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77页(3320字)

急性外阴溃疡是指以外阴各部(主要为大、小阴唇内侧、前庭等)出现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病理改变。可见于白塞氏病、外阴结核、生殖器疱疹、非特异性外阴炎、梅毒等多种疾病中。临床以外阴红肿疼痛,局部出现溃疡面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将本病列入“阴疮”、“阴蚀”的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外阴感染而引起,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本病可以是白塞氏病、结节性红斑、生殖器疱疹等多种疾病表现在外阴上的一种改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多由于七情太过或饮食不节等伤及肝、脾,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下注阴器所致。

〔诊断标准〕

1.外阴肿痛,甚则疼痛剧烈。

2.外阴部大小不等,多少不定,深浅不一的溃疡,以大、小阴唇内侧多发生,其次为前庭粘膜,溃疡表面可有脓液或伪膜。

3.可伴发热、乏力、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症。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5.溃疡面分泌物涂片可培养出或查到粗大革兰氏阳性杆菌。

〔鉴别诊断〕

1.外阴结核: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以阴唇、阴道前庭粘膜为易发部位。溃疡表面常有干酪样物,基底不平,刺激溃疡表面时可有剧烈疼痛。

2.外阴癌:多见于绝经后妇女,阴唇、阴蒂及后联合为易发部位,往往有长期的外阴瘙痒及疼痛史,或局部有肿块,溃疡周围及基底部坚硬,活组织检查可查到癌细胞。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肝经湿热

起病较急,外阴多个大小不等的溃疡,灼热疼痛,脓水黄稠量多,伴畏寒发热,口苦咽干,胁肋胀痛,带下色黄、腥臭,小便黄浊,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滑数。

二、脾胃积热

起病较急,外阴部多个溃疡,灼热疼痛,脓水色黄量多,或口中生疮、口干口臭,心烦,小便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三、肝肾阴虚

起病较缓,外阴多处溃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脓水清稀,色灰暗,疼痛较剧,入夜更甚,伴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腰酸膝软,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如青霉素80万单位,每日2次。肌注。

2.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可用碧洁洗液冲洗外阴,每日2次。

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肝经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 木通10g 车前子15g 当归10g 柴胡10g 泽泻10g 生地15g 芦荟10g 陈皮15g 黄柏15g。

加减:发热加知母、石膏;带下量多色黄加腥草、败酱草、透骨草;大便干燥加大黄;痛剧加元胡、五灵脂。

2.脾胃积热

治法:清胃养阴。

方药:玉女煎加减。

知母10g 石膏25g 麦冬15g 生地15g 黄连10g 丹皮15g 黄柏15g 山药20g。

加减:心烦加黄芩、栀子;大便干燥加大黄。

3.肝肾阴虚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

知母10g 黄柏15g 干地黄15g 山药20g 山萸肉20g 茯苓15g 泽泻10g 丹皮15g 薏苡仁15g 白芍20g。

加减:腰酸、头昏眼花加杜仲、续断、菟丝子、枸杞;脓液稀薄,溃疡日久不愈加黄芪、白蔹;带下淋漓不尽加金樱子、海蛸、煅龙牡。

三、局部治疗

1.芎归汤:川芎、当归、白芷、甘草、龙胆草各20g,煎汤熏洗外阴,每日1次。用于外阴溃疡初期。

2.黄连青黛散:黄连、黄柏、青黛各15g,元明粉1.5g,冰片0.6g,共研细末。每日1~2次撒于溃疡面。

四、针灸疗法

1.穴位:大肠俞、次髎、长强、中极、气冲、血海、三阴交。方法: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针刺;同时艾灸八髎,每穴5壮。

2.少冲、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平补平泻,每日针刺1次。

五、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功能是疏肝泻热,祛湿解毒。

2.知柏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功能是滋阴降火。

3.锡类散:适量撒于溃疡面,每日1~2次。功能是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4.珠黄散:适量撒于溃疡面,每日1~2次,或与锡类散等量混匀外用。功能是清热解毒,化腐止痛。

5.西瓜霜:适量撒于溃疡面,每日1~2次,功能是消肿止痛。

六、单方验方

1.床子30g、白矾15g,加水适量,浓煎取药汁,外洗患处,每日1~2次。

2.花椒、蛇床子各30g,藜芦15g,陈茶叶一撮,炒盐60g,加水适量,浓煎取汁,每日1~2次,熏洗患处。

3.青黛20g,研极细末,喷洒于溃疡面,每日1~2次。

〔现代研究〕

龙胆草含龙胆苦甙等成分,具有消炎、解热、防腐的作用,并可抑制多种皮肤真菌;芦荟对动物创伤有促进愈合的作用;陈皮有抗溃疡、抗炎等作用;石膏、知母均有较强的解热作用,此外,知母尚有抗炎抑菌作用;黄连、丹皮、白芍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