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63页(9948字)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是鼻、咽、喉部的急性炎症,包括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本病大多数自限病程,预后良好。本病属中医学“感冒”、“伤风”、“乳蛾”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于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时,感染病毒或细菌而致。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感受外邪,客于肺卫,卫阳阻遏,致肺失宣肃而发病。又因小儿脏腑柔嫩,易虚易实,故小儿感冒时常有挟痰、挟滞、挟惊等兼证。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普通上感:起病较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可有发热。婴幼儿有时可因突发高热而引起惊厥,或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年长儿全身症状较轻,查体可见鼻咽部或扁桃体充血,红肿,或脓性分泌物。

2.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发病急、高热、拒食、咽痛,体检可见咽弓、悬壅垂及软腭上有数个小疱疹及小溃疡。系柯萨奇病毒A组病毒引起,病程一周左右。

3.咽结合膜热:患儿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眼部肿胀,检查咽部和双侧眼结合膜均充血,颈部或耳后淋巴结可肿大。系由腺病毒所致。

二、实验室检查

一般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细菌感染时多增高。

〔鉴别诊断〕

1.急性传染病前驱期:麻疹、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等病的发病初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综合分析,并密切观察。

2.流行性感冒:有明显流行病史,多有全身症状如高热、四肢酸痛、头痛等,可有衰竭状态,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诊断可供鉴别。

3.与消化系统疾病鉴别:婴幼儿时期的上呼吸道感染,往往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腹泻等,易误诊为原发性胃肠病,宜注意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常证

(一)风寒感冒

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咽痒,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风热感冒

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咽赤,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三)暑湿感冒

高热不退,或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痛,胸闷恶心,或呕吐,腹泻,小便短赤,苔白腻或微黄,脉濡数。

二、兼证

(一)感冒挟痰

除感冒本证外,兼有咳嗽频重,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

(二)感冒挟滞

除感冒本证外,兼有腹胀纳呆,呕吐酸腐,夜卧不安,便溏或便秘,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三)感冒挟惊

除感冒本证外,兼有高热,烦躁不宁,谵语惊惕,抽搐,苔黄,舌红,脉弦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2.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酒精擦浴,安乃近滴鼻。

3.鼻塞严重者可用0.5%麻黄素滴鼻,每次1~2滴,每日3次,但不宜超过2~3天。

二、抗病毒药物治疗

1.病毒唑:为广谱抗病毒药,本药可作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剂量为10~15mg/(kg·d),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5~7天;对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采用喷雾吸入疗法,剂量为0.8mg/(kg·h),每天连续吸入不少于12~18h,疗程3~7天;也可采用0.5%~1%的病毒唑滴鼻。

2.金刚烷胺:对于治疗和预防流感病毒A有效,口服剂量1~10岁小儿为4.4~8.8mg/(kg·d),但日总剂量限150mg以内,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用量为200mg/d,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至热退,48小时后可停服。

3.干扰素:其给药方法有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皮下注射、超声雾化吸入及滴鼻等多种途径,剂量尚无定论,常以α-干扰素1.5~3.0万u/d作为治疗剂量。

三、抗生素治疗

有细菌感染时,一般多选用青霉素、红霉素或复方新诺明等抗生素。

四、中医分型治疗

(一)常证

1.风寒感冒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 防风 蝉衣 前胡 杏仁 苏叶 甘草 桔梗

加减:头痛加白芷;咳嗽痰多加白芥子、白前。

2.风热感冒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 连翘 竹叶 薄荷 柴胡 芦根 甘草

加减: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板蓝根;咳嗽、痰黄加黄芩、桑白皮;呕吐者加竹茹。

3.暑湿感冒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 银花 连翘 扁豆 厚朴 芦根 滑石

加减:热重加黄连;无明显湿象,以高热为主,兼有口渴、烦躁,以银翘散加生石膏。

(二)兼证

1.感冒挟痰

治法: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方药:偏于风寒,荆防败毒散加陈皮、瓜蒌、苏子;偏于风热,银翘散加桑白皮、瓜蒌仁。

