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法蒸煮锅热量平衡计算
出处:按学科分类—工业技术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制浆造纸工业计算手册下册》第413页(7406字)
1.能量平衡方框图
[说明]该体系从进入蒸煮的蒸汽流量表开始至放锅止。方框图中所标明的各项热量系根据一般蒸煮锅设备(无喷放锅)及生产工艺划分确定。如被测对象与上述情况有异,则其各项热量的划分应按实际情况进行。能量平衡方框图如下:
图中 Q1——加热绝干原料所用热量(kJ/锅)
Q、——加热原料中水分所用热量(kJ/锅)
Q1——加热蒸煮液用的热量(kJ/锅)
Q4——从蒸煮锅内移出作次锅蒸煮回用蒸煮液带出的热量(kJ/锅)
Q5——大放汽回收的热量(kJ/锅)
Q6——直接加热蒸煮液供给的热量(kJ/锅)
Q7——间接加热蒸煮液供给的热量(kJ/kg)
Q8——蒸煮液带入蒸煮锅内的热量(kJ/锅)
Q9——放锅温水带入蒸煮锅内热量(kJ/锅)
Q10——蒸煮锅体加热损失热量(kJ/锅)
Q11——蒸煮锅体散热损失的热量(kJ/锅)
Q12——蒸煮锅管道及附属设备损失的热量(kJ/锅)
Q13——蒸汽冷凝水热损失(kJ/锅)
Q14——大放汽热损失(kJ/锅)
Q15——蒸煮锅其它热损失(kJ/锅)
2.蒸煮有效耗热总量的计算
[公式] Q=Q1+Q2+Q3+Q4+Q5 (4-1-105)
式中 Q——蒸煮有效耗热总量(kJ/锅)
其它同上
①加热绝干原料用热量Q1的计算
[公式] Q1=G1C1(t6-t)(kJ/锅) (4-1-106)
式中 G1——绝干原料重量(kg/锅)
C1——原料的比热容[kJ/(kg·℃)]
t6——蒸煮最高温度(℃)
t——周围环境温度(℃)
②加热原料中水分所用热量Q2
[公式] Q2=G2C2(t6-t)(kJ/锅) (4-1-107)
式中 G7——原料所含水分重量(kg/锅)
C2——水的比热容[4.1868kJ/(kg·℃)]
其它同上
③加热蒸煮液用的热量Q3
式中 G3——蒸煮液总重量(kg/锅)
C3——蒸煮液的比热容[kJ/(kg·℃)],对于亚硫酸盐蒸煮液C3取4.187kJ/(kg·℃);对于硫酸盐蒸煮液,C3取3.77kJ/(kg·℃)
t5——从蒸煮锅移出的蒸煮液平均温度(℃)
t2——蒸煮开始温度(℃)
G′3——从蒸煮锅中移出作次锅蒸煮回用的蒸煮液的重量(kg/锅)
其它同上
④从蒸煮锅移出作次锅蒸煮回用蒸煮液带出的热量Q4
式中 t3——回用蒸煮液的实际温度(℃)
其它同上
⑤大放汽回收的热量Q5
式中 t4——蒸煮液回收大放汽热后的实际温度(℃)
t1——蒸煮液回收大放汽热前的实际温度(℃)
其它同上
3.蒸煮有效单位耗热量的计算
式中 Qm——蒸煮有效单位耗热量(kJ/kg风干浆)
m——蒸煮得率(%)
其它同上
4.蒸煮实际供给总热量的计算
式中 Q′——蒸煮实际供给总热量(kJ/锅)
其它同平衡方框图
①直接加热蒸煮液供给热量Q6
式中 D1——直接加热蒸煮液所耗用蒸汽量(kg/锅)
i″——蒸汽的比能(焓值)(kJ/kg)
i′——环境温度下凝结水比能(kJ/kg)
②间接加热蒸煮液供给热量Q7
式中 D2——间接加热蒸煮液所耗蒸汽量(kg/锅)
其它同上
③蒸煮液带入蒸煮锅内热量Q8
式中 t4——进蒸煮锅蒸煮液的实际温度(℃)
t——周围环境温度(℃)
G3、C3——同式4-1-108
④放锅温水带入蒸煮锅内的热量Q9
式中 G4——放锅温水的重量(kg锅)
t′——放锅温水的温度(C)
C2——水的比热容[4.1868kJ(kg·C)]
t——同上
5.供给蒸煮实际单位耗热量的计算
式中 Q′m——供给蒸煮实际单位耗热量(kJ/kg风干浆)
Q′——同式4-1-112
G1、m——同式4-1-111
其它同式4-1-112
6.蒸煮锅热效率计算
式中 η——蒸煮锅热效率(%)
其它同上
7.蒸煮过程重复利用热量的计算
式中 Qt——重复利用热量(kJ/锅)
Q4、Q5——同式4-1-109和式4-1-110
