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基本特征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国珠宝收藏与投资全书中卷》第177页(2054字)

翡翠,旧称硬玉。这是相对于软玉而言的,因为它具有比软玉稍大一点的硬度。但今天硬玉一词在使用上已有些混乱。一些人也常常把组成翡翠的主要矿物——钠铝辉石(NaALSi206)称作硬玉。

钠铝辉石是钠和铝的硅酸盐类矿物,也是辉石族矿物的一员。它属于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纤维状,但独立晶体极少见,多呈致密的微晶质或细晶质的集合体产出。玻璃光泽,颜色一般为乳白色、微绿色或微蓝色;当有微量铬混入其晶格时,可使其变为绿色——艳绿色;若含铁,则可使颜色变暗。

翡翠主要由钠铝辉石构成。通常钠铝辉石在翡翠中的含量不低于90%,而且多以极细小的只有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可看到的纤维状或柱粒状晶体交织在一起,形成外观致密、坚韧细腻的质地。除钠铝辉石外,翡翠中也会含有少量其他矿物。这些杂质矿物的存在和结集,常构成为有损玉质的瑕疵和恶绺。

翡翠的主要成分是钠铝辉石,所以它的性质与钠铝辉石近似。它通常具有半透明——微透明的质感,玻璃——油脂光泽,常呈乳白、浅绿到翠绿色,也有淡黄、淡褐、棕红及淡紫色。其中,绿色者称为“翠”,具黄红色调者称为“翡”,具淡紫色者称为“春”,白色或极浅的绿色称为“地”,统称翡翠。其平均折射率为1.65~1.68,相对密度3.33左右,摩氏硬度6.5~7,韧性极好。据说,1953年发生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的地震中,桑塔巴巴拉一家小的工艺品商店里,货架上的商品大多被震落,一片狼藉。一些用水晶、玛瑙、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工艺品大多损坏,唯独玉制品(包括翡翠与软玉制品)却全部完好无损,可见翡翠之坚韧。

已知全球仅有几个翡翠产地。其中最重要的是缅甸,它是迄今所有优质翡翠的唯一供应地。此外,危地拉和哈萨克也有翡翠产出,但品质大多粗劣或中档(据说哈萨克有极少数可与缅甸媲美)。还有美国与日本也产有少量翡翠,但它们仅具地质学的研究意义,而无真正的宝石学价值。

在自然界,翡翠的产出状态有两种。一是原生的,直接产在山岩中,称为山料。山料因未经自然界反复筛选,其品质一般相对较差,可能含有较多的杂质。另一种为次生的,即它是山中的原生岩石(山料)因受到风化侵蚀作用而被剥离下来,并被流水冲带。搬运到山下较低洼的河谷、阶地中才沉积下来。由于它们大多经过反复冲带、搬运,一些质地较软的杂质多被磨蚀,留下了品质较好的玉石料,所以,这种被称为“水料”的玉石原料大多品质优于山料;并且它们都成独立的一块(通常有不同程度的磨圆,而成砾卵石状),表面有因受到风化和外界的污染而形成的皮。

一块翡翠原石料,大致可按其物质组成的差异分为四个部分:

①最外层的皮壳,此层仅见于水料。山料一般无皮。皮壳可有黑、褐、黄、灰等色。它是翡翠原石受风化作用影响及外界物质污染的结果。皮壳的厚度与颜色也因风化作用的程度及原石本身的质地情况而异。皮壳大多没有宝石利用价值。

②翡,是紧邻皮壳的次外层,也只见于水料;山料无翡。翡也是翡翠原石受风化作用影响的结果是含铁矿物氧化后形成的氧化铁渗染翡翠的产物。由于铁的氧化程度不同,翡的颜色也可以有黄、棕、赭、红的变化,其厚度既受制于氧化程度,也受制于原石的颗粒粗细和裂隙发育程度。从宝石学角度看,翡的价值仅次于翠。

③地,是翡翠原石的主体。它一般呈乳白到微绿色、有时候还会夹杂有浅紫色的绿。

④翠,是翡翠原石的精华所在。它一般呈条带状、脉状、斑杂状、团块状出现,有时还会夹杂有暗绿或黑色的斑点。翠的含量多少,是评价翡翠原石价值高低的主要依据。人们据此将翡翠料石分为三档:色料,整块料以“翠”为主(每千克几万至上百万元);花牌料,整块料以“地”为主,夹杂有一定量的“翠”(每千克几千至上万元);砖头料,几乎全由“地”组成(每千克几百至上千元)。

翡翠原石由于大多有皮,其内部含翠量究竟多少,翠的品质究竟如何,一般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在市场上还出现有大量的用各种手法作假的料石,以致人们有“神仙难断寸玉”之说。因此,购买这种料石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翡翠原石常被人称为“赌石”。隐喻它具有赌一把的性质。事实上,也确有许多人因购买这种赌石而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当然也有少数人幸运地赌到好料,而获利百倍、千倍。

鉴于翡翠赌石的巨大风险,我们认为一般收藏投资者最好不予涉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