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妇产科手册》第487页(14226字)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分娩时正常胎位(枕前位)约占90%,而胎位异常约占10%,其中胎头位置异常居多,有因胎头在骨盆腔内旋转受阻的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有因胎头俯屈不良呈不同程度仰伸的面先露、额先露;还有高直位、前不均倾位等,总计约占6%~7%。胎产式异常的臀先露约占3%~4%,肩先露已极少见。此外还有复合先露。中医古籍中有关胎位异常的记载有“横产”、“倒产”、“偏产”等,大都归属于难产门中。其所载方剂,现已不用于治疗因胎位异常所致的难产,而多用于妊娠28~32周左右的胎位异常的治疗。其中以矫正臀位为主。

持续性枕后位

持续性枕后位是指分娩后期,胎头抵达中骨盆及盆底时,枕骨仍不能转向前方,而位于骨盆的后方或侧后方者。分枕左后、枕右后及枕直后位三种。此胎位难产倾向大,手术产率高,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均较正常分娩为高。属中医“难产”范畴。

〔病因〕

持续性枕后位的发生,常与男性骨盆、类人猿型骨盆、骨盆偏小、头盆不称、胎头俯屈不良及宫缩乏力等因素有关。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总产程及第二产程延长。子宫颈口尚未开全时,产妇即出现肛门下坠及排便感,腰痛亦较明显。宫口扩张至8~9cm后停滞,产程晚期常出现继发性宫缩乏力。

2.腹部检查 宫底处为胎臀,腹前壁扪及胎儿肢体,胎背在母后侧方或难以触及,胎心音在母体一侧偏后方或在胎儿肢体侧的胎胸部最响亮。有时可在胎儿肢体侧耻骨联合上方摸到胎儿颏及面部。

3.肛门检查 盆腔后部空虚,矢状缝位于骨盆斜径上,大囟门在前,小囟门在后。枕直后位时则矢状缝与骨盆前后径一致,囟门同上。

4.阴道检查 这是最后确诊枕后位的重要方法。如矢状缝在骨盆左斜径上,大囟门在骨盆右前方,小囟门在骨盆左后方则为左枕后位;若矢状缝在骨盆右斜径上,大囟门在骨盆左前方,小囟门在骨盆右后方,则为右枕后位。若矢状缝在骨盆前后径上,大囟门在正前方,小囟门在正后方,为枕直后位。第二产程宫缩时,会阴不膨隆。

5.产程图 产程图表现为活跃期延长或停滞及第二产程延长。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第一产程

1.严密观察产程,注意胎头下降、宫颈扩张程度、宫缩强弱及胎心音有无改变,应估计到产程要长,需保证产妇充分的营养与休息。

2.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以利胎头枕部转向前方。

3.嘱产妇不要过早屏气用力,以免引起宫颈前唇水肿而阻碍产程进展。

4.宫缩欠佳时,应尽早静脉滴注催产素。

5.如产程无进展,胎头较高或胎儿宫内窘迫,应随时行剖宫产术。

(二)第二产程

1.第二产程初产妇已近2小时,经产妇已近1小时,应行阴道检查。

2.当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或更低时,可先行徒手将胎头枕部转向前方,使矢状缝与骨盆出口前后径一致,或自然分娩,或阴道助产(低位产钳术或胎头吸引术)。

3.如胎头位置较高,疑有头盆不称,则应行剖宫产,中位产钳不宜使用。

(三)第三产程

1.由于产程延长,易发生产后宫缩乏力,故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子宫收缩剂,以防发生产后出血。

2.有软产道裂伤者,应及时修补。

3.凡行手术助产及有软产道裂伤者,产后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4.新生儿应重点监护。

持续性枕横位

骨盆入口横径最长,胎头多以枕横位衔接,而在下降过程中,大多数经内旋转成枕前位而自然娩出。当胎头在盆腔内旋转中受阻,不论在骨盆入口、中骨盆或盆底,经过充分的试产,直至在结束分娩时,胎头仍取枕横位者,称为持续性枕横位。有枕左横位与枕右横位之分。其难产度低于持续性枕后位。亦属中医“难产”范畴。

