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系列外科手册》第579页(5023字)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由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腔内压力增高,使浅表静脉弯曲扩张,产生患肢酸胀、乏力、沉重等临床症状。以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受累最为多见,常发于从事持久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者。属中医“筋瘤”的范畴。

〔病因病理〕

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静脉内压持久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基本原因。由于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结构缺陷是全身结缔组织薄弱表现之一,因而可追朔到家族史,与遗传因素有关;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因素较多,如便秘、慢性咳嗽、腹腔或盆腔脏器充血及其他疾病、长期站立工作等均可使下肢静脉处于高压状态,加重静脉瓣膜和静脉壁负担,酿成或浅静脉内压力升高,导致浅静脉遇曲扩张。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长久站立或负重,或妊娠之后,或外伤,寒湿侵犯导致经脉不和,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积久成形而发。

〔诊断要点〕

1.多发于长期站立,持久负重,妊娠等人员或有家族史的患者。

2.患肢常酸胀,沉重,乏力不适,在踝部以下可出现轻微水肿。

3.患肢浅静脉扩张,遇曲成蚯蚓状,站立时更为明显。

4.可并发局部色素沉着、湿疹、溃疡、出血以及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合并症。

5.屈氏(trendenburg)试验:用以测定静脉瓣膜功能。病人平卧,抬高患肢,待浅静脉血液排空后于大腿上段扎一止血带,使浅静脉阻断而不影响深静脉回流,站立30秒钟,正常大隐静脉应保持瘪缩状态,如其迅速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关闭不全,血液由深静脉逆流至浅静脉内。此时放松止血带,如大隐静脉立即变为充盈,说明股隐静脉瓣关闭不全,血液由股静脉倒流至大隐静脉内,为明确受损交通支部位,可将止血带扎在下肢不同平面,重复上述试验。

6.玻氏(Perthes)试验,用以测定深静脉回流通畅情况。病人站立,在大腿上段用一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干,嘱病人连续快速踢腿或下蹲10余次,如曲张静脉消失或程度减轻,下肢无胀痛感,表示深静脉通畅;如曲张静脉不消失或更明显,下肢胀痛,表示深静脉阻塞。

7.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深静脉功能及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情况。

8.下肢静脉造影检查:采用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可明确下肢静脉全貌,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足够依据。

〔鉴别诊断〕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本病是由于下肢深静脉瓣膜游离缘松弛、下垂,瓣叶不能紧闭对合,使静脉血液完全向肢体远端倒流,引起深静脉高压和瘀血,破坏了交通支瓣膜,合并或继发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曲张。从其病史及临床表现予以鉴别,必要时可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诊断。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病由于深静脉内血栓形成,血液回流受阻而经瓣膜受损的交通支流入浅静脉,形成代偿性浅静脉曲张。其特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史,玻氏试验阳性,伴有下肢明显肿胀和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病变过程先为下肢严重肿胀,伴有浅静脉扩张、随后肿胀逐渐减轻,浅静脉扩张转为曲张并逐渐加重,下肢静脉造影可以看到静脉血栓形成后再通的X线征象。

3.动静脉瘘继发的浅静脉曲张:多发于青少年,患肢皮温升高,静脉血含氧量增高,局部有明显的震颤,或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若是多发性小动、静瘘,有时需做动脉造影予以明确。

4.下肢外侧静脉畸形(Klippe综合征):患肢肿胀及浅静脉曲张。肢体肿胀,实为软组织胞厚,浅静脉曲张可广泛分布,但下肢外侧异常浅静脉曲张是特征性现象。通常伴有肢体增长及下肢外侧皮肤红斑的血管瘤。

5.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可引起双侧下肢肿胀及浅静脉曲张,并有腹壁、腰背部,甚至下胸壁浅静脉曲张。多由盆腔肿瘤、妊娠等引起。

〔辨证分型要点〕

1.湿热瘀结:患肢青筋显露,局部红肿硬结,有压痛,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2.气滞血瘀:患肢青筋迂曲,状如蚯蚓,局部有压痛或色素沉着,伴有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

3.寒湿凝滞:患肢青筋迂曲,下肢微肿,按之凹陷,朝轻暮重,畏寒喜暖,肢体沉重酸胀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涩或脉濡缓。

