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产科学治法概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55页(7385字)
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着重在调整全身功能。临证时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认真地进行辨证分析,分清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妇女以血为主,血赖气行,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由于妇女生理上数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调,忧思劳倦,易伤脾胃;素秉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产生的经、带、胎、产、杂诸病,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诸法来调补冲任,作为妇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同时,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一、补肾滋肾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所以补肾滋肾是治疗妇产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同样是早婚多产、房事不节,但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损伤了肾气,有的损伤了肾阳,有的则损伤了肾阴,因此在运用补肾方法时,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
(一)补肾益气
肾气虚,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平补肾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大补元煎、固阴煎之类。
(二)滋肾益阴
肾阴虚,冲任血少或热伏冲任,导致月经先期、崩漏、闭经、不孕等疾病,治疗宜滋肾益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肾地黄丸之类。
(三)温肾助阳
肾阳虚,冲任失于温煦,导致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宜温肾助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四)温阳行水
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以致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水湿下注冲任或泛溢肌肤,导致带下病、妊娠肿胀等疾病,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真武汤、五苓散之类。
(五)滋肾养肝
肝肾同司下焦,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肝肾同源。肝肾又为冲任之本,所以肝肾不足产生的病变可影响冲任;冲任损伤,也可涉及肝肾。一般常见的崩漏、经闭、胎动不安、滑胎不孕等大都由肝肾不足所致。因此,肝肾不足,冲任损伤所引起的妇科疾病,应以滋肾养肝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杞菊地黄丸之类,并应根据具体病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滋肾养肝即是益冲任之源,源盛则流自畅,其病自愈。
(六)温肾健脾
脾主湿,肾主水,水湿同根,根于命火的虚衰。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或日久化为痰浊,可导致经行泄泻、妊娠肿胀、带下病、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病。治疗宜温肾健脾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四神丸合健固汤、温胞饮之类,同时根据水湿、痰浊的不同情况兼用燥湿、利水、化痰之品。
总之,补肾滋肾法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必须熟练运用,特别是青春期的女子,肾气未充,补肾滋肾就更为重要。
二、疏肝养肝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又肝司血海,冲为血海。妇女若肝气平和,则经脉流畅,血海宁静,经、孕、产、乳正常。但由于妇女数伤于血,气分偏盛,情绪易于激动,每致肝失条达,疏泄无度,冲任不调,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治疗应以疏肝养肝为主。因此,疏肝养肝成为治疗妇科疾病的又一个重要原则。
疏肝气的方法,是郁结者疏之、泄之,上逆者抑之、平之,阳亢者柔之、缓之,以使肝气冲和为要。养肝血的方法重在补血,或以益气养血,或以填精养血,贵在权衡。
(一)疏肝解郁
由于抑郁忿怒,使肝气郁结,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痛经、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治疗宜疏肝解郁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加味乌药汤、八物汤之类。
(二)疏肝泻火
若肝郁化火,热伤冲任,或气火上逆,导致月经先期、崩漏、行经吐衄等疾病,治疗宜疏肝泻火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清肝止淋汤之类。
(三)泻肝除湿
