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品的进货与储存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企业管理出版社《现代企业理财手册下》第1745页(4452字)

外贸企业为了保证对外履约按期交货,在商品供需波动的情况下满足国外客户的需要,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商品,搞好进货工作十分重要。

1.进货工作的原则

(1)计划性。出口商品无论是收购或调拨,都要按计划办事,如果盲目进货,就有可能造成滞销,积压或内销处理,给企业带来损失。但企业在执行计划时也要有一定灵活性,在实际业务中应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来调整计划。

(2)适应性。出口商品的销售对象是国际市场,它对商品的需求千差万别,日新月异,质量要求很高。外贸企业在组织进货时,应适应这些特点。

(3)时间性。组织进货是为了执行出口合同按时完成出口交货任务。应当严格按出口合同要求将货物装运出口,以维护国际信誉。

(4)季节性。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收购,有很强的季节性。当旺季来临,应做好收购工作,以免坐失良机。有些商品必须在某个季节前运到销售市场,才对销售有利,就必须抢时间、抢速度。

(5)均衡性。对于在进货上有季节性、销售上市场容纳量有限的商品,应组织均衡供货,做到季产年销,常年有货,从而占领市场,扩大出口销售。

(6)技术性。出口商品品种繁多,性能规格复杂,业务技术要求严。进货工作人员要具有广泛的熟练的业务技术和商品知识,才能组织到优质适销的出口商品。

2.出口商品的进货方式

外贸企业进货方式有两种。一是调拨,指从外贸系统内部各企业调入出口商品;二是收购,指外贸企业直接向外贸系统收外汇的供货单位购进出口商品。收购进货方式,它可以分为:

(1)议价收购。外贸企业委托供销社、粮食、商业系统在市场上议价收购各种农副土特产品。

(2)换货。外贸企业以自有物资,从利于外销和利于国内生产出发,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换货,变滞销为畅销,变非出口物资为出口物资,变换汇少为换汇多。

(3)外地收购。在没有调拨任务或调拨任务已完成的地区,经当地有关部门同意,组织收购出口物资。

(4)计划外收购。在完成国家下达的供应出口的计划后,对生产单位增产的工业产品,凡适合外销的,由外贸企业收购出口。

(5)产品加工。外贸企业为提高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销能力,增加出口商品的花色品种,提高等级、扩大出口、多创外汇,有时需将购进或调入的某些出口商品、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使之成为更适合国外市场需要的商品。出口商品加工的方式,按照外贸企业与加工厂的关系划分,可分为委托加工和作价加工两种。

3.进货价格的管理

物价工作应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物价总局负责全国的统一管理与综合平衡。外贸企业进货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物价政策与规定,不准擅自提级提价或变相提价,也不准压级压价或变相降价。

外贸企业与供货部门商订出口商品进货价格时,应遵守的原则是:以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为基础,同质同价,按质论价。对于商品规格、质量、包装等要高于内销标准者,应在内销价格上另行加价;反之,应相应减价。专门为出口而生产的产品,价格以合理成本为基础,加上应纳税金和适当利润。对于工艺性较高而又适销的工艺美术品,利润可高于一般商品。对于主销国外,内销量少,工业利润较大,又不宜在国内降价销售的产品,由工贸双方议定合理价格。

外贸系统内部商品的调拨价格,应以有利于组织调运、出口,节约费用,提高商品质量为原则,统一采用“固定调拨价”的办法。以进货价格为基础,加上直接、间接费用定额和应纳税金及利润。调拨价一经确定,不得任意变更,只有在国家规定或协议价格发生变动时,才可相应调高或调低,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4.出口商品存货的计价与结转销售成本

库存出口商品的范围,包括存放本企业自己仓库的商品,寄存当地或外地外单位的出口商品。外贸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繁多,储存量大,仓库分散。为了能够随时掌握库存出口商品的动态,防止超储积压和储备不足,做到既保证出口需要又节约资金,必须建立和健全出口商品的检验入库、出仓、保管、整理和盘点等各项制度,做到帐帐、帐实、帐证相符。同时也要计算出库商品的单价,正确结转销售成本,保证企业销售盈亏的正确性。