〔病因〕

发生持续性枕横位的原因,亦与骨盆形态异常、头盆不称、胎头俯屈不良等因素有关。

〔诊断标准〕

诊断原则与持续性枕后位大致相同,但是体征不同,其特点有三:

1.腹部体征:腹部扪诊胎背(体)与肢体各占一半。胎儿的颏部在母亲耻联上左或右侧方,于对侧扪及胎头的枕部;于颏的同侧腹壁扪及胎肢,对侧腹壁为胎背,且胎心音于颏的对侧腹壁处最响亮,较枕前位略靠母体腹部的外侧。

2.肛门检查:胎头矢状缝在骨盆横径上。

3.阴道检查:矢状缝与大小囟门的位置与骨盆的横径一致,小囟门在左侧的为枕左横位,反之为枕右横位。

4.产程图:产程曲线特点,类同于持续性枕后位。

〔治疗〕

一、西医治疗

处理原则与持续性枕后位相同。如需阴道助产,不论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均需徒手或用胎头吸引器将胎头转至枕前位助产,因为胎头的矢状径长,而骨盆出口平面的横径短,因此,助产时必须使胎头的矢状径适应骨盆的前后径才有利其娩出。

面先露(颜面位)

面先露多于临产后发现。系因胎头极度仰伸,使胎儿枕部与胎背靠近。面先露以颏为指示点,根据颏部与母体骨盆的关系可分为颏左前、颏左横、颏左后,颏右前、颏右横、颏右后6种胎位,而以颏左前及颏右后位较多见。其发病率国内为2‰。经产妇多见。中医称之为“偏产”。

〔病因〕

引起面先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凡影响胎头俯屈及使胎体直伸的因素,如骨盆狭窄、头盆不称、无脑儿、胎儿甲状腺肿大、脐带绕颈、子宫肌瘤压迫胎体、水过多、孕妇腹壁松弛等,均可促使胎头以仰伸姿势嵌入骨盆入口。

〔诊断标准〕

1.腹部检查:由于胎头极度仰伸,入盆受阻,胎体直伸,故宫底位置较高。颏前位时,在母体腹前壁容易扪及胎儿肢体,胎心音由胎儿胸前壁经母体腹前壁传出,故在胎儿肢体侧的下腹部听得清楚。颏后位时,于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胎儿枕骨隆突与胎背之间有明显的凹沟,胎心较遥远而弱。

2.肛门检查:可触到高低不平、软硬不均的面部,但常因面部有水肿其感觉不易与臀先露相鉴别,故临床上诊断面先露必须靠阴道检查。

3.阴道检查:可扪及胎儿的口、鼻、颧骨及眼眶等面部的特征,并根据颏部所在位置确定其胎位。

4.B型超声检查 可以明确面先露并能探清胎位。

〔鉴别诊断〕

面先露需与臀先露鉴别,尤其面先露受阻发生水肿时,易与单臀相混。腹部检查先露不一致,臀位于宫底部为胎头,先露部为胎臀;面先露则宫底部为胎臀,先露部为胎头。阴道检查时,若为面先露,手指伸入之孔洞无阻力,孔内可触及上腭或齿龈,若能感到吸吮动作,更可证实为口部,口与两颧部形成一个三角形;若为臀位则手指伸入之孔洞有括约肌感,即为肛门,肛门孔洞与坐骨结节呈一直线。

〔治疗〕

1.颏前位时,若无头盆不称,产力良好,经产妇有可能自然分娩或低位产钳助娩。若初产妇有头盆不称或出现胎儿窘迫征象,应行剖宫产术。

2.颏后位时,除经产妇,骨盆正常、胎儿小、产力强外,均应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

3.若胎儿畸形,无论颏前位或颏后位,均应在宫口开全后行穿颅术结束分娩。

额先露(额位)