〔治疗〕

一、中医疗法

(一)证型论治

1.湿热瘀结。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药〕四妙勇安汤合二妙丸。

金银花30g 当归20g 赤芍15g 玄参30g 丹皮20g 膝15g 苍术15g 黄柏30g 甘草10g

〔加减〕若全身发热甚者,加石膏20g,知母15g;若热胜伤阴者,加麦冬15g,石斛20g,花粉15g;若肿痛甚者加元胡20g,米壳20g。

2.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桃仁15g 红花20g 川芎15g 当归15g 丹皮15g 香附10g 枳壳10g 元胡15g 牛膝15g 甘草10g

〔加减〕若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者加木香15g,栀子15g,或配服逍遥丸;结块明显者加三棱15g,莪术15g。

3.寒湿凝滞。

〔治法〕温阳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茯苓30g 桂枝15g 白术20g 泽泻15g 血藤30g 川芎20g 牛膝15g 甘草10g

〔加减〕结块明显者加昆布20g,三棱15g;下肢肿甚者加汉防己15g,茯苓15g。

(二)内服中成药

1.大黄虫丸,每丸重3g,每日2次,每次1~2丸。用于气滞血瘀,兼有热毒者。

2.活血丸,1丸/次,3次/日口服。

(三)外治疗法

1.涂搽法:(1)将黄拍散,青蛤散用香油调和后涂搽患处。适用于静脉曲张伴湿疹样皮炎者。(2)用黄酊外涂患处,每日3次。适用于曲张的浅静脉发红、灼热、疼痛,表现为阳证、热证时。

2.外敷法:(1)用水调散(黄柏、煅石膏)用水调和敷在患处于则更换,适用于曲张浅静脉发红,结节,灼热,疼痛等阳证、热证时。(2)用芒硝500g敷在患处。适用于静脉曲张出现条索较硬者。(3)合并小腿溃疡局部用橡皮生肌膏外敷,日1次。

3.熏洗法:硝矾洗药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次。

4.绑腿疗法:用弹力绷带绑腿,或穿用弹力护腿均可增加血液循环回流,减轻症状。同时可以减少碰撞而引起出血或臁疮的并发。

(四)单方验方

通经活血丸:每次4.5g,每日2次,用落得打15g,煎汤送服。

二、西医疗法

(一)一般疗法(姑息疗法)

适当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站立过久;患肢缠绑弹力绷带或穿用弹力袜。其适应症:(1)早期轻度静脉曲张的病人;(2)年老或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而适宜作其他治疗者;(3)妊娠妇女。

(二)注射一加压疗法

将硬化剂注射静脉腔内,通过硬化剂刺激血管内膜,使静脉壁发生炎症反应,导致血管腔内纤维性阻塞。

1.适应症:(1)手术后残留的曲张静脉。(2)术后复发。(3)无交通支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病人,尤其是位于膝关节以下效果更佳。(4)小腿交通支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伴有皮肤并发症者。

2.硬化剂:最常用者为5%肝油酸纳,其次为2%酚甘油;50%葡萄糖及20%氯化钠等已少用。

3.注射方法:嘱病人站立,使曲张的静脉充盈。用针头短的小号注射器刺入血管内,然后让病人平卧位,在穿刺点上下各用手指向两端压迫,使该段静脉排空,再缓慢地将硬化剂0.5~1ml于30秒钟内注射完毕。维持手指压迫1分钟后,挽用卷起的纱布压迫。继用弹力绷带自足至膝包扎。注射后,病人避免久站,但鼓励行走,数小时内每半小时行走不少于10分钟,每次注射不超过4处,弹力绷带需用6周。

4.并发症:(1)可引起荨麻疹。(2)少数形成较持久的疼痛性血栓。(3)如硬化剂漏入血管外可致皮肤坏死。(4)偶可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5)少数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溶血反应。

(三)手术疗法

目前常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方法有3种。

1.单纯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现已不常采用。

2.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适用于下肢浅静脉瓣膜和交通支瓣膜关闭不全而深静脉通畅者。本法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3.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适用于曲张静脉甚多且有许多机能不全的交通静脉以及术后复发者。

〔调护与预防〕

1.长久站立者,加强下肢活动,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静脉回流。

2.长途步行或长久站立者,应穿长统弹力袜或应用弹力绷带,防止和减少静脉曲张的发生。

3.患有静脉曲张者适当休息,抬高患肢,注意患部清洁和干燥,防止湿疹发生;避免蚊虫叮咬,搔抓,碰伤患部,以免破溃出血以及臁疮的发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