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对药的化学、药理与临床》第542页(155076字)
【中医理论】
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为散,水煎服,名生脉散,又称生脉饮,是着名中医传统方剂,首载《医学启源》[1,2],《内外伤辨感论》阐明了该方的结构,对组成的药物作了解释。
表中所列的各药配量,人参、麦冬配量均大于五味子。其中重用人参者占7/10,人参和麦冬配量相同者占3/10,人参配量一般大于或等于麦冬,而五味子的配量则相对较少。三味药的配量往往由制方人在治疗过程中随着补气或养阴的目的不同而决定。如气虚症状严重时,可增加人参的用量以补气之不足,如果需要以补阴为主,则加大麦冬配量。
表12-4-1 历代医书中生脉散配伍用量表
生脉散历代均用汤剂,古有长流水的记载。一般以水煎服或代茶饮,亦有先以水煎服,其渣再煎充百茶汤用。《古今医鉴》日:“煎汤代茶,此一盏,可当茶三盏,服之大有补益”。
生脉散以人参补肺益气生津为主药;辅助以麦冬养阴、清热以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为佐使药。吴鞠通云:“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司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冯氏锦囊秘录杂证》日:“人参补气为君。所谓损其肺者,益其气也。五味子酸敛能收肺家耗散之金,麦门冬甘寒濡肺经燥枯之液。三者皆扶其不胜,使火邪不能为害也。司天属火之年,时令燥热之际,尤为要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而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表止汗之功效,使气复津回,汗止而阴存,因久咳伤肺而气阴两虚者,亦可用本方益气养阴、润肺而止咳。主治热伤元气,阴液亏溉的气阴两虚,证见汗多,口渴、咽干,喘急欲脱,形体倦惰,脉虚无力,舌干红无津,或久病心肺两虚,气阴不足,咳呛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象虚软。
按《医学启源》记载,生脉散主要用于肺中元气不足。可是,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生脉散主要用于治疗中暑,明代开始亦逐渐用于元气亏损、肺虚咳喘等证。《医方考》日:“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也。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生之道毕矣”。生脉散有益气,滋阴之功效,因而能用于中暑或气阴两虚等证。
暑是夏令的主气,《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为阳邪,为火热之气所化,其性升散,最易伤肺,肺主气,外合皮毛,肺气虚则卫外不固,故暑伤人体之后,人体腠理开泄而多汗,出汗过多就会耗伤元气。汗为人体津液之一,《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开泄,汗出,诀是谓津”。汗出过多,不仅耗伤津液,而且气亦随之散失。《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肺主气,又主肃降,通调水道,汗大泄,故气泄”。肺主气,又主肃降,通调水道,汗出过多所致的气津两伤实为肺之气阴两伤,津气不足上承,其症状为咽干口燥,气短懒言,口渴,形体倦怠。至于久咳不已,亦耗气伤津,损伤肺之气阴,而出现干咳短气、自汗、脉虚等证,其机制与上述基本相同。
总之,属于热邪已清,气津未复,遵《内经》“虚则补之”、“散者收之”之旨,投以益气生津之剂,使元气振奋,气旺则津生,则诸症可愈。生脉散正具有这种功能。《证治准绳》谓生脉散“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温热大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最宜”。《张氏医通》谓生脉散治疗热伤肺胃、虚热喘嗽、脉象无力[2]。
【药理研究】
1.工艺制备
1.1 口服液(生脉饮)
人参100g,麦冬200g,五味子100g。以上3味,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约4500ml,减压浓缩至约250ml,放冷,加水400ml稀释,滤过,另加60%糖浆300ml及适量防腐剂,并调节pH值至规定范围,调整总量至1000ml,搅匀,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3]。
1.2 生脉精
生晒参(去芦)100g,麦冬200g,五味子100g,蜂王浆25g,炼蜜400g,单糖浆100ml,山梨酸2g,枸橼酸钠3g。将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粉碎成粗粉,用95%乙醇渗漉,收集渗漉液约4500ml,减压浓缩至约250ml,加入炼蜜、单糖浆、球磨后的蜂王浆约250ml、山梨酸乙醇溶液、枸橼酸钠,搅匀,加水至1000ml,滤过,分装,即得[4]。
1.3 颗粒剂(冲剂)
生晒参100g,五味子100g,麦冬200g(黑龙江方)。以上3味,酌碎断,加水煎煮2次(分别为2、1.5h),分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2∶1(即每1ml药液相当于原生药2g),放冷,加2倍量乙醇,搅匀,静置24h,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30(60℃测)的稠膏,加适量蔗糖及香精,混匀,制粒,压制成块,干燥约成1000g,即得[4]。
1.4 硬胶囊
人参330g,麦冬660g,五味子330g。取人参200g,粉碎成细粉,备用,剩余人参粉碎成粗粉,用7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将五味子粉碎成粗粉,蒸馏提取,残渣与麦冬加水煎煮2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适量,加乙醇至含醇量达60%,静置,滤过,回收乙醇,浓缩至适量,与人参渗漉液、五味子蒸馏液、人参细粉混匀,制颗粒,干燥,装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5]。
1.5 注射液
红参100g,五味子156g,麦冬312g。将人参药材切成1mm厚的片,4~5倍量的75%乙醇浸泡过夜,在水浴上回流2h,共回流5次。合并5次提取液,用双层滤纸过滤,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用双层滤纸并加滑石粉为助滤剂过滤。滤液加热煮沸30min,在0~5℃处保存待用。麦冬水洗净,再加少量去离子水洗1次,加约10倍量的去离子水煮沸3次,每次1h。合并煎煮液,蒸发浓缩至约900ml,加2~3倍量95%乙醇,放置过夜,过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加少量注射用水溶解,用双层滤纸并加少量滑石粉作助滤剂过滤。滤液煮沸30min,在0~5℃处保存待用。先将五味子粗粉加2倍量的水,用水蒸气蒸馏法收集馏液约600ml(为原生药的4倍量),此馏液再进行一次重蒸馏,收集溜液156ml(为原来五味子量即1∶1)。将此馏液入密闭瓶内,100℃灭菌30min,保存待用。再将提过挥发油的五味子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分别为1.5和1h。合并2次煎煮液,蒸发浓缩成浸膏,加2倍量95%乙醇,放置过夜,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后浓缩成膏,加适量注射用水,用双层滤纸加滑石粉为助滤剂过滤。滤液煮30min,在0~5℃处保存待用。将人参、麦冬、五味子提取液混合后,加入五味子水蒸馏液,用20%氢氧化钠或浓氨水调pH至7,加注射用水至全量1000ml,煮沸30min,补加蒸发的水分,在0~5℃处放置过夜,用双层滤纸加滑石粉作助滤剂过滤,滤液用G4垂熔漏斗过滤至澄明,分装于2ml安瓿中,100℃流通蒸汽灭菌30min[6]。
【质量研究】
1.薄层鉴别
1.1 生脉饮口服液或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人参二醇、人参三醇的薄层色谱鉴别
方法1:取本品20ml,用正丁醇20ml振摇提取,取正丁醇液蒸干,加硫酸的45%乙醇溶液(7→100)15ml,加热回流1h,挥去乙醇,用氯仿1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层,用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收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甲醇溶液(1→2),在105℃加热约10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3]。
方法2:取本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正丁醇20ml,振摇提取,提取液蒸干,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总皂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25mg的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1∶5)上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溶液,在105℃烘约1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6个紫色斑点[4]。
方法3:取本品20ml,置三角烧瓶中,加水20ml稀释,加50%硫酸2ml,在水浴上回流1h,冷却,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石油醚(60~90℃)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石油醚,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溶液,在105℃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的斑点[4]。
方法4:取本品40ml,置分液漏斗中,加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6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20ml水洗后,蒸干正丁醇,残渣用5ml甲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d、Rg1、Rg3和Rh1对照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5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铈的10%硫酸溶液,在105℃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紫外光(365nm)下检测,也显相同颜色的斑点[4]。
方法5:取人参皂苷Rb2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方法四项下供试品和对照品溶液及上述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1∶2)的上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铈的10%硫酸溶液,在105℃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红色斑点;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测,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4]。
方法6:取本品20ml,加热水4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20ml,置分液漏斗中,加正丁醇20ml,振摇提取,提取液蒸干,加硫酸的45%乙醇溶液(7→100)15ml,加热回流1h,挥去乙醇,加氯仿10ml提取,分取氯仿层,加适量的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与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甲醇溶液(1→2),在105℃烘约10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测。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的斑点[4]。
方法7:取注射液1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5次(10、10、5、5、5ml),正丁醇提取液用水洗2次,每次5ml,正丁醇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5ml甲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e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5℃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色斑点[4]。
1.2 生脉饮中人参皂苷Re、Rb2、RcRd、Rg1、Rg3、Rh薄层鉴别方法[7]
标准液的制备:精确制成每1ml含Re约2mg甲醇溶液,每1ml含Rb2、Rc、Rd、Rg1、Rg3、Rh1各1mg的甲醇溶液。
供试液的制备:精密吸取本品40ml,置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氯仿5ml,振摇,弃去氯仿层。水层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6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提取液,用20ml水洗后,蒸去正丁醇,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移置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不含人参组分的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简称A液):按生脉饮的生产工艺,取麦冬、五味子各10g,粉碎成粗粉,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进行渗漉,收集漉液,浓缩至25ml,放冷,加水40ml稀释,滤过,调整总量至100ml。用以上供试液相同方法提取处理,残渣用甲醇溶解,制成5ml即得。
鉴别方法:吸取供试液、人参皂苷Re、Rb2、Rc、Rd、Rg1、Rg3、Rh1标准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取下层)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1%硫酸铈的10%硫酸溶液,在105℃加热约10min,显紫红色斑点,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结果供试液未出现Rb2与Re斑点,因其Rf值较小,易受糖分干扰。
另吸取供试液,人参皂苷Rb2、Rc、Rd、Re、Rg1、Rg3、Rh1标准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乙酯-水(4∶1∶2取上层)为展开剂,以下操作同上。
1.3 生脉饮中麦冬的薄层色谱鉴别法
取本品10ml,加盐酸0.5ml、水1ml,加热煮沸5min,放冷,用氯仿2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麦冬对照药材1g,加水20ml,煎煮10min,滤过,滤液加盐酸0.5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收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3]。
1.4 生脉饮中五味子酯甲、乙、醇乙的薄层鉴别[7]
标准液的制备:每1ml含五味子乙素、醇乙各1mg的甲醇标准液(为A液、B液)。
供试液的制备:取本品4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振摇提取6次,每次10ml,合并氯仿提取液,挥去氯仿,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移置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A液。
原药材对照液的制备:取五味子10g,粉碎成粗粉,置50ml圆底烧瓶中,加氯仿40ml,回流2h,挥发氯仿制成浓缩液,移置5ml量瓶中,用氯仿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供试B液。
鉴别方法:吸取标准液A液和B液,供试A液和B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6∶4)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喷以10%变色酸溶液+等体积硫酸溶液,在105℃加热约10min。本品可检出五味子酯甲、乙、醇乙。未检出五味子甲素、乙素。
1.5 生脉颗粒、硬胶囊中人参的薄层色谱鉴别
方法1:取颗粒10g,加热水4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20ml,置分液漏斗中,加正丁醇20ml,振摇提取,蒸干,加硫酸的45%乙醇溶液(7→100)15ml,加热回流1h,挥去乙醇,加氯仿10ml提取,分取氯仿层,加适量的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与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甲醇溶液(1→2),在105℃烘约10min,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测。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4]。
方法2:取胶囊10粒,取内容物,加水20ml溶解,置分液漏斗中,加正丁醇20ml振摇提取,静置,滤过,提取液蒸干,加7%硫酸溶液7.4ml与45%乙醇93ml的混合液15ml,加热回流1h,挥去乙醇,加氯仿10ml提取,分取氯仿层,加适量的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二醇与人参三醇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甲醇(1∶1)溶液,在105℃烘约10min,置紫外光灯(365nm)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5]。
2.生脉饮中麦冬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鉴别[7]
供试液的制备:取本品120ml,置分液漏斗中,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6次,每次10ml,合并醋酸乙酯提取液,挥去醋酸乙酯,残渣用少量甲醇溶解,移置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再用甲醇稀释1000倍,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备用。