额先露是指胎头的姿势处于俯屈与仰伸之间(界于枕先露与面先露之间)的位置,胎头的大囟到眼眶的部分处于骨盆入口处。额先露是一种暂时性的胎位,因胎头可俯屈而变为枕先露,或胎头进一步仰伸而成为面先露。持续呈额先露者颇为少见,约占头先露的0.5‰~1‰,经产妇多于初产妇。额先露时,胎头将以其最大头径通过骨盆,故足月正常的胎儿不可能经阴道自然娩出。属中医“偏产”范畴。

〔病因〕

额先露的发病原因与面先露的发病原因基本相同,凡能影响胎头正常屈伸的因素均可致额先露。

〔诊断标准〕

1.腹部检查 额先露时作腹部触诊容易扪及枕部或颏部。额前位时,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胎儿枕骨隆突及其与胎背间之凹沟,但不如面先露时明显。单凭腹部检查很难确诊为额先露。

2.阴道检查 可扪及额骨及额缝,额缝一端为大囟门的前半部,另一端为眼眶及鼻根部,这些发现是诊断额先露的可靠依据。

〔治疗〕

持续额先露自然分娩机会较少,一经诊断一般应行剖宫产术,否则可使母儿遭受严重的后果。

臀先露(臀位)

臀位是最常见的异常胎位,其定义为胎先露为胎臀或胎足,持续至分娩前仍未纠正者。妊娠30周前臀位较多,不应视为异常;30周后多能自然回转成头位,持续呈臀位者约占分娩总数的3%~4%。臀位分娩对胎儿危险性较大,易发生脐带脱垂、胎臂上举、后出头困难等。臀位处理不当时易造成死产、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产伤等。其围产儿死亡率比枕前位高3~8倍,因此,臀位在临床有一定的重要性。

臀位以骶骨为指示点,分骶左前、骶左横、骶左后、骶右前、骶右横、骶右后六种胎位。根据先露的种类又分单臀位(又称腿直臀位)、完全臀位(又称混合臀位或复合臀先露)及不完全臀位。臀位中医称之为“倒产”。

〔病因病机〕

临产后持续为臀先露的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的因素有:

1.胎儿在宫腔内活动范围过大:羊水过多、经产妇腹壁松弛以及早产儿羊水相对偏多,胎儿易在宫腔内自由活动形成臀先露。

2.胎儿在宫腔内活动范围受限: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等)、胎儿畸形(如脑积水等)、双胎及羊水过少等,容易发生臀先露。

3.胎头衔接受阻、狭窄骨盆、前置胎盘、肿瘤阻塞盆腔等,也易发生臀先露。

祖国医学关于臀位发生的原因,早有记载,如《济生方·横生倒产》中载:“凡横生倒产,皆因平日不能忌口,恣情多食,五脏气滞,六腑不和,胎气既肥,或用力太早,胎受惊触……。”《女科二卷·脚手先下难产》中云:“妊妇生产之际有脚先下而儿不得下者,有手先下而儿不得下者,人以为横生、倒产,至危之症也,谁知是气血两虚之故乎……产母之气血足,则胎必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又如《胎产新书·女科旨要卷二》中载:“十月满足,临产有横逆之厄,皆因恣情内伤,或潮热所致,或胎前任用热毒之物,瘀血相搏,或七情怒气所伤……。”由此可见,母体气血两虚,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内伤七情,以致气血不调,脏腑不和,经脉运行不畅而导致胎位不正。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由于胎臀不能紧贴子宫下段及宫颈,常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宫颈扩张缓慢,致使产程延长。

2.腹部检查 在宫底部可触到圆而硬、有浮动感的胎头;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到不规则、软而宽的胎臀;胎心音在脐左(或右)上方听得最清楚。