若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互结,下注冲任,导致带下、阴痒等疾病,治疗宜泻肝清热除湿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之类。
(四)疏肝理脾
若肝气犯脾,肝脾不和,冲任失司,导致月经不调、不孕等疾病,治疗宜疏肝理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逍遥散、开郁种玉汤之类。
(五)调肝补肾
若肝郁兼肾虚,冲任失调,导致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疾病,治疗宜调肝补肾,常用的代表方剂如调肝汤、定经汤之类。
(六)养血柔肝
妇女由于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冲任血虚,进一步导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胎动不安、不孕等疾病,治疗宜养血柔肝,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四物汤、滋血汤、养精种玉汤之类。
(七)平肝潜阳
若肝经血虚日重,肝阴不足,或肝血本虚,孕血养胎,肝血愈虚,肝阴不足,均使肝阳偏亢,导致妊娠眩晕、产后痉证等。治疗宜平肝潜阳,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一贯煎、三甲复脉汤之类。
(八)镇肝熄风
若阴虚火旺,肝风内动者,可致妊娠痫证,宜镇肝熄风,代表方剂如羚角钩藤汤之类。
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以致肝失所养,导致经、带、胎、产诸病,因此治疗常以调肝为主。但肝肾同源,故也常兼予补肾。
三、健脾和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而冲脉又隶于阳明。妇女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血海满盈,经候如期,胎孕正常。若脾胃失调,生化之源不足,影响冲任,就容易发生经、带、胎、产、乳各种疾病。其治疗原则应是健脾和胃,资其化源。
健脾和胃的方法,须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的法则辨证施治。
(一)健脾和胃
素体脾胃虚弱,或为饮食、劳倦所伤,以致脾胃虚弱,冲任不调,或孕期冲气上逆,导致胎产诸病,治疗宜健脾和胃,或佐以消导之品,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
(二)健脾益气
若脾胃虚弱,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导致胎产崩伤诸病,治疗宜健脾益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举元煎、补中益气汤之类。
(三)健脾养血
若脾胃虚弱,影响了生化之源,则脾虚血少,冲任血虚,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健脾养血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归脾汤、八珍汤之类。
(四)健脾扶阳
脾胃气虚严重者,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导致经行泄泻、浮肿等疾病,治疗宜健脾扶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健固汤之类。
(五)健脾利湿
脾阳不振,水湿内停,甚至水湿下注冲任,导致妊娠肿胀、带下病等疾病,治疗宜健脾利湿,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全生白术散、完带汤之类。
(六)健脾豁痰除湿
脾阳不振,水湿停聚,化为痰浊,壅塞胞脉,导致月经后期、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治疗宜健脾豁痰除湿,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丹溪治湿痰方、苍附导痰丸之类。
(七)温中和胃
胃中积寒,受纳失权,导致经行泄泻,妊娠呕吐等病,宜温中和胃,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理中汤、半夏茯苓汤之类,常用药物如砂仁、蔻仁、藿香、丁香、炮姜、吴茱萸之类。
(八)清热和胃
胃中郁热,或邪热入里,导致妊娠呕吐、产后便秘、产后发热等病,宜清热和胃或泻热和胃,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白虎汤、麻子仁丸之类,常用药物如竹茹、黄芩、黄连、大黄之类。
(九)养阴和胃
妊娠恶阻,久吐损伤胃阴,或热邪损伤胃阴者,宜养阴和胃,代表方剂如近效方之类,常用药物如石斛、麦冬、天花粉、胡麻仁之类。
在治疗过程中,即使病邪尚未伤及脾胃,用药时也须予以兼顾,不宜过用滋腻或攻伐的药品,以免损伤脾胃,影响运化功能。老年妇女经断以后,先天肾气已衰,气血俱虚,全赖后天水谷滋养,此时健脾和胃以资化源,就更为重要。
四、调理气血
气血来源于脏腑,运行于经络,是妇女经、孕、产、乳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妇女若气血调畅,则五脏安和,冲任通盛,经孕正常。然妇女以血为本,血随气行,由于经、孕、产、乳的关系,容易耗血伤气,导致气血失调,影响冲任,发生妇科疾病。气血失调,不但是妇产科疾病的成因,有时也是妇产科疾病的结果。因此,调理气血成为治疗妇产科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情志变化常引起气分病变,寒热湿邪主要引起血分病变。因此,调气血的方法必须根据临床症状,分辨其在气在血,分析其虚、实、寒、热,然后确定具体治法。
(一)病在气分,以治气为主,治血为佐
1.补气 气虚者补气。气虚者,中气不足,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产后恶露不绝、子宫脱垂等病,治疗宜补气为主,常用药物如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
