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通讯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西北大学出版社《现代实用文体写作大全上册》第365页(5402字)

(一)事件通讯的含义和特点

1.事件通讯的含义

事件通讯就是以事件为中心的通讯。它通过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叙述和交代,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时代精神。

事件通讯所写的事件,可大可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张华赞歌的续篇》、《击毙“二王”纪实》等等,写的都是引起全国人关注的重大事件。而《抢“财神”》、《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钱被风刮跑以后》等,却都是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普通人的普通事件。

事件通讯中的事件,可以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如《西瓜兄弟》、《桌上的表》、《南瓜做客记》等。也可以首尾完整,但并无太多波澜。这取决于事件本身的状态,曲折和生动都不是作者加工的结果,而是事态本来如此,否则就有失实的危险。但作者可以利用写作技巧,如藏露、虚实的调度安排,使文章更富于变化性。

事件通讯的篇幅可长可短。长的可以达到万字以上,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短的可以比一般的消息还要短,只有二三百字,如《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

事件通讯可以写正面的事件,也可以写反面的事件。后者如揭露医院不负责任、医德低下的《小崔寻诊记》,反映弃婴问题的《谁是她的爹和娘》等。

2.事件通讯的特点

(1)以事件为中心,有较强的情节性

以事件为中心,有较强的情节性,这是事件通讯区别于人物通讯和其他通讯的基本标志。事件的本质和特点决定着事件通讯的主题。在一篇事件通讯中,通常有一个中心事件,其他事实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2)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不孤立写事

事件通讯虽然以事件为中心,但并不是只见事不见人。事件是人物的行动构成的,这就是“事因人生”;人物离开了事件就成了静止的和概念化的,必须借助于事件,人物形象才能被显现出来,这就是“人因事显”。可见,人物和事件是互相依存的,在人物通讯中不能脱离事件孤立写人,在事件通讯中也不能脱离人物孤立写事。

(3)以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

事件通讯中的事件,不管是大是小,对于大千世界来说,都不过是一滴水、一粒沙。事件通讯,是“以一滴水映照太阳的光辉”,是在“一粒沙上见世界”。如果一篇事件通讯中不能表现任何时代精神和现实特征,这篇事件通讯就是没有意义的。

(二)事件通讯的写作

1.选材

(1)叙事之“事”

与叙事的“事”相关的,有三个近似而又有微妙不同的概念:事件、故事、情节。现代学者对三者的含义作了严格的区分。

事件就是行动,即某一种状态的改变。这里所说的事件跟平时我们所说的事件有所不同,它是非常具体的、细节化的。通常我们所说的事件,是由许多此类事件合构而成的。

故事就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事件。它只显示在时间延续过程中次第展开的一连串事件,不包括作者将事件组织在一起并讲述出来的方法和技巧。

情节是一系列事件具有逻辑性的组合。相对于事件和故事,它更多地强调了作者组织和表达的技巧。

对于通讯写作,这样区分的意义在于:事件可以用来指称行为细节,它的丰富性构成通讯的基本样态。故事可以用来指称事件通讯的题材,就是从开端到结尾的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情节则可以用来指称作者赋予作品的构造形态。

对于通讯这样的新闻体裁而言,要表现的事件和故事,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更改的。但作者将众多的事件组织在一起所构成的情节,却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一个事件通讯的题材,让不同的作者来写,写出来的事件和故事应该是相同的,但情节彼此却有较大的区别,这是因为不同作者所运用的方法技巧不同,其构造形态当然也不同。

区分了事件、故事、情节三个概念之后,我们要明确的是:事件通讯的选材,就是选择事件和故事。首先要看事件是否充分,能不能构成一个或数个完整的故事,能不能为作者构造情节提供充分的材料;其次要看故事是否有意义、有价值,是否能反映时代的特征,是否对读者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2)叙事之目的

在传媒写作中,故事和情节的价值都在于它们的意义。鲁迅先生在他的着名小说《风波》中,曾有一段和新闻有关的描述: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地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个夜叉之类。

七斤实际上就是在发布新闻。但他的新闻却是毫无价值的。这并不只因为他的新闻真实性不可靠,还因为他的新闻只有“娱人”的目的,缺少宣传和教育的自觉性,更没有沟能人的心灵等更深层的意义。目的的简单浅俗,会导致在选材上误入歧途。时下一些表现所谓的“明星”私生活的新闻作品,津津有味地讲述“明星”跟谁有了绯闻,跟谁有了私生子之类,跟七斤的“新闻”又有多大差别呢?