3.肛门检查 可触及软而不规则的胎臀或触到胎足、胎膝。

4.阴道检查 宫口扩张2cm以上,胎膜已破者,可触及胎臀处肛门,坐骨结节,外生殖器。

5.B型超声检查 能准确探清臀先露类型以及胎儿大小、胎头姿势、有无脐带绕颈等。

〔鉴别诊断〕

1.与面先露鉴别,详见面先露一节。

2.臀位足先露时应与胎手鉴别 胎手先露者为肩先露,故腹部检查呈横产式,胎足与胎手的区别在于:①足趾短而齐,趾间张开度小,趾两端不易并拢;手指长,指间张开度大,指两端易并拢;②各足趾端上可连成一直线,手指端连线则成弯形;③足跟处突出,足跟与连接部(小腿)垂直。

〔中医辨证分型要点〕

一、气血虚弱

胎位不正,伴见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或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无力。

二、肾阴亏虚

胎位不正,伴见腰酸腹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滑数。

三、肝郁气滞

胎位不正,伴见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口苦心烦,纳谷不香,嗳气叹息。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滑。

〔治疗〕

一、中医分型治疗

中医治疗主要用于妊娠28~32周左右的时候,以矫正胎位。

1.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气转胎。

方药:八珍汤加减。

当归10g 川芎5g 熟地15g 白芍15g 党参15g 黄芪20g 白术10g 杜仲15g 炙甘草5g 茯苓15g 砂仁10g 枳壳10g。

2.肾阴亏虚

治法:滋养肾阴,养血转胎。

方药:归肾丸加减。

当归10g 熟地12g 白芍10g 山茱萸10g 枸杞子15g 菟丝子10g 杜仲10g 山药15g 茯苓10g 白术10g 枳壳10g 香附10g。

3.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转胎。

方药:保产无忧散。

当归10g 白芍10g 川芎5g 菟丝子15g 黄芪15g 枳壳10g 厚朴6g 羌活6g 荆芥穗6g 艾叶3g 川贝母6g。

二、西医治疗

1.妊娠期:妊娠30周后仍为臀先露者应予矫正,其方法有:

(1)胸膝卧位:胸膝卧位是常用的转位方法,让孕妇排空膀胱,松解裤带,先在床上作下跪姿势,然后将胸部尽量贴在床的表面,大腿侧与床平面保持垂直,每次跪15分钟,每日2次,连续做一周后复查。这种姿势可使胎臀退出盆腔,借胎儿重心的改变,使胎头与胎背所形成的弧面顺着宫底弧面滑动以完成转位。

(2)外倒转术:外倒转是假借外力以旋转胎位,目前对外倒转术尚持有不同意见。因有发生胎盘早剥、早产、胎膜早破、脐带缠绕、甚至胎儿死亡的可能,因此,应用时要特别谨慎。本法以在妊娠32~34周时进行为宜。术前半小时口服舒喘灵4.8mg。行外倒转术时,最好在B超监测下进行。孕妇平卧,露出腹壁。查清胎位,听胎心率并做好记录。步骤包括松动胎先露部(两手插入先露部下方向上提拉,使之松动)、转胎(两手把握胎儿两端,一手将胎头沿胎儿腹侧轻轻向骨盆入口推移,另手将胎臀上推,与推胎头动作配合,直至转为头先露)。动作应轻柔,间断进行。若术中或术后发现胎动频繁而剧烈、胎心率异常,应停止转动并退回原胎位并观察半小时。

臀位在转位后还有20%左右再变成臀位的可能,因此,在转正胎位后,应在胎头两侧置毛巾垫,用腹带包裹固定,并定期访察,如经转位后一再恢复为臀位者,不宜再做外倒转术。

2.分娩期:应根据产妇年龄、胎产次、骨盆大小、胎儿大小、胎儿是否存活、臀先露类型以及有无合并症,于临产初期作出正确判断,决定分娩方式。

(1)选择性剖宫产的指征:

①狭窄骨盆或软产道异常。

②胎儿体重大于3500g或超声检查双顶径大于9.5cm。

③有慢性胎儿窘迫,如合并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糖尿病、慢性高血压等。

④有难产史或婴儿分娩时损伤史。

⑤不完全臀先露。

⑥胎头过度仰伸。

⑦高龄初产、不育史,珍贵儿。

(2)决定阴道分娩的处理:

