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第58页(1860字)

枪支在发射过程中,有关机件在弹壳表面形成的各种反映形象。分布在弹壳底面、底槽、壳体、斜肩、底火等不同部位。弹壳发射痕迹主要形成于装弹、击发、退壳三个阶段。在弹壳上形成的痕迹特征主要有:

击针头痕迹 击针击发子弹底火时在弹壳底部形成的凹陷痕迹。由于不同枪支击针头部形状、尺寸和端面细节特征及打击位置的不同,在底火表面形成的痕迹特征也呈现差异,这对认定发射枪支具有重要价值。由于枪管的固定方式不同,某些枪支(如五四式手枪)在射击过程中枪管颤动,击针头在击针凹痕的上方又形成半圆形擦划痕迹,形似舌状,故称“舌痕”,它也是击针头形成的次生痕迹。不同型号的枪管后移位置不同,形成的痕迹大小和清晰度也不一样,但不是所有的枪支都会遗留有“舌痕”,即使同一枪支有时形成明显的“舌痕”,但有时就不遗留“舌痕”。然而“舌痕”中的细微线条特征具有稳定性和特定性。

弹底窝痕迹 又称后膛痕迹或枪机前表面痕迹。在射击过程中,位于弹膛底部的枪机前表面在弹壳底部形成的痕迹。射击过程中由于膛内高温、高压的火药气体的作用,使弹壳底面与弹底窝紧紧贴在一起,枪机前表面在弹壳底上遗留有印压痕迹。由于枪机表面生产加工方法不同和使用、擦拭等过程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所以形成的细微线条类别也就各有不同。痕迹面积大,特征多,比较清晰稳定。弹底窝表面加工类别较多,归纳形成痕迹的形状有纵线痕、横线痕、左或右倾线痕、同心圆痕、弧形痕、交错线痕、点块形痕等。弹底窝表面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锈蚀和机械性损伤形成的痕迹分布不规则,多偏布在某处呈不对称形。

弹膛内壁痕迹 枪弹在膛内击发后,由于膛内产生的高压气体,使弹壳受压膨胀,与弹膛内壁紧密相贴,因而弹膛内壁的加工特征和诱蚀,擦拭留下的点块或条带状形态,在弹壳体表面形成印压痕;在退壳过程中,由于壳体和膛内壁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摩擦而留下擦划痕迹。这类痕迹的位置、形状、大小、数量及其相互距离、凹凸方向等均具有特定性。

拉壳钩痕迹 在射击过程中,弹壳和枪机在火药气体压力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并抛壳,枪机上的拉壳钩抓住了弹壳的边缘,在弹壳底缘上留下的痕迹。拉壳钩的形态与形成痕迹的宽窄、形状有密切关系,有的拉壳钩痕迹呈长凹形,有的呈点块形。由于火药的性能变化、保管时间长短等原因,有时不易观察到拉壳钩痕迹,必须细心反复比对才能予以区别。

抛壳挺痕迹 又称排除器痕迹。枪弹击发后,弹壳被拉退并与拉壳钩对侧机匣上的抛壳挺碰撞,形成力偶,使弹壳翻转抛出,此时在弹壳底面边缘形成痕迹。抛壳挺痕迹是印压形成的,一般比较明显,其位置、形状和大小,以及抛壳挺边缘痕迹的长短,夹角的大小,缺损程度,内部凹凸等特征均具有检验价值。由于药量、枪支的新旧程度的差异,所以同一型号枪支抛壳挺痕迹的形态、面积、受力部位均可发生变化,清晰程度会有不同,但只要认真观察仍可发现其细小特征与击针、拉壳钩等相互关系。检验抛壳挺痕迹时应与拉壳钩痕迹相结合。抛壳挺与拉壳钩痕迹相互位置的表达有时位法和弧度法。如拉壳钩痕迹在三时位,抛壳挺在八时位。

抛壳口痕迹 弹壳最后脱离拉壳钩抛出枪外时,枪机上的抛壳口在弹壳身、斜肩、壳口附近形成的撞击痕迹。这种痕迹多呈横斜形短线或点状。抛壳口痕迹位置的高度、偏度、方向、宽度、形状、大小、数量以及痕迹中的细节特征,检验时均可利用,但抛壳口痕迹易受子弹品种、枪支新旧程度和发射条件的影响,特征的位置、形状等会发生变化。

弹膛指示杆痕迹 枪机闭锁后指示弹膛内有无子弹的标志杆叫弹膛指示杆。当膛内有子弹,枪机复进到位时,枪机与弹壳底部的撞击力很大,因而指示杆对弹壳底的惯性力也较大,在弹壳底12点位处形成一圆形压痕,故而可以作为枪支的种类认定和特征认定的依据。

上述几种痕迹只有在正常使用枪支、弹药的情况下进行射击才能形成。若使用非制式枪弹或等外级枪弹时,有时只会产生部分痕迹。除上述七种痕迹外,弹壳上尚有弹匣口痕迹、推弹突榫痕迹、弹膛口部的碰撞痕迹等,但因这些痕迹的稳定性较差,在实际检验中很少应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