)电压 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低平、倒置见于心肌炎、心肌缺血、低血钾、洋地黄效应等。T波高尖见于高血钾。

(7)U波 T波后0.02~0.04s出现低于T波的小波。振幅小于同导联T波的1/2。方向与T波一致。V3导联较清楚。U波升高见于低血钾、高血钙等。

(8)Q-T间期 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部时间。受心率影响较大。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Baset公式:

K=0.39±0.04s。

校正Q-T间期即Q-Tc。计算公式为:

正常Q-Tc值为0.35~0.45。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炎、低血钾、低血钙、奎尼丁、乙胺碘呋酮不良反应及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钾、高血钙、低氧血症等。

2.小儿心电图 各波正常标准见表20-2。

表20-2 小儿心电图各波正常标准

3.房室肥厚诊断标准

(1)左心房肥大 P波顶端切迹,峰距>0.04s,终末负向波深>0.1mV。P波时间增宽:<1岁,>0.09s;儿童,>0.10s。

(2)右心房肥大 P波高尖,电压:新生儿>0.25mV;儿童,PⅡ、Ⅲ、aVF>0.20mV,Pv1>0.15mV。

(3)左心室肥厚 <3岁Rv5≥3.0mV,Rv5+Sv1≥4.5mV。>3岁,Rv5>3.5mV,Rv5+Sv1≥5.0mV。任何年龄,Sv1≥2.0mV。

(4)右心室肥厚 各年龄Rv1≥2.0mV或小于1岁R'>1.5mV,大于1岁R'>1.0mV。Sv5:1~7d,≥1.4mV,8~30d,≥1.0mV,1~3个月,≥0.7mV,3个月~15岁,≥0.5mVR/Sv1导联:0~3个月,≥6.5mV,3~6个月,≥4.0mV,6个月~5岁,≥1.6mV,6岁~15岁,≥0.8mV。

(5)左、右心室肥大

1)表现为左、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

2)类似正常心电图;

3)心电图上有一侧心室肥大的特征,另一侧疑似。如有右心室肥大的直接证据,而左心前导联Rv5增高,右心前导联Sv1加深,超过该年龄的平均值,如有左心室肥大的直接证据,而右心前导联Rv1和左心前导联Sv5超过该年龄的平均值;

4)心前导联V3~4为高R波、深S波,QRS振幅≥6mV。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