①第一产程:产妇应侧卧,不宜站立走动。少做肛查,不灌肠,尽量避免胎膜破裂。一当破膜,应立即听胎心。若胎心有改变,应行肛查,必要时行阴道检查,了解有无脐带脱垂。若有脐带脱垂,胎心尚好,宫口未开全,为抢救胎儿,需立即行剖宫产术。若无脐带脱垂,可严密观察胎心及产程进展。若出现协调性宫缩乏力,应设法加强宫缩。当宫口开大4~5cm时,胎足即可经宫口脱出至阴道。为了使宫颈和阴道充分扩张,消毒外阴之后,使用“堵”外阴方法。即当宫缩时用无菌巾以手掌堵住阴道口,让胎臀下降,避免胎足先下降,待宫口及阴道充分扩张后才让胎臀娩出。此法有利于后出头的顺利娩出。在“堵”的过程中应每隔10~15分钟听一次胎心,并注意宫口是否开全。宫口已开全再堵易引起胎儿窘迫或子宫破裂。宫口近开全时,要做好接产和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

②第二产程:接产前,应导尿排空膀胱。初产妇应作会阴侧切术。有3种分娩方式:1)自然分娩:胎儿自然娩出,不作任何牵拉。极少见,仅见于经产妇、胎儿小、宫缩强、产道正常者。2)臀助产术:当胎臀自然娩出至脐部后,胎肩及后出胎头由接产者协助娩出。脐部娩出后,一般应在2~3分钟娩出胎头,最长不能超过8分钟。后出胎头娩出有主张用单叶产钳效果佳。3)臀牵引术:胎儿全部由接产者牵拉娩出,此种手术对胎儿损伤大,不宜采用。

③第三产程:产程延长易并发子宫乏力性出血。胎盘娩出后,应肌注催产素,防止产后出血。行手术操作及有软产道损伤者,应及时缝合,并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其他疗法

(一)针灸疗法

1.艾灸至阴:嘱孕妇松解裤带,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在床上,用艾条熏灸双侧至阴穴,距离以热感能忍受为度。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7日为一疗程。然后做妇科检查,无效者再行第2个疗程。

2.艾条熏足:嘱孕妇松解裤带,取半卧位,一下肢屈膝自然下垂着地,膝部略低于髋关节;另一下肢伸直并略低于髋关节30°。点燃艾条熏灸伸直腿侧的足部,每次15分钟。每日1次,两足交替熏灸。至胎位转正为止。

3.耳穴压豆:取穴子宫、交感、皮质下、肝、脾、腹。耳穴埋豆,每周2~3次。嘱每日按压3~4次。

(二)外治法

1.姜泥适量。将新鲜生姜捣成泥状,分别贴敷于双侧至阴穴,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使姜泥始终保持潮湿状态。如干燥可重新更换,自贴敷后24小时,即行B超检查。如胎未转正,可继续贴敷2~3次后,再行B超复查。温通气血,助胎回转。

2.白术、黄芩、茯苓各20g。上3味加水2000ml煎煮,取汁浸洗双足,每次20分钟。7次为1疗程。理气转胎。

3.蓖麻子30粒。药去壳捣烂,分别贴敷百会、双侧涌泉穴,15~30分钟去药。益气转胎。

四、单方验方

苏叶6g,黄芩6g,水煎服,每日1剂,服2次。于妊娠8个月时服。

〔现代研究〕

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临床研究报道较多,经验证效果显着。并经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至阴穴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子宫活动增强,胎儿活动加剧,从而有助于胎位矫正。

横位(肩先露)

横位是指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相垂直,其先露部为肩,故又称肩先露。横位占分娩总数的0.2%~0.5%,为最不利胎位,如不及时处理,可造成子宫破裂,危及母儿生命。横位以肩胛部为指示点,分为肩左前、肩左后、肩右前、肩右后四种方位。中医称之为“横产”。