原药材对照液的制备:由于无法取得麦冬主成分沿阶草苷标准品,用原药材为对照。按生脉饮的生产工艺,取麦冬100g,粉碎成粗粉,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进行渗漉,收集漉液,浓缩至125ml,放冷,加水200ml稀释,滤过,调整总量至500ml。用以上供试液相同方法提取处理,制成5ml。再用甲醇稀释10倍,摇匀,即得对照品溶液,备用。
鉴别方法:取供上述两种溶液用HPLC法检测。色谱条件:C18反相柱;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0.1ml/min;检出波长:225nm;进样量:2μl。
液相图谱表明:生脉饮中的4个峰与麦冬出峰的保留时间基本相同。因此,本法可作为麦冬的鉴别依据。
3.含量测定
3.1 生脉口服液中人参总皂苷比色定量方法
供试品制备:取编有1~5号的分液漏斗5只,分别加入10ml水饱和正丁醇,精密量取10ml生脉散口服液供试品,加入1号分液漏斗,按逆流分溶法操作提取,每次水相转移后,用蒸馏水10ml,提取水饱和正丁醇。分别得到5个正丁醇相,5个水相,合并水液,再以水饱和正丁醇提取3次,每次10ml,合并所有正丁醇液,减压回收溶剂,残留物加甲醇溶解,移入5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薄层层析:用微量进样器取供试品液20~40μl(约含人参总皂苷100μl),点样于硅胶G板上,挥干,置层析缸内,以氯仿-甲醇-水(70∶55∶10)作展开剂,缸内置盛有冰醋酸的小玻杯,饱和15min,展开15cm,取出挥去溶剂,置碘蒸气缸中显色约1min,取出描记皂苷斑点区,放置待碘挥尽后,备用。比色测定:用小钢刀仔细刮下皂苷斑点区的硅胶G,置具塞小试管中,并同时刮取层析板上方空白处相当量的硅胶G作空白试验。依法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值查标准曲线或代人回归方程式,按下式:供试品中人参总皂苷含量(mg/ml)=C(人参总皂苷,μg)/2×V(点样量,μl)计算求出[8]。
3.2 生脉饮中人参总皂苷的薄层扫描定量分析
江氏[7]等用微量吸样器精密吸取三批不同编号的供试液、不含人参组分的空白对照液各30μl,Re标准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剂,显色方法均同上,薄层板进行扫描定量测定,λs525nm,λR760nm,反射法锯齿形扫描,扫描速度10mm/min,用Re标准品浓度计算各皂苷量以及总皂苷含量。含量结果见表12-4-2。
表12-4-2 薄层扫描法测定不同编号生脉饮人参总皂苷的含量(mg/100ml)
*本法测定人参总皂苷过程,五味子中的木脂体及麦冬中的苷类被提取夹杂于人参皂苷中,薄层层析出现干扰斑点,影响扫描结果。因此,用不含人参的空白对照液对照测定。人参总皂苷=生脉饮总皂苷-不含人参的空白对照液皂苷值
3.3 生脉口服液中人参皂苷Re的薄层扫描定量方法研究[9]
陈氏等认为生脉散口服液中人参总皂苷用正丁醇萃取法提取,操作繁琐。以柱层析法代替,并对两法在提取程度上作了比较。实验表明本法操作简单,提取完全。
柱层析提取法:取一玻璃层析柱,以硅胶G(100~200目)为填料,湿法装柱,精密吸取生脉散口服液10ml,沿层析柱管壁缓缓倾入柱内。以水饱和正丁醇洗提。收集洗提液于一洁净的分液漏斗中,分层后弃去水层,上层溶液用旋转薄膜浓缩器浓缩至干,以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洗提溶剂量的选择:按上法装柱完毕后,以水饱和正丁醇为洗提溶剂,通过逐段收集洗提溶液(每次10ml),逐一浓缩至干,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0.5ml,按TLC法测定条件项下操作,薄层扫描,测得洗提曲线,结果表明,洗提溶剂量为100ml即可。
TLC法测定条件及显色稳定性试验:以微量注射器分别点供试液及Re标准液2μl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水为展开剂,展开一定距离后取出,于105℃活化30min后,置干燥器中平衡约10min。再以无水乙醇-水—环己烷(10∶8∶0.2)展开(预先饱和30min)。将两次展开后的薄层板取出,两次展开的前沿相距3~4cm为宜。挥干溶剂,以20%的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110℃烘烤10min后取出,盖以一同样大小玻璃板,四周以胶布封固,反射法锯齿形扫描,扫描条件为λs=525nm,λR=780nm,狭缝为1.25mm×1.25mm,Sx=3,每隔一定时间扫描1次,观察峰面积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供试品及标准品显色后,色斑至少在7h内稳定。
标准曲线的制作:精密称定Re标准品1mg,置1ml量瓶中,以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1mg/ml的Re标准溶液。分别点该标准溶液2,4,6,8,10μl于薄层板上,按TLC条件测定,以峰面积y对进样量x进行回归处理,Re在0.2~10μg范围时的回归方程为Y=31.64×10-4X+8.18×10-4,r=0.9988(n=6)。
回收率试验:样品经柱层析提取为样品溶液,测定Re的添加回收率,在薄层板上分别点样品溶液、标准溶液、样品与标准品混合液后,按TLC条件测定。结果见表12-4-3。
表12-4-3 生脉口服液中人参皂苷Re薄层扫描法回收率试验
含量测定:以柱层析法(在表12-4-4中分别以A、B表示)从生脉散口服液中提取人参总皂苷,按TLC条件测定样品含量,结果表12-4-4。
表12-4-4 生脉散口服液中人参总皂苷含量测定(n=5)
方法A:see reference4,B:chromatography
硅胶薄层板的预处理:实验表明展开后的薄层板前沿存在一明显的黄色色带,因为二次展开后总皂苷的Rf值较大(约0.9),为减少色带引入的误差,在上样前将薄层板先用第二次展开剂展开,挥干,于110℃烘10min,置干燥器中备用。
空白提取试验结果表明,柱层析法提取溶液测得含量高于文献方法。故进行了空白提取试验,结果扫描积分值为0,表明提取时间没有引入使含量偏高的杂质。
展开剂的选择:由于生脉散口服液中含有多种人参皂苷,其极性与糖相似。故试用二次展开,先将糖组分推至薄层板的较前沿处,为使总皂苷聚集于一点又不紧靠第二次展开的前沿,实验曾用单纯形法、混合液十点设计统计技术等优化方法对第二次展开剂的组成及其配比进行了大量的筛选。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水-环己烷(10∶8∶0.2)为宜。
3.4 生脉散中人参皂苷Rf、Rh1、Rh2、Rg2和Rg3的薄层扫描定量研究[10]
生脉散煎剂中含有大量有机酸(pH值在3.0左右),采用水饱和的正丁醇对煎剂进行提取,然后将正丁醇提取液用1.5%的NaHCO3溶液洗涤两次,再用蒸馏水洗一次,减压回收正丁醇,用甲醇溶解残留物,制成样品。用展开剂将样品展开,结果表明生脉散制剂中所含人参皂苷主要是C-20位上不连有糖的人参皂苷:Ro、Rf、Rg2、Rg3、Rh1和Rh2等,而C-20位上连有糖的皂苷Rb1、Rb2、Rc、Rd、Re、Rg1等含量甚少。文献报道用50%的醋酸(pH值大约3.0)只能使C-20位连有糖的皂苷水解,由于生脉散的酸性与50%的醋酸相当,因而可能是产生上述情况的因素之一。
深入考虑C-20位上连接糖的人参皂苷的水解及其转化情况,分别在麦冬和五味子两味药中各加入Rb1、Rd、Re、Rg1的对照品4mg、2mg、2mg和3mg(相当于1g红参生药中Rb1、Rd、Re、Rg1的含量),按前述方法制成样品进行展开,可以观察到分别产生与已知人参皂苷Rg3、Rg2和Rh1的Rf值相一致的斑点,而原来Rb1、Rd、Re和Rg1的斑点已不出现。
在对生脉散中人参皂苷转化的情况研究基础上,根据上述条件,对其中的主要人参皂苷进行了含量测定。
薄层分离:薄层板的制备:取硅胶GF25430g,加90ml水研成糊状,用CAMAG自动薄层涂布器铺板,室温凉干,105℃活化1h备用,薄层厚度约为0.25cm。展开剂选择:通过比较,选用溶剂系统S1:CHCl3-MeOH-H2O(65∶25∶10)(下层)分离人参皂苷Rf、Rh1、Rh2,将薄层板先放入盛有展开剂的层析槽中饱和30min左右再展开,以克服边缘效应;系统S2:CHCl3-MeOH-H2O-n-BuOH(30∶15∶20∶40)(下层)分离人参皂苷Rg2、Rg3。
光密度测定条件:显色与波长选择:薄层展开后,待溶剂挥尽,以10%硫酸乙醇液为显色剂,喷雾后,于120℃烘烤4~6min,显色后盖上一同样大小玻璃板,四角用胶布固定。对各斑点作定点单波长锯齿扫描,上述皂苷均在525nm处附近出现最大吸收,760~800nm处吸收最小,故确定样品波长为525nm,参考波长为760nm。仪器参数:薄层扫描仪λ8=525nm,λR=760nm;反射法锯齿扫描,狭缝1.25mm×1.25mm;背景补偿;线性校正CH=1,SX=3,扫描速度20mm/min,数据处理机参数:峰宽0.5,斜率:15000;漂移100000;最小峰面积20;方法241。
稳定性测定:将人参皂苷Rf、Rh1、Rh2、Rg2和Rg3的对照品溶液点在硅胶GF254板上,分别用展开系统S1和S2展开,显色,密封。按上述方法测定,考察各色点扫描面积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放置时间延长(6h)对所测得的色点面积值没有影响。
标准曲线:分别精称一定量干燥至恒重的上述五个对照品,置1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在薄层上点不同体积的上述对照品溶液,展开、显色、扫描测定,计算色点面积值,以对照品的量对斑点面积作图,结果表明5个被测化合物的标准曲线均为过原点的直线。
制剂分析:配制生脉散制剂的样品液于2ml容量瓶中,采用外标一点法为定量方法,在薄层板上间隔点2个对照品4μl和3个样品5μl(含量低的点8μl),用S1展开测定Rf、Rh1和Rh2的峰面积;用S2展开测定Rg2和Rg3的峰面积,按下式计算10ml制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
精密度测定:同斑点8次扫描测得变异系数CV=0.35%,因此所用仪器本身精密度好。在同一薄层板上点5个同样量对照品溶液,分别用系统S1和S2展开,显色,测定各斑点的峰面积,并计算变异系数,CV%在1.76%~2.65%之间。在薄层上点3个样品和2个标准品溶液,分别用系统S1和S2展开,显色,测定人参皂苷的含量,重复操作6次,CV%在2.51%~5.32%之间。
回收率测定:精称干燥至恒重的Rf、Rh13.55mg和4.08mg,置于2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至刻度。精取2份10ml生脉散制剂,在其中一份加入上述Rf、Rh1的甲醇溶液100μl,按样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得到二份平行样品溶液,按拟定方法测定被考察化合物的含量,重复测定3次。计算平均回收率。Rf为95.41%,Rh2为98.03%。
制剂的测定:取3批不同批号的制剂10ml,按选定方法提取测定,表12-4-5示不同批号制剂的测定结果,表12-4-6示10ml生脉散煎剂(相当于1g红参生药)与1g红参煎剂中人参的皂苷的含量。
表12-4-5 不同批号生脉散中人参皂苷的含量
表12-4-6 含同样量人参生药(1g)的生脉散煎剂与人参煎剂中人参皂苷含量比较
生脉散煎剂中所含的人参皂苷Rh1、Rh2、Rg2、Rg3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可部分溶于乙醚,所以采取直接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而不先脱脂。采用1.5%NaHCO3溶液和蒸馏水对正丁醇提取物进行洗涤,可以消除共煎所产生的干扰。由于生脉散煎剂在共煎过程中发生皂苷水解及转化,原来是微量成分的人参皂苷Rg3、Rh1等转化成为主要的人参皂苷。因此对于生脉散煎剂的药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献报道CHCl3-MeOH-H2O(65∶35∶10)(下层)与CHCl3-MeOH-H2O-EtOAc(2∶2∶1∶4)(下层)系统分离测定Rg2,实验证明这两个实验不能将Rg2与Rg3分离,经改进用系统S2可将Rg2与Rg3分离。生脉散煎剂中人参皂苷Rg3、Rh1等的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煎剂中的含量,这也说明在生脉散共煎中产生人参皂苷的转化。
3.5 生脉饮中五味子醇甲的薄层扫描定量研究[11]
样品液的制备:精密量取生脉饮20.0ml,用乙醚萃取3次(20,15,15ml),合并乙醚萃取液,用水1ml洗涤,分去水层后,蒸除乙醚,残留物用甲醇定容至0.50ml,制成供薄层分离用样品液。
薄层色谱分离技术:薄层色谱条件:薄层板为HPTLC板和常见TLC板,展开剂为甲苯-醋酸乙酯(6∶4),展距(L)前者为8.5cm,后者为16cm;点样按常法,点样量为10μl。常规TLC板(以下简称TLC板)铺制:硅胶G或GF254与蒸馏水(1∶3)湿法铺板,晾干后105℃活化1h,置干燥器内备用。
展开方式:PMD技术:薄层板用同一展开剂,同一展开方向,但展开距离逐次加大的方法进行展开。第n次展开距离按L·n/N计算而得,N为设定的展开次数,n为1,2,3……,N。每次展开至规定距离后,取出薄层板,挥干溶剂,重新换取展开剂再进行下一次展开,依次类推进行多次展开。SHL技术:在距离薄层底边1cm处,用一端接水泵的玻璃吸管将硅胶一点点吸去,使呈一排圆形小孔,内径约2mm,在设定的孔间距(dmm)条件下,再按常法进行薄层色谱实验。
显色条件:薄层板挥干开展剂后,喷洒变色酸硫酸溶液(10%变色酸水溶液与等体积浓硫酸混合),于120℃烘箱内烘烤8min,出现紫红色斑点;硅胶GF254薄层板在紫外光下观察斑点。
HPTLC中PMD技术和SHL技术分离效能研究:分离效能以分离度(R)表示,R计算公式为:
式中D为二个斑点中心间的距离,W为斑点宽度。当斑点间距离D加大,斑点宽度W缩小时,可使R增大,分离效能提高。PMD技术随着展开次数增加,分离效能呈上升趋势。在HPTLC中,五次展开时R值最大,但6次展开的效能却反而下降。实验也表明,TLC中,4次展开最佳分离效果。应用SHL技术时,随着D的减少,R不断增大。在HPTLC中,D为5或4mm的SHL板分离效果优于一次展开效果,D为3和2mm时,分离效能则分别与2次和3次程序展开相当。在TLC中,SHL和PMD技术的研究结果亦与此类同。
各薄层技术可分离斑点数:TLC中一次展开不能观察到清晰的五味子醇甲斑点,4次PMD技术则分离得4个清晰的斑点;采用D为2mm的SHL技术可得同样的结果。
薄层扫描定量分析方法:薄层色谱与扫描条件:20cm×20cm薄层板铺制:硅胶GF254与0.5%CMC-Na(1∶3)调匀后,用自动铺板器铺制,薄层厚度为0.6mm,晾干后,105℃活化1h,置干燥器内备用;展开剂:甲苯-醋酸乙酯(6∶4);展开方式:4次程序展开。薄层扫描条件:223nm单波长反射法锯齿形扫描,狭缝:2mm×2mm,扫描速度:20mm/min。灵敏度:×2。
标准曲线绘制:用微量点样器精密吸取五味子醇甲标准液(0.5mg/ml的甲醇液)2.0、4.0、6.0、8.0、10.0μl分别于薄层板上点样,按上述薄层色谱条件操作,4次展距各为4、8、12、16cm,挥去溶剂后,在254nm紫外分析仪下标记斑点(暗斑),进行薄层扫描。以五味子醇甲点样量W(μg)为横坐标,相应的扫描积分面积A(μV·S)为纵坐标,回归得标准曲线:A=3.002×103W-6.191×102,r=0.9999(n=5),五味子醇甲的线性范围为1~5μg。
回收率试验:精密吸取生脉饮20.0ml4份置于4只125ml分液漏斗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五味子醇甲标准品,按前述样品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回收率测定用样品液。再精密吸取各液10.0μl点样,同时间隔点上标准对照液,按上述“标准曲线绘制”项下方法进行实验。以单点校正法测得的各液中五昧子醇甲的浓度(μg/ml)为Y,加入的标准品浓度(μg/ml)为X,计算得回归方程。方程中截距为样品液中五味子醇甲的测得浓度,斜率乘以100即为回收率,实验数据列于表12-4-7。
表12-4-7 生脉饮中五味子醇甲薄层扫描定量方法回收率实验
样品测定:精密吸取不同批号生脉饮各20.0ml,置于分液漏斗中,按“回收率试验”项下方法,但不加五味子醇甲标准溶液,进行样品制备,薄层层析-扫描测定,外标单点校正法测得的含量结果见表12-4-8。
表12-4-8 生脉饮中五味子醇甲薄层扫描法样品含量分析
3.6 生脉散饮中五味子素HPLC的定量方法[7]
样品的提取:精密吸取生脉饮10ml,用编有1~5号的5个预先盛有10ml乙醚的50ml分液漏斗提取,醚提取液再依次用水洗2次,每次5ml,每次水洗液再用同一10ml乙醚洗1次,将6份乙醚合并,减压抽干,备用。样品及标准液的配制:将上述提取并减压抽干的生脉饮乙醚提取物用甲醇定容至5ml,精密吸取1ml置2ml容量瓶中,再加入内标萘标准液100μl(3mg/2ml甲醇溶液)和50μl内标,再用甲醇容至刻度,即为标准液。测定:测定样品的流动相为73%甲醇水溶液,流速为1.0ml/min,柱压为2000kg/cm,检测波长为254nm,检测器灵敏度为8,微机处理数据:WIDTH30,SLOPE300,DRIFT0,MINOR10,T-DBL0,LOCK4,STPTM1000,ATTEN3,SPEED2,METHOD41,SPLWT100,ISWT1,记录器纸速为10nm/min。样品及标准液一次进样量均为3μl,从测得的样品值及标准值计算含量。
3.7 生脉饮麦冬中甲基麦冬黄烷酮A、甲基麦冬黄烷酮B的HPLC定量方法
样品及标准试液的配制:精密吸取生脉饮10ml,用编有1~5号预先盛有10ml乙醚的50ml分液漏斗提取,各醚提取液再依次用水洗2次,每次5ml,每次水洗液再用同一10ml乙醚洗1次,将6份醚液合并,减压抽干,用甲醇定容于2ml容量瓶内,即为样品试液。精密称量甲基麦冬黄烷酮A1.65mg和甲基麦冬黄烷酮B2.18mg于同一2ml容量瓶内,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吸取此溶液30μl,用甲醇定容于1ml容量瓶内,即为标准试液。
测定:测定样品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64∶38∶26),流速1.0ml/min,检测灵敏度为8,检测波长为297nm,微机处理数据:WIDTH30,SLOPE200,DRIFT0,MINOR100,T-DBL0,LOCK10,STPTM25,ATTEN3,SPEED2.5,METHOD41,SPLWT100,ISWT1。样品液和标准液一次进样量分别为10μl和5μl,以测得的样品值及标准值计算含量[7]。
3.8 生脉散中麦冬高异黄酮的反相高效液相定量分析[12]
样品制备:精密取制剂10ml,用乙醚10ml分次提取,合并乙醚液,挥干,用甲醇溶解残留物并转移至2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用上述方法制备各单味药及两两组合双味药的制剂及样品,备用。
仪器参数:因被测化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均在297nm左右,因此选用λ=97nm紫外检测;灵敏度:0.04AUFS,流动相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纸带:2.5mm/min。
固定相和流动相选择:选用YWG-G1810μm为固定相。比较了多种流动系统,结果以甲醇-水-乙腈(64∶38∶26)较为合适,能将酮A、酮B分开,而无杂质干扰。高异黄酮A峰的保留时间(tR)为16.26min,容量因(K′)为8.56。高异黄酮BtR为18.09,K′为9.04,分离度(Rs)为1.02