2.表达

(1)叙事要清楚

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要素要清楚。五个“W”和一个“H”,对于事件通讯的叙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线索要清楚。通讯可以是单线式结构,也可以是双线式甚至多线式结构。单线式又可以分为单线平叙式、单线转折式、单线多层曲折式等类型。双线则有交叉式和平行式,两条线索有时还有明暗之分。多线式一般都形成纵横交织的复杂网络,在通讯中不太常用。

三是层次要清楚。通讯的情节的发展不应该是一笼统的,要形成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阶段,文章要眉目清楚,层次分明。

(2)叙事要有技巧

事件通讯的叙事,不能只是按原始的时间顺序进行交代——那样就只有“故事”没有“情节”了。作者将事件有逻辑地组织在一起,是事件通讯中最有技巧性的一个环节。

可采用的技术性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时间和空间的重新组合。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事的顺序(叙事时序)和事态发展的顺序(事态时序)往往是不一致的。发生在前的可以放在后面叙述,发生在后的可以放在前面叙述。从空间上说,也不一定按照甲地乙地丙地丁地次序死板地进行表述,完全可以将不同的空间相互穿插相互融合。这些方法在事件通讯中都可以运用。

其二,情节线索的发展可安排一些曲折、断续和反跌。

在不违背真实性的前提下,事件通讯叙事时,可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曲折、断续和反跌,来加强通讯的生动性。《钱被风刮跑以后》,就有忽上忽下的多重曲折,文章因此而妙趣横生。《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其中有多次因空间挪移造成的线索中断,在适当的时候又续接。反跌则是事物发展态势向反面急跌的一种形态,在突变中产生震动性效果。

【例文】

校园枪击案震撼荷兰

上周发生的一起校园枪击案打破了荷兰社会生活的平静,激起强烈反响。连日来,荷兰政府、新闻媒体和一些社会团体纷纷发表评论,呼吁加强枪支管理。

(这个开头的写法类似于消息的导语。通讯开头的写法不拘一格,当然也可以运用这种仿导语的写法。)

这起枪杀案发生在荷兰东南部小城费赫尔。12月7日下午2时,该市德莱格拉夫职业中学的一些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在计算机中心上课。突然,校园中走来一位学生,他掏出手枪便向教室里开火。随着十几声枪响,四名学生和一位老师应声倒地。教室里鲜血四溅,碎玻璃块横飞。随着刺耳的惊叫声,被吓得呆若木的学生们这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接着,他们有的夺门而逃,有的抱头钻到桌下。站在教室外的开枪者则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提着手枪扭头走出了校门。校门外,一名中年男子正开着一辆奔驰车在等他。开枪者上了车,汽车飞驰而去。后来人们才知道,开车人是这位学生的父亲。不过,父亲并没有带着儿子逃跑,而是直接把他送到了警察局。

(事件经过的叙述。)

德莱格拉夫职业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万万没有想到会有人在校园开枪,许多人起先都以为是谁在放爆竹。一位学生说:“等到校园里四处都响起了呼喊声和哭叫声,我才意识到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另一位学生说:“以往我总以为这样的事情只会在美国发生。在费赫尔这样宁静的小城发生这样的事情,真叫人不敢相信。”

(目击者们的反应。)

血案发生后,警车和救护车迅速开进了学校,受伤的四名学生和老师分别被送进了附近的医院抢救。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均已脱离生命危险。荷兰警方估计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枪杀案,怀疑枪击者的父亲是策划者。12月9日,警方已将开枪者和他的父亲拘留审查。

(警方的行动。)

据报道,肇事学生来自土耳其移民家庭,他的15岁的妹妹曾与本校另一个土耳其学生谈过恋爱,后来两人分手,为此两家成了冤家对头。近几周,肇事者不断向那位土耳其小伙子发出警告。出事那天,警方还接到过呼救电话,但警察认为呼救者不具备实施被保护的条件。

(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

一些荷兰报纸在评论此次枪击事件时谈到了枪击者的移民背景,认为一些移民常试图通过武力解决家庭争端,对移民文化与荷兰社会的冲突表示担忧。据报道,费赫尔当地大约有1300多名土耳其移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加强了对土耳其移民组织的工作,以防引起当地市民对移民的不满。

(媒体对事件的反应。)

事件发生后,荷兰媒体和社会团体对青少年暴力活动的增加表示关注。荷兰枪支管理法律一向非常严格,国内极少发生枪击事件,此次事件是荷兰首起校园枪击案。但是,近年来年轻人使用各种凶器的暴力事件开始增多。据荷兰司法部统计,荷兰每年发生大约2万到2.5万起暴力冲突事件,大约有2/3的卷入者都是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都是使用刀子一类的凶器。统计表明,1/4的荷兰高中学生有时携带刀子一类的凶器,差不多有11%的学生在学校里也带着这样的凶器。德莱格拉夫职业中学的校长承认,已经发现有不少学生带刀子到学校。该校的一位学生则说:“要想搞到枪很容易,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从黑市买到。至于刀子,几乎所有的男生身上都有。”

(类似情况的综述。)

事件发生后,许多荷兰社会团体纷纷要求政府立即展开调查,提出应对措施。上周,“荷兰反街头暴力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上缴武器的大规模活动,宣传凡是在活动期间上缴武器者将被免于刑事起诉。荷兰司法部长科特哈尔表示,将考虑是否在学校安装金属探测器,以阻止学生将凶器带入学校。他说,政府必须做出努力,以使荷兰不至于像美国那样屡屡发生校园枪击案。

(社会各界对事件的反应。)

——199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