〔病因〕

骨盆狭窄、前置胎盘、子宫畸形、子宫肌瘤或双胎、羊水过多、经产妇腹壁松弛等情况,均可能使胎头的衔接发生阻碍,或使胎儿在宫腔内的活动范围过大而导致横位。

〔诊断标准〕

1.横位因先露部为肩,对宫颈口压力不均,易造成胎膜早破、脐带脱垂。发生忽略性横位时,可造成子宫破裂。

2.腹部检查:子宫呈横椭圆形,宫底较相应妊娠月份为低。宫底部及耻骨联合上方较空虚,在母体腹部一侧可触到胎头,另侧可触到胎臀。肩前位时,胎背朝向母体腹壁,触之宽大且平坦;肩后位时,胎儿肢体朝向母体腹壁,触及不规则的小肢体。胎心在脐周两侧最清楚。根据腹部检查多可确诊。

3.阴道检查:胎膜未破前检查较困难。若胎膜已破,宫口已扩张者,可触到肩胛骨或肩峰、肋骨及腋窝。腋窝尖端指向胎儿头端,据此可决定胎头在母体左(右)侧。肩胛骨朝向母体前(后)方,可决定肩前(后)位。若胎手已脱出阴道口外,可用握手法鉴别是左手还是右手。肩左后或肩右前为左手脱出;肩左前或肩右后为右手脱出。

4.B型超声检查:能准确探清肩先露,并能确定具体胎位。

〔鉴别诊断〕

1.横位阴道检查为胎手时应与臀位足先露鉴别,详见“臀位”一节。

2.横位阴道检查为胎肩时应与臀位时臀先露区别,肩部可触到闭锁的一侧为腋窝,并可触及肋骨;臀部可触及肛门、胎儿生殖器等。

3.横位阴道检查为胎肘时应与臀位膝先露区别,肘部较小,向上可触及较硬的肩部;膝部较大,向上可触及较软的臀部。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妊娠期:妊娠后期发现肩先露应及时矫正。

(1)采用胸膝卧位或艾灸至阴穴。

(2)上述方法无效,应试行外倒转术,并包扎腹部以固定胎位,最理想的是转为头先露,如有困难亦可转为臀先露。如转胎失败,应提前住院决定分娩方式。

2.分娩期:根据胎产次、胎儿大小、胎儿是否存活、宫颈扩张程度、胎膜是否破裂、有无并发症等,决定分娩方式。

(1)足月活胎,伴有产科指征(如狭窄骨盆、前置胎盘、有难产史等),应于临产前行择期剖宫产术结束分娩。

(2)初产妇、足月活胎,应行剖宫产术。

(3)经产妇、足月活胎,可行剖宫产术。若宫口开大5cm以上,破膜不久,羊水未流尽,可在乙醚深麻醉下行内倒转术,转成臀先露,待宫口开全助产娩出。

(4)出现先兆子宫破裂或子宫破裂征象,无论胎儿死活,均应立即行剖宫产术。术中若发现宫腔感染严重,应将子宫一并切除。

(5)胎儿已死、无先兆子宫破裂征象,若宫口近开全,在全麻下行断头术或碎胎术。术后应常规检查子宫下段、宫颈及阴道有无裂伤,若有裂伤应及时缝合。注意产后出血,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复合先露

复合先露是指先露部(头或臀)伴有小肢体(上肢或下肢)同时进入骨盆入口。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头与手的复合先露,头与足复合先露较少见。

〔病因〕

凡先露部与骨盆入口不能很好地嵌合,周围留有空隙,即可使胎体一端自先露部之旁侧滑出而成为复合先露。常见的原因有临产后胎头高浮、骨盆狭窄、早产、羊水过多、双胎及经产妇腹壁松弛等。但往往找不到明显的原因。