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对照酮A(A)2.01mg,酮B(B)1.90mg置2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贮备液。分别用10μl注射器精密吸取此液10、20、40、60、80、100μl置于1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备用。用25μl注射器进上各种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5μl,微处理机计算面积值,以峰面积为纵坐标,以对照品μg数为横坐标作图,得到两条通过原点的直线。线性范围酮A:0.05~0.05μg,酮B:0.05~0.48μg。
精密度测定:按选定条件进样对照品5μl,重复进样8次,测量每次进样各峰的面积值,并计算标准偏差Sx和变异系数CV,结果显示酮A和酮B在所选条件下峰面积重现性很好,CV(%)在0.91%~1.30%之间。
制剂测定方法的选择:因被测化合物的标准曲线均为过原点的直线,因此采用外标一点法测定样品各化合物的含量,按10ml制剂含化合物的量进行含量计算。
制剂提取完全试验:比较不同次数提取制剂所得的样品,发现提取4次以上,含量便趋于稳定。因此用乙醚10ml×5提取。
加样回收率测定:精密取2份10ml制剂分别用乙醇10ml×5提取,合并乙醚、挥干,残留物用甲醇溶解,转移至2ml容量瓶中,在其中一份加入含酮A0.026mg,酮B0.051mg的对照品溶液,将两个容量瓶中均加甲醇至刻度。进样测定,重复3次,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回收,其平均回收率分别为:酮A102%,酮B101.2%。
制剂的测定:取3批不同批号的制剂,按选定方法提取制备样品,测定含量,结果高异黄酮A为0.008~0.0077mg/10ml,CV为2.7%。高异黄酮B为0.020~0.022%,CV为2.39%。
3.9 生脉注射液中五味子醇甲的HPLC的定量方法[13]
色谱条件:色谱柱:[negular-HC18(250×4.6mm,5μm),紫外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甲醇—水(65∶35),柱温30℃,流量1.0ml/min,纸进2mm/min。实验比较了甲醇—水(73:27)和甲醇—水(65:35)两种流动相的分离效果,结果后者出峰时间短,分离度好。
空白试验:按制法制备缺五味子对照样品并依法测定,结果在HPLC图谱五味子醇甲相应位置上没有吸收,表明其它组分对测定无干扰。
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称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05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2,4,6,8,10μl对照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测试,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成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1954.2+18720.2X,r=0.9999。结果表明,五味子醇甲的进样量在0.1~0.5μg范围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2ml生脉注射液至蒸发皿中,蒸干后用流动相溶解,定容至2ml的量瓶中,摇匀即得。用0.45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注样分析。
加样回收率试验:吸取已知浓度的样品,精密加入1ml对照品溶液(0.052mol/L),依供试品溶液项方法制备,考察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见表12-4-9。
表12-4-9 五味子醇甲回收率试验结果
精密度考察:对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测定,n=5,RSD=0.70%,表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重复性的考察:取同批号生脉注射液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项下制备,在既定的色谱条件下,五味子醇甲含量的相对偏差RSD=1.44%,表明本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样品含量测定:测定样品5批次,结果见表12-4-10。
表12-4-10 生脉注射液中五味子醇甲含量测定结果
3.10 生脉注射液(粉针)中人参总皂苷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定量研究[14]
树脂柱洗脱液用量:取样品1.0ml上树脂柱,用水洗脱,流速0.8~1.0ml/min,分段收集,每段5.0ml。收集液经挥干定容后用硅胶G-CMC-Na薄层色谱检测。结果表明,20ml水即能将样品中杂质洗净而总苷无损失。然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洗脱总皂苷,流速0.4~0.5ml/min,同法收集和检测。结果表明,30ml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即能洗脱完全。
阴性空白液的制备:按生脉注射液生产工艺制备缺人参的阴性空白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样品1.0ml上树脂柱,水洗除杂后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洗脱,洗脱液水浴挥干,残渣甲醇定容至10ml。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人参皂苷Rg113.2mg,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作为贮备液,精密量取此贮备液1ml稀释至10ml作为对照品溶液。
参数的选择:取对照品溶液0.6ml和阴性空白液0.5ml分别于两只带塞离心试管中,60℃水浴μl挥干,分别加新鲜配制的50g/L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高氯酸0.8ml,于60℃水浴恒温显色15.0min,置冰水浴冷却2~3min,加冰醋酸5ml摇匀,随行试剂(香草醛,冰醋酸)作空白,在500~600nm范围内间隔1nm测吸光度,绘制吸收曲线。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在500~600nm范围内,取△λ=1~20nm,间隔1nm,λm为502~648nm,间隔1nm,波长测试点数目(N)=3~20个,间隔1nm经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并绘制相应P2-λm转换曲线,使系数比最小,比较系数最大,最佳参数为:N=9,△λ=9nm,λm=579nm,即测定波长为:543,552,561,570,579,588,597,606,615nm。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吸取对照品溶液0.2,0.4,0.6,0.8,1.0ml于5只具塞试管中,60℃水浴挥干,分别加新鲜配制的50g/L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高氯酸0.8ml,于60℃水浴恒温显色15.0min,置冰浴冷却2~3min,加冰醋酸5ml摇匀,随行试剂作空白,分别在选定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P2值,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得标准曲线回归方程:P2=0.0001692-0.05430C,λ=0.9999。
精密度试验:取同一批号供试品溶液0.5ml共5份,按标准曲线项下操作,P2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得人参总皂苷含量。结果:x=0.3253mg·ml-1,RSD=1.086%。
加样回收试验:取生脉注射液0.8ml和0.6ml各3份,分别加入对照品溶液2.0ml和3.2ml,按供试品溶液制备和精密度试验项下操作。结果:平均回收率=100.13%,RSD=1.951%。
样品测定:取供试品溶液0.5ml,按精密度试验项下操作,结果:测得15个批号样品中人参总皂苷含量在0.3250~1.0977mg/ml之间。
3.11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薄层扫描法的定量研究[15]
薄层层析:硅胶G薄层板,0.3mm,20cm×15cm,105℃活化1h。展开剂:氯仿∶甲醇∶水(70∶55∶10)。用微量进样器取1~4μl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上行展开约12cm,取出,挥去溶剂,喷洒10%硫酸乙醇液,115℃烤烘约10min,色斑呈紫红色,放冷后,覆盖同样规格的玻板,用透明胶纸固定后供扫描测定。
扫描波长的选定:于已活化的薄层板上分别点人参皂苷Re、人参总皂苷对照品甲醇液各4μl,按上述薄层层析条件展开,显色后,于双波长薄层扫描仪上扫描,表明:人参皂苷Re色斑于53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人参总皂苷色斑于52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定测定波长λs为525nm,参比波长λx为780nm。其它扫描条件为:线性化器Sx=3,狭缝为1.25mm×1.25mm,扫描方式为锯齿扫描,扫描速度为20mm/min。
线性范围考察:精密量取人参皂苷Re甲醇溶液不同量,点于同一薄层板上,依法展开,显色后,于双波长薄层扫描仪上,依法扫描测定。结果如表12-4-11。表明:人参皂苷Re点样量在1~4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由于标准曲线不通过原点,在供试品测定时,需在一个薄层板上点两种不同量人参皂苷Re作随行标准,计算结果时采用两点法。
表12-4-11 生脉注射液薄层扫描法人参皂苷线性范围
共存组分干扰的排除:本品为中药复方制剂,所含成分复杂,且加有增溶剂吐温80,需经分离后测定。直接浓缩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10ml,置玻璃蒸发皿中,水浴挥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5ml量瓶内,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正丁醇萃取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10ml,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的正丁醇萃取五次(10ml×2,5ml×3),收集正丁醇液,正丁醇液用水洗两次(5ml×2),正丁醇液于水浴上挥干,残渣加甲醇溶解转移入5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薄层层析分离:将上述两种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依法展开分离。结果表明:直接浓缩制备的供试品溶液虽能将吐温80与人参皂苷斑点分开,但人参皂苷斑点下方常连有一棕色色斑难于分开,扫描测定时,人参皂苷峰与杂质峰不能基线分离,影响测定。正丁醇萃取制备的供试品溶液,大量干扰组分已基本除去,薄层分离可得圆整的人参总皂苷斑点,有利于扫描测定。
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人参(根)总皂苷对照品(81.9%)3.58mg、6.50mg,各加入生脉注射液4ml,移入分液漏斗中,按上述正丁醇萃取制备供试品溶液的方法制得供试品溶液,Ⅰ号为低浓度液1.466mg/ml;Ⅱ号为高浓度液2.662mg/ml。精密量取已知含量供试品液Ⅰ号、Ⅱ号各适量,点于薄层板上,同时点两个不同量的人参皂苷Re作随行标准,依法展开、显色后,扫描测定。用两点法计算求出供试品液中人参总皂苷量,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2-4-12。
表12-4-12 生脉注射液中测定人参总皂苷的回收率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的测定:精密量取生脉注射液10ml,按上述正丁醇萃取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试品液1μl,点于薄层板上,同时点2~3个不同量的人参皂苷Re作随行标准,依法展开,显色后,扫描测定,用两点法计算,求出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含量。结果见表12-3-13,薄层比色法结果系按文献方法,供试品液直接浓缩制得,薄层分离、刮板、再进行比色测定。
表12-4-13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测定结果(n=3~4)
3.12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e、Rg1的HPLC的定量研究[16]
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分析柱,乙腈-0.05%磷酸(19∶81)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03nm。该条件下人参皂苷Re、Rg1与其他干扰成分能得到满意分离。
线性关系:取人参皂苷Re对照品约25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精密量取2.0、4.0、8.0、10.0ml置10ml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分别取10μl进样测定。以人参皂苷Re浓度为横坐标,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得回归方程:A=-0.00965C+1.3457,r=0.9999。
回收率测定:取已测含量的样品,分别加入一定量的人参皂苷Re对照品溶液,按样品测定项下处理,分别进样10μl,计算平均回收率为97.38%,RSD为1.93%。见表12-4-14。
表12-4-14 生脉注射液参皂苷HPLC法回收率测定(n=2)
样品测定:精密量取样品50μl,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提取,水层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5次(20、20、15、15、15ml),合并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转移到5ml容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取续滤液进样10μl,外标峰面积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2-4-15。
表12-4-15 生脉注射液参皂苷HPLC法样品测定结果(n=2)
重现性考察:取样品溶液连续测定6次,含量分别为26.46、27.24、26.62、26.50、26.34、26.74μg/ml,平均含量26.65μg/ml,RSD为1.2%。
3.13 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e的HPLC的定量研究[17]
色谱条件:色谱柱WatersC18(3.9mm×150m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19∶81),检测波长:203nm,柱温:室温,流速:1.0ml/min。在此条件下样品中的人参皂苷Re与其他相关峰均能达到基线分离。特征峰保留时间在20min之内。
标准曲线制备: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0、4.0、6.0、8.0、10.0μ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分别进样10ml,进行分析。以对照品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0965C+1.3457,r=0.9999,人参皂苷Re浓度0.2~1.0mg/ml峰面积积分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样品含量测定:精密量取样品50ml,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20ml提取,水层用水饱和正丁醇溶液提取5次(20、20、15、15、15ml),合并正丁醇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转移至5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用0.45μm滤膜滤过,取滤液10μl进行分析,结果3批生脉注射液中含人参皂苷Re分别为29.58、27.56、31.52μg/ml(n=3)。
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号的样品,按上述方法处理,分析,样品中人参皂苷Re的平均含量28.56μg/ml,RSD=1.76%(n=5)。
回收率试验:采用加样回收法,取已知含量的生脉注射液,分别精密加入一定量的人参皂苷Re对照品溶液,按样品测定条件分析,结果见表12-4-16。
表12-4-16 生脉注射液参皂苷HPLC法回收率试验
注:加入量均为0.606mg;n=3
3.14 生脉粉针中五味子醇甲的HPLC定量研究[18]
色谱条件:流动相:甲醇∶水(72∶28),流速0.8m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54nm,积分仪衰减为64;进样量为10μl。
标准溶液与内标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五味子醇甲对照品适量,用甲醇配制成0.2mg/ml标准溶液;另称取萘适量,用甲醇配成0.5mg/ml的内标溶液,备用。
样品的提取:取生脉粉针5支,用水溶解并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精密吸取10ml,用乙醚提取5次,每次20m1,合并醚液用水洗涤2次,水液再用乙醚回提1次,合并醚液,减压蒸干,备用。
干扰试验:实验证明人参、麦冬对测定五味子醇甲无干扰。
标准曲线:分别精密吸取五味子醇甲标准溶液50、100、150、200和250μl置1ml容量瓶中,各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00μl,用甲醇定容至刻度,制成5个不同浓度的溶液,进样,以五味子醇甲的面积与内标面积之比值(A1/A2)为纵坐标,加样体积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
精密度试验:对同一批号生脉粉针,依法测定5次,结果为0.1250、0.1262、0.1240、0.1262和0.1234mg/支,其SD=0.00128,RSD=1.02%。
回收率试验:取生脉粉针10支,用水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分别精密吸取20ml和10ml于分液漏斗中,后者加入五味子醇甲标准品溶液适量,使2份样品中五味子醇甲量相当,重复测定3次,回收率为103.8%,RSD=1.0%。
