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板栗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77页(1339字)

炭疽病是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板栗主要病害之一,田间便可发生,贮藏不善会引起大量果实腐烂,造成重大损失。

1.症状

芽、枝梢、叶均可受害。叶片上病斑不规则形至圆形,褐色或暗褐色,常有红褐色的细边缘,上生许多小黑点(多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通常对栗树影响较小;芽被害后,病部发褐腐烂,新梢最终枯死;小枝被害,易遭风折,受害栗棚主要在基部出现褐斑,其上产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受害栗果主要在种仁上发生近圆形、黑褐色或黑色的坏死斑,后果肉腐烂,干缩,外壳的尖端常变黑,俗称“黑尖果”。

2.病原

病原菌Glomerela cingulata(Stonem.)Spauld.et Schrentk,无性态,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病原菌与苹果炭疽病相同。

3.侵染途径

病菌在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寄主范围广,以菌丝态在活体芽、枝内潜伏越冬;落地的病叶、病果均为越冬场所。条件合适时,10、11月便可长出子囊壳,翌年4、5月小枝或枝条上长出黑色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由风雨或昆虫传播,经皮孔或自表皮直接侵入。贮运期间不再侵染。

4.发病条件

(1)通常采后第1个月为腐烂的危险期,期间果实失水越多,腐烂越快。

(2)采后栗棚、栗果大量堆积,若不迅速散热,腐烂严重。

(3)采收期气温高(26~28℃),湿度大,有利腐烂。

5.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枯枝,集中烧毁;喷施灭病威、多菌灵或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特别是4、5月控制产生大量菌源。

(2)严格掌握采收的各个环节,适时采收,不易提早收获。应待栗棚呈黄色,出现十字状开裂时,拾栗果与分次打棚。采收期每2~3d打棚一次,因不成熟果易失水腐烂。打棚后当日拾栗果,以上午十点以前拾果较好,重量损失少。

(3)注意贮藏。采后将栗果迅速摊开散热,以产地沙藏较为实际。埋沙时,可先将沙以特克多500mg/kg液润湿,贮温以5~10℃较宜。杨瑞森等(1979)在台湾研究板栗保鲜,认为将板栗埋于特克多500mg/kg溶液浸泡过的锯屑内,在8~10℃,相对湿度80%~90%的低温贮藏室内,可保鲜及不脱水为2个月以上。冷藏必须先做好预冷,使果温降至2℃以下,再将其包装放在-2~0℃下长期贮藏,并将库内保持在80%左右的相对湿度。

上一篇:冷害 下一篇:果蔬保鲜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