2.感冒挟滞

治法:宣肺解表,消食导滞。

方药:解表药中加藿香、神曲、佩兰、枳壳、莱菔子等。

3.感冒挟惊

治法:宣肺解表,熄风镇惊。

方药:解表药中加钩藤、石决明、蝉蜕、羚角等。

五、单方验方

1.葱须、香菜根,煎水代茶饮,乘热饮用,温覆取汗。

2.豆豉15g,葱白3寸,生姜3片,水煎热服,取微汗。

3.金银花、菊花各10g,芦根15g,水煎服。

4.菊花6~9g,桑叶6~9g,芦根15~3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六、中成药

1.双黄连口服液:1~3岁每服1.5支,3~6岁每服1支,6~9岁每服1.5支,适于风热外感。

2.清开灵冲剂:1~3岁每服1/2袋,3~6岁每服2/3袋,6~9岁每服1袋,用于风热感冒。

3.小儿咽扁冲剂:周岁以下每服1/2袋,1~3岁每服2/3袋,3~6岁每服1袋,6~9岁每服1.5袋,9~12岁每服2袋,日3次,适于风热感冒、乳蛾。

七、推拿疗法

推攒竹,分推坎宫,揉太阳,分阴阳,黄蜂入洞,推上三关,退下六府,揉肺俞。风寒者加风池,拿合谷,揉二扇门,运太阳;风热者加清天河,推天柱,清肺经,揉小横纹;挟滞者加清补脾胃,摩腹,清板门;挟痰者加揉肺俞、天突,揉乳根及乳旁;挟惊者加掐人中,揉百会。

八、针灸疗法

取风池、合谷、大椎、曲池,中等刺激不留针。风寒者加列缺;头痛加太阳、印堂;鼻塞配迎香。

九、其他疗法

1.灌肠法:金银花20g,青蒿10g,柴胡10g,生石膏10g,板蓝根15g,黄芩15g,每日1剂,水煎2次,药温36~37℃,保留灌肠20~30分钟,每日2次。

2.敷贴法:①取吴茱萸适量,研末调成糊状,每次取蚕豆大小,贴敷双侧涌泉穴,每日3~4次,适用于小儿外感高热。②用生栀子10g研粉,用60目筛过筛备用,将新鲜蛋清与栀子粉调成糊状,做成药饼,敷于涌泉穴,每日1次,每次8小时,连续3天,治小儿高热有效。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一般均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消炎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金银花、连翘的抗菌谱较广,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金银花抑制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的增殖,连翘对甲型流感病毒、鼻病毒-17型有抑制作用。防风对绿脓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柴胡能抗呼吸道多种病菌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解热消炎作用:金银花能明显抑制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和渗出性水肿,其抗炎作用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所致。连翘也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二药均具有退热作用。柴胡能抑制白细胞游走、抑制组织胺的释放,增强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近期动物实验证明柴胡可能通过某些环节减少体温调节中枢神经元CAMP合成与释放,从而抑制发热效应。薄荷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有发汗解热作用。另外白芷、蝉蜕、防风也有解热消炎作用。

附: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在6个月~6岁,目前对高热惊厥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一般认为年龄在1个月至6岁之间,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初期,当体温在38℃以上时,突然出现惊厥,且排除神经系统感染和其他导致惊厥的器质性或代谢性异常后,可诊为高热惊厥。本病属中医“急惊风”范畴,大多属于感冒挟惊病证。

〔病因病机〕

高热惊厥发病因素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与年龄、高热、感染、遗传等有密切关系。当感染引起高热时,使发育不成熟的神经系统处于过度激动状态,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强,并造成强烈的电化学爆发,如有遗传倾向的患儿,临床较易表现出惊厥发作。

中医学认为小儿感受外邪,易化热入里引起高热,由于小儿肝常有余,故易热极生风,热胜而动,表现为抽搐。

〔西医诊断标准〕

一、典型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

(一)最低标准

1.首次发病年龄在4个月至3岁,最后复发年龄不超过6~7岁。

2.发热在38.5℃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24小时内。

3.惊厥呈全身抽搐,伴有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内,发作后很快清醒。

4.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

5.可伴有呼吸、消化系统等急性感染。

(二)辅助标准

1.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并非每个患儿均需进行脑电图检查。)

2.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并非每个患儿均需进行脑脊液检查。)

3.体格和智力发育史正常。

4.有遗传倾向。

二、不应诊断为高热惊厥的情况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惊厥。

2.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占位病变、脑水肿、脑水肿癫痫发作)伴发热、惊厥者。

3.严重的全身性生化代谢紊乱,如缺氧、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缺乏(或依赖)症等。

4.明显的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或神经皮肤综合征(如结节性硬化)、先天性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和神经节苷酯病等的惊厥。

5.新生儿期惊厥,应进一步详查病因。

三、高热惊厥持续状态的诊断标准

符合上述高热惊厥诊断标准〔(一)3项除外〕,且有反复发作或连续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在此期间意识不恢复。

(全国小儿神经病专题讨论会1983年,自贡)

〔鉴别诊断〕

1.急性代谢紊乱:低血钙、低血镁、低血糖可致惊厥,但一般不伴发热,血生化有助于诊断。

2.急性脑病:常见于重症肺炎合并的中毒性脑病及中毒性菌痢等。可出现惊厥、发热等表现,惊厥常反复发作,并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外感风邪

起病急骤,高热,烦躁,神昏惊厥,头痛伴咳嗽,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二、外感暑邪

壮热汗多,烦躁或嗜睡,头痛项强,四肢抽掣,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三、痰食惊风

先见纳呆,呕吐,腹痛腹胀,便秘,继之发热,神志昏迷,喉中痰鸣,四肢,抽搐,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治疗〕