样品测定:精密吸取标准溶液1ml和内标溶液1ml,置同一10ml容量瓶内,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按拟定的提取方法,对3个批号的生脉粉针,每个批号提取2份,将提取后的醚提物,分别用甲醇转移至10ml容量瓶中,并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甲醇定容至刻度,HPLC测定结果见表12-4-17。
表12-4-17 3批生脉粉针五味子醇甲的HPLC测定结果
3.15 生脉散颗粒剂中人参皂苷Re薄层色谱比色法定量研究[19]
提取条件:取生脉散颗粒剂3g,精密称定,加水25ml溶解,移置60ml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五次(20,10,5ml×3),合并正丁醇液并用水洗3次(5ml×3),正丁醇液用旋转薄膜浓缩器浓缩至干,以甲醇溶液,转移至5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
薄层色谱条件:用微量点样器精密吸取供试液和人参皂苷Re标准液(3mg/ml)适量,点于硅胶G薄层板(0.4mm厚,20cm×20cm,105℃活化1h)上,挥干,置于盛有适量展开剂氯仿-甲醇—水(70∶50∶8)及放入一只盛有10ml冰醋酸的小烧杯的展开缸内,饱和20min,展开约12cm后,取出,挥去溶剂,用碘蒸气显色,俟黄色斑点呈现,立即取出,定位样品主斑点区(与标准品Re的Rf值相同处)和空白区(位于薄层点样区下面)。
洗脱比色测定条件:待定位区域碘挥去后,仔细地将皂苷区和空白区硅胶分别捕集下来,置于一约3cm(I.d.)×15cm的玻璃小柱中,用5ml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于80℃水浴中蒸干,冷却至室温,加5%新鲜配制的香荚醋—冰醋酸溶液0.20ml,高氯酸0.80ml,于60℃恒温水浴中加热15min,立即置冰浴中冷却后,加冰醋酸5.0ml,摇匀,于560nm处测定其吸收度。
显色稳定性考察:测定显色以后的样品溶液在不同时间的吸收度,以观察其稳定性,结果见表12-4-18。表明,显色至少在1h内稳定。
表12-4-18 生脉散颗粒人参皂苷薄层色谱法显色稳定性试验结果(n=3)
标准曲线的制备:取人参皂苷Re标品准3mg,精密称定,置1ml量瓶中,甲醇溶解且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点此Re标准液10.0、20.0、30.0、40∶0、50.0μl于薄层板上,依法按“薄层色谱条件”及“洗脱比色条件”项下操作,以测得吸收度为Y,点样量(μg)为X,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2.522×10-3X-6.190×10-4,r=0.9945(n=5),线性范围为0~148.5μg。
回收率试验:将颗粒剂样品按“提取”项下操作得样品提取液,精密吸取该样液20μl,共四份,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依次再点人参皂苷Re标准液0.0,20.0,25.0,30.0μl,按“薄层色谱条件”和“洗脱比色条件”项下操作,测得吸收度代入标准曲线方程,求得测得量。以人参皂苷Re加入量为X,测得量为Y,回归得方程:Y=1.0081X-0.1987,r=0.9993(n=4),斜率乘100即得回收率,本法所得回收率为100.8%。
样品测定:按实验条件操作,测定了4个批号生脉散颗粒的含量,结果见表12-4-19。
表12-4-19 生脉散颗粒剂的样品含量测定(n=3)
另有多篇有关生脉散、颗粒、注射液中北五味子、人参皂苷Rg1、Re、Rb1等有效成分的分析报道[20~24]。
3.16 生脉饮口服液中防腐剂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气相色谱法定量研究[25]
色谱条件:2%OV-17/酸洗硅烷化洛姆沙伯W(60~80目),3mm×1.6m玻璃柱,柱头进样。柱温:140℃,进样口、检测器温度:200℃,纸速:3mm/min,载气(N2),流速:60ml/min。H2:0.6kg/cm2,空气:0.5kg/cm2,灵敏度:10,衰减:24,进样量:1μl。
内标溶液的配制:称取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约10m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乙醚溶解,并加至刻度,摇匀,即得(0.2mg/ml)。
标准溶液的配制:称取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约7.5mg,精密称定,置于50ml量瓶中,加乙醚溶解并加至刻度,摇匀,即得(0.15mg/ml)。
干扰试验:精密吸取不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生脉饮3.0ml,置于50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吸取5.0ml置于两只分液漏斗中,一份加入标准液和内标液各1ml,一份作为空白对照,用乙醚提取3次(6,4,4ml),合并提取液,将醚提取液通过在于燥滤纸上放有2g无水硫酸钠漏斗滤入具塞干燥试管中,再用少量乙醚清洗滤纸,合并滤液,在50℃以下温水浴中挥发乙醚,残渣加0.5ml二硫化碳溶解,加50μl双(三甲基硅烷)乙酰胺,反应15min后,进样,结果:空白样品对内标和标准均无干扰。
校正因子测定:精密吸取标准液与内标液各1ml,置于具塞试管中,按干扰试验项下自“在50℃以下温度水浴中”起依法测定。结果见表12-4-20。
表12-4-20 校正因子测定结果
回收率测定:直接取干扰试验样品(不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生脉饮稀释液5ml,置于分液漏斗中,精密加入标准液和内标液1ml,按干扰试验项下自“用乙醚提取3次”起依法测定回收率平均值99.17%,CV=0.288%,结果见表12-4-21。
表12-4-21 生脉饮中羟基苯甲酸乙酯气相色谱法回收测定结果
样品测定:取样品液5支,混匀,精密吸取3.0ml,置于50ml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吸取5.0ml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内标1.0ml,按干扰试验项下自“加乙醚提取3次”起依法测定,但乙醚提取液5ml蒸馏水清洗1次。结果见表12-4-22。
表12-4-22 生脉饮中羟基甲酸乙酯的样品测定结果(n=3~4)
另有一篇报道观察生脉注射液与4种输液溶液配伍的稳定性[26]以比色法观察配伍4h内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变化,以及24h内配伍溶液的外观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该含量测定法较稳定,但葡萄糖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使结果偏高。另一研究报道了生脉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27]。
4.工艺条件对生脉制剂的理化影响
4.1 低温离心法对生脉口服液制备的影响[28]
实验设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温度、转速、时间为考察对象,以主要有效成分人参总皂苷和总多糖以及产品的澄清度为指标,采用L9(34)表,见表12-4-23。
表12-4-23 低温离心法生脉口服液制备的因素水平表
样品制备:将处方量人参饮片,加入适量65%乙醇,回流1.5h,回流液回收乙醇。将回流提取后的人参残渣与处方量麦冬、五味子加水适量,煎煮3次,时间为1,1,0.5h。水煎液合并后用双层纱布过滤,浓缩。将回流液与水煎液合并,按正交表设计进行离心,然后调pH,分装,灭菌。
人参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2-4-24。
表12-4-24 L9(34)正交实验含量测定结果
总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2-4-24。
澄清度考察:考察保存3个月样品的澄清度,评分标准见表12-4-25。
表12-4-25 样品澄清度评分标准
以评分>60为合格。转速为3000r/min,离心时间>30min或转速为4000r/min,离心时间>20min的产品澄清度均在合格范围内,结果见表12-4-24。
结果分析:方差分析见表12-4-26。
表12-4-26 方差分析表
注:1)总多糖;2)人参总皂苷;3)澄清度
由表12-4-23结果可见各因素对生脉口服液影响的大小依次为B>C>A(据R值)。由方差分析的结果可见B、C对人参总皂苷、总多糖含量及澄清度的影响均较显着(P<0.01),而A则影响不大(P>0.05)。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条件为B1C1,澄清度最好的条件为B3C3。
4.2 连续提取装置对生脉饮口服液制备的影响[29]
取人参20g,麦冬40g,五味子20g,加工成粗粒,经测定生药含水分分别为6.0%,6.7%,7.9%,混合后放进提取罐,加入65%乙醇400ml,在50~55℃条件下连续提取6h。抽取最后的提取液做人参皂苷检查为阴性。并同时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含乙醇浓度为65.8%(根据设计要求应为65±2%)。在同一装置中继续进行回收溶媒工作,浓缩至50ml,一次性完成中药有效成分醇提过程。提取物加蒸馏水80ml稀释,滤过,另加60%糖浆60ml,并调节pH至规定范围,调整总量至200ml,搅拌,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质量检查:按中国药典1990年版逐项检查并与对照品比较,结果无明显差别。性状:本品为黄棕色至淡红棕色澄清液体,久置可有微量混浊;气香,味酸甜微苦。相对密度:按照中国药典附录相对密度测定法(2),测得相对密度:新工艺制法为1.15;市售品1.14;医院产品1.14。pH值:新工艺制法为5.80;市售品为6.80;医院产品为5.60。
薄层层析: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称取人参二醇与人参三醇各1mg,溶于1ml无水乙醇中,作为对照品溶液。薄层层析:吸取经处理后的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0μl,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丙酮(2∶1)为展开剂,喷以硫酸甲醇溶液(1→2)显色剂。在105℃烘约10min,置紫外光灯653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荧光斑点。连续醇提取装置兼有热回流、连续温渗两法的优点。始终保持在固液两相最大的浓度差,它具有缩短醇提取时间,降低溶媒用量及能源消耗,为生产单位增加经济效益等实用价值,与其他提取方法相比,结果见表12-4-27。
表12-4-27 生脉饮新工艺提取法与其他提取法比较
结果可见渗漉、回流、索氏、热浸、冷浸等方法生产周期长,溶媒用量多。采用连续提取新装置工艺,对生脉饮用65%乙醇,在50~55℃条件下进行连续醇提,提取时间为8h(包括溶媒回收时间在内),一次性完成醇提过程。液固比6∶1,溶媒用量大幅度减少,成品质好。
4.3 低温离心法、水煮醇沉法及超滤法制备生脉口服液的理化比较[30]
样品制备:回流液制备:将处方量人参饮片,加适量乙醇,回流1.5h,回流液回收乙醇,均分为3等份。水煎液制备:将回流提取后的人参残渣与处方量麦冬、五味子加水适量,煎煮3次(1.0,1.0,0.5h),水煎液合并后用双层纱布过滤,浓缩,均分为3等份。低温离心工艺样品(Ⅰ组)的制备:取1份水煎液加入1份回流液,低温(4~6℃)离心(3000r/min,40min),弃去沉淀,上清液加水至足量,调pH值,分装,灭菌,即得。超滤工艺样品(Ⅱ组)的制备:取1份水煎液加入1份回流液,采用超滤法滤过(CA滤膜,孔径6万~7万分子量),滤液加水至足量,调pH值,分装,灭菌,即得。醇沉工艺样品(Ⅲ组)的制备:取1份水煎液加乙醇至含醇量达70%,冷藏24h,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1份回流液,过滤,加水至足量,调pH值,分装,灭菌,即得。
总多糖、人参总皂苷含量结果见表12-4-28。
表12-4-28 低温离心法、水煮醇沉法及超滤法制备生脉口服液总多糖及人参总皂苷含量测定结果
注:1)n=6,2)n=4(下同)
表12-4-28结果表明:低温离心工艺产品的人参总皂苷和总多糖含量均高于超滤和水提醇沉工艺产品的含量。差异均极显着(P<0.01)。用于口服液生产的超滤膜孔径一般为6~7万分子量,对于人参总皂苷和总多糖分子量较大的部分会有截留和吸附;水煎醇沉工艺可使水煎液中的多糖成分大量沉淀、丢失,因而明显减少产品中总多糖的含量,多糖丢失39%~52%。低温离心工艺利用药液与不溶性杂质的密度不同,通过强大的离心力使杂质脱离药液,形成沉淀,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不会破坏有效成分,已溶解的成分不易从药液分离,故有较好的除杂效果并能较多地保留有效成分。
生产中常用的醇提法(回流,渗漉),虽然人参皂苷提取较完全,但水溶性成分丢失较多。采用先醇提再水提,既能充分提取皂苷,又能充分提取多糖,有效成分提取较完全,比较合理,且同原方水煎较接近。
用效成分转移情况:以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含量为100%,考察不同工艺产品中有效成分转移的量,见表12-4-29。
表12-4-29 不同工艺生脉口服液中有效成分转移情况(mg/ml)
外观性状检查:3种工艺产品外观性状无明显差异,均为淡棕色澄清液体,气香,口感微酸、甜、微苦。
留样观察:3种工艺产品留样,分别于2,4,6,8,10,12个月观察样品,并测定pH值以及总多糖和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见表12-4-30。
表12-4-30 不同工艺生脉口服液留样pH值及含量测定(mg/ml)(n=5)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低温(4~6℃)条件下离心(3000r/min,40min)的方法对生脉口服液进行精制,产品外观性状均符合药典要求,留样1年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均无明显变化,稳定性符合要求。低温离心工艺在同样产量下,1个生产周期所需时间约为超滤法的50%,是醇沉法的30%,其耗电量约为超滤法的1/2,与醇沉法相比节省了大量乙醇。
4.4 生脉饮制法对制剂中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影响[31]
处方:石柱参(饮片)100g,寸麦冬312g,北五味子150g。制成每1ml相当原生药材0.57g。制备方法:乙醇回流+水煎醇沉淀法(下简称醇法)。取石柱参切片加五倍量75%乙醇,水浴回流2h,放冷后用双层滤纸过滤,保留滤液,药渣再以75%乙醇同样提取4次,合并5次醇提取液,再以双层滤纸辅以滑石粉为助滤剂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糖浆状(A),置水箱保存。人参渣再用水煎煮法提取3次,时间分别为1,0.5,0.5h,合并3次滤液,浓缩成糖浆状,加3倍量95%乙醇,放置过夜,过滤,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糖浆状;再加6倍量95%乙醇,使含醇量达80%~85%,搅匀后放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糖浆状(B),置冰箱中保存。北五味子用水蒸汽蒸馏法制成1∶1蒸馏液(C),凉处保存。寸麦冬用蒸馏水洗3次,加入北五味子药渣中,用水煎煮法提取3次,每次45min,合并3次滤液并浓缩成糖浆状,加3倍量95%乙醇使含醇量达70%左右,搅拌放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再浓缩成糖浆状,加95%乙醇至含醇量达80%,放置12h以上,过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糖浆状(D)保留。将(A)、(B)、(D)糖浆状物用(C)溶解,调pH至7.0,添加注射用水至1000ml,精滤至澄明,灌封安瓶(2ml/支),100℃流通蒸汽灭菌30min即得。
水煎法(下简称水法):取石柱参饮片、寸麦冬、北五味子置容器内,加水浸泡0.5h,煎煮3次,每次1h,合并3次煎液,过滤,加热浓缩成糖浆状,加3倍量95%乙醇使含醇量达70%左右,除去生药中的各种胶体成分,搅匀放置24h,过滤,滤液回收乙醇,减压浓缩成糖浆状,加水至约900ml,放冷处24h,过滤,滤液添加注射用水至l000ml,调pH至7.0,精滤至澄明,灌封安瓿(2ml/支),100℃流通蒸汽灭菌30min即得。
物理性状:本品为淡棕色澄明溶液,pH值7.0,致热原(-)、微生物检查(-),澄明度考察:生脉散醇法存放2年,澄明度未见异常,生脉散水法存放半年见絮状物。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测定:实验考虑到制剂中金属元素,特别是钙(Ca2+)离子对心肌的影响,对制剂中金属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2-4-31,表12-4-32。
表12-4-31 不同制法生脉饮中金属元素的测定结果
表12-4-32 不同制法生脉饮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
4.5 生脉饮口服液醇沉pH对澄明度的影响[32]
沉淀物的初步分析:将不合格成品中的沉淀滤出,做溶解试验,实验共分4组,每组取沉淀物0.5g,加水10ml,然后调不同的pH值,其溶解情况见表12-4-33。实验表明沉淀物为一些酸性成分。
表12-4-33 沉淀物水溶解情况
浓缩液加乙醇沉淀试验:将药材煎煮浓缩后,加95%的乙醇沉淀,调节不同的含醇量,其沉淀结果见表12-4-34。
表12-4-34 不同含醇量的沉淀情况
根据表12-4-33和表12-4-34实验结果,将药材煎煮液浓缩后。用氨水调节pH值,使其从4.6上升到6.5左右,并控制乙醇含量为65%,此时,淀粉、树脂类等杂质沉淀。
成品对比实验:将通过上法处理后的成品与不调pH者进行对比实验,取各10ml成品药液用2500r/min的转速,进行离心加速沉淀,结果如表12-4-35。
表12-4-35 各供试品沉淀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氨水调pH值,较氢氧化钠为好,因为过量的氨水在浓缩时可随乙醇一起回收,可被再利用,而且药液的pH值将下降,此时的酸碱度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醇沉时,药液的pH值不宜调的太高,以6.5~7.0为宜,以防有效成分沉淀而影响疗效。为保证成品的澄明度,防止沉淀,不单纯依靠调pH值醇沉的方法,还应注意到药材的清洗、煎煮、浓缩、过滤及生产过程中防污染等问题。
4.6 加热、加NaCl对生脉饮稳定性的考察[33]
工艺改进:原工艺:见《中国药典》1985年版生脉饮项下。改进工艺:从原制法加水至400ml稀释开始,浓缩至约250ml。加乙醇使溶液含醇达65%,静置24h。滤纸减压抽滤。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约250ml,乘热加入400ml水,静置24h以上。滤纸减压抽滤。单糖浆稀释后抽滤。合并滤液,加水至1000nd,用NaOH调整pH至7.0左右。3号玻砂滤棒过滤,灌封,灭菌即得。两种制法的产品质量见表12-4-36。
表12-4-36 两种制法的产品质量
注:色泽按《中国药典》1985年版标准比色法取棕红色贮备液∶水
定性分析:样品制备:和薄层定性:均按《中国药典》生脉饮鉴别项下制备或操作。改进生脉饮与原工艺生脉饮一样,在与对照品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稳定性实验:pH对澄清度的影响:用0.1mol/L的HCl、NaOH在酸度计上将pH为6.50的生脉饮进行调整后,灌封于安瓿中观察。观察结果见表12-4-37。
