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448页(4851字)

妊娠剧吐是指孕期因出现持续性呕吐,甚至不能进食,进水者,称为妊娠剧吐。由于频繁的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导致体液平衡失调及新陈代谢障碍引起孕妇严重缺乏营养,极个别患者可因剧吐,并发酸中毒,或肝肾功能衰竭等而死亡。临床上好发于初产妇。本病属中医学“恶阻”范畴。

〔病因病机〕

妊娠剧吐的确切病因迄今不明,可能与体内HCG水平明显增高,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体内水糖代谢紊乱,维生素B6缺乏,精神状态不佳,恐惧或厌烦妊娠等因素有关,临床上为轻、中、重三型。

中医学认为恶阻的形成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素性肝旺,或恚怒伤肝,加之孕后经血不泻,冲脉之气较盛,逆而上行,胃失和降所致。

〔西医诊断标准〕

1.确诊为早期妊娠,伴频发呕吐,以晨起为重,并且能够除外因消化及神经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呕吐者。

2.精神萎靡,体重减轻,口腔粘膜干燥,脉细频。

3.尿少酮体阳性。

4.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或肝肾功能异常。

具备下列症状之一者,可诊断为恶性妊娠剧吐。

1.经治疗7天后仍持续呕吐,酮体不消失。

2.体温超过38℃。

3.出现黄疸。

4.脉搏持续在130次/分以上。

5.谵妄或昏睡。

6.视网膜出血。

7.多发性神经炎。

〔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除恶心呕吐外兼有上腹部或全腹阵发性疼痛、腹泻,水样便,便常规查有白细胞或脓细胞,炎症消退后,症状消失。

2.病毒性肝炎:有肝炎接触史,虽有呕吐,但较妊娠剧吐轻,伴腹泻消化不良及肝区疼痛。其SGPT升高明显。肝炎病毒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可资助诊断。而妊娠剧吐者黄疸较轻,SGPT仅仅轻度升高,在补足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后病情好转。

3.神经官能症性呕吐:其呕吐发作与精神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呕吐常在进食后发生。吐后又可再食,虽长期反复发作,却不影响营养状态,肝肾功能正常。

4.偏头痛:本病多从青春期开始,以阵发性半侧头痛为主,伴恶心呕吐,吐后头痛减轻,孕后可诱发本病发作。发作前常有乏力、嗜睡或烦躁不安等,头痛时常伴有同侧偏盲,眼前闪动性光点和颜面感觉异常,应用麦角制剂治疗后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5.妊娠良性颅内压增高症:一般发生在孕1~4个月中,以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复视、耳鸣为主要症状。10%视力丧失,突出的体征为双侧视乳头水肿,部分可有外展神经麻痹,脑脊液压多超过2.45kPa,细胞成分正常,脑室造影并无异常改变。属临床罕见病种,迄今原因不明。

6.葡萄胎:本病出现的妊娠剧吐症状较早,而且顽固。可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子宫大于妊娠月份,可伴有血压升高等症状,扪及腹壁触不到胎体。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脾胃虚弱

孕后恶心呕吐不食,口淡或呕吐清水痰涎,神疲思睡,舌淡苔白润,脉浪滑无力。

二、肝胃不和

孕后呕吐酸水,苦水,胸满胁痛,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

2.避免思想顾虑,给予精神鼓励。

3.少食多餐,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

二、中医分型治疗

1.脾胃虚弱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党参10g 白术15g 茯苓10g 甘草10g 半夏10g 大枣5枚 木香5g 砂仁5g 生姜3片。

2.肝胃不和

治法:抑肝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苏叶黄连汤加味。

苏叶15g 黄连5g 半夏10g 陈皮10g 竹茹10g 乌梅15g。

加减:呕甚伤津发热加石斛15g,沙参15g。

三、西药治疗

1.轻度妊娠剧吐者可根据病人的嗜好,做好饮食调整,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分次进食,避免高脂肪食物及烹饪时的气味。使用维生素B1、B6、C及小剂量鲁米那等镇静剂,对一般症状有一定效果。

