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司法鉴定学刑事侦查学》第148页(1621字)

工具在机械力的作用下,使承载客体在与其接触的部位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它是痕迹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刑事案件中经常被利用的一种痕迹。

工具痕迹的分类 按形成痕迹的工具可分为一般工具(如钳、剪、刀、斧)痕迹、专业工具(如电工工具、农林工具)痕迹、代用工具(如砖石、棍棒)痕迹;按形成痕迹的方式可分为撬压痕迹、打击痕迹、擦划痕迹等等;按加载工具与承载客体的接触状态可分为静态接触形成的工具痕迹和动态接触形成的工具痕迹。任何加载工具(如罗丝刀)的某部位作用于承载客体表面M(见附图)时,接触点受到机械外力F的作用,从力学原理分析,作用力F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即垂直于承载客体表面的法向力(垂直分力)P和平行于承载客体表面的切向力(水平分力)F1。在任何工具痕迹形成过程中,法向力与切向力合成为具有一定角度的机械合力加载于承载客体上。作用力角度在90°或接近90°时,力F主要呈现在法向作用,形成凹陷痕迹;当作用力角度趋向0°或180°时,力F主要呈现在切向作用,形成线形痕迹。有时两者又兼容在一个整体工具痕迹之中。上述分析显示出作用力角度与工具痕迹形象之间有密切关系。所以对工具痕迹的分类,首先是以力的不同作用结果为第一层次的分类标准,即分为凹陷痕迹和线形痕迹两大类,其次是以力的不同作用方式为第二层次的分类标准,又分为撬压凹陷痕迹、打击凹陷痕迹和擦划线形痕迹、剪切线形痕迹四种。

工具痕迹学的任务 以各种加载工具形成的立体反映形象为研究对象,应用各种科学相关理论与成果,深入、系统地研究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研究和改进工具痕迹的发现、提取、固定、检验和鉴定方法,提高现场工具痕迹的提取率和利用率,保证鉴定结论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并建立本专业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工具痕迹的作用 通过对工具痕迹的鉴定,对送检嫌疑工具做出认定结论,可以证实某种类或某个工具曾在犯罪活动过程被使用过,从而为诉讼提供证据;通过对工具痕迹分析,推断工具种类,划定侦察范围,使侦察、调查工作的重点更加突出,为迅速寻找嫌疑工具或作案人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分析案件性质,帮助识别真伪,揭露各种伪装。因工具痕迹形成过程比较复杂,特征表现具有多种形式,它的发生和变化遵守客观物质自身的规律,不以作案人的意志为转移,能真实地反映作案过程和手段。利用工具痕迹,提供并案依据,可以达到集中力量,利用更多线索和物证,加速案件侦破的目的。在若干起案件中,如发现作案人使用相同的工具,采用同样的手段、技巧和方法,可将多起案件综合分析。根据罪犯在作案过程、遗留工具痕迹的位置、作用力大小、方向和角度等,可以分析作案人身高、体力和动作习惯;根据罪犯使用工具种类、技巧和熟练程度,还能分析罪犯的职业。

工具痕迹的特点 首先是具有不易被破坏、出现率高、易于发现、提取等特点。它是立体反映形象,明显易见,一般不需特殊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其次是工具痕迹中存有大量信息可以开发利用。除当前主要利用的工具形态特征外,其性能特征在痕迹中亦常见,如工具硬度、强度等机械性能特征,重量、导磁或导电等物理性能特征。痕迹中反映的罪犯人身特征更为普遍存在。如技巧、技能习惯、身高、体力等。此外,工具痕迹中的物质转移特征(如金属碎末、漆皮、染料等物质),亦可为侦查工作提供重要线索和物证。

加载工具与承载客体接触作用力示意图

F.工具加载力 M.承载客体接触面 F1.水平分力 P.垂直分力 F′.反作用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