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95页(6243字)

血吸虫病是指血吸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咳嗽、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细胞增多等。慢性血吸虫病则可症状不着,或有肝脾肿大及某些消化道症状,晚期出现肝硬化及侏儒等症状。中医学本病属“蛊疫”、“蛊病”范畴。

〔病因病机〕

人体感染主要是接触疫水所致。疫水中的尾蚴经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以局部皮肤瘙痒和小丘疹为特点的尾蚴性皮炎。幼虫移行经过肺时,造成肺部病变。成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形成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虫卵沉积在肝、结肠等脏器内所致的组织损伤,产生虫卵肉芽肿、干线型肝纤维化,并引起生长发育障碍。

中医学认为由蛊虫引起。蛊虫由皮毛而入引起的肌肤、肺、胃肠、肝脾、肾的一系列病变,终至肾阴、肾阳亏损,而致羸瘦肉削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脏气衰败,阴竭阳脱而亡。

〔西医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史,来自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于夏秋季节发热的患者,有下列特征应考虑本病的可能:①尾蚴性皮炎,荨麻疹史,腹痛腹泻,肝肿大伴压痛等。②血中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显着增多。

2.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凡曾在流行区居留,出现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尤以肝左叶肿大者,以及青壮年新近出现癫痫发作者,均应考虑本病。巨脾、腹内痞块、上消化道出血、侏儒症,均应怀疑晚期血吸虫病。

三、理化检查

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多在(10~30)×109/L,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可高达0.4以上。慢性期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不如急性期显着。晚期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可减少,贫血明显。

2.粪便检查:粪便内检出虫卵或卵出毛蚴提示体内尚有活的成虫寄生,是确诊的直接依据。粪便沉淀孵化试验目前仍是最主要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急性期连续3次检查的阳性率可高达90%,但粪便必须于24小时内送检。近年来采用尼袋集卵法取沉渣孵化,可提高阳性检出率。慢性与晚期患者,因肠壁纤维化而增厚,虫卵不易掉入肠腔,粪便检查常为阴性。

3.直肠粘膜活组织检查:检出率较高,一般于粪便检查多次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血吸虫病时进行。直肠粘膜组织压片观察到虫卵并不意味着体内仍有活的成虫寄生,应注意死、活卵的鉴别,但较困难。

4.免疫学检查:有皮内试验、环卵沉淀试验、尾蚴膜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均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以环卵沉淀试验和皮内试验应用更为广泛。由于尚有少数假阳性和假阴性存在,故必须结合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应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结核性腹膜炎、粟粒性肺结核、败血症等鉴别;慢性血吸虫病应与慢性迁延型病毒性肝炎鉴别;以腹泻、血便为主者应与慢性菌痢、肠阿米巴病、肠结核鉴别;晚期血吸虫病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区别;脑型血吸虫病应排除脑炎、脑膜炎及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表里受邪,卫气同病

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疹奇痒,或高热持续,汗出口渴,谵妄,便下脓血,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二、肝郁脾虚,气结血瘀

腹部胁下痞块,质地较硬,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胸脘痞闷,食后作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三、癓积水臌,邪实正虚

腹胀如鼓,按之如囊裹水,腹壁静脉显露胁下痞块,质地坚硬,痛如针刺,胸脘痞闷,时欲叹息,形瘦体弱,面色白,小便短少。偏阳虚者,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偏阴虚者,低热颧红,心烦,口干,舌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无力。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增进营养、补充蛋白质与维生素等均属重要。轻度肝硬化即需注意保肝疗法。特别对晚期病例用软缩肝脾等方药,为药物治疗乃至切脾治疗创造条件。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表里受邪,卫气同病

治法:杀虫解毒,解表清里。

方药:杀虫解毒常用①南瓜子仁去油粉剂,1~4岁每次40g,5岁以上每次60~80g,每日2~3次,连服30日。本药副作用轻,服后可有轻度腹泻、腹胀、食欲减退和头晕;少数有恶心呕吐,一般均在服药10天左右消失。②复方槟榔丸:每次3~6g,每日2次,饭前温开水吞服,20日为1疗程。

