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584页(3052字)

蛲虫病是蛲虫寄生于人体盲肠、结肠或回肠下段引起的寄生虫病,临床以肛门及会阴附近瘙痒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易在家庭和儿童集体机构中传播。中医学病名与之相同。

〔病因病机〕

因食入含有虫卵的食物和吸吮虫卵污染的手指。虫卵经口进入肠道发育为成虫,寄生在人体盲肠、结肠及直肠等处。雌虫多于夜间爬出肛门,在肛门、会阴部产卵,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瘙痒。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洁,误食虫卵导致蛲虫寄居肠内,游行咬蚀,吸劫营养,损伤脾胃。

〔西医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1.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仅在雌虫爬到肛门周围产卵时感到肛门或会阴部瘙痒,以致引起夜睡不安,遗尿或交叉擦腿动作。

2.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一般较轻微。

3.蛲虫偶可侵入邻近器官,引起异位并发症,如外阴炎、阴道炎、输卵管炎、阑尾炎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

4.患儿夜间入睡后可在肛门附近见到蛲虫。

5.神经精神症状:可有不安,失眠,性情乖僻,咬指甲,甚至有惊厥或癔病发作。

〔实验室检查〕

在清晨起床前从肛门皱襞处直接采取标本可检得蛲虫卵。

〔鉴别诊断〕

肛门及会阴部瘙痒与外阴炎相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虫扰魄门

肛门及会阴部瘙痒,夜间为甚,睡眠不安甚则惊叫,可伴尿频或遗尿,肛周红赤,粪便下虫,或晚间可见肛门处有蛲虫爬出,舌脉一般无异常。

二、脾胃虚弱

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睡眠不安,肛门及会阴部瘙痒,或见腹痛,喜咬指甲,精神烦躁,可伴尿频或遗尿,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疗〕

一、中医分型治疗

1.虫扰魄门

治法:驱虫止痒。

方药:化虫丸加减。

槟榔 鹤虱 百部 黄柏 苍术 甘草 苦楝根皮 使君子

加减:腹痛加青皮、白芍;尿频加滑石、木通。

2.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驱虫。

方药:五味异功散加味。

党参 陈皮 茯苓 槟榔 使君子 百部 甘草

加减:食少加砂仁、佛手;腹痛加白芍、木香。

二、西医治疗

1.扑蛲灵:为治蛲虫的首选药。每次5~7.5mg/kg,1次顿服,必要时2~3周后重复治疗。

2.枸椽酸哌哔嗪(驱蛔灵):500mg/kg早晚分2次服,连服7~10天,1日总量不超过2g。其后每周服药2日,每日剂量同上,连服4周。

3.双萘羟酸噻嘧啶(抗虫灵):为肠道广谱驱虫剂。每日5mg/kg,睡前1次顿服。

4.甲苯咪唑:100mg,1次口服。无明显副作用。

5.肠虫清:200~400mg,1次顿服。为防止再感染,服药后间隔1周再服100~200mg。2岁以下小儿禁用。

三、其他疗法

1.熏洗:苦楝根皮20g,鹤虱15g,床子15g,生百部15g,野菊花15g,生甘草5g,水煎沸3~5分钟,坐浴熏洗,每晚睡前1次。

2.灌肠:百部150g,苦楝根皮60g,乌梅9g,加水1200ml,煎成400ml左右,过滤后于每晚用200~300ml保留灌肠,连续3次为1疗程。

3.涂敷:百部50g,苦参25g,共研细粉,加凡士林适量调成软膏。晚睡前用温水洗肛门后涂药膏,每晚1次,连续7次为1疗程。

四、中成药

1.化虫丸:3~6岁每次2~3g,6~9岁每次3~5g,9岁以上每次5~6g,日服1~2次,早晨空腹或临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2.追虫丸:3~6岁每次2~4g,6~9岁每次4~6g,9岁以上每次6~8g,日服1次,空腹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小儿蛲虫病肛门奇痒者。

3.驱虫片:3~6岁每次1~3片,6~9岁每次3~5片,9岁以上每次5~8片,日服1~2次。体质虚弱者慎用。

4.蛲虫药膏:外涂肛门,每晚1次,连用5~7次。适用于小儿蛲虫病肛门痒甚者。

五、单方验方

1.百部粉:炒白部根,研成粉末,每日每岁1g,最大剂量不超过8g,晨起空腹顿服,或分2~3次于2小时内服完,再隔2小时服泻药,连服2日,停7日,再连服3日。

2.槟榔煎剂:槟榔每日30g,水煎服,连用5日。

3.蛲虫散:使君子8份,大黄1份,共为细粉。3~6岁每次1~1.5g,6~9岁每次2~3g,日服3次,饭前1小时服,5~6天为1疗程,连用1~2个疗程。

4.榧黄散:榧子、生大黄各等份。榧子去壳取肉焙干,与生大黄共研细末。每次用量为(年龄+1)×0.4g,日服3次,连服1周。

5.驱蛲汤:雷丸、鹤虱、椰子各6g,石榴皮、芜荑、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