表12-4-37 pH对生脉饮澄清度的影响
加热实验:将pH为6.50的生脉饮安瓿与水共煮,每0.5h观察1次澄清度。出现混浊时间以前1.5h为记时时间。观察色泽,测定pH结果见表12-4-38。
表12-4-38 生脉饮加热后对pH、色泽等的影响
电解质(NaCl)的影响:在pH为6.5的生脉饮中分别加入2、4、6ml20%的NaCl溶液,观察混浊时间、色泽、pH,结果见表12-4-39。
表12-4-39 电解质的影响
4.7 生脉饮口服液超滤技术研究[34]
超滤器筛选:超滤器的结构形式有板式、中空式、管式和卷式等4种。中空式、卷式超滤器有较大的装配密度和投资小等优点。本研究选用中空式超滤器作为试验设备。
压的影响:超滤过程是以压力为驱动力的分离过程,所以工作压力是影响膜分离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压力低,滤液通量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压力过高,膜易压实并促使沿膜面凝胶阻力层很快形成,致使滤液通量下降。同样,过高的压力会造成动力消耗增加并对超滤器产生不良影响。实验表明:当压力在0.1~0.2MPa范围内,滤液通量随压力增加而增大;当压力增加到0.3MPa时,滤液通量迅速衰减。说明:外压式中空纤维丝在压力作用下有可能发生压瘪、压实。沿膜面沉积-凝胶层形成速度大于被分离物质通过膜面上侧直至膜层的速度,使总体传质阻力增加。因此生产中工作压力应以0.1~0.25MPa为宜。
料液流速的影响:料液流速指中空纤维丝外侧流动的料液流速,它表征了膜压力侧料液的流体力学状况。试验表明,随着料液流速增加,料液湍动程度及沿膜面剪切力相应增加,膜面浓差极化和沉积-凝胶阻力减小,滤液通量随之增加。在固定压力、料液温度和总固体含量的情况下,随着料液流速提高,滤液通量相应增加。针对生脉饮口服液,料液流速可控制在2.0~3.0m/s。
料液温度的影响:温度不仅影响膜本身的工作性能,并对超滤过程传质效果的促进、膜面沉积-凝胶阻力的削弱有着较大的影响,实验可见随着料液温度上升,滤液通量明显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中成药水提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鞣质、淀粉等物质,它们极易吸附、沉积在滤膜表面。温度升高,有可能促进膜面上这层流动性很差的吸附、沉积物变性与凝胶化。在中成药水提液超滤过程中,料液温度应控制在20~40℃。
超滤时间的影响:在间歇超滤过程,随着滤液不断流出,料液中多糖、鞣质、蛋白质、淀粉等物质浓度不断增加,促使膜面上沉积-凝胶层不断加厚,造成过滤阻力增大;流体沿膜面的流动由原先的湍动逐步过渡到层流,造成传质恶化。实验可见在料液流速固定前提下,滤液通量随着超滤时间及料液浓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超滤法与原工艺的产品质量比较
色泽:药液经超滤后棕色变为浅棕色。超滤法与原工艺制备的制剂总固体、总黄酮、总多糖、总有机酸含量分析,见表12-4-40。
表12-4-40 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生脉饮口服液成分与水提液成分比较
稳定性研究:留样观察法:将两种工艺制备的制剂置于恒温培养箱内,在25℃左右观察样品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新工艺制备的生脉饮口服液在18个月贮藏期内仍为澄清透明、无沉淀生成;而原工艺制备的生脉饮口服液放置6个月左右,开始有不同程度沉淀产生,并有乳光出现。
4.8 天然絮凝剂对生脉饮的精制研究[35,36]
生脉饮水提液的制备:称取人参100g,麦冬200g,五味子100g,加水煎煮两次,第1次加水2000ml,煎煮1h;第2次加水1000ml,煎煮1h。合并滤液,旋转蒸发器减压浓缩至1∶1,观察药液颜色,用酸度计测量药液pH值,备用。
天然絮凝剂的制备:称取天然絮凝剂甲壳胺1g,加1%醋酸100ml,磁力搅拌混匀后静置24h备用。
絮凝剂加入量对体系电学性质的影响:取生脉饮水提液250ml,水浴加热至80℃后,分装于5个100ml烧杯中,分别按照不同浓度加入絮凝剂,快速搅拌1h后,缓慢搅拌15min,停止搅拌,静置24h,定量滤纸过滤,用分光光度计在=540nm处进行吸光度检测;同时测量滤液的电导,用宏观和微观电泳法测定滤液的电位。结果见表12-4-41。
表12-4-41 絮凝剂加入量对体系澄明度的影响
絮凝温度对体系电学性质的影响:取生脉饮水提液250ml,分装于5个100ml烧杯中,依不同絮凝温度加入絮凝剂。以后按上法“快速搅拌1h后”起,同法操作。结果见表12-4-42。
表12-4-42 絮凝温度对体系澄明度的影响
pH值对体系电学性质的影响:取生脉饮水提液250ml,水浴加热至80℃后,分装于5个100ml烧杯中,而各烧杯的提取液pH值分别(用10%的盐酸和10%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至)为2.0、3.0、4.0、5.0和6.0以后。按上法“快速搅拌1min后”起,同法操作。
搅拌速度对体系电学性质的影响:取生脉饮水提液250ml,水浴加热至80℃后,分装于5个100ml烧杯中,依不同搅拌速度加入絮凝剂,以后按“停止搅拌”起,同法操作。
醇沉工艺对体系电学性质的影响:取生脉饮水提液250ml,依传统的醇沉工艺进行操作,测量滤液电导率,电位和吸光度,并与用天然絮凝剂甲壳胺絮凝的滤液进行比较。
表12-4-41显示,随絮凝剂加入量的增加,絮体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逐渐减小,澄明度逐渐增加。当絮凝剂加入量为1.2g/L时,体系的吸光度最小,澄明度最佳;但当絮凝剂加入量过大(1.6g/L)时,体系的吸光度有所回升。这是因为随絮凝剂加入量的增加,但分子物质与体系中胶体粒子接触的概率亦随之增加,电中和、吸附架桥及网捕和卷扫作用比较充分,因此絮凝比较彻底,体系中的胶体粒子就清除得比较干净,体系的澄明度也将随之提高。但当絮凝剂加入量过大时,高分子链将体系中胶体粒子完全包裹,由于高分子链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反而使胶体粒子稳定悬浮于体系中,此时并不利于胶体粒子的絮凝。导致体系浊度上升。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絮凝恶化现象。根据絮凝理论,胶体表面的50%被高分子链包裹时,絮凝效果最好。另外,虽然絮凝剂加入量1.2g/L时,体系的吸光度最小,澄明度最佳,但考虑絮体情况、过滤速度、滤液澄明度、滤液的蛋白和鞣质检测等其他因素均和加入量为0.8g/L时差异不显着。此时絮凝剂量加入量过大,制药成本较高,因此我们认为0.8g/L是絮凝剂的最佳浓度。
从表12-4-42可以看出,随絮凝温度增加,絮体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逐渐加快,过滤速度也逐渐加快,滤液的蛋白和鞣质检测由阳转阴,体系的吸光度逐渐减小,即体系的澄明度逐渐增加。这可能由于絮凝温度过低,造成体系内胶体粒子热运动的速度较低,胶体粒子与絮凝剂粒子碰撞的概率较小,使絮凝作用不充分;且温度低时水的粘度较大,水流剪切力较大,影响絮凝体的生长,使絮凝效果较差。随絮凝温度的增加,体系内胶体粒子热运动的速度也逐渐增加,电中和、吸附架桥及网捕和卷扫作用比较充分,因此絮凝比较彻底,体系的澄明度提高。絮凝温度为60℃时,体系不但有效成分保留率高,且澄明度较好;当絮凝温度为80℃时,絮凝效果与60℃无多大差异,但此时能量消耗较大;当絮凝温度为100℃时,絮凝效果变差,有乳光,这可能是由于温度过高,使絮凝剂的高分子老化,因而影响了絮凝作用,使絮凝效果较差,体系澄明度下降。综上所述,当絮凝温度为60℃时,无论从絮体情况、过滤速度、滤液澄明度,还是滤液的蛋白和鞣质检测均为最佳状态。因此60℃为絮凝的最佳温度。
体系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见表12-4-43。
表12-4-43 pH值对体系澄明度的影响
从表12-4-43可以看出,随体系pH值的增加,絮体粒径逐渐增大,沉降速度逐渐加快,过滤速度也逐渐加快,滤液的蛋白和鞣质检测由阳转阴,体系的吸光度逐渐减小,即体系的澄明度逐渐增加。说明pH值过低时,体系中大部分的粒子均带正电荷,直接影响絮凝剂的电中和作用;同时被带正电荷的絮凝剂高分子链所缠绕的胶体粒子与体系中正电粒子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反而使胶体粒子稳定存在于体系中,使大部分的杂质不能清除掉,从而导致体系浑浊。随体系pH值的增加,体系中带正电荷胶体粒子逐渐减少,带正电荷的甲壳胺的电中和作用效率逐渐增加,使体系中带电胶体粒子清除率逐渐增加。体系pH值为4.0时,体系的吸光度最小,澄明最佳,说明此时pH值比较合适;依絮凝理论,当体系pH值过高时,体系中的负电粒子增加,使带正电荷的甲壳胺的电中和作用负荷增加,压缩双电层的作用也会逐渐减弱,这将不同程度的影响絮凝效果。而当体系pH值为5.0和6.0时,絮凝效果与pH为4.0时无多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该絮凝剂的组分为高分子物质,因此对体系pH值的变化不很敏感,能在较宽的pH值范围内起到絮凝作用。另外,当体系pH值为4.0时,和生脉饮提取液的原pH值接近,加入絮凝剂时,无须调整体系的pH值,因此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絮凝剂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可见pH为4.0时为絮凝的最佳的pH值。
搅拌速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见表12-4-44。
表12-4-44 搅拌速度对体系澄明度的影响
随搅拌速度的增加,絮体颗粒的粒径由大变小,絮体的沉降速度和过滤速度由快变慢,体系的澄明度由好变差。这是因为随搅拌速度的增加,高分子物质与体系中胶体粒子接触的概率亦随之增加,电中和、吸附架桥及网捕和卷扫作用比较充分,体系中的胶体粒子就清除的比较干净,体系的澄明度也将随之提高。而当搅拌速度过大(200~250r/min)时,较大的剪切力容易使刚形成的絮体破碎,此时将不利于胶体粒子的絮凝,体系中残留的带电胶体粒子较多,导致体系浊度上升,絮凝效果变差。因此最佳搅拌速度为100r/min。
离心速度对澄清效果的影响:离心速度对体系澄明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离心速度的增加,体系的吸光率逐渐减小,体系的澄明度逐渐增加。当离心速度为9000r/min时,体系的吸光度最小(为0.465),澄明度较好;但与使用天然絮凝剂甲壳相比,当絮凝剂加入量为0.8g/L时,体系的吸光度为0.414。因此采用离心方式不仅澄清效果差,而且噪音大耗能高,使生产环境恶劣,制药成本加大,不利于实际生产。
醇沉工艺与天然絮凝剂甲壳胺絮凝效果的比较见表12-4-45。
表12-4-45 醇沉工艺与天然絮凝剂甲壳胺絮凝效果的比较
从表12-4-45可以看出,采用传统的醇沉工艺对生脉饮提取液进行精制,其精制效果与天然絮凝剂甲壳胺比较在絮体出现时间、过滤速度和有效成分保留率方面差异不显着,但在絮体状态、絮体沉降时间、滤液的颜色和吸光度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醇沉工艺所产生的絮体为棉絮状,絮状沉降时间长(需2h),滤液颜色浅(浅黄色),滤液吸光度、电导率和电位均较高;而天然絮凝剂甲壳胺所产生的絮体为颗粒状,絮体沉降时间短(需15min),滤液颜色深(黄色),滤液吸光度低于醇沉工艺,即体系澄明度要好于醇沉工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醇沉工艺与天然絮凝剂甲壳胺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前者是通过改变胶体物质溶解度,而使其脱水产生絮凝沉淀;后者则是通过絮凝剂高分子的电中和、吸附架桥及网捕和卷扫作用,使体系中的胶体物质产生絮凝沉淀。因此二者在作用物的选择及澄清效果方面必将产生差异。从上述比较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天然絮凝剂甲壳胺对生脉饮提取液进行精制,其效果不亚于醇沉工艺,尤其在体系澄明度方面可能要好于醇沉工艺,将为今后用天然絮凝剂甲壳胺替代醇沉工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絮凝剂加入量对体系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见表12-4-46。
表12-4-46 絮凝剂加入量对体系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
从表12-4-46可以看出,随絮凝剂加入量的增加,体系的吸光度、电导率和ζ电位均呈下降趋势。絮凝温度对体系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见表12-4-47。
表12-4-47 絮凝温度对体系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
从表12-4-47可以看,随絮凝温度的增加,体系的吸光度、电导率开始逐渐减小,体系的ζ电位也呈下降趋势。但随絮凝温度继续升高(80~100℃)时,体系的吸光度升高,电导率和ξ电位也有升高趋势。60℃为絮凝的最佳温度。
体系pH值对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见表12-4-48。
表12-4-48 体系pH值对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
从表12-4-48可以看出,随体系pH值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开始呈下降趋势,体系的ζ电位先正后负,体系的吸光度逐渐减小,pH值为4.0时,体系的电导率和ζ电位最低,吸光度最小,澄明度最佳。实验中,当体系pH值为5.0和6.0时,虽然体系的电导率有所回升,ζ电位越来越负,但絮体情况、过滤速度、滤液澄明度与pH为4.0时无多大差异。当体系pH值为4.0时,和生脉饮提取液的原pH值很接近,加入絮凝剂时,无须调整体系的pH值,这与实际生产情况十分接近,絮凝剂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因此4.0为絮凝的最佳pH值。
搅拌速度对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见表12-4-49。
表12-4-49 搅拌速度对电学性质和澄明度的影响
表12-4-49显示,随搅拌速度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ζ电位和吸光度均呈先降后升趋势。最佳搅拌速度应为100r/min。
醇沉工艺对体系电学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天然絮凝剂甲壳胺对生脉饮提取液进行精制,其精制效果与传统的醇沉工艺比较,体系的电导率、ζ电位和吸光度均低于醇沉工艺,说明甲壳胺对体系中带电胶体粒子(蛋白和鞣质等)的去除效果要好于醇沉工艺。
综上所述,采用天然絮凝剂甲壳胺对生脉饮提取液进行精制的研究结果表明,体系电学性质的变化与絮凝条件和体系澄明度密切相关,体系澄明度的变化与电导率和ζ电位的变化呈平行关系,最佳絮凝条件时,体系电导率最低,ζ电位趋近于零,体系澄明度最佳。体系电学性质的变化,证实了甲壳胺对体系中带电胶体粒子(蛋白和鞣质等)的去除效果要好于醇沉工艺。因此,体系的电导率和ζ电位可以和吸光度等共同作为监测絮凝过程、确定最佳絮凝条件的重要参考指标[36]。
4.9 生脉颗粒的工艺研究[37]
处方优选:用单因素法预选出了稀释剂为乳糖、微晶纤维素,粘合剂为3%PVP溶液的生脉颗粒剂的处方。
正交试验法优选生脉颗粒剂处方及工艺:用I9(34)正交表进行试验,分别取等量生脉浸膏粉与相应辅料过筛混匀,按规定量一次加完粘合剂,制软材时按规定时间搅拌,手工一次过筛制粒,置恒温干燥箱中60℃鼓风干燥至含水量在2.5%以下,整粒并计算细粉率,然后将部分颗粒分装于10ml棕色安瓿,密封作稳定性考查用。
评分标准:细粉率:≥35%记为0分,每降低1%增加5分,≤15%记为100分。稳定性:以水浴70℃加速试验8h后,观察生脉颗粒的外观及颜色变化。50℃、90℃加速试验后颗粒的外观及颜色变化为参考打分。外观颜色无变化记为100分,颜色变深,粘结成块记为0分,颜色变深,但未粘结记为50分。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见表12-4-50、表12-4-51。
表12-4-50 因素水平表
表12-4-51 L9(34)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表
试验结果表明:因素对细粉率指标影响大小顺序为B→C→A→D,最佳处方工艺为A2B3C2D1。因素对稳定性指标影响大小顺序为A→B→C→D,最佳处方工艺为A3B3C3D3。综合考虑稳定性和细粉率的影响因素及各自最佳工艺,并以稳定性为主,最终选定最佳工艺处方为A3B3C3D3,即PVP浓度为5%,用量125ml,乳糖∶微晶纤维素∶三硅酸镁(12∶5∶3),软材搅拌时间150s。
邵云生分析了生脉口服液中主要含有苷类、有机酸类以及氨基酸类,分析了1995年版药典,生脉饮工艺发生混浊沉淀的主要原因,结合多年生产实践提出工艺为:人参、麦冬、五味子粉碎成粗粉,用65%乙醇作溶剂,浸渍24h后渗漉,收集渗漉液,减压浓缩,放冷,加水稀释,调pH值至8,制成半成品,静止沉淀,然后取半成品再调配成生脉饮口服液,解决了生脉饮口服液的混浊沉淀,使药液保持较好的澄明度[38]。
张明辉[39]将提取后的药液经调整pH值至规定范围后按每1000ml∶25g的比例加入固体石蜡,加热使石蜡溶化,剧烈搅拌10min,静止,待药液温度降低,石蜡凝固后,收集表层石蜡,经过滤制备的提取液澄清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另有多篇关于生脉饮口服液、冲剂、注射剂制备工艺研究,或不同工艺对制剂理化成分影响的分析研究[40~45]
【药理研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 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46]
生脉液每100ml提取液含人参10g,麦冬31.2g,五味子15.6g,pH6.5。四逆汤按中药方剂(《伤寒论》)含制附片、炙甘草、干姜,以9∶9∶6的比例水煎醇提,每毫升含生药1.0g的水溶液供试验用。选用健康家兔,体重2.0~2.5kg,雌雄皆有。乌拉坦浅麻后快速取出心脏分离乳头肌,两端分别连接于刺激电极与等张换能器上,立即移入25ml生理液的浴管中,连续通入氧气。标本经平衡后开始实验。各种观察指标信号输入自动平衡记录仪上。
收缩性:乳头肌负荷2.0g,记录给药前后的收缩振幅,以表示其收缩性。当收缩振幅稳定后,注入生脉液(1∶10稀释液)0.25ml。4min后振幅开始增大,5min达高峰,持续20min收缩振幅平均增大10%(n=7,P<0.01),冲洗后振幅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四逆汤(1∶20稀释液)0.2ml加入后,2min振幅开始增大,5min达高峰,维持在这水平30min以上。振幅平均增大8%(n=8,P<0.01),冲洗后振幅恢复至原水平。
兴奋性:用强度一时间曲线法,曲线右移表示兴奋性降低,左移表示增高。给药前后分别求得刺激波宽时各点所需最小电压,然后分别绘成两条曲线。结果可见生脉液可使曲线左移,说明兴奋性增高。四逆汤给药前后曲线重叠,说明兴奋性不变。
不应性:连续施于相等的两个超强刺激脉冲,前一个作为引发刺激,后一个作为试验刺激,逐步改变第二个脉冲的延迟时间,记录对两个脉冲均能引起收缩的最短延迟时间(即最小间隔时间)为不应期。给生脉液前乳头肌的不应期为295±25ms(m±s,下同),给药后不应期延长为310±26ms(n=5,P<0.05)。给四逆汤前乳头肌不应期为294±36ms,给药后不应期299±39ms(n=7,P>0.05),说明不应期没有明显变化。