解表清里:偏于肺卫邪盛,用银翘散疏风,常用药:银花、连翘、竹叶、荆芥、杏仁、浙贝母、白僵蚕、防风、薄荷、芦根等。肠道邪热偏盛,腹痛腹泻或便下脓血者,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白头翁、秦皮、木香、白芍、齿苋等。邪入阳明,里热偏盛,用白汤,常用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黄芩等。邪热耗伤肺胃津液,口渴舌干者,加生地、石斛、玉竹。大便秘结,时有谵语,腑实不通者,加大黄、芒硝。

2.肝郁脾虚,气结血瘀

治法:舒肝理脾,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药:用膈下逐瘀汤和肝脾消肿丸加减。

五灵脂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丹皮 赤芍 柴胡 青皮 陈皮 枳壳

肝脾消肿丸每次1.5~3g,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两方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应用。

加减:胀痛明显者,加川楝子、佛手、莪术、丹参;神疲乏力,便溏纳差,脾虚较着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焦山楂。

3.癓积水臌,邪实正虚

治法:扶正祛邪,攻水逐瘀。

方药:舟车丸。

子 甘遂 芫花 大戟 大黄 槟榔 大腹皮 车前子 青皮 木香

加减:偏脾阳虚者,加干姜、黄芪;偏肾阴虚者,加巴戟天、仙灵脾等;肝肾阴虚用参麦地黄汤滋补肝肾,即沙参、麦冬、生地、熟地、山茱萸、芍药、女贞子、旱莲草;午后低热,加银柴胡、鳖甲、地骨皮。

三、西医治疗

1.吡喹酮(8440):60mg/kg,可每次15mg,每日2次,连用2日;亦可每次用20mg/kg,每日3次,疗程1天。副反应少而轻,且多为一过性;可有神经系统症状(头昏、乏力、多汗、肌肉及关节酸痛,少数有头痛、眩晕、失眠,个别多梦、耳鸣),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肠鸣、口干),心血管系统症状(心悸、胸闷、早搏、儿童期少见)及少数皮疹等。一般对症处理即可。

2.锑剂:由于毒副作用大,目前已较少应用。

3.呋喃丙胺与呋喃丙胺加敌百虫

(1)适应证和禁忌证:呋喃丙胺与敌百虫联合疗法对心、肝无明显损害,各期血吸虫病患者均可选用。但呋喃丙胺对肾炎患者、活动性肝炎肝功能明显不良者、精神病患者应列为禁用,严重胃肠溃疡病、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者应慎用。敌百虫对高血压、心肌炎、心律紊乱、严重心力衰竭、支气管哮喘、神经官能症及有昏厥史均列为禁用。

(2)剂量及疗程

①呋喃丙胺:每日60mg,分3次于饭后口服,16~20天为1疗程,第1、2日分别服每日剂量的1/3与2/3以适应,而减少胃肠道反应。

②呋喃丙胺与敌百虫联合治疗:呋喃丙胺80mg/kg,分3次于饭后口服,疗程10天,敌百虫每日4mg/kg于上午服呋喃丙胺后2小时顿服,于呋喃丙胺疗程的第2、3、4天连服3天。6个月大便孵化阴转率为50%~70%。

③反应及处理:呋喃丙胺的副反应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及血便(剧烈腹痛常为便血的先兆),尚有肌肉痉挛(腓肠肌为主)。敌百虫可引起胸闷、心悸及头昏、头痛乃至精神症状。对腹泻重者用止泻宁,肌痉挛可用安定、安坦、强筋松及三丁酸钠等。

4.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

(1)适应证和禁忌证:用于一般慢性血吸虫病的治疗;但要严格选择对象。凡家族中有精神病患者,或本人有神经系统疾病者禁用。既往有蚕豆黄病史、新近黄疸史及血红蛋白病患者亦应禁用。