一、抗惊厥治疗

1.苯巴比妥(鲁米那):每次6~10mg/kg,肌肉注射,必要时4~6h重复1次。

2.10%水合氯醛:每次0.5~0.6ml/kg,灌肠或鼻饲,此法作用快,必要时,0.5~1小时重复使用1次。

3.安定:每次0.1~0.3mg/kg,缓慢静脉注射。

4.氯丙嗪:每次1~2mg/kg,肌肉注射,用药后宜平卧(此药有扩血管作用)。

5.惊厥持续不止,超过30分钟,应首选安定静脉缓慢注射,或氯硝西泮,每次0.02~0.06m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可于6~8h重复给药1次。也可选用苯妥英钠:首剂给予负荷量,每次15~20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50~100ml中,于20~3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12~24h后可酌情给予维持剂量,每日5~10mg/kg,分1~2次缓慢静脉注射。

二、急诊处理

惊厥发作时,患儿取侧卧位,松开衣领、裤带,用牙垫或纱布包裹的压舌板置上下齿之间,防止舌咬伤,惊厥持续状态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吸氧。

三、降温治疗

急性发作时,需及时降温,可给予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每次30ml/kg,必要时30~60分钟后重复半量,也可予解热镇痛剂。

四、中医分型治疗

1.外感风邪

治法:清热疏风,熄风镇惊。

方药:银翘散合羚羊钩藤汤加减。

金银花 连翘 菊花 钩藤 茯神 生石决明 薄荷 竹茹

加减:抽搐重加防风、僵蚕;高热不退加生石膏。

2.外感暑邪

治法:清热祛暑,开窍镇惊。

方药:新加香薷饮合白汤加减。

生石膏 香薷 佩兰 连翘 知母 厚朴 钩藤 赤芍 丹皮

加减:高热、抽搐不止加僵蚕、羚羊角;嗜睡、昏迷加远志、石菖蒲。

3.痰食惊风

治法:消食导滞,涤痰镇惊。

方药:保和丸加减。

茯苓 连翘 陈皮 莱菔子 远志 半夏 山楂 僵蚕

加减:痰涎壅盛加胆南星、川贝;纳呆便秘加神曲、枳实;神昏抽搐加石菖蒲、钩藤。

五、单方验方

1.清热散:朱砂24g,琥珀、白豆蔻、钩藤各15g,薄荷冰1g,滑石、生甘草各45g,柿霜3g,上药共研细末备用。<1岁0.6~0.9g/次;<2岁1.5g/次;<3岁1.8g/次。适于发热抽搐,烦躁不安者。

2.镇惊散:琥珀120g,朱砂20g,天竹黄150g,共研粉末。<6个月0.1~0.2g/次;>6个月0.2~0.3g/次;1岁0.3g/次;1岁以上按年龄加倍递增。适于热证惊厥。

3.截惊丸:胆草、防风、青黛、钩藤、黄连、黄、甘草、朱砂(水飞)各10g,薄荷5g,麝香1g,炒后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1~2丸,适于发热惊风,烦躁不安者。

六、中成药

1.琥珀抱龙丸:1~3岁每服1丸,周岁以内酌减,每日2次。适于本病属痰食惊风者。

2.小儿奇应丸:1岁每次7粒,2~3岁每次10粒,4~6岁每次15~20粒,不满周岁酌减。每日2次口服。适于小儿痰热惊风。

3.清开灵注射液:1~3岁每次3~5ml;4~6岁每次5~7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静点1~2次。

七、针灸疗法

取穴人中、合谷、内关、太冲、涌泉、百会、印堂,均中强刺激。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高热,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痰鸣,取穴丰隆。

八、推拿疗法

掐人中、精宁、老龙;揉百会、太阳;捣小天心、清肝、清心;拿肩井、曲池、合谷、委中、昆仑。热重者加清肺、清天河水、退六腑等;痰食惊风者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大肠、运内八卦等。

九、其他疗法

取麝香1份、冰片50份、姜黄50份、郁金50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大赤金10份、全蝎50份。将1/2剂量的巴豆焙黄与研成细末的其他药物过筛后混匀,装瓶(每瓶1g),使用时将药粉兑入等渗溶剂(生理盐水)内,分别采用灌服、肛点、鼻饲、保留灌肠等综合给药方法,一般按0.2g/(kg·次)给药,必要时可加倍,2小时后可重复给药。该药具有醒神、止抽、退热之效。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蝉蜕含大量甲壳质、喋啶类色素,有抗惊厥及镇静作用。石决明含碳酸钙,能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对高热引起的烦躁不安、痉挛有治疗效果。钩藤含有钩藤碱、异钩藤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镇静、抗惊厥等作用。僵蚕、石菖蒲也有抗惊厥、解痉、镇静催眠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