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472页(7011字)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许多系统和脏器的全身结缔组织病。以自身免疫为特点,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多于学龄以后发病,女性占绝大多数。常出现多脏器受累,临床表现各异,易致误诊,肾脏最常受累。本病属中医学“红蝴蝶疮”、“阳毒发斑”等范畴。

〔病因病机〕

病因未明,近年研究已公认本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有关。

中医学认为禀赋不足,热毒之邪瘀阻经脉,伤于脏腑,蚀于筋骨,燔灼阴血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起病缓慢,不规则发热,抗生素对退热无效。食欲不振,无力和体重减轻。

2.皮肤症状:约80%患儿有皮肤症状。皮肤改变常呈多形性,广泛对称分布的红斑。皮疹易发生在暴露部位,对日光敏感,典型的皮疹为面部蝶形红斑。皮疹的显没往往与发热等其他症状伴随发生。

3.关节症状:90%以上病人有关节症状,最常见为关节痛,可兼有水肿,间歇或持久地存在。

4.心脏病变及表现:约50%~80%的病人有心血管改变,心包、心肌及心内膜均可受累。重症病例可出现心力衰竭。

5.肺脏病变及表现:约30%~40%的病人可见肺或胸膜病变,急性期见胸腔积液,后期可呈胸膜肥厚,有时可出现肺出血,肺部纤维增生。

6.肾脏病变及表现:肾为本病最易侵犯的脏器,临床可呈急进性,急性,亚急性,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7.胃肠道病变及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

8.肝脏病变及表现:75%的病人有肝脏增大,50%病人肝功异常,少数病人可出现黄疸,25%病人脾脏增大。

9.血液系统病变及表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半数以上的病人有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10.神经系统病变及表现:约50%病人可见神经系统症状,尤其多见于疾病的晚期。常见症状为头痛、惊厥、偏瘫、癫痫样发作、舞蹈病、颅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和颅内压增高症等。有时可见精神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和细胞数增加,90%病人可出现异常脑电波。

11.眼部病变及表现:有时可见巩膜表面炎,虹膜炎,视网膜血管变化及出血或渗出液。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

2.血液或骨髓涂片可见红斑狼疮细胞。

3.血沉:绝大多数增速。

4.血清丙种球蛋白和α2球蛋白在多数病人中明显增高。

5.血清多种抗体(ANA,抗DNA抗体等)常阳性。

6.血清总补体和C3、C4含量常降低。

7.组织或体液免疫复合物常可阳性。

8.疑有溶血的病例应做网织红细胞计数和Coombs试验。

9.对可疑病例应做有关脏器的功能检查,如X线观察心肺,心电图,肝肾功能和尿常规等。

三、1982年我国风湿病会议暂定SLE诊断标准如下

1.蝶形红斑或盘状红斑。

2.无畸形的关节炎或关节痛。

3.脱发。

4.雷诺现象和(或)血管炎。

5.口腔粘膜溃疡。

6.浆膜炎。

7.光过敏。

8.神经精神症状。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沉增快。

2.白细胞少于4×109/L和/或血小板小于80×109/L和/或溶血性贫血。

3.蛋白尿持续(+)或以上和管型尿。

4.高γ球蛋白血症。

5.LE细胞阳性(每片至少2个或至少2次阳性)。

6.抗核抗体阳性。

符合以上临床和实验室检查6项者可确诊。如不足6项可做以下检查:1.抗DNA抗体阳性;2.低补体血症和/或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3.狼疮带试验阳性;4.肾活检阳性;5.Sm抗体阳性。满6项者可确诊。

〔鉴别诊断〕

1.风湿热:发热、关节疼痛、贫血、血沉快,心肌炎甚至心力衰竭等表现,少数病例血中可找到LE细胞。但风湿热多有明确链球菌感染病史,血抗“O”升高,白细胞升高,对水杨酸制剂敏感,且没有肝、肾等脏器损害;SLE血清抗核抗体、抗DNA抗体阳性及补体C3下降有助鉴别。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起病,少尿或无尿,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贫血,血沉快。在SLE病人以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而多系统损害不明显时极易混淆,应注意原发病鉴别。

3.变应性亚败血症:多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皮疹及关节痛,部分病人可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沉快。少数病人可有心脏受累表现,需与SLE进行鉴别。变应性亚败血症外周血象白细胞多明显增高,且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肾脏很少受损,血清抗核抗体阴性,补体C3不下降。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滞血瘀

颜面部呈盘状蝶形斑块,表面紧附灰白色鳞屑,剥下鳞屑底面有角质栓,毛孔扩大,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伴有胸胁脘腹胀满,月经过多或痛经,舌质紫,苔薄白,脉弦。

二、热毒炽盛

突然高热或低热不退,关节疼痛,烦躁不寐,口干咽燥,神志恍惚,严重时可出现神昏,谵语,或伴吐血、衄血、便血等证。舌质红绛,苔薄黄,脉细数或洪数。

三、气阴两虚

持续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部潮红,心烦无力,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口干咽燥,盗汗,脱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四、心脾两伤

