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粘膜脱垂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130页(3222字)

胃粘膜脱垂症是指由于某些原因使胃窦部粘膜增生,异常松动,过度滑动,向幽门管脱出入十二指肠,引起腹痛、梗阻或出血症状。偶可见于学龄期儿童,男性多见。中医学“胃脘痛”及“呕吐”中可见有本病的描述。

〔病因病机〕

本病多继发于慢性胃炎、胃窦炎、消化性溃疡。53.8%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中医学认为多因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及肥甘辛辣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气横逆犯胃乘脾;以及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运,脾胃虚寒而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典型病例出现在上腹部或脐周不适,疼痛伴有幽门梗阻时可出现恶心呕吐,情绪紧张时往往加重,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多少不定,严重者休克。

2.很多病例无任何症状,仅在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时才发现。

二、实验室检查

1.便潜血:上消化道出血时阳性。

2.X线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十二指肠球底部可见胃粘膜皱襞和轮廓的充盈缺损阴影,呈蕈伞状,同时幽门管增宽,粘膜粗大。

3.胃镜检查:可见有胃粘膜进入幽门,或幽门堵塞。

〔鉴别诊断〕

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除病史、症状与饮食关系外,钡餐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外形光滑,无激惹现象。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饮食积滞

胃脘部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吐后较舒,食纳不佳,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二、肝胃郁热

胃脘灼热疼痛,胸闷嗳气,善太息,吞酸,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三、脾胃虚寒

胃脘隐隐作痛,喜暖喜按,肢冷,纳少,时吐清水,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四、胃阴不足

胃脘隐痛,口干舌燥,口渴思饮,纳差,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一、中药治疗

1.饮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 六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麦芽

加减:胃脘胀痛可加木香、砂仁、枳壳。

2.肝胃郁热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加减。

黄连 吴茱萸 当归 白芍 柴胡 茯苓 白术 甘草 干姜 薄荷 丹皮 栀子

加减:恶心呕吐加竹茹;热象不明显用柴胡疏肝散。

3.脾胃虚寒

治法:益气建中,温阳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 白芍 桂枝 干姜 甘草 大枣 附子

加减:胃寒重者加附子理中汤。

4.胃阴不足

治法:益胃养阴。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

沙参 麦冬 生地 玉竹 甘草 桑叶 白扁豆 天花粉

二、单方验方

1.丁香15g,肉桂10g,共研细末,分10次量,1日2次,用于虚寒胃痛。

2.五灵脂、高良姜、川厚朴各6~10g,水煎服,治寒痛。

3.姜川连24g,炒茱萸1.5g,吴黄苓4.5g,枳实12g,制半夏9g,防己12g,椒目6g,生大黄40g,水煎服,适用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不完全幽门梗阻者。

4.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治疗食积胃痛。

5.暖脐膏外贴脐腹,治脾胃虚寒胃痛。

6.吴茱萸45g,薄荷30g,共研细末,加灶心土、葱白一把,炒热醋,烹布包,热敷痛处,治胃寒痛。

7.柴丹参30g,檀香3g,水煎服,每日2次,治疗气滞血瘀胃痛。

三、对症治疗

1.以内科保守疗法为主,呕吐者予以胃复安,3个月以下6mg,3~6个月8mg,6个月~2岁10mg,2~5岁13mg,5~10岁15mg,分三次口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不应用。吗丁啉0.3mg/kg,每日3~4次,饭前15~30分钟服用。

2.消化道出血:Vk10mg静注或肌注,休克者予以输血输液治疗。

3.手术治疗:幽门梗阻嵌顿,反复大出血,内科治疗无效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四、食疗

1.人参粥:人参末10g,山药20g,粟米30g,煮粥空腹服用。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2.黄芪粥:黄芪50~100g,浓煎取汁加粳米,红糖适量,共煮粥,将成时调陈皮末少许,稍沸即可。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3.麦门冬粥:麦门冬、大枣、炙甘草,或加山药和大米煮粥,粥熟后减去甘草即可食用。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证明:丹参可显着降低胃粘膜中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提高SOD活性,减轻胃粘膜损伤,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小柴胡汤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减弱攻击因子对胃粘膜损伤。黄连汤、青黛散也可加强胃粘膜屏障,具有抗胃粘膜损伤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