如果库存期末余额(即期末价值)计算偏低,就会使当期销售成本偏高,从而使当期收益虚减;如果库存期末余额偏高,就会使当期销售成本偏低,从而虚增当期收益。由于商品是分批进库的,每次进货成本不一定完全相同,这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适当的单价以结转销售成本。外贸企业统一会计制度规定以下三种结转进价成本的方法:

(1)分批实际进价法。这种方法是对期末存货和每批销售成本都按原购入时价格计算。这种计算方法符合实际成本的原则,但当批次过多或整批进分批出时,计算工作繁重。因此一般适用于规格不太复杂,进货批次不多,价格较高的商品,如珠宝、艺术品等。

(2)期初平均单价计算法。这一方法适用于品种繁多进价不固定的商品,公式如下:

商品销售进价成本=月(季)初平均单价×销售量

上述方法对期初库存量较大的商品比较适用,但如期初库存量少而本期进货与销售较多,进货单价又波动较大时就不够正确,可采用把当月分为上半月和下半月两段来计算平均单价或按不同价格幅度分档计算平均单价的办法。

(3)上期最后进价法。这种方法是指用上年或上季末最后一次进货单位来计算本期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这种方法虽然简便,但只适用于价格较稳定的商品。

除上述三种方法外,如有些商品采用其他方法更能达成使成本真实准确的,也可使用。但一种商品一年内只能使用一种方法以保持其计算的一致性。

5.外贸企业出口商品资金的管理

外贸企业财务的管理活动,最主要的是管好企业的流动资金。外贸企业的流动资金在全部资金中所占比重很大,一般在90%以上。而其中又以商品存货比重最大。因此管好商品资金是管好流动资金的重点。商品资金指各种库存,在途或发出商品所占用的资金,是企业流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部分,如果管理中发生了错误、偏差,企业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管理商品存货资金不仅要从数量,从价格上管好资金占用的绝对额,还要从提高商品的适销程度加速资金周转方面来减少资金占用的时间,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管理方法有:

(1)进货与存货应控制在最合理的水平上。我国外贸企业长期以来是以商品资金计划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商品资金占用额。也就是按商品流转计划和财务计划中商品的进、销、调、存平衡关系来控制商品存货资金的占用量。这是因为外贸企业出口商品面临国内、外两个市场,市场变化大,商品资金占用量一般超过正常商品流转业务的需求量,难以按照各种商品的平均日销售量乘以周转天数的商品资金定额方法来控制资金占用额。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外贸企业的年度计划可能要进行多次调整,使之达到最合理水平。

(2)严格控制出口商品的收购价格。随着物价的放开,外贸企业在进货中遇到的困难,多半出自于价格因素。所以控制进货价格应当放到头等重要地位。要做好以下几项管理工作:

①设立专门物价管理部门,出口商品收购价,调拨价要统一归上管理,必要时报请上级物价管理部门定最高限价,也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商业部门达成协议,实行联行统一收购以稳定收购价格。

②开展自营收购业务,降低进价。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外贸企业凡是自己有能力直接从生产者手中收购的出口商品,就不要再依靠供销部门代购,这样可减少交货结算环节,节约时间,节约利息费用,降低成本。

③推行收购合同制,把商品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及双方责、权、利明确下来,以便为把好进货价格和质量关创造条件。

④加强收购货款管理,制订审批制度。对无计划,超计划的收购,对不符合出口要求的商品,财会部门应一律拒付货款。

(3)严格验收制度,把好入库商品这一关。对入库出口商品,要按合同有关规定,由业务、仓库部门共同负责检验,清点数量,检查质量与包装,对不合格商品应拒收。

(4)要定期做好库存分析,挖掘资金潜力。企业要定期清查仓库,掌握适销商品的可供量。对滞销积压商品要排队分析,争取外销,确实不能外销的,制定合理价格转为内销,以保持合理库存比例,把资金用于适销商品的进货。

(5)商品资金要实行分口管理。必须把财会管理渗透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并落实到科组,以保障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施。为搞好商品资金分口管理。必须把整个企业商品资金平均占用额分解核定到各科组。分解方法可以根据分类商品流转计划和分类商品资金计划用“以销定资金”原则按下列公式分解:

出口商品资金分科组核定后,还必须定期分析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