自律性:制备兔离体右心房,当给生脉液前频率平均为127±24,给药后频率减慢,20min时最显着,为116±30(n=7,P<0.01),冲洗后又恢复正常。给四逆汤后频率(n=7,130±30~131±31)与给药前比较没有明显变化。
1.2 对离体心脏缺氧、缺氧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47]
按Langendoff氏法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用含氧KHB液预灌注60min(正常期)后,乏氧KHB液灌注40min(缺氧期)后,再给含氧KHB液灌注20min(再灌注期),取下一定量心肌,加入0.05M的磷酸缓冲液(pH7.4),制备1%的匀浆,取匀浆0.6ml加20%TCA0.3ml,室温静置20min,加入0.1mol/LHCl2.0ml和1%TBA1.0ml充分混匀,100℃水浴煮沸20min,冷却后加正丁醇4ml提取,离心,3·000r/min,10min,取上清液于分光光度计532nm处测定过氧化脂含量,采用Lowry法测定匀浆蛋白含量。
实验动物为大鼠,15只,随机分组,分为含氧灌注组(n=5)、乏氧灌注组(n=5)、乏氧后再灌注组(n=5)。
对含氧灌注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2-4-52。
表12-4-52 生脉散加味对含氧灌注大鼠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生脉液能显着降低含氧灌注心肌MDA的含量,与维生素E类似。对缺氧灌注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2-4-53。
表12-4-53 生脉散加味对缺氧灌注大鼠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 *P<0.01
实验结果表明,乏氧心肌MDA含量较含氧灌注组增高,但不显着,P>0.05。加味生脉液与维生素E类似,对缺氧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也具有显着降低作用。
对缺氧后再给氧灌注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2-4-54。
表12-4-54 生脉散加味对再给氧灌注大鼠心肌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实验结果表明,缺氧后再灌注心肌MDA含量较含氧灌注组、缺氧灌注组心肌显着增高,加味生脉液与维生素E类似,能非常显着地降低缺氧后再给氧心肌的MDA含量。
生脉饮制法对抗缺氧缺血的药效学影响[31]
实验动物为雄性Wistar大鼠168只,随机分成4组:有氧组、缺氧组、缺氧组+生脉液(水法)组、缺氧+生脉液(醇法)组。禁食24h后开始实验。在乙醚麻醉下剖腹,于后腔静脉注射肝素500U,然后剖腹取心,迅即置于4℃Krebs-Hensleit碳酸氢盐缓冲液中(pH7.4),低温停跳后立即安置在Langendorff氏方法建立灌注装置,灌注液温度37℃,pH7.35~7.45,灌注压7.35Pa(75cmH2O)。应用离体大鼠心脏灌注装置观察生脉液的抗缺氧效应。有氧对照组:42只,灌注20min15只,30min15只,40min12只,灌注液给予95%O2和5%CO2充气,心率180~220次/min,冠脉流量大于12ml/min。缺氧灌注组:42只,灌注20min15只,30min15只。40min12只,灌注液给予95%N2和5%CO2充气,心率用起搏器控制,使心率在200次/min,冠脉流量大于12ml/min。缺氧+生脉组(醇法):42只,灌注20min15只,30min15只,40min12只,生脉液根据临床用量和实验动物等效剂量折算标准确定,即按人参0.3k/kg体重的动物剂量给予缺氧鼠心灌注,其他条件同缺氧组。缺氧+生脉组(水法):42只,灌注20min15只,30min15只,40min12只,同上述剂量给予缺氧鼠心灌注,其他条件同缺氧组。灌注过程中分别在5,10,20,30,40min时收集其冠脉流出液测定CPK(肌酸磷酸激酶)含量,灌注结束后,自左心室乳头肌取1mm2大小心肌3块,按常规电镜标本制备法制备。结果显示:CPK含量及SDH(琥珀酸脱氢酶)比活力测定,缺氧灌注时,CPK释放明显增加,显着高于有氧组。SDH比活力明显下降,显着低于有氧组;缺氧+生脉组(醇法或水法)释放明显减少,SDH比活力显着升高,见表12-4-55、表12-4-56。
表12-4-55 生脉饮提取方法对离体心脏灌注中CPK含量(U)的影响()
表12-4-56 生脉饮提取方法对SDH比活力测定(△ABSmg蛋白min)的影响()
电镜观察:在有氧灌注组灌注20,30,40min时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正常,胶体镧(La3+)颗粒保持在细胞外,不进入细胞内,反映其细胞膜通透性正常;在灌注液中CPK含量亦未见增加,心肌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正常。在缺氧灌注组灌注20min时心肌细胞部分线粒体结构破坏,有空泡变,胶体镧颗粒在部分心肌细胞进入细胞内,并且在肿胀的线粒体内,在灌注液中CPK含量有增加,说明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在灌注30min及40min时,上述变化更为显着。在缺氧灌注加醇法生脉液组中灌注20,30,40min时线粒体结构破坏程度较之缺氧灌注组中均匀减轻;胶体镧颗粒主要分布在心肌细胞膜外“T”字管、闰盘中;在灌注液中CPK含量在20,30,40min时仅稍有增加,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性有所恢复。在缺氧灌注加水法生脉液组中灌注20,30,40min时其改善程度较之醇组更为显着,亦即更接近有氧灌注对照组,但不呈显着差异。
1.3 抗在体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
1.3.1 对垂体后叶素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取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如表12-4-57所示。乌拉坦麻醉后,记录Ⅱ导联与胸前导联心电图。腹腔注射受试药物后30min,舌静脉注射0.5单位的垂体后叶素,连续记录给垂体后叶素前和5min内的心电图,出现下列指征一项者即为阳性心肌缺血:T波升高1.5mV以上;T波低平(降低原T波高度50%以上);T波双向倒置;ST水平下移0.5mV;心律不齐。结果见表12-4-57。
表12-4-57 生脉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拮抗作用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结果可见:生脉注射液对垂体后叶素引起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拮抗作用。由表12-4-57可见,腹腔注射受试药品后30min,高、低剂量组均可明显减少心肌缺血阳性率(P<0.01,P<0.05),其作用相似于硝酸甘油[48]。
1.3.2 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的影响
取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如表12-4-58所示。乌拉坦麻醉后,记录Ⅱ导导联与胸前导联心电图。腹腔注射受试药物后30min,给予异丙肾上腺素(20mg/kg,腹腔注射),连续记录给异丙肾上腺素前和后20min内的心电图,以ST段偏移总毫伏(∑ST)、出现ST段异常偏移数(AST)、ST段偏移平均值(ST)作为评价心肌缺血程度和药物疗效的指标。结果见表12-4-58。
表12-4-58 生脉注射液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心电图ST段偏移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0.01
由表12-4-58可见,腹腔注射受试药品30min后,高、低剂量组的生脉注射液均可缓解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P<0.01),其作用相似于普萘洛尔。实验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高、低剂量组均可降低冠脉痉挛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阳性率,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组织,其作用分别相似于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故认为该药是一有效的抗心肌缺血的中药制剂[48]。
黄氏[49]以与氧自由基损伤有关的生化指标: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和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以及心肌功能指标:左心室峰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和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说明生脉散对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效果与SOD相当。
吕氏等[50]观察了生脉散胶囊剂对冠心病人抗自由基和心肌缺血的作用。
1.4 对心肌收缩性的影响[51]
取体重2.0~2.5kg的家兔,用20%乌拉坦(1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颈部切开,气管插管,分离右颈外静脉及左颈总动脉,总动脉插管于左心室,管内充满1%肝素生理盐水,经压力换能器将左心室内压同步描记于二道生理记录仪,再将室内压输入SMUP-PC生物信号处理系统,对左心室内压进行处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麻醉组(n=10),腹腔注射生脉注射液0.1g/kg,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10、15、20、25min记录左心室内压指标变化;心衰后用药组(n=8),经右颈外静脉缓慢滴注0.5%戊巴比妥钠5~6ml,使+dp/dtmxa降至133.3kPa/s以下作为心衰的指标,稳定15min后,记录左心室内压指标,然后腹腔注射生脉液0.2g/kg,记录给药后10、20、30、40及50min左心室内压指标变化;心衰前用药组(n=21)。此组中7只家兔作为对照,7只静滴戊巴比妥钠造成心衰,7只注射生脉液0.1g/kg再静滴戊巴比妥钠5~6ml,观察上述指标变化。数据x±s表示,应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有差异者应用q检验。
生脉液对麻醉家兔心肌收缩性影响:麻醉家兔用药后与药前比较,对心率(HR)影响不大,但药后10min和15minLVSP、-dp/dtmax、Vce40、Vmp、Vmax及LO与药前相比有显着或非常显着差异(P<0.01或P<0.001)。
生脉液对衰竭心肌收缩性影响:颈外静脉滴戊巴比妥钠后HR减慢,LVSP降至5.7±0.51kPa,+dp/dtmax降至53.79kPa/s,提示出现了心衰。且Vce40、Vmp、Vmax显着降低,LO降低非常显着,环体缩小,右移。注射生脉液后,表示心肌收缩的各项指标都有十分显着增加(P<0.001)。
生脉液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可见,心衰组及生脉+心衰组与对照组相比。虽然表示心肌收缩性各指标都降低,但生脉+心衰组降低的程度明显减少,且心衰组与生脉+心衰组相比,LVSP、+dp/dtmax有非常显着差异(P<0.001),-dp/dtmax、Vce40、Vmp、Vmax、LO有显着差异(P<0.01)。
1.5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用离体兔乳头肌法,0.25ml生脉液可使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给药后收缩幅度增大10%,该作用可持续20min,并可使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不应期延长,使自律性降低(兔右心房法),对麻醉兔心脏的收缩幅度提高1倍。用猫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生脉液1ml/kg静注,于5~15min之间,可使反映泵功能的指标心输出量(CO)、搏出量(SV)、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VW)、左室作功指数(LVWI)增加;使反映肌纤维收缩成分收缩性能的指标左室内压峰值(IVSP)、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共同最高等容收缩压对心肌收缩成分的缩短速度(Vce-cpip)也增加;而反映心肌收缩敏捷度的指标等容收缩期(t-dp/dtmax),左室射血时间(LVET)则无明显变化;反映前负荷的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有所升高,但没有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且与CO升高相一致;反映后负荷的颈动脉平均压(mAP)虽明显升高,但体循环血管阻力(SVR)、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则有所下降。以上结果说明,本方确有增强心脏泵血功能的作用,在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输出量的同时,对心脏前负荷及收缩敏捷度影响不明显,并可使外周阻力轻度下降,这一作用特点与洋地黄类正性肌力作用药物及扩血管药不同[52]。对家兔心源性休克,生脉散注射液6ml耳缘静脉推注,可使其LVEDP有升压现象(使中心静脉压下降),预先使用本方的家兔缺氧后耐氧时间延长,并使LVEDP出现异常增高,时间也反向延长,从而减轻心肌缺氧程度,减少心肌缺氧死亡率。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每天服本药2次,每次20ml,连续20d,可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Ds)缩小;而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D%)、周边纤维缩短率(mVCF)明显增加;用药后使运动耐量增加,但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改善已受损失的左室收缩功能,对心肌病具有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伴慢性心衰患者,生脉液20ml静注,对于心脏收缩时相(STI)和超声心电图(VcG),除心率(HR)、动脉舒张压(Bpd)、心电图的QRS波宽度和后壁舒张末期厚度(Td)等外,其余各项指标指标均有显着性变化,如电机械收缩时间(EMTI)、左室射血指数(LVETI)、心脏射血前期指数(PEPI)及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显着降低;而BPS显着增加,舒张末期内径(Dd),收缩末期内径(Ds)显着减少,平均环肌缩短比(mVcf)、左室射血分数(EF)、后壁收缩末期厚度(Ts)、厚壁搏幅(ENa)及平均后壁运动速度(Vpm)均显着增大,表明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幅度也增加,心功能改善[53]。
对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犬给生脉液0.5ml/kg股静脉注射,左心室收缩期与舒张期的末梢冠脉压力均无明显改变,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在用药后5~15min比用药前有明显降低。心肌膜下区灌流压在用药后1~10min可明显升高。在用药后5~30min其返回血流量与用药前相接近。由于心内膜下区心肌需要较大的血流量及供氧量,而急性缺血心肌内膜下区灌流压是舒张期末梢冠脉压力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之差,本药可使后者降低,从而使心内膜下区灌注压显着升高,说明可改善急慢性缺血心肌的血流量[54]。
用核听诊器及113锢观察本药对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作用,静脉给药20ml,5~10min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对AMI患者静脉给药10ml,1h后,可见LVET明显延长,ICT缩短,PEP/LVET比值减小,LVET/ICT比值增大,MET、MST、IRP、SF、RF有所延长。α%减少,SE/RF稍有增大,HR明显减慢,BP略有下降,心肌耗氧量(MVO2)明显降低。结果证明,本药对AMI患者左室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人体应用心导管(Swan-GanZ热稀释气囊导管)来观察本方对AMI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给药后可提高CO,HR无明显变化,SV增加19.5%,SVR平均降低21.4%,心脏每搏作功增加19.4%,HR与收缩压乘积略有减少。药效一般在注射后5min出现,10~15min达高峰,可维持30min左右。以上结果说明,本药对心脏的影响与洋地黄样强心苷和血管扩张药都有所不同。对AMI患者生脉液静注30ml,可见心脏指数CI平均增加13%,左室每搏作功指数增加11%,体循环阻力下降9%,而HR、肺动脉楔压(PWP)及心率与收缩压的乘积均无明显变化。作用从15min开始,30~45min达高峰,多数在60min恢复至原水平;对Ⅰ型患者可见CI显着增加,而体循环血管阻力(SVR)则显着下降,尿量也增加;对Ⅱ型患者可增加心排出量,CI显着增加,平均为14.5%,SVR平均下降9.5%,肺循环血管阻力(PVR)有一定程度降低,左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显着增加,但PWP无明显变化;对Ⅲ型患者效果不佳,CI增加不明显。上述结果表明,生脉液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加心搏出量,其机制可能主要系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轻度降低血管阻力所致,但对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效果不同,经用Ⅱ型患者与硝普钠对血流动力影响的比较表明,生脉液与血管扩张的效应有不同的特点,二者虽均可增加CI、SV及IVSWI,但硝普钠增加CI作用更强,且明显降低血管阻力和PWP[55]。