(2)剂量及疗程:常用血防-846乳干粉,血防-846片(每片0.25g)每日剂量片剂80mg/kg,或乳干粉50mg/kg,每日下午或晚间1次顿服(片剂亦可分2次服),疗程7天。

(3)反应及处理:可发生脑血管痉挛,严重时伴有脑血流量减少,常见昏眩、头痛、嗜睡或失眠,且可发生精神病、色盲、失明、弱视、色视等严重反应。亦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可见肝肿大与压痛;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极少数可引起溶血反应。处理神经精神症状可用维生素B1、B6、谷维素、谷氨酸γ-氨酪酸及利眠灵、安定等,肝肿大则用保肝疗法。

5.双萘羟酸副品红(简称双副)

(1)适应证与禁忌证:双副可用于各期血吸虫病人,但用于晚期病人需密切观察。对心、肝、肾的影响少,但有神经精神疾病者不宜应用。

(2)剂量与疗程:每天60~80mg/kg,分3次饭后口服,第1天用每日量的1/3~1/2,以资适应,20~25天为1疗程,近、远期疗效均达90%以上。

(3)副反应及处理:神经系统多见,如头昏眼花、视力模糊等。其他见腿酸、关节痛、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腹泻。多发生于服药5~6天后,2周后逐渐减轻。可见心悸,但为时短暂。治疗后2~3周可见皮疹,出疹时常伴发热,皮疹发生率相当高(8%~12%),多为红色斑丘疹。个别病例谷丙转氨酶增高。少数可见白细胞总数下降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应用皮质激素及其他升白细胞药物后可恢复。其他副反应可对症治疗。

6.硝硫氰胺(7505):

(1)适应证和禁忌证:硝硫氰胺适用于体质较弱的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禁忌证有:精神病及癔病史者,急性肝炎恢复未满1年和慢性活动性肝炎,器质性疾病伴有代谢功能失调及锑剂或硝硫氰胺治疗未满半年。

(2)剂量与疗程:总剂量6~7mg/kg,总量等分3天口服,每晚1次服用。滴丸型3.5~4mg/kg,亦等分3天服用。近期与远期疗效均达80%~90%。

(3)副反应及处理:硝硫氰胺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约20%病例谷丙转氨酶升高,5%~6%病例出现黄疸(个别报告达16%),但儿童发生黄疸率低得多,黄疸多发生在停药后1~2周,但随访预后均属良好。神经系统反应也相当多,有头昏、走路飘浮、乏力、多梦、嗜睡、多汗等。消化系统除肝脏表现外,尚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恶心等,用解痉、镇静止痛药效果不明显。此外尚有少数病例发生早搏与心动过速。以上反应重者需进行保肝等治疗。

四、中成药

1.绛矾丸:有燥湿、理气、补血作用。用于血吸虫病颜面黄瘦、腹胀、足面浮肿者。

2.禹余粮丸:有行气活血,温阳逐水作用,用于血吸虫病水气臌胀,脚膝浮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

3.阿魏化痞丸:有理气化痰软坚作用。用于腹中积聚痞块。

五、单方验方

1.马鞭草、半边莲、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以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50~100g,煎汤内服,有利水作用。用于腹水。

2.排钱草干根30g,加水3碗,煎成1碗,每日1次顿服,14日为1疗程。用于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3.茵陈消臌汤:茵陈、大豆黄卷、白扁豆各30g,苍术5g,大腹子、大腹皮、谷麦芽各9g,冬瓜皮、冬瓜子各12g,砂仁、陈皮各3g,车前草10g,有利水作用。用于血吸虫病腹水。

六、食疗

1.鲤赤小豆汤,鲤鱼(去鳞及内脏)500g,赤小豆30g,煎汤服,用于血吸虫病体虚伴腹水者。

2.新鲜鹅血20~30ml,黄酒10ml。将鹅杀后取鲜血20~30ml,即用黄酒冲服,每日1次,疗程不限。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