8.蒸煮锅体加热损失的热量Q11
式中 Q10a——锅体钢板加热损失的热量(kJ/锅)
Q10b——锅体保温层加热损失的热量(kJ/锅)
Qc——锅体砖衬加热损失的热量(kJ锅)
①锅体钢板加热损失的热量Q10a
式中 G5——锅体钢板的总重量(kg/锅)
C、——钢板的比热容[kJ(kg·C)],取0.48
t钢——钢板在蒸煮过程中达到的最高温度(℃)
t钢——蒸煮开始钢板温度(C)
②锅体保温层加热损失的热量Q10b
式中 Gt——锅体保温层总重量(kg/锅)
C0——保温层材料的比热容[kJ(kg·C)],取0.754
t#——保温层在蒸煮过程中的最高温度(C)
t层——保温层在蒸煮过程中的最低温度(℃)
③锅体砖衬加热损失的热量Q10c
式中 G7——锅体砖衬的总重量(kg/锅)
C7——砖衬材料的比热容[kJ/(kg·℃)],取1.0
t砖——砖衬在蒸煮过程中达到的最高温度(℃)
t砖——砖衬在蒸煮过程中达到的最低温度(℃)
9.蒸煮锅体散热损失热量Q11
式中 Q11a、Q11b、Q11c——含义见下
①蒸煮升温阶段锅体散热损失Q11a
式中 F——锅体总表面积(m2)
t6——蒸煮最高温度(℃)
t7——蒸煮开始温度(℃)
t——周围环境温度(℃)
Za——蒸煮升温时间(h)
K——传热系数[kJ/(m2·h·℃)]
a1——锅内蒸煮物对锅内壁的给热系数[kJ/(m2·h·℃)],取20934
a2——锅外壁对外界的给热系数[kJ/(kg·℃)]
x0——对流给热系数[kJ/(kg·℃)]
tm——锅外壁的平均温度(℃)
t——周围环境温度(℃)
a′——辐射给热系数[kJ/(kg·℃)
a′=4.18CC′ (4-1-129)
C——温度系数
C′——辐射系数
C1——无光泽铁板的辐射系数,一般取4.4
C2——砖衬的辐射系数,一般取4.3
C3——完全黑体辐射系数,一般取4.7
δ砖、δ钢、δ层——分别表示锅体砖衬、锅体钢板及锅体保温层的厚度(m)
λ钢——锅体钢板的导热系数[kJ/(m·h·℃)1一般取209.3
λ层——锅体保温层的导热系数[kJ/(m·h·C)].一般取0.628
λ砖——锅体砖衬的导热系数[kJ/(m·h·C)].一般取1.51
②蒸煮保温阶段锅体散热损失Q11b
式中 Zb——蒸煮最高温度保温时间(h)
③保温后放锅阶段锅体散热损失Q11c
式中 Zc——保温后放锅阶段时间(h)
其它同上
10.蒸煮锅管道及附属设备热损失Q17
[说明]蒸煮锅管道及附属设备(如循环泵、加热泵、预热器等)热损失亦包括加热损失和散热损失两部分,可分别进行计算。计算比较困难时,可取该项热损失(最大值)为蒸煮有效耗热总量的10%进行估算。
式中符号含义及单位同式4-1-105
11.蒸汽凝结水热损失Q13
式中 Q13a——直接加热蒸煮液蒸汽凝结水热损失(kJ/锅)
D1——直接加热蒸煮液所耗用蒸汽量(kg/锅)
C2——水的比热容[4.1868kJ/(kg·℃)]
t6、t2、t——同式4-1-125
Q13b——间接加热蒸煮液蒸汽凝结水热损失(kJ/锅)
D2——间接加热蒸煮液所耗用的蒸汽量(kg/锅)
其它同上
[注意]热量Q13b在企业中通常是加以利用的,但在蒸煮锅能量平衡系统中仍视为热损失。计算公式中的是特定通汽方式下的蒸汽平均温度,使用时应注意。
12.大放汽热损失Q14
式中 Q'5——大放汽放出的总热量(kJ/锅)
W——大放汽的总蒸汽量(kg/锅)
i7——大放汽蒸汽在平均温度下的比能(kJ/kg)
i1——环境温度、常压下水的比能(kJ/kg)
Q5——同式4-1-110
13.蒸煮锅其它热损失Q15
[说明]Q15包括蒸汽的泄漏损失、容器的开口散热损失、放锅热水的热交换损失、蒸煮液移出热损失等等,可视具体情况进行计算和估算,亦可用反算法求算。
式中 Q′——蒸煮实际供给总热量(kJ/锅),见式4-1-112
Q——蒸煮有效耗热总量(kJ/锅),见式4-1-105
其它同上
14.蒸煮锅总热损失Q总
式中符号含义及单位均同上
[公式] Q=Q1+Q2+Q3+Q4+Q5 (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