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儿科手册》第605页(5419字)

疟疾是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热 贫血和脾大为其临床特征。属中医学的“瘅疟”、“温疟”、“牡疟”。

〔病因病机〕

本病由感染疟原虫所致。疟疾的发作就是由疟原虫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所引起。

中医学认为外受疫邪,邪伏半表半里,正邪交争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多数患儿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2.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

3.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迭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4.发作间歇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5.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6.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7.脾脏肿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肿大。

二、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涂片染色镜检找到疟原虫即可确诊。

2.对不发热的隐性感染者,厚血片的检出率高,可作筛查;薄血片则利于观察原虫形态适于做虫种鉴定。油镜下检查了200个红细胞均阴性时,才可报告阴性。

3.如果阴性而临床高度可疑,可在寒战发作不久后再采血检查。也可用0.1%肾上腺素0.01mg/kg皮下注射,于注射后15分钟、30分钟分别做厚滴血片进一步检查,常能找到疟原虫。

4.必要时可做骨髓穿刺液涂片找疟原虫。

5.划皮法能检出恶性疟原虫的大滋养体、裂殖体和幼稚配子体,可作为恶性疟的辅助诊断。

6.免疫学检查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供血者的带虫情况。

7.近年来已有用荧光素染色法检查疟原虫免疫诊断法,如间接血凝试验(IH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在急性期,尤其是恶性疟,常要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肺炎、肾盂肾炎、粟粒性结核、中毒型痢疾等鉴别。慢性病例要与血吸虫病、黑热病、结核病等鉴别。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正疟

发作时症状典型,先有寒战,继之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1~2日发作1次,发作时伴头痛,全身肌肉痰痛,有时恶心呕吐,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二、疫疟(包括瘴疟)

起病急骤,热重寒轻,或壮热不退,或寒热往来,一日数次,头痛剧烈,面赤口渴,烦躁不安,时有谵语,甚则惊厥,昏迷,小便黄赤,舌红降,苔黄腻或灰黑,脉洪数或弦数。

三、久疟

疟疾迁延日久,每遇疲劳则易发作,发时寒热不着,倦怠无力,食少自汗,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或胁下结块,舌淡,脉血无力。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在急性发作期病儿应卧床休息。发冷寒战时,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及解热剂。

2.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3.发作期间应多饮水,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

4.对多次发作或慢性疟疾病儿,宜增加营养,补充铁剂及各种维生素。贫血严重者可输血。

二、中医分型治疗

1.正疟

治法:截疟祛邪。

方药:小柴胡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

柴胡 黄芩 制半夏 常山 草果 槟榔 甘草

加减:若热重寒轻,或但热不寒,口渴引饮,便结尿赤者,去半夏、草果,加石膏、知母;舌红少津者,加石斛、天花粉、芦根;寒重热轻,口淡不渴,神疲倦怠者,加桂枝、干姜;湿邪偏重,身热不扬,头重身痛,胸闷脘痞者,酌加厚朴、苍术、陈皮、佩兰、藿香。

2.疫疟(包括瘴疟)

治法:清热解毒,辟秽截疟。

方药:清瘴汤。

柴胡 黄芩 黄连 青蒿 石膏 知母 常山 半夏 竹茹

加减:热盛津伤,舌深绛者,加生地、玄参、石斛;大便干结,苔垢黑者,加生大黄、玄明粉;呕吐剧烈者,急用玉枢丹;壮热神昏谵妄者,用紫雪丹;湿浊偏重,恶寒较着,汗少,胸痞,呕吐腹泻,苔白腻者,治当芳香化浊辟秽,用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常用藿香、佩兰、陈皮、石菖蒲、荷叶、厚朴、苍术、半夏、草果、槟榔、甘草。痰湿蒙蔽心窍,神志昏迷者,加服苏合香丸。也可用蒿甲醚注射液,1~5mg/kg,每日1次,肌注,首剂加倍,疗程5日。

3.久疟

治法:益气养血,兼以截疟祛邪。

方药:何人饮合补中益气汤。

何首乌 党参 当归 黄芪 白术 炙甘草 陈皮 红枣煨姜等。

加减:消瘦,潮热,盗汗,偏阴虚者,去黄芪、陈皮、煨姜、加鳖甲、生地;气虚明显者加人参;畏寒肢冷兼阳虚者,去柴胡,加肉桂、面唇、爪甲、淡白;血虚甚者,去柴胡、煨姜,加白芍、枸杞子、血藤;久疟,左胁下痞块者,宜配合化痰软坚法,酌加鳖甲、牡蛎、丹参、红花,并可同时服鳖甲煎丸。

