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析成像岩溶塌陷探测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地质出版社《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第65页(4054字)
4.5.10.1 声波层析成像
京福国道主干线某段高速公路桥梁基础已完成施工,钻探资料指出桥梁基础下可能存在危及基桩安全的岩溶,且岩溶体中充填物质差异较大。一般地,岩溶洞穴与其围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视电阻率、波速、波阻抗、密度等物性差异。地质任务是在已知钻孔剖面上进行层析成像,要求提供的岩溶溶洞顶板埋藏深度误差应小于1m。
声波测试是通过波在岩体中的传播速度来分析岩体的完整程度、岩体等级分类等。通常,完整灰岩的弹性纵波速度大于4500m/s,而溶蚀裂隙发育灰岩的弹性纵波波速介于2800~4500m/s,岩溶充填物及上覆岩层的弹性纵波速度小于2800m/s。完整灰岩与岩溶(包括充填物)、溶蚀裂隙及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速差异。以上地质地球物理条件为声波层析成像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图4-17可见桥墩的与钻孔为层析成像工作剖面,钻孔2-1、2-2、2-3、2-4位于与钻孔之间。各钻孔深度约41m,与孔间距为31.4m,基岩埋深约30m,该剖面已有六个钻孔地质资料。
图4-17 桥墩钻孔地质资料
声波CT现场测试采用最大能量为6000J的电火花作震源,用NM-4A型超声波检测分析仪作为接收仪器,该接收仪器的声时分辨率为0.8~1.25μs,接收探头采用窄频带探头,接收探点、电火花震源的定位误差小于±5cm。在孔中激发,孔接收,接收点与激发点间距均为0.5m,最大扫描角度为25°,共接收射线1174条。
资料处理采用成都理工大学研制的地球物理层析成像软件系统(朱介寿等,1994)。
弹性波速层析成像如图4-18a所示,图中30m以上黄、灰色变为上覆松散地层与下伏灰岩的差异,可见基岩面能清晰反映出来。以下部分速度较低的黄、红区域为岩溶发育位置,其中红色区为岩溶较发育或溶洞位置。30m以上的深灰度区域为松散第四系,其下方的蓝色区为奥陶纪灰岩层,在灰岩地层中的红色区为低速的岩溶发育位置,并能反映岩溶的发育呈串珠状分布,图4-18b为由波速层析图像做出的成果解释图。参照已知6个钻孔地质资料中岩溶位置,弹性波速成像剖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试验剖面的6个地质钻孔资料,揭示了在井间层析成像区域内有11处岩溶部位,而弹性波速层析图像所得岩溶部位除孔的1处岩溶没有反映外,其他10处均有良好的对应,其可靠度为10/11(约90%)。孔的岩溶地质钻孔显示岩溶位置位于基岩面1米多,且该处基岩倾角较大,可能造成识别的困难。弹性波速层析图像显示的岩溶位置,除钻孔2-2下方的溶洞相对地质钻孔资料浅1m外,其他岩溶位置误差均小于0.5m,其准确度为9/11(约80%)。弹性波速层析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岩溶发育的方向及联通关系。如图4-18b所示,基岩界面与地质推断所得界面(绿色线条)差异较大,因基桩所致(朱介寿、刘红桂实测)。
4.5.10.2 地震波层析成像
a.声波波速层析成像
b.层析成像解释图
图4-18 桥墩测试及解释图
深圳某地高层建筑设计主楼高20层,裙楼高3层,由钻井地质资料可知,拟建场地地质结构分层是上覆为粘土层,含砾石粘性土层,其上覆盖层深度变化较大。下覆基岩为白云质大理岩,岩溶较发育,基岩埋深标高相差较大,最大高差可达13余米。井间地震层析成像的任务是:
(1)查明场地基岩面的埋深及其起伏形态。
(2)查明下伏基岩10m以内的岩溶分布范围及其溶洞顶板埋藏深度。
根据地质任务要求,拟建场地的面积约2000m2,设计15个地震层析成像钻孔组成的规则网,共形成十个成像区域,每一成像剖面井深及井间距之比约接近1。地震数据采集方法是在两孔之间的地面上激发。两孔内分别接收,再在其中一个孔内激发,另一个孔内接收。激发与接收点距均为1m。构成上下交叉式观测系统,保证射线近乎正交。数据采集使用瑞典ANEM公司生产的“MK6”24道浅层地震仪观测记录波形,采样间隔200μs。由于井间距一般不超过32m,井深不超过35m,因此采用电雷管小当量炸药激发,资料处理采用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的井间地震波层析成像软件系统。
图4-19是由ZK03、ZK08、ZK13三个钻孔,构成两个成像剖面,最终成果图按一个剖面绘制。根据全区钻孔揭露的基岩界面资料,结合波速图像特征,波速等值线图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作为本区划分基岩界面,岩溶、裂隙的判别准则:
a.ZK03-ZK0S-ZK13波速成像剖面
b.地震层析成像解释图
图4-19 深圳鹏飞大厦波速成像图和解释图
(1)波速图像上速度值大于等于2100m/s的波速条带,且波速梯度大,等值线密集,可视为划分上覆地层与基岩界面的标志。如遇下列情况之一作适当调整。
(2)作为基岩界面标志的2100m/s的等值线上,如已有≥2100m/s的等值线封闭圈,则认为基岩面在该封闭圈上方,下方为岩溶发育区(与第四纪连通或顶板较薄)。作为划分基岩面标志的2100m/s等值线存在水平凹陷时,则认为该凹陷是基岩面被溶蚀后形成裂隙发育区。在地质解释图中基岩界面已经作过圆滑处理。
(3)当基岩面确定后,基岩面以下的低速等值线封闭圈(≤2100m/s)则认为是岩溶发育区,如波速在2100~3500m/s速度带内,当速度增加较慢,速度梯度较小时,即为同一速度区域时,可视为裂隙发育区。其它区域为完整基岩。
(4)基岩面以上的速度等值线在800m/s至1000m/s的等值线作为含砾粘土与上覆地层的分标志。
图4-19a是ZK03-ZK08-ZK13波速成像剖面,b图为a图波速剖面图的地质解释图。从a图可见ZK08钻孔附近,标高在8.4~14.4m处有一岩溶发育区,ZK03、ZK08、ZK13孔附近均有裂隙带发育。
【参考文献】:
崔若飞.1993.利用反射波地震法探测陷落柱.勘察科学技术
邓清禄.2000.斜坡变形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段永侯,罗元华,柳源等.1993.中国地质灾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何门贵,温永辉.2002.高密度电阻率法二维反演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韩许恒,郁春霞.1996.氡气探测在采空区勘查中的应用.工程勘查
李媛,张颖,钟立勋.1992.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说明书.中国地图出版社
李智毅,王智济,杨裕云.1996.工程地质学基础.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智毅,唐辉明.2000.岩土工程勘查.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李大心.1994.探地雷达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正林.1994.钋-210法探测煤矿地质构造的实例与效果.物探与化探
刘传正等.2000.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北京:地质出版社
邱庆程,李伟和.2001.跨孔地震CT层析成像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王谦身,张赤军,周文虎等.1995.微重力测量——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晏同珍,杨顺安,方云.2000.滑坡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张虎生等.2000.地质雷达在瑞金少州坝岩溶塌陷调查中的应用效果.物探与化探
张咸恭,李智毅等.1998.专门工程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邹麦秀.1995.湘机厂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及电法在岩溶塌陷发育带预测中的应用.勘察科学技术
Fajklewicz,Z.,1983.Rock-burst forecasting and genetic research in coal mines by microgravity method.Geophysical prospecting.31,748~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