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第147页(2067字)

加载客体沿承载客体切线方向滑动时,在被破坏客体表面上所形成的凹凸线条。工具在承载客体表面擦划的实质是摩擦作用,痕迹中的每一条凹或凸线都是工具边棱或刃口上的每一个凸或凹点所摩擦的踪迹。工具上的凸点形成凹线条,凹点形成凸线条。但由于承载客体表面常有覆盖层,如金属氧化膜、油漆或材料的物质颗粒,可能将凹点堵塞形成两者凸凹不相吻合的擦划痕迹。工具上许多凸凹点之间,其高低或大小差别越大、排列越无规则,形成的擦划痕迹质量越高。在形成擦划线形痕迹过程中,可以将作用力分解为法向分力和切向分力。法向分力克服承载客体的拈压强度,使工具接触面、线或凸凹点压入承载客体表面;法向分力的大小对形成凹凸线条的粗细、深浅、线条数量及连贯性均起重要作用。切向分力的作用是克服两客体产生的最大静摩擦力,使工具在承受客体表面产生相对位移。在位移过程中两客体之间又产生滑动摩擦力,因此,切向分力还必须克服滑动摩擦力,使工具在承受客体表面连续向前位移。使工具沿客体表面位移形成擦划痕迹必备的条件是切向分力要大于摩擦力。擦划线形痕迹中的线条形象并不是工具表面上一个个凸凹点的孤立反映,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工具后部的凸点或凹点,可能把前部凸或凹点已形成的线条掩盖或破坏。为此,痕迹常常保留的是工具表面上粗大凸出或凹陷质点形成的明显、连贯、粗大的凹凸线条。并在检验中作为比较稳定、可靠的特征加以利用。

工具与承载客体发生相对位移过程中,两者间的几种接触角度不同或作用方向的改变,都会影响擦划痕迹的形态变化。

前角 又称“正面角”或“迎面角”。工具前进方向的切削面与承载客体未被破坏表面的夹角。前角大于90°时,工具是沿承载客体表面被推动向前;前角小于90°时,工具沿客体表面被拉动向前。同一工具在推或拉时是以不同的两个部位与承载客体接触,因而线条痕迹所反映的特征是工具两个不同部位上的结构形态。前角变化愈大线形痕迹的差异点愈多,但线带总宽度以及每个凸凹点形成的凹凸线宽度变化不大。

偏角 又称“倾斜角”。工具接触线或切削刃在承载客体平面上与工具前进方向的夹角。偏角为90°时,工具以非偏斜状态前进,形成的线带最宽,各凹凸线条之间的宽窄、间距、数量等特征真实、可靠。偏角大于或小于90°时,线带总宽度变窄,各凹凸线条痕迹的间距也随之减小,甚至出现某些线条重合,引起线条粗细和数量上的改变。在形成擦划痕迹过程中偏角常会发生变化,可能造成线带起始缘与终止缘的不同。

侧角 又称“侧面角”。工具的侧面与承载客体表面的夹角。侧角为90°时,能反映工具切削刃上全部的凹凸点结构形态,当偏角小于90°,即工具倾斜时,作用力向倾斜的一侧集中,形成的线痕向倾斜的一侧渐深,而向对侧渐浅。倾斜角越大工具只能以某一侧局部与承载客体接触,甚至以某侧面形成擦划痕迹。

楔角 又称“工作角”或“交叉角”。工具两个切削面的夹角。楔角的大小决定刃口或边棱的宽窄,楔角愈小愈锐利,侵入客体越深,切削刃上的凸凹点能全部与承载客体接触,易形成明显、清晰的凹凸线条痕。楔角大时,尤其是旧工具易形成弧形边棱或刃口,形成的凹凸线条特征就不稳定。工具楔角的大小常与工件材料相配合,如分割金属用的剪刀其楔角为75°~80°;而家用剪刀的楔角为5°~10°。

后角 工具的后切削面与承载客体已被破坏表面的夹角。如前角太大或后角为零时,后切削面与承载客体表面产生摩擦阻力,易破坏已形成的凹凸线条痕迹。某些工具刃口的一侧有2°~3°的斜坡作为切削面使其构成后角,就是减小阻力达到切削目的。

擦划线形痕迹多遗留在金属承受客体表面上,表面光滑的金属材料易形成质量好的凹凸线条。金属材料结构愈细密,形成的凹凸线条愈清晰、连贯,实践中利用率最高。木制客体因纤维结构和弹性的影响,形成凹凸线条的质量一般比金属较差,工具上的细微特征不会被反映。

擦划线形痕迹特征与凹陷痕迹特征相比有根本区别,它不是直接反映工具接触部位凹凸结构的大小及排列等,而是通过凹凸线条反映工具上的凸凹结构移动的轨迹。擦划痕迹特征分为种类特征和细节特征。种类特征可归纳为:反映擦划工具接触部位的总宽度;各凹凸线条的方向、粗细、数量和密度;起点、终点、痕壁和痕底处反映擦划工具接触局部的一般形状,如平面、弧面、直线、斜线、孤线等。细节特征可归纳为:各条连贯、明显、粗大凹凸线条的位置、形状、宽度和深度以及与其他线条的互相关系;各条稳定线条之间的分布特点、相互位置及距离;罕见斜线、短线、孤形线等出现的部位、形态及与其他特征的相互关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