三、西药治疗

1.磷酸氯喹(氯喹):第一日30mg/kg,第二日20mg/kg,第三日10mg/kg,总量不超过1.5g,静滴或口服。过量可致房室传导阻滞,心脑综合征,血压下降。严重中毒者可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救。

2.磷酸伯氨喹啉,简称伯喹:2岁以下每日1/2片(6.6mg),3~6岁1片,7~10岁2片,11~12岁21/2片,>12岁3片,连服6~8天,过量或原有G-6-PD缺乏者,可诱发溶血性贫血和紫绀,应立即停药并抢救。

3.乙氨嘧啶(息疟定):①年长儿为25mg,学龄前儿童为12.5mg,同时加氯喹0.25~0.5g。本药常为预防疟疾用,不作治疗用药。②在休止期预防服药时,常与伯氨喹啉配合同时服用。

4.青蒿素:成人口服每次0.6g,每天3次,连用3天为1疗程。总剂量5.4g。肌注200~300mg/次,每天1~2次,连用3天为1疗程。儿童剂量,按上述剂量酌减。

部分病例于使用青蒿素的同时,或用完青蒿素一个疗程后,加服伯氨喹啉。如系恶性疟加服伯氨喹啉2天,儿童剂量按年龄折算,2~3岁给1/4成人量,4~6岁给1/3量,7~9岁给1/2量,10~12岁给2/3量,13~15岁给5/6量。如系间日疟则儿童剂量折算如下1岁以下服1/2片,2岁服3/4片,3~5岁1片,6~10岁2片,11~12岁2.5片,13岁以上3片,每日服1次,连服6~8日。

5.咯萘啶(7351):成人口服量1.2g,2~3天内分服。肌注量2~4mg/kg·次,1日2次静滴剂量3~6mg/kg,1日2次,间隔4~6小时给药1次。儿童剂量按年龄折算。为杀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一种有效药物,对恶性疟患者及严重或抗氯喹的恶性疟患者均有效。对间日疟亦有良效,副作用小。

四、联合抗疟药物治疗

1.三哌喹:(三哌喹600mg、周效磺胺250mg,乙胺嘧啶250mg)对恶性疟和间日疟分别有1个月和半个月的预防作用。

2.周效磺胺:30mg/(kg·d),口服,用1天;同时给乙胺嘧啶,年长儿25mg/d,学龄前儿童12.5mg/d,口服,用1天;又给硫酸奎宁,30mg/(kg·d),分3次服,连用14天。

3.奎宁:30mg/(kg·d),分3次口服,连用8~12天,同时给乙胺嘧啶,年长儿25mg/次,学龄前儿童12.5mg/次,每日1次,连用3天。

4.磺胺嘧啶:0.1~0.15g/(kg·d),分4次服,首次加倍,用5天;同时给乙胺嘧啶12.5mg/次,日服1次,连用2天;又给奎宁30mg/(kg·d),分3次服,连用14天。

五、中成药

1.鳖甲煎丸:用于久疟不愈,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血行障碍,血瘀疾凝,结于胁下,形成块,称为疟母者。

2.芎归鳖甲散:用于经久不瘥者。

六、单方验方

1.鲜鞭草100g,水煎,分2次于疟发前4小时和2小时各服1次,疟止后连服3日。

2.炙龟板12g,炙鳖甲、女贞子各10g,柴胡3g,白芍、常山各6g,佩兰、知母、黄柏、甜茶、玉竹各5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久疟而有阴血伤者。

七、食疗

1.乌龟(500g左右)1只,宰杀洗净,加适量水煮熟,食盐调味。食肉喝汤,每日1次,治愈为度。用于三日疟及疲劳后复发者。

2.野鸭1只,生姜10g,大枣15g。将野鸭杀后去其内脏,和生姜、大枣及少量油、盐、酒一起炖煮,分数次食之,隔数日食1只。用于久疟不愈者。

八、针灸疗法

1.常用穴位

(1)大椎(陶道交替)、肝俞(膈俞交替)、足三里;

(2)大椎、足三里;

(3)大椎(陶道)、内关(间使)。可任选其中一组,于发作前2~3小时针刺截疟,取中强或强刺激,适当留针。

2.针刺“疟疾穴”(位于第8、9胸椎之间的正中线上)。于疟发前1~2小时针刺,针刺深度为0.6~0.8cm,行强刺激后留针2~3分钟。

〔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提示青蒿素衍生物对间日症和恶性症原虫包括耐氯奎的红细胞内裂殖体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常山抗疟有效成分为常山甲碱、乙碱和丙碱,其中乙碱含量较多,是常山抗疟的主要成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