对冠心病心绞痛伴有气虚患者,生脉液10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推注,1h后LVET显着延长,IVET/ICT(等容收缩时间)增大,不伴高血压的患者ICT显着缩短,而等容舒张时间(IRP)则显着延长,MST也明显延长。伴有高血压者α%(α%是反映左心室顺应性舒张末期压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显着减少,MET延长,SF(缓慢充盈期)/RF(快速充盈期)无明显变化。说明,本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左室功能,并可改善左心室的顺应性以减低左室舒张压及降低心肌耗氧量,调整心肌对氧的供求平衡。陈耀青等对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生脉液20ml加10%葡萄糖液20ml或5%葡萄糖液40ml静注可使Q-ZI缩短,dz/dtmax、CI、HI、C均增大,TPR、PEP/VLET明显变小,HR、BP无明显变化。表明本方在改善心功能方面,对气阴两虚型冠心病的效果要低于单纯气虚者。同样,冠心病患者口服本药也能使HI、SV、SVI、CI较用药前增加,QZ、Q-B/B-X、Adz/dtmax较给药前增加[56]。冯素华观察本方还能有效地预防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对照组由海拔2500m进入海拔4475m高原后,其LVETI缩短,PEPI延长,PEP/LVET值增大,肺功能除FEVI%、PEFR外,其余各值均显着升高;而服药组上山后,心、肺功能各项检测值与上山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57]。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生脉液20ml静脉注射,能显着提高射血分数(EF),相对心输出量(RCO)及搏出量(SV),于药后10min起效,30min达高峰。并能显着且更持久升高舒张功能值快速充盈率(FER)及高峰充盈率(PFR),其改善左室泵功能的主要环节可能系增强了心肌的收缩力。另外,生脉液对血压无显着影响,但能减慢心率。
何氏等报道本药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左室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对肺心病患者的右心功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给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静脉推注生脉液20ml,用药1h后,EF、CO、SV、mVcf及FS比用药前均增加,提示左室收缩功能改善;而MVV及RFF增加,IVR降低,提示左室舒张功能改善。而用药前后,心率和血压均无明显改善。对轻度心衰(Ⅱ级)用药后SV、FS均显着增加,而EF、CO、mVcf无差异,对重度心衰(Ⅲ~Ⅳ级)用药后SV、FS、EF、CO、mVcf均有显着增加。研究表明,CHF患者静脉注射生脉液后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且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重度心衰组改善更明显。而患者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说明应用生脉液后不引起心肌耗氧量的增加[58]。
1.6 调整心肌代谢,保护心肌细胞
1.6.1 改善心肌能量代谢:生脉液能抑制心肌细胞ATP酶活力,从而产生正性肌力作用,还能明显提高严重缺氧心脏的ATP含量,对于鼠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实验表明,生脉液于不同浓度均可表现为抑制线粒体耗氧量S3,激活S4,从而降低ADP/O比值及呼吸控制指数(RCI)值,即生脉液能降低氧化磷酸化效率和解偶联作用。
调节2,3-二磷酸油酸含量:0.2ml/20g和0.4ml/20g复方生脉针(生脉散加附子)腹腔注射小鼠,可使缺氧小鼠(模拟8000m高度缺氧1h)血液中2,3-DPG含量较单纯缺氧组明显升高。说明本方可以通过增加全血2,3-DPG水平来达到增强机体耐缺氧的能力[59]。
对大鼠离体心脏用1%生脉散(0.57g生药/ml)灌注,对心肌细胞缺氧后再给氧造成的损伤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使心肌结构基本正常,胞内轻度水肿,线粒体稍有肿胀,核染色质分布较均匀,肌丝排列较整齐。心肌酶活力明显恢复,丙二醛(MDA)显着下降。本药对心肌缺氧再给氧造成的损伤,可使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好转,SDH、SOD、GSN-PX活性明显恢复,MDA含量减少,这对防治心肌再给氧损伤有一定作用。另外,本药可能还具有提高线粒体呼吸链功能,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活动,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和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60。本药能显着降低含氧灌注心肌(大鼠)及缺氧心肌MDA含量,并能显着地降低缺氧后再给氧心脏的MDA含量。并发现高龄小鼠心肌SOD活性明显增高。另外本药能明显降低家兔心肌细胞内LDH及雌性动物溶酶体标记酶(ANAF)及6-G-P的活性,也说明本药有保护心肌细胞之功能。对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的家兔,进行心电图标测及硝基四氮唑蓝(N-BT)大体标本染色。静注0.75ml/kg,8h1次,共6次,在结扎LAD后0.5、2.5、20h所有导联ST段偏移毫伏数的总和(∑ST)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出现病理性Q波的导联数(NQ)在结扎后2~50h均较对照组显着为低,并降低N-BT大体标本染色梗死心肌的绝对重量。显着降低梗死心肌占全心室心肌重的百分数。说明本方能缩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61]。用核素标记的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本药对结扎家兔LAD及大鼠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造成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用2.5g(人参)/50kg生脉散注射液给家兔腹腔注射,能显着提高放射自显影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所致细胞核标记率。病理所见与家兔相似。实验结果表明,本药可以促进损伤心肌DNA的合成,加速损伤心肌的修复[62]。
促进心肌细胞合成代谢:用异丙肾上腺素及常压缺氧的方法,造成小鼠急性心肌缺氧,1g/kg生脉液腹腔注射小鼠,每天1次,共3~4次,可使心脏中的脱氧核糖核酸(NDA)合成率显着提高。同时证明,复方丹参及潘生丁无此作用,此作用可被心得安减弱,因此认为本药提高心肌DNA的作用可能是通过β-受体而起效的。这一作用对促进心肌细胞恢复及保护缺氧条件下的心肌细胞都很重要。生脉液于125μg/ml、250μg/ml、500μg/ml剂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心肌细胞DAN合成作用,平均提高10%~20%,剂量低至62.5μg/ml时作用不明显,而剂量高达1000μg/ml则反抑制DNA合成,恰当剂量的生脉液也可拮抗DNA的抑制。125μg/ml或250μg/ml浓度可使被抑制的DNA合成平均升高23%,但剂量过低、过高则保护作用均不明显。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表明,MMC可使心肌细胞释放至培养基中之乳酸脱氢酶(LDH)量显着升高,而加入生脉液,则可显着对抗MMC这一毒性。整体实验中也可见MMC可使小鼠心肌超显微结构明显改变,共有3/10只小鼠死亡,而给以生脉液,则不仅无死亡发生,还可显着拮抗MMC所致小鼠心肌的超显微结构改变,特别是对肌原纤维及细胞核之损伤有明显保护。由于MMC对DNA合成的抑制可能是造成心肌损伤主要机制,故可认为生脉液对抗MMC所致心肌细胞DNA合成抑制作用,是其抗MMC致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63]。
在缺氧状态下,心肌代谢障碍在能量供应方面表现为糖的有氧代谢减弱、三羧酸循环障碍、氧化磷酸化过程削弱、能源物质ATP逐步耗竭,生脉液可使缺氧心肌中糖原明显升高,乳酸明显降低。作用心肌的主要产能结构心肌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需要以核糖核酸(RNA)为模板,在脱氧核糖酸(DNA)指导下进行,缺血缺氧可能破坏线粒体来源的DNA,结果可导致线粒体因不能代谢更新而丧失产生ATP的能力[64]。
为了除去本注射液中所含K、Na、Ca、Mg等无机离子可能对以上结果的影响,以原子吸收法先测定出本制剂中以上离子的含量,并依据其含量配制溶液作为对照。结果本药对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的抑制作用仍较对照液组明显增强,抑制率给药组为24.98±5.23%,对照液组为6.54±2.81%。说明本药对心肌的作用与其所含离子无直接关系[65]。
1.7 抗心律失常作用
生脉散口服液4.4g/kg灌服家兔,能对抗电刺激下丘脑引起的心律失常,生脉散口服液13.75g/kg和8.25g/kg灌服小鼠,均能明显抗氯化钙引起的室颤。2.75g/kg和1.38g/kg生脉散液静注大鼠,均能明显对抗氯化钙引起的室颤所致死亡[66]。并能对抗电刺激离体大鼠心脏引起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对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有明显的对抗作用,使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本药的乙醇沉淀物亦有明显的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的作用。
2.抗休克,改善微循环作用
2.1 生脉液对内毒素休克和内毒素所致腹泻严重程度的影响[67]
小鼠40只均分2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3日,末次给药后24h按体重静注Y2LD50之痢疾杆菌内毒素,观察动物休克死亡情况。另有小鼠40只处理同上,但于末次给药后24及30h各静注1/2LD50的内毒素1次,共2次,结果见表12-4-59。
表12-4-59 生脉液对痢疾杆菌内毒素所致小鼠休克死亡的影响
如上表所示,生脉液对内毒素所致小鼠休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休克死亡率,延迟休克死亡时间。
小鼠30只均分3组,1、2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内毒素对照组,第3组为生脉液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3日,于末次给药前12h开始禁食禁水,末次给药后1h,于第2、3组小鼠按体重静注1/4LD50之痢疾杆菌内毒素,攻毒后小鼠一般均在30min左右出现腹泻,并因严重腹泻而致体重锐降,以12h内各鼠体重减少的克数作为腹泻失水严重程度的指标,结果空白对照组为0.53±0.11g,内毒素组为1.34±0.25,(P<0.01),生脉液加内毒素组为0.68±0.09g(与内毒素相比P<0.05),表明生脉液能明显减轻痢疾杆菌内毒素所致小鼠腹泻的严重程度。
2.2 生脉液对实验性感染的影响[67]
小鼠分组如表12-4-60、表12-4-61。每日给药1次,连续4d或3d,末次给药后24h从静脉感染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宋内氏痢疾杆菌。在大肠杆菌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感染实验中均加入80℃30min加热杀死的同菌数的死细菌感染组以排除本实验中药物对上述革兰氏阴性杆菌所含内毒素的可能致死作用的保护效应。
表12-4-60 生脉液对大肠杆菌所致小鼠感染的影响
表12-4-61 生脉液对小鼠实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感染的影响
由表可见预先用生脉液或人参皂苷处理,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死性感染均有明显保护作用,10ml/kg生脉液的非特异抗感染作用与50mg/kg的人参皂苷作用相近。
2.3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血浆前列腺素E水平的影响
家兔耳静脉给药,每日1次,连续5次,末次给药后30min,心脏取血,血浆用3H-前列腺素E药盒作放射免疫测定PGE含量,结果见表12-4-62。
表12-4-62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前列腺素E含量的影响
由表12-4-62可见,生脉注射液1/10LD50(4ml/kg)的剂量时,可以非常显着地减少家兔血浆中前列腺素E的水平,但1/20LD50(2ml/kg)的剂量对兔血浆前列腺素E水平的减少则不明显[68]。
糖皮质激素是机体内源性的主要抗炎物质之一,前列腺素E是机体内主要的扩张血管平滑肌、致痛、致炎的生理活性物质。实验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显着提高实验动物、健康人体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特别在感染应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情况下,这一作用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生脉注射液还能降低实验动物血浆中的PGE水平,这对维持血管平滑肌的张力和降低炎症反应是十分重要的。上述两方面的药理作用,可能是生脉注射液临床用于抗感染休克有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
2.4 对犬烧伤性休克的作用[69]
选用6~13kg健康杂种狗,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经过脱毛后将狗腹位固定,在背部划出烧伤区,约占总体积表面积的25%左右,即8kg的狗,烧伤面积为30cm×20cm=60cm2;体重每增减1kg,其宽度相应增减1cm。然后在烧伤区均匀涂抹烧伤燃料(自配),容量为20ml。点燃20s后扑灭。经组织活检证明,烧伤深度为Ⅲ度,有些边缘区为深Ⅱ度。烧伤后将狗背位固定。定时测定每只动物的股动脉压、心率、尿量和血细胞容积。
烧伤狗禁食、禁水,于烧伤后0.5h开始分组治疗,药物及输液均经股静脉输入。液体输入量的计算:第1个24h输入量=动物体重(kg)×烧伤面积(均按30%计算)×2ml+基础水分量(100ml/kg)。分两次输入(烧伤后0.5h及8h)。第2个24h输入量=动物体重(kg)×1ml+基础水分量(100ml/kg)。
实验分组及用药:西62溶液组:每1000ml含氯化钠8.0,氯化钾0.075,氯化钙0.1,哌替啶(杜冷丁)0.05,普鲁卡因0.5。西62液用量=输液总量—基础水分量。生脉注射液组:药物用量为1.28ml/kg,加入西62溶液中滴注。生脉注射液,每1000ml中含人参100g,麦冬312g,五味子156g。桃红四物注射液组:药物用量为1.28ml/kg加入西62溶液中滴注。桃红四物注射液,每1000ml中含当归124g,川芎124g,赤芍312g,生地312g,桃仁124g,红花124g。对照组:不给含电解质的溶液,亦不给药物,按输液量滴注10%葡萄糖液。
2.4.1 动脉压、休克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
动物于烧伤后均有短暂的血压升高,迅即下降。以血压降至80mmHg以下作为“休克”指标。对照组6只狗,出现休克时间为6.47±2.23()h,死亡时间为12.13±1.7h。西62液治疗组6只狗休克出现时间为12.81±3.61h,死亡时间为22.17±4.62h,从数值上看有抗休克效果,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当在西62液中加入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时,6只狗休克时间推迟为16.83±3.65h(与对照组比较,P<0.05),死亡时间亦明显延迟,平均31.91±1.49h(与对照组比较,P<0.01)。桃红四物注射液组6只狗,与对照比较,休克出现时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死亡时间则有所推迟,平均21.77±3.18h(P<0.05)。结果见表12-4-63。值得注意的是,经生脉注射液治疗烧伤动物,与对照组比较,其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12-4-63 各组动物休克出现时间与死亡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2.4.2 尿量的变化
除个别动物尿量尚能维持外,对照组狗的尿量均明显减少,其中3只狗平均每小时尿量尚不足1ml。而生脉组及桃红四物组尿量均较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而生脉组与西62组之间尿量上相差也很显着(P<0.05)。结果见表12-4-64。
表12-4-64 各组动物尿量比较
与对照组、西62液组比较:*P<0.05,* *P<0.01
2.4.3 血细胞容积的变化
烧伤后4h各组狗的血细胞容积均较刚烧伤时减少。但至伤后8h,对照组及西62溶液组即开始回升,对照动物在出现血液浓缩时即已死亡。生脉注射液组及桃红四物注射液组于烧伤后血细胞容积持续下降,明显低于西62溶液组,表明在西62液中加入此二种方剂能减轻血液浓缩的发生。
2.4.4 心率的变化
动物经烧伤后心率均见增快,伤后4h逐渐减慢。唯经生脉注射液治疗的动物心率一直较快,心跳强而有力。
2.4.5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对大分子右旋糖酐(HMWD)所致微循环障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大鼠死亡率明显降低,本药加HMWD组死亡率为36.8%,生理盐水加HMWD组为72.2%。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静脉给药加HMWD组和生理盐水加HMWD组相比,全血比粘度及血球压积明显降低,凝血酶原红细胞电泳时间显着缩短,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实验表明,本药不仅可改善微循环,还可阻止血管内DIC的产生[70]。生脉注射液6ml家兔耳缘静脉缓慢推注,能显着降低实验性心源性休克家兔的肠系膜微循环障碍,降低死亡率。另外,本药对甲皱微循环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使甲皱底色暗红转为橘红,出血点消失,毛细血管袢形态及管袢内血流恢复正常。
3.对凝血系统和血栓的作用
健康雄性家兔1.5~2kg,分生理盐水及生脉注射液组,每支2ml,每毫升含生药量红参0.1g,麦冬0.312g,北五味子0.156g,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均为2ml/kg,于注射前和注射后2h分别取血测定。
对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71]:生脉注射液静脉注射2h后,体外血栓的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重量(湿重)减轻,与注射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1),血栓长度有一定程度的缩短。见表12-4-65。
表12-4-65 生脉注射液对正常家兔血栓形成时间、长度、重量的影响()
