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率法在莱州湾地区海侵研究

出处:按学科分类—天文学、地球科学 地质出版社《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第88页(1873字)

山东省莱州湾地区地下水连年超采,导致了严重的海水入侵灾害,浸染面积达1000km2。物探方法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因此在莱州湾海水入侵防治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确定咸淡水的电阻率特征值见表7-4。

表7-4 山东莱州湾滨海平原不同入侵段ρs值变化范围

(2)对称四极剖面确定咸淡水界面:图7-3是在寿光咸水入侵区测得的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曲线。5号测点以北ρs值均小于15Ω·m,为咸水区;5~15号点ρs逐渐升高,为过渡带;15号以南为淡水区。咸淡水分界面在15号测点附近。测量的同时,对剖面上的民井作了调查,咸水区的水井由于水咸已多年不用,过渡带的井大旱时还可提取上层水浇地后开始返碱,表明水质较差。调查与物探结果完全一致。

图7-3 寿光市咸水浸染区ρs剖面图

(3)电测深圈定海水入侵通道及形态:在滨海平原区,第四系砂层、基岩风化壳、古河道、断裂带、岩溶带均可能成为海水入侵的通道,而咸淡水接触关系的平面及剖面形态则反映了海水入侵的形态。莱州市海水入侵防治示范区表明:①在第四系冲沉积物分布广,且砂层厚,面积大的地区,海水顺砂层全面推进,平面上呈面状入侵;②古河道砂层、断裂破碎带及岩溶带,由于透水性好,海水顺古河道、断裂破碎带、岩溶带呈带状入侵。图7-4表明,在淡水区古河道的等视电阻率剖面图上,古河道呈高阻闭合圈。断层破碎带及岩溶带无论在海侵区或在淡水区,其形成的通道在等视电阻率剖面图上均呈长条形低阻闭合圈,但淡水区比入侵区电阻率值偏高;③在第四系冲积物分布广、且砂层比较均匀的地方,海水顺第四系砂层入侵,所得的等视电阻率一般呈舌形形态;在上有第四系覆盖物、下有基岩风化层的地方,海水不仅顺第四系砂层入侵,而且也顺风化层入侵,其入侵形态亦呈舌形(图7-5)。

图7-4 莱州市海侵防治示范区低阻闭合圈及高阻闭合圈

图7-5 莱州市过西海侵监测剖面ρs等值线

(4)监测咸淡水界面的运移规律:采用圈定电测深剖面法。即将各测点圈定,定期进行探测,然后对比不同时间的探测结果,便可以分析出咸淡水界面的运移规律。

图7-6为“八五”期间咸水入侵综合防治寿光示范区Ⅰ-Ⅰ′剖面5个不同时间测出的咸淡水界面ρs特征值曲线分布图。由图可看出,在AO=12~74m的深度范围内,各个测次的ρs特征值变化不大。在AO=74~170m的深度范围内,1993年12月和1994年6月的曲线均比1993年6月实测的曲线向前运移了一段距离,其中1993年12月的曲线向前运移了157m,1994年6月的曲线向前运移了204m。由于1994年汛期后利用弥河水进行了大面积回灌,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所以1994年12月和1995年6月的曲线比前两次有所回退,其中12月份的曲线回退了100m,6月份的曲线回退了193m,但与1993年6月份的曲线相比,还分别向前推进了57m和11m。与电测剖面平行,还同时布设了水质监测剖面,根据水质资料分析的界面运移规律与物探分析的规律基本一致(刘青勇等,实测)。

图7-6 寿光示范区Ⅰ-Ⅰ′剖面不同时期ρs特征值曲线分布图

【参考文献】:

李福林,张保祥.1999.水化学与电法在海水入侵监测中的应用.《物探与化探》

肖红,唐依民.2000.充电法解决海水入侵问题的探讨,勘查科学技术

周训等.1997.广西北海市海水入侵原因及防治对策物探.《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S.S.Abdul Nassir等.2000.Solt-Water,intrusion mapping by geoelectrical imaging surveys.Geophysical Prospecti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