2.严重呕吐或伴有脱水,尿酮体阳性者,均需住院治疗。住院24小时内应予禁食,补液量应在3000ml,尚需根据病人体质酌情增减。另需根据病人化验所测的血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情况决定补充电解质的剂量。治疗期间必须定时化验血清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以利观察疗效。一般24~48小时后尿量多增加,症状缓解,可少量频进流质饮食,渐停静脉补液。

3.属恶性妊娠剧吐,经治疗无效,出现黄疸,尿素氮升高>8mmol/L以上,病人脱水,消瘦时应考虑终止妊娠。

四、其他疗法

1.负压壶法:小号茶壶或胎头吸引器一只,置于中脘穴,壶嘴或胎头吸引器之通气孔处接橡皮管之一端,另一端接上50ml注射器,一面吸负压,一面鼓励病人进流食和易消化食物,每次不得超过15~20分,以免皮肤起泡。

2.吸入疗法:鲜芫荽(俗名香菜)30g、苏叶、霍香各3g、陈皮、砂仁各6g,煮沸倾入壶中,将壶口对准患者鼻孔,令吸其气,此本芳香之气,得以宽胸定逆,悦脾醒胃。其后即可试服易于消化食物,用于严重恶阻。

3.针灸疗法:取陈艾叶(二年以上)250g、苍术3g,混匀成条,取中脘、天突、巨厥、内关、足三里,每日1次灸。同时可配合耳针,取神门、胃、皮质下等穴,或配合体针,取中脘、内关、建里、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日1次针刺,也可针灸并用。或用艾卷灸治内关穴,每日1~2次,每次5分钟,宽胸理气,降逆止呕,以晨起用药效果为好。

五、中成药

小半夏合剂:6~9g,日服2~3次。降逆止呕,燥湿化痰。

六、单方验方

1.灶心土60g煎水,或大砖洗净烧红置入开水中,澄清取液服用,痊愈率80%左右。

2.淡竹叶20g,陈皮8g,生姜7片,水蒸缓缓频服,清热、降逆止呕。

七、食疗

1.糯米200g,每天4次,每次取500g水熬粥,徐徐饮之。补中益气,降逆止呕。

2.甘蔗汁50ml,生姜绞汁数滴,调匀后小口频频饮用。滋阴养胃和中止呕。

3.鲜鲫一尾,砂仁3g,姜葱盐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后,吃鱼饮汤。理气温胃,消肿止呕。

4.鲜山药100g切片,生姜丝5g,瘦肉50g,炒熟服用。健脾和胃,温中止呕。

5.佛手10g,生姜2片,白砂糖适量调入温服。疏肝和胃止呕。

6.藿香15g煎煮去渣加入大米粥内服用。健脾和胃止呕。

7.雪梨1只挖孔填入丁香15个封口加水蒸熟食之。理气止呕。

8.西洋参3g切片加水适量,隔水蒸炖去渣加入西瓜汁50g服用。益气清热生津。

八、推拿疗法

1.治则: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取穴:内关、缺盆、天突、中脘、公孙、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取俯卧位,叠掌揉膀胱位膈俞至胃俞一段。双手拿背肌,点揉脾俞、胃俞、隔俞各1分钟。再取仰卧位,用单手掌从天突推至剑突,用小鱼际擦此路线,手法均宜轻柔。指压天突、缺盆、中腕各2分钟。最后点按内关、公孙、足三里、三阴交穴,手法宜轻柔,各1分钟。

2.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取穴:公孙、中脘、内关、太冲、肝俞、脾俞、天突、屋翳。

手法:取俯卧位,手法同前,加揉肝俞。再取仰卧位,手法同前,点揉太冲穴。双手掌自后向前交替推抚胸胁,至皮肤微热为度。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提示生姜对胃酸与胃液的分泌有兴奋作用,能够止吐,并且能够增加肠蠕动,减少肠管胀气。苏叶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升高血糖的作用。木香有解除气管、小肠的平滑肌痉挛作用。黄连增加胃肠平滑肌的兴奋作用,能增加胆汁的形成,使胆汁变稀,具有利胆作用。半夏的各种制剂均有止吐镇静作用,所含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着的解毒作用,在止吐方面强于爱茂尔作用2倍多。党参、白术均具有强壮作用,动物实验中证实,能使小肌力及体重增加。此外党参尚具有祛痰健胃,增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促进乳糜吸收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