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电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新编儿科临床诊疗手册》第645页(2866字)

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微弱的生物电放大100万倍后描记于纸上的生物电曲线图,是诊断大脑功能状态及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适应证】

(1)癫痫的诊断和类型判定,便于治疗。

(2)脑部局灶病变(肿瘤、血肿、脓肿瘢痕、血管疾患等)的诊断和定位。

(3)颅脑外伤,颅脑感染,脑病及中毒感染引起的脑电改变。

【操作方法】

(1)患儿取卧位或坐位。

(2)用火棉胶或橡皮条或松紧带做成的电极帽将电极固定在头皮规定部位,安置电极部位先用导电胶擦洗以减少头皮阻抗。用导线将电极连至脑电图描记仪。

(3)一般可同时描记8,12,16,20或32条曲线图。

【脑电图的基本成分】

1.正常脑电图

(1)α波 频率8~13Hz(周/s),波幅10~100μV。大脑各区均有,但以枕部最明显。α节律是成人及较大儿童清醒闭目时主要的正常脑电活动,小儿的α波及节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明显。

(2)β波 频率14~30 Hz,波幅5~30μV。以额、颞和中央区较明显。在精神活动,兴奋时可增加。

(3)θ波 频率4~7Hz,波幅20~40μV。

(4)δ波 频率0.5~3Hz,波幅10~20μV。常在额部出现。

θ波和δ波统称为慢波,常见于正常婴儿至儿童期,以及成人睡眠期。

2.小儿各期脑电图

脑组织自发性生物电流活动与脑细胞的结构和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脑电图表现在小儿时期可用来判断功能发育情况(图20-1)。

图20-1 常见脑波及波型图

(1)新生儿期 脑电图为不对称、不规则、不同步的低电压δ慢波,波幅10~30μV,其上叠加有7~30Hz波,以中央、顶区为明显,对光刺激无反应,清醒和睡眠脑波不易区分。

(2)婴儿期 3个月时,枕区出现较规则20~50μV3~4Hz慢活动。睡眠时可出现10~15Hz梭波,3~6个月时浅睡眠可记录到顶尖波。6个月时30~50μVθ波活动已占优势,对光刺激有阳性反应(基本波抑制)。11~12个月时出现30~60μV5~8Hz波。

(3)儿童期

1)1~3岁 18个月开始枕区除θ波外,还间隙性出现低波幅8~10Hzα波。3岁时枕区以规律性6~8Hz活动占优势。

2)4~7岁 枕区脑波为40~120μV7~9Hz波,α波已占优势。

3)8~12岁 8~9岁时基本节律为8~9Hzα波,12岁时为30~50μV10Hz左右α波占优势,除大脑前半球有稍多θ波外,脑电图基本上与成年人相同。

3.异常脑电图

(1)癫痫脑电图 癫痫样放电,可见以下波形:

1)棘波 波的周期为20~70ms,波幅常在100μV以上。多见于癫痫大发作及其他类型。

2)尖波 波的周期为70~300ms或以上,波幅常为100~200μV。为癫痫主要波形之一。

3)棘-慢波 由1个棘波和一个慢波组成的综合波。小运动型发作可见0.5~2.5Hz棘-慢波;失神小发作可见3Hz棘-慢波。还可见于其他类型发作。

4)多棘波 由二个以上的棘波成群或成段出现,有时可达20~30Hz,多见于肌阵挛性发作或癫痫大发作的强直期。

5)多棘-慢波 主要见于肌阵挛性发作和婴儿痉挛症。

6)正相棘波 频率6~14Hz的正相棘波,主要见于间脑癫痫。

7)阵发性节律 在原有脑波背景上,出现突然的波形改变,可见各型癫痫。

8)对可疑病例可作过度换气、闪光刺激或睡眠等诱发试验,可诱发癫痫样放电。

(2)弥漫性异常脑电图 特别是弥漫性、高波幅δ波和θ波,可见于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缺氧、低血糖、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3)局灶性异常 脑某区有局灶性δ波、θ波慢电波或其他异常波形,可见于脑肿瘤、脑脓肿、硬膜下血肿、感染性瘢痕、畸形等,尤以颞叶、枕部的占位性病变有诊断意义。

(4)颅脑外伤脑电图 急性脑挫伤可见局灶性慢波,严重挫伤可见弥漫性改变;颅内血肿可见低幅慢波;外伤后癫痫可见癫痫样放电。

【注意事项】

(1)检查前3d应停服镇静、安定剂,兴奋剂,抗癫痫药,以免影响检查结果。但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者可不停药,但应注明用药名称及剂量。

(2)检查前1d患儿应洗头,尽量减低头皮阻抗。检查前勿空腹,以免低血糖影响脑电图结果。

(3)检查时室温应适宜,患儿体位要合适,保持安静闭目,嘱其勿紧张及思考问题。电极安置符合要求,随时观察患儿的行为,必要时应作好标记。

(4)分析脑电图时要注意年龄因素对波形的影响。对伪迹要进行识别和标记。对异常脑电图图形注明异常的具体特征以助诊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