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608页(5552字)

本病又称原发性肢端动脉痉挛症,是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的阵发性肢端小动脉痉挛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无潜在疾病,多发青年女性,上肢多见,当受寒冷及情绪激动后出现手足皮色间歇性,两侧对称性地突然苍白,渐转紫绀,继而潮红,消除诱因而恢复正常。属中医“脉痹”范畴。

〔病因病理〕

1.寒冷刺激容易引起动脉痉挛。

2.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促使肢端动脉对温度刺激敏感。

3.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些病人可见月经期病情加重,妊娠期减轻,运用丙酸睾丸酮、甲状腺素治疗症状可缓解。

以上诱因引起肢端动脉及静脉强烈痉挛,血流量显着减少,出现苍白。当动脉痉挛缓解而细小静脉尚未解除,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内血液含氧量降低且淤积出现紫绀,当血管反应性扩张而充血时,又呈现潮红,以后可恢复正常。

中医认为由于情志不畅或脾肾阳虚感受寒邪侵袭,客于经脉,寒凝络阻,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所致。

〔诊断要点〕

1.多发于20~40岁性格内向或属神经质型的女性,无潜在性疾病。

2.寒冷或情绪激动时诱发典型的雷诺氏现象即指端间歇性,双侧对称性苍白-紫绀~潮红-正常。同时伴有局部发凉、麻木及轻度刺痛。

3.少数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指尖可见浅在溃疡和坏疽。

4.桡动脉搏动正常。

5.冷水试验可诱发本病发作。

6.手指光电容积脉波描记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手足紫绀症:多发生于青春期女性,一般到25岁左右可自然缓解。主要表现为手套和袜套区皮肤出现持续性,弥漫性紫绀色,下垂时重,上举时轻,寒冷时加重,无苍白-紫绀-潮红三色变化。

2.冻疮综合征:多发于冬季或春季,以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多见。多发生于双手、足部,初期局部皮肤红肿,继而变为紫红色小肿块,伴有疼痛感觉。遇热后局部充血、灼痒,甚至出现水泡,形成溃疡,愈合缓慢,常有瘢痕。

3.网状青斑:多发于女性,下肢病变多于上肢,可累及整个肢体,其特点为皮色持续性网状或斑点状青紫,寒冷或肢体下垂时斑点明显,温暖或抬高肢体可减轻或消失。

4.红斑性肢痛症:多发生于双足,双手少见,发作时局部皮肤颜色潮红,温度升高,伴有灼热疼痛,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增强。

5.雷诺氏现象:本病是指因其他疾病并发而出现肢体皮肤颜色苍白~紫绀-潮红三色变化又称雷诺氏综合征。并发雷诺氏现象的疾病如下:(1)免疫性及结缔组织病:①硬皮病,②系统性红斑狼疮,③类风湿性关节炎,④皮肌炎,⑤多肌炎,⑥药物诱发血管炎,⑦混合性结缔组织病;(2)无免疫异常的闭塞性动脉病: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②动脉硬化闭塞症,③胸廓出口综合征;(3)无动脉炎的药物诱发的雷诺氏现象:①β-受体阻滞药,②细胞毒药物,③麦角,④避孕药;(4)其他:①中枢或周围神经疾病,②慢性肾衰,③内分泌疾病,④恶性肿瘤,⑤冷沉蛋白血症,⑥各种外伤,如钢琴家手指振动伤等等。

〔辨证分型要点〕

1.阳虚寒凝:遇寒冷刺激则肢端皮色苍白、紫绀、潮红,患肢发冷,麻木,刺痛,得温则缓解或恢复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肝郁气滞:每因情绪激动则肢端皮色苍白、紫绀、潮红,情绪平稳症状可缓解,伴患肢肿胀疼痛,舌质淡,苔白,脉弦。

3.血瘀脉络:肢端较长时间出现青紫或紫红,伴有皮肤发凉、麻木、疼痛,或指甲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涩或沉细。

4.湿热壅滞:病情日久,患肢肿胀,疼痛剧烈,肢端起黄泡,溃破后形成浅在溃疡或坏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阳虚寒凝。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川乌5g 桂枝10g 肉桂10g 当归15g 丹参20g 地20g 赤芍15g 甘草10g 附子5g 干姜10g

〔加减〕若脾阳虚伴有大便溏泻者,加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5g;若肾阳虚伴有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加吴茱萸15g,熟地15g,泽泻10g;若疼痛甚者,加乳香15g,没药15g;发于下肢者,加膝15g。