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健忘失眠,心神不安,食少消瘦,懒言嗜睡,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五、邪热伤肝

头晕失眠,两胁作胀,脘腹胀闷,胁下痞块,甚则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苔薄黄,脉弦数。

六、肝风内动

发热不退,兴奋多语,时有抽搐或痉挛,或有癫痫发作,沉默寡言,昏睡不醒,小便失禁,舌质红或绛,苔光,脉弦数。

七、脾肾阳虚

颜面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腰酸重,肢冷畏寒,面色白,腹胀便溏,小便量减少,而夜间尿频,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极期应卧床休息。

2.注意营养。

3.避免日光曝晒及紫外线照射。

4.积极防治感染,避免服磺胺类药物。

5.可暂不作预防注射。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活血汤。

柴胡 当归 白芍 赤芍 川芎 枳壳 陈皮 郁金 桃仁 红花

加减:胁痛甚加青皮、元胡;癓癜内生加紫草、丹参。

2.热毒炽盛

治法:凉营解毒,清热生津。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角 鲜生地 生石膏 玄参 白茅根 芦根 赤芍 丹皮 知母 金银花 黄连 栀子

加减: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发热不退者加黄柏、大黄。

3.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方药:二参地黄汤。

沙参 丹参 生地 女贞子 旱莲草 麦冬 五味子 枸杞子 山萸肉 知母 黄柏 地骨皮 桑葚

加减:低热不退加青蒿、白薇;盗汗加生牡蛎、浮小麦。

4.心脾两伤

治法:养心健脾,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炙黄芪 党参 当归 熟地 酸枣仁 白术 陈皮 山茱萸 炙甘草 远志 茯神

加减:心悸不宁者加生地、苦参;食少纳呆加焦山楂、神曲。

5.邪热伤肝

治法:养肝和脾,理气活血。

方药:一贯煎加减。

当归 丹参 白芍 赤芍 沙参 何首乌 玉竹 石斛 枸杞子 鳖甲 白术 茯苓 陈皮 延胡索

加减:肝脾大加丹参、莪术。

6.肝风内动

治法:凉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角 钩藤 白芍 生地 丹皮 菊花 茯神 菖蒲 远志 连翘心 黄连

加减:神昏谵语加安宫牛黄丸,紫斑严重加侧柏叶。

7.脾肾阳虚

治法:温阳益肾,扶脾利水。

方药:实脾饮加减。

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大腹皮 茯苓 炮附子 干姜 炙黄芪 党参 仙灵脾

加减:腰酸乏力加黄芪、桑寄生;水肿重加车前子、泽泻。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1.治疗原则:为开始剂量偏大,病情缓解后逐步减量,以最适宜小剂量长期维持。

2.强的松大剂量1~2mg/(kg·d),应用4~8周后,临床症状消失,特别是实验室指标好转,可开始减量。0.5~1mg/(kg·d),隔日用药1次。长期维持治疗数年。

3.对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或肾损害者,可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冲击,每剂15~30mg/kg,每日或重复隔日静脉滴注,3次为1疗程。

四、细胞毒性药物与激素联合治疗

1.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疗法:每次8~12mg/kg,加至100ml生理盐水中,1~1.5小时匀速静脉输入,连用2次为1疗程,每间隔2周用1疗程,累积用量为150~200mg/kg。也可口服每日2~3mg/kg。

2.苯丁酸氮芥:每日0.2mg/kg口服。

3.硫唑嘌呤:每日2mg/kg口服,疗程3~6个月。

4.配合小剂量强的松口服。

五、血浆置换疗法

去除血浆中抗原、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并改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对危重病例,多脏器损害应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效果不好者,可考虑此疗法。

六、透析疗法及肾移植

晚期肾损害病例伴肾功衰竭,如一般情况尚好,可考虑透析疗法。肾移植需在肾外病变静止时进行。

七、单方验方

1.抗狼疮灵胶囊:丹参15g,连翘15g,白藓皮15g,防风10g,桃仁10g,红花10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2~3粒,日2次服,用于本病各型。

2.三藤糖浆:雷公藤、红藤、血藤,制成糖浆,每次5~10ml,日2次服。治狼疮各型。

3.生大黄、制附子、生龙牡各30g,加水1000ml,煎至200ml,保留灌肠2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出现早期尿毒症。

八、中成药

1.雷公藤片:每次0.3g,每日2~3次口服。

2.昆明山海棠片:每次1片,每日3次。

3.复方金荞片:每次5~10片,日3次口服。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柴苓汤有类固醇样作用,有增强内因性类固醇,抗炎和免疫激活作用,表明柴苓汤能减少类固醇剂的用量。雷公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的T、B淋巴细胞及活化因子的功能均有影响,具有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众多免疫紊乱作用。丹参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和促其凋亡。首乌、生地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