2.升提 气陷者升提。中气不足,甚者则气虚下陷,清阳不升,导致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子宫脱垂等病,治疗宜于补气之中加用升提之品,常用的升提药物如升麻、柴胡、荆芥穗之类。
3.行气 气滞者行气。抑郁忿怒,气机不利,郁滞不行,气滞则血瘀,冲任失畅,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缺乳、症瘕等病,治疗宜行气为主,常用药物如香附、木香、乌药、枳壳、陈皮、砂仁、川楝子、橘核、荔枝核之类。
4.降气 气逆者降气。郁怒之甚,则气机逆乱,引起经行吐衄、妊娠恶阻等病,治疗宜行气之中兼以降气之品,常用药物如沉香、枳实、厚朴、半夏、苏子之类。
5.温经扶阳 气寒者温经扶阳。感受寒邪,寒伤阳气,或素体阳虚,寒自内生,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温经扶阳为主,常用药物如附子、肉桂、吴茱萸、炮姜、茴香、桂枝、艾叶、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仙茅之类。
6.清气泄热 气热者清气泄热。感受热邪,入里化热,或五志过极化火,导致经、带、胎、产诸病,治疗宜清气泄热为主,常用药物如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芒硝之类。
上述调理气分诸法,常佐以补血、理血、活血之药。
(二)病在血分,以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1.补血养血 血虚者补血养血。经、孕、产、乳都是以血为用,而又都易耗血,以致冲任血虚,导致月经后期、量少、闭经、胎动不安、产后腹痛等病,治疗宜补血养血为主,重证血虚宜填精补血。常用药物如熟地、白芍、当归、阿胶、龙眼肉、山茱萸、枸杞子之类。
2.活血化瘀 血瘀者活血化瘀。寒凝、热结、气滞、气虚均可导致血瘀、冲任失畅,引起月经后期、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痛经、崩漏、胞衣不下、产后腹痛、症瘕等病,治疗宜活血化瘀为主,重证宜用虫类血肉有情之品搜剔脉络。常用药物如赤芍、丹参、红花、桃仁、丹皮、益母草、当归、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五灵脂、蒲黄、泽兰、山楂、三棱、莪术、延胡索、虫、水蛭、虻虫之类。
3.软坚散结 血瘀重证,血结成症,宜活血化瘀,同时兼以软坚散结,常用药物如海藻、昆布、鳖甲、牡蛎、穿山甲之类。
4.固冲止血 出血不止者固冲止血。气虚、血热、血瘀等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冲任损伤,发生妇产科出血疾病,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胎动不安、产后恶露不绝等。在针对出血原因治疗的同时,宜以止血为主。以药物作用不同可分为固摄止血、涩血止血、温经止血、凉血止血、活血止血等类。常用药物如龙骨、牡蛎、乌贼骨、陈棕炭、仙鹤草、血余炭、藕节、艾叶炭、炮姜炭、炒地榆、贯众炭、黑黄柏、焦栀子、侧柏叶、苎麻根、三七、茜草、炒蒲黄、丹皮炭之类。
5.清热凉血 血热者清热凉血。热邪与血搏结,损伤冲任,迫血妄行,导致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经行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发热等病,治疗宜清热凉血为主。常用药物即清气泄热药与凉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玄参、白芍之类的伍用。
6.清营祛瘀 热毒与血搏结者清营祛瘀。感染邪毒,入里化热,或热极化毒,与血搏结,导致热入血室,妇人腹痛,产后发热等病,治疗宜清营祛瘀,即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常用药物即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土茯苓之类,与活血化瘀药的伍用。
7.温经行滞 血寒者温经行滞。寒邪入里,与血搏结,血为寒凝,冲任阻滞,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不孕、症瘕、胞衣不下等病,治疗宜温经行滞。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活血化瘀药的伍用。
8.温经养血 虚寒者温经养血。素体阳气不足,寒自内生,脏腑生化功能不足,不能生血行血,冲任血虚,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痛经等病,治疗宜温经养血。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补血养血药的伍用。
9.散寒祛湿 寒湿者散寒祛湿。脾肾阳虚,或感受寒湿,寒湿与血凝结,血行不畅,冲任阻滞,导致痛经、闭经、症瘕等病,治疗宜散寒祛湿为主。常用药物即温经扶阳药与燥湿利湿药如苍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大腹皮、茵陈、木通之类的伍用。因寒湿凝滞,血行不畅,所以又常伍用活血化瘀药。
10.清热除湿 湿热者清热除湿。湿浊从阳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下注,损伤冲任,导致痛经、带下病、阴痒等病,治疗宜清热除湿为主。常用药物即清气泄热药与燥湿利湿药的伍用。若湿热化毒或感受湿毒者,又宜解毒除湿,常同时伍用清热解毒药。由于湿阻气机,血行不畅,也常伍用活血化瘀药。
11.解毒杀虫 感染病虫者解毒杀虫,详见外治法。
上述调理血分诸法,常佐以补气、理气、行气之药。
此外,若失血过多,肢冷欲脱者,应急予补气固脱。同时在采用温补、清补、滋补、破气、逐瘀等法时,也应随时照顾气血,用药不宜过于滋腻、耗散或攻伐,以免滞气滞血、耗气耗血。总之,调理气血的原则,务使气血和调,冲任通畅,则经、带、胎、产诸病,自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