2.肝郁气滞。

〔治法〕舒肝解郁,理气活血。

〔方药〕逍遥散加减。

紫胡20g 白芍15g 当归20g 白术15g 陈皮15g 茯苓15g 木香15g 桃仁15g 赤芍15g 甘草10g

〔加减〕疼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发下肢者,加牛膝15g。

3.血瘀脉络。

〔治法〕活血化瘀,舒通脉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20g 赤芍15g 当归15g 牛膝20g 地黄15g 川芎15g 桂枝15g 枳壳10g 柴胡15g 甘草10g

〔加减〕若疼痛剧者,加乳香15g,没药15g;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者,加全蝎3g,蜈蚣2条;发于上肢者加姜黄10g;发于下肢者,加牛膝15g。

4.湿热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减。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玄参15g 丹参20g 赤芍10g 当归15g 黄柏15g 苍术15g 防己15g 甘草10g

〔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20g;疼痛剧烈者,加米壳30g。

(二)内服中成药

1.毛冬青片:5片/次,3次/日,口服。

2.复方丹参片:5片/次,3次/日,口服。

3.通塞脉片:8片/次,3次/日,口服。

(三)外治疗法

1.熏洗法:中药熏洗方:透骨草30g,川楝子、姜黄、当归、海桐皮、威灵仙、川牛膝、羌活、白芷、苏木、五加皮、红花、杖各15g,川椒、乳香、没药各6g,煎汤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2.外敷法:(1)肢端溃破或坏疽,疮面腐肉较多,将九一丹撒在疮面,外敷一效膏或红油膏,每日换药1次。(2)疮面腐肉已脱,脓汁将尽,将生肌散撒于疮面,外敷一效膏或白玉膏,每日换药1次。

(四)注射疗法

1.脉络宁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脉络宁注射液20~40ml,日1次静点,2周为一疗程。

2.丹参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日一次静点,二周为一疗程。

(五)针灸及穴位注射方法

1.体针:取穴曲池、内关、合谷透后溪。手法:强刺激,每日1次,留针15~30分钟。

2.耳针:取穴心、肾、皮质下、交感、内分泌。手法:强刺激,每日1次,留针15~30分钟。

3.穴位注射方法:药物:丹参注射液4ml、取穴:上肢:内关、曲池,下肢:足三里,三阴交,方法:左、右穴位交替轮流注射,每日1次,15~30次为一疗程。

(六)单方验方

四虫丸(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方):蜈蚣、全蝎、土鳖虫、地龙各等分。共研细末,水泡为丸,每次3g、日服2~3次,有活血通络,解疼镇痛的作用。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疗法

1.避免精神刺激及情绪激动,对于精神过分紧张及失眠者,可给谷维素、安定等口服

2.四肢防寒保暖。

3.禁止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二)药物治疗

1.口服药物:(1)妥拉苏林:α-受体阻滞药,并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25~50mg/次,3~4次/日口服。(2)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药,对末梢动脉作用更明显。25~100mg/1次,4次/日口服。(3)心痛定,钙通道阻滞药,松弛血管平滑肌,缓解动脉痉挛,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加速血流量的作用。10~ 20mg/次,3~4次/日口服或舌下含服。(4)硫氮草酮:钙通道阻滞药,69mg/次,3次/日口服。(5)烟酸:血管扩张药,50~100mg/次,3~4次/日,口服。(6)胍乙啶:交感神经传导阻滞和血管扩张药,5~10mg/次,3次/日口服,与苯氧苄胺(α-受体阻滞药)合用效果最佳,5~10mg/次,3次/日口服。

2.注射用药:(1)利血平:在上臂缠血压计止血带,手背浅静脉穿刺成功后针头留置,抬高上肢,用弹力绷带驱血后使血压计止血带充气,使压力达33.3kPa(250mmHg),再将利血平0.5mg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自手背预置的针头内缓慢注入,20分钟后松开止血带。每次应用可使症状缓解7~14天。(2)前列腺素E1:每次100~2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内缓慢静滴,1次/日,15~20天为一疗程。停药5~7天后继续静点。

(三)对症治疗

1.镇静止痛:精神紧张失眠者,给予安定5mg口服,患肢疼痛较甚者,给予强痛定注射液100mg肌注。

2.预防感染:患肢破溃或坏疽时,应积极控制其感染,静点或肌注抗生素。如青霉素注射剂80万u,日2次肌注。

(四)手术疗法

目前中西医药物治疗本病效果较好,多以内科疗法为主,手术疗法很少使用。若药物治疗无效,临床症状较重者,亦可手术。具体术式为:交感神经切除术(胸交感神经切除术,末梢交感神经切除术),血管内神经阻滞术。

〔调护及预防〕

1.做好病人思想工作,减轻精神负担,消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冬春季节及时戴合适的手套,注意肢端保暖,防止寒冻。

3.忌吸烟,以防尼古丁诱发末梢动脉血管痉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