〔诊断标准〕

确定诊断主要是通过阴道检查,在触及先露时可同时触及先露旁之小肢体。常见头与手同时入盆。

〔鉴别诊断〕

应注意胎头、胎肩与胎臀的鉴别,以及手与足的鉴别,详见“横位”鉴别诊断。

〔治疗〕

发现复合先露,首先应确定有无头盆不称,再根据具体情况个别处理。

1.若无头盆不称,让产妇向脱出肢体的对侧侧卧,肢体常可自然缩回。

2.脱出肢体与胎头已入盆,待宫口近开全或开全后上推肢体,将其回纳,然后经腹部下压胎头,使胎头下降,以产钳助娩。

3.若头盆不称明显或伴有胎儿窘迫征象,应尽早行剖宫产术。

高直位

胎头高直位是指胎头以不屈不伸的姿势进入骨盆入口平面,即胎头的矢状缝落在骨盆入口平面的前后径上。是一种特殊的胎头异常位置。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1.08%。胎头枕骨靠近耻骨联合者为高直前位,又称枕耻位;胎头枕骨靠近骶岬者为高直后位,又称枕骶位。胎头高直位是一种很不利的胎位,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对母儿的危害均较大。属中医“难产”范畴。

〔病因〕

胎头高直位的原因尚不明确,可因骨盆形态异常,尤其是横径狭窄、胎儿过大、过小等原因引起。

〔西医诊断标准〕

1.胎头衔接与下降均困难;有的衔接后不再继续下降,产程延长。

2.腹部检查:高直前位时检查孕妇腹部全为胎背所占,肢体触不到,胎头因是正直前位,检查时比一般为小,胎心音在中线或稍偏左处最清楚。高直后位时,腹部触不到胎背而全为胎儿肢体占据,下腹正中耻骨联合上3~4横指处可触及胎儿颏部,这对早期诊断高直后位很重要。胎心音在近下腹正中稍偏右最清楚。

3.阴道检查:高直位时胎头矢状缝落于骨盆入口平面的前后径上,有时可略偏左或右,但不超过15°仍属高直位;高直前位时小囟靠近耻骨联合,大囟靠近骶骨;高直后位时大小囟的位置相反,即大囟在耻骨联合后而小囟在骶骨前。

4.B型超声检查:可探清胎头双顶径与骨盆入口横径一致,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入口前后径一致。

〔治疗〕

1.高直前位时,如骨盆正常,胎儿不大,应给予试产机会,加强宫缩促使胎头俯屈,胎头转为枕前位可经阴道分娩或助产。若试产失败应行剖宫产术。

2.高直后位时,一般很难经阴道分娩,一经确诊,即应作剖宫产术。

前不均倾位

枕横位的胎头(矢状缝与骨盆入口横径一致),若以前顶骨先入盆,称为前不均倾位,发生率约为0.39%~0.78%。

〔病因〕

导致前不均倾位的可能因素是头盆有临界不称或轻度不称;也有可能与悬垂腹或骨盆倾斜度过大有关。

〔西医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因胎头迟迟不能入盆,宫颈扩张缓慢或停滞,使产程延长。前顶骨紧嵌于耻骨联合后方压迫尿道及宫颈前唇,导致尿潴留、宫颈前唇水肿及胎膜早破。胎头受压过久,可出现胎头水肿。

2.腹部检查:前不均倾位的胎头不易入盆。在临产早期,于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到胎头前顶部,随产程进展,胎头继续侧屈使胎头与胎肩折叠于骨盆入口处,因胎头折叠于胎肩之后,使胎肩高于耻骨联合平面,于耻骨联合上方只能触到一侧胎肩而触不到胎头。

3.阴道检查:胎头矢状缝在骨盆入口横径上,向后移靠近骶岬,同时前后囟一起后移。前顶骨紧紧嵌于耻骨联合后方,致使盆腔后半部空虚,因后顶骨的大部分尚在骶岬之上。

〔治疗〕

一当确诊前不均倾位,除极个别胎儿小、宫缩强、骨盆宽大可给予短时间试产外,均应尽快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