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603页(2234字)

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以腹痛,慢性腹泻,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贫血为其主要症状。中医病名称“赤虫”。

〔病因病机〕

因生吃不洁的水菱角、荸荠、藕等水生植物,将姜片虫囊蚴吞入所致。囊蚴的外壳在人体十二指肠中破裂,使蚴虫逸出,并吸附在肠壁上发育为成虫,寄生在人体十二指肠,有时也在胃、空肠、大肠。从囊蚴进入人体到成虫产卵,约需2~3个月。

中医学认为虫寄胃肠,使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功能失常,日久耗伤气血。

〔西医诊断标准〕

一、病史及流行地区

患儿有生吃菱角、荸荠、茭白和藕等水生植物史。

二、临床表现

1.轻者可有轻度腹痛、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轻度贫血。

2.重者腹泻及腹痛加重,腹泻可持续几个月,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并时有恶心呕吐、上腹饱胀、腹水及肠出血等症状。

3.病程久者常有消瘦、乏力、精神萎靡、全身浮肿、肝脾大及肠梗阻等症状。贫血亦甚严重,有时还可伴各种维生素缺乏,发育障碍。

三、实验室检查

大便化验找到姜片虫卵或肉眼看到大便排出姜片虫成虫为确诊依据。每克粪便虫卵数少于2000者为轻度感染,2000~10000为中度感染,10000以上者为重度感染。

〔鉴别诊断〕

主要与肠炎、痢疾、营养性贫血等病相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脾胃失健

腹痛,腹胀,肠鸣,暖气,食欲不振,易疲劳,大便稀或干结艰难,排出姜片虫或找到姜片虫卵,病初或感染轻者,仅见排虫或查及虫卵。

二、气血虚弱

病程较长,除消化道症状外,伴有浮肿,面色萎黄,消瘦乏力,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或腻,脉细弱。

〔治疗〕

一、中医分型治疗

1.脾胃失健

治法:健脾和胃,驱虫杀虫。

方药:槟榔、大黄、牵子、共研细末,分2包,每日空腹糖水冲服2次,连服3~5日。用于体质较好而无腹泻者。健脾和胃可用异功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焦山楂等。

加减:嗳气,腹胀者,加槟榔、枳实;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生姜;大便稀水,腹痛喜按,舌淡者,加熟附子、炮姜、苍术。

2.气血虚弱

治法:先调理脾胃扶助正气,然后再驱虫。

方药:脾胃虚弱为主者,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焦山楂、木香、砂仁、陈皮等。气血两虚者,八珍汤加减。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熟地 眼肉 陈皮 焦山楂 炒麦芽等。

加减:浮肿明显者,加炙附子、桂枝、生姜皮、陈葫芦、车前子。

二、西医治疗

1.呋喃丙胺:每天40~60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2g,分3~4次口服,连服2天。

2.六氯对二甲苯:每天50mg/kg,每晚1次顿服,连服1~2天,便秘者可给轻泻剂。

3.硫酸二氯酚:每天50mg/kg,每晚1次顿服,连服2天,便秘者可给轻泻剂。

三、中成药

枳术丸:用于脾胃虚弱,饮食停滞。

四、食疗

1.龙眼肉5枚,莲子肉10g,糯米30g,煮粥吃,早晚各1次。用于姜片虫引起的贫血及病后体弱儿。

2.椰子半个,于晨起空腹食,先喝汁,再食肉。食后3小时方可进食,不需服泻剂。有杀虫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