注射给药前后比较:*P<0.05,* *P<0.01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71]:生脉注射液注射后,血小板总数无明显变化,非聚集血小板总数比率为0.94,比值较大,实验表明血小板解集率大。见表12-4-66
表12-4-66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血小板聚集(ADP为诱导剂):ADP的浓度分别为1.25、2.5、5μmol,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聚集。生脉注射液注射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不大,而在ADP为2.5μM/ml浓度下,5min解聚率明显增加(P<0.05)。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71]:注射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表明本药对外源性的凝血功能有抑制作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见表12-4-68。注射后凝血酶原消耗时间明显延长,表明生脉液亦能抑制内源性凝血系统,见表12-4-68。
表12-4-67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由ADP诱发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注射后与注射前相比:*P<0.05
表12-4-68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凝血功能的影响()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71]:鱼精蛋白可分离纤维蛋白单体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合成为可溶性复合物。生脉液注射后,可使血浆蛋白以外的成分纤维蛋白凝固,经非参数统计有显着的差异,P<0.05,见表12-4-69。
表12-4-69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凝血功能3P试验的影响
注射前后比较:*P<0.05
对纤溶活性的影响[71]:生脉注射液能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少,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凝血酶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延长,提示生脉注射液可能有促纤溶作用,见表12-4-70。
表12-4-70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纤溶活性的影响()
对照动物注射生理盐水前、后各项测定均无明显变化(P>0.05)。
用食饵性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研究本方对家兔主动脉内膜AS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药对AS斑块中内膜增生、结缔组织生成和脂质沉积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本方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有关。另外,本药能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清LDLC、升高HDLC和HDLzC。有实验表明,加味犀角地黄合生脉注射液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所致家兔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模型的疗效实验表明,两药合用(第1,2次每次注射犀地液10ml,3、4次每次注射生脉液5ml,犀地液10ml)能显着抑制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的趋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FG)降低的趋势,不延长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KPTT),能显着改善模型的低切变速率下全血比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血沉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说明二者合用可抗凝血,改善血液流变性[72]。
4.抗炎作用
4.1 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68]
小鼠51只,随机分为3组,第1、2组每日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生脉液10ml/kg,连续5次,第3组至第1、2组末次给药后30min腹腔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5mg/kg,按Northover法分级测定腹部皮内注射组胺局部皮肤内伊文斯蓝的蓝染级别,结果如表12-4-71。
表12-4-71 生脉注射液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
从上表可见,生脉注射液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与0.5mg/kg盐酸肾上腺素的作用无明显差别。
4.2 对家兔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68]
家兔1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耳静脉注射生脉液和生理盐水2ml/kg,每日1次,连续3次,末次给药后0.5h比较背部皮内注入组胺后伊文斯蓝渗出椭圆形面积的大小。结果生理盐水组为4.33±0.33cm2,生脉注射液组为2.30±0.27cm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差别,P<0.01。
4.3 生脉注射液对60Co全身照射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68]
健康小鼠45只,体重18~22g,随机均分成3组,第1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第2、3组腹腔注射生脉液10ml/kg,每日1次,连续5次,末次给药后1h分别用60Co100rad及200rad剂量全身照射3min,然后按Northover法观察其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生理盐水组为2.00±0.27cm2;第2组为0.73±0.11cm2,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两组有显着差别,P<0.01。第3组为0.25±0.33cm2,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对60Co100rad全身照射3min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有显着的对抗作用,但对200rad全身照射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无对抗作用。
生脉注射液对于组胺或是60Co照射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显着的对抗作用,说明生脉液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炎作用。
5.生脉液对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5.1 生脉液对胸腺重量的影响[67]
幼年小鼠38只分4组,每日静注相同体积不同剂量的生脉液或生理盐水各1次,连续3日,末次给药后24h处死,称取各鼠胸腺重量,结果见表12-4-72。另有大鼠15只分2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5日,末次给药后1h处死,称取各鼠胸腺、肾上腺及肝、脾重量,结果见表12-4-73。
表12-4-72 生脉液对幼年小鼠胸腺重量的影响
表12-4-73 生脉液对脏器重量的影响
由表12-4-72、表12-4-73可见,生脉液对幼年小鼠及大鼠胸腺重量均无明显影响,对大鼠肾上腺也无明显影响,但可使其脾脏增重。
5.2 生脉液对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血浆皮质酮含量及垂体前叶ACTH水平的影响[67]
大鼠分组及处理见表12-4-74,每日静注生理盐水或生脉液1次,分别注射4、3、2、1次,末次给药后1h各鼠剪头处死,迅速剖取肾上腺后测定其所含维生素C含量。另有大鼠27只分4组,第1、4组分别静注生理盐水或生脉液每日1次,连续5日,第2、3组则于实验日腹腔注射ACTH或静注生脉液1次,各组动物均于末次给药后1h迅速从眼眶静脉丛取15s以内血测其血浆皮质酮含量,并立刻取各鼠肾上腺测其维生素C含量,4组动物取血及肾上腺实验顺序为每组1只轮流进行,结果见表12-4-75。第1、4组动物并迅速剖取脑垂体前叶,分组合并,用0.1mol/LHCI研磨为匀浆以提取所含ACTH,冰箱贮存过夜,次日于氢化可的松处理之大鼠身上用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为指标,测定两组动物垂体前叶中ACTH水平,结果见表12-4-76。
表12-4-74 生脉液对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表12-4-75 生脉液对血浆皮质酮水平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P<0.05,* *P<0.01
表12-4-76 生脉液对垂体前叶中ACTH含量的影响()
由表12-4-74、表12-4-75可见,1次静注生脉液20ml/kg可使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而这可作为肾上腺皮质功能活跃的指标,表明生脉液能明显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但此作用随给药次数的增加而减弱,连续4次作用即不明显,5次时作用完全消失。表13-4-75示在1次静注生脉液引起肾上腺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的同时已可见血浆皮质酮含量升高,连续给药5次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虽已与生理盐水对照相同,但其血浆皮质酮含量却明显高于对照。如表12-4-76所示,此时其垂体前叶提取物引起的氢化可的松处理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下降程度比生理盐水者为多,表明其垂体前叶中ACTH含量也较对照为高。
5.3 生脉液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部位的分析[67]
取1日前去垂体大鼠10只均分两组,分别于静注生理盐水或生脉液20ml/kg后1h测得其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为382±21及365±27μg/100mg肾上腺,两组比较P>0,05,表明生脉液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部位在垂体或垂体以上。
另有同源配对大鼠40只,分组及处理情况如表12-4-77,均于静注生理盐水或生脉液后1h测定各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
表12-4-77 神经阻断剂对生脉液兴奋大鼠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的影响
由表12-4-77可见,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后20min静注生脉液,仍可使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但在注射戊巴比妥钠后10min,再腹腔注射氯丙嗪、吗啡或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然后于60、20或20min再静注生脉液,则生脉液降低肾上腺中维生素C含量的作用均消失。由于戊巴比妥加氯丙嗪联合处理抑制垂体前叶分泌活动的作用部位在中脑或嗅脑边缘系统,地塞米松阻滞CRF的释放及戊巴比妥加吗啡阻滞某些药物释放垂体前叶ACTH的作用部位均在下丘脑,结果提示生脉液兴奋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部位可能在皮质下中枢。
6.对内分泌的影响
6.1 对家兔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影响
家兔耳缘静脉给药,每日1次,连续5次,末次给药后30min,心脏取血2ml,肝素抗凝,取血浆按Henry和Jafte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皮质酮,结果如表12-4-78。
表12-4-78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血浆皮质酮的影响()
由表12-4-78可见,生脉注射液能显着增加家兔血浆皮质酮水平,并且随剂量的增大,皮质酮水平有增高趋势[68]。
6.2 对大鼠血浆皮质酮水平的影响
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分别腹腔注射生脉液和生理盐水10ml/kg,连续5次,末次给药后30min,断头取血,肝素抗凝,血浆供测定。结果,生脉注射液组血浆皮质酮含量为41.0±5.06μg/100ml,生理盐水组为32.5±2.20μg/100ml,经统计学处理,P<0.01,两组有差别。表明生脉注射液能使大鼠血浆皮质酮显着增加[68]。
6.3 对健康人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健康人肌肉注射给药,每日1次,每次4ml,连续5次,分别于最后1次给药后8、12、17、24时静脉取血,肝素抗凝,血浆供测定,给药前8、12、17、24h同法取血,作自身对照,结果见表12-4-79。
表12-4-79 生脉注射液对健康人24h皮质醇加和量的影响()
注:血浆皮质醇加和量为8、12、17、24h4个时间测定皮质醇的加和值。
由表12-4-79可见,生脉注射液可使人24h血浆皮质醇加和量显着增加,提示生脉液对人体皮质醇的分泌有促进作用[68]。
6.4 对热损伤鼠血浆糖皮质激素(GC)和肝细胞液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结合活性的影响
凌氏[69]观察了生脉散对热损伤大鼠(气阴两亏)模型的作用。实验大鼠被置于干球40℃、湿球32℃的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热应激3h处理。用数字温度仪监测肛温。在热应激(25±5)min时肛温上升到40.5℃左右,1h时上升到40.8±0.5℃,以后维持在此水平,在3h时又平均上升0.4±0.1℃。此时大鼠的耳、爪、尾等暴露部位潮红,大量流涎,呼吸急促,四肢伸展,呈昏睡状态。于造模前1周开始灌喂生脉散,每天2次,每次1.5ml。对照组均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一点分析法测定肝胞液GcR结合活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糖皮质激素(GC),生脉散对热损伤大鼠血浆GC和肝胞液GcR结合活性的影响,见表12-4-80。热损伤大鼠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高于相应正常对照组,肝胞液GcR的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生脉散对相应模型动物血浆皮质酮的异常增高而无下调作用,但对肝胞液GcR水平有明显的上升作用,实验中用药组大鼠肝胞液CcR水平的下降幅度低于单纯模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2-4-80 生脉散对热损伤大鼠血浆GC和肝胞液GcR结合活性的影响()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与热损伤组比较:△△P<0.01
研究结果提示生脉散能使热损伤大鼠肝细胞液急剧下降的GcR水平明显升高。
本药在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同时,不引起胸腺、肾上腺增大或萎缩,因此不会出现因胸腺萎缩而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这也是有别于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许多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中药及合成药的特点之一。
叶氏用完整细胞一点测定法证明:生脉液5ml/kg腹腔注射大鼠,连续5d,能显着降低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的含量。结果见表12-4-81。糖皮质激素参与靶细胞中GcR的“反向调节”,因此本药引起的GcR含量降低可能是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后导致“反向调节”的结果[70]。
表12-4-81 生脉液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GcR含量的影响()
7.对休克、微循环的作用
选用6~13kg健康杂种狗,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经过脱毛后将狗腹位固定,在背部划出烧伤区,占总体表面积的25%左右,即8kg的狗,烧伤面积为30cm×20cm=60cm2;体重每增减1kg,其宽度相应增减1cm。然后在烧伤区均匀涂抹烧伤燃料(自配),容量为20ml。点燃20min后扑灭。经组织活检证明,烧伤深度为Ⅲ度,有些边缘区为深Ⅱ度。烧伤后将狗背位固定,定时测定每只动物的:股动脉压;心率;尿量;血细胞容积。烧伤狗禁食、禁水,于烧伤后半小时开始分组治疗,药物及输液均经肌静脉输入。
液体输入量的计算:
第1个24h输入量=动物体重(kg)×烧伤面积(均按30%计算)×2ml+基础水分量(100ml/kg)。分两次输入(烧伤后半小时及8h)。
第2个24h输入量=动物体重(kg)×1ml+基础水分量(100ml/kg)。
实验分组及用药:
自制盐类平衡液组(定名西62溶液)组:每1000ml含氯化钠8.0g,氯化钾0.075,氯化钙0.1,哌替啶(杜冷丁)0.05,普鲁卡因0.5。西62液用量=输液总量-基础水分量。
生脉注射液组:药物用量为1.28ml/kg,加入西62溶液中滴注。生脉注射液为四医大附属一院药局配制,每1000ml中含人参100g,麦冬312g,五味156g。
桃红四物注射液组:药物用量为1.28ml/kg加入西62溶液中滴注。此注射液亦为四医大附属一院药局配制,每1000ml中含当归124g,川芎124g,赤芍312g,生地312g,桃仁124g,红花124g。
对照组:不给含电解质的溶液,亦不给药物,按输液量滴注10%葡萄糖液。
7.1 动脉压、休克出现时间及死亡时间[71]
动物于烧伤后均有短暂的血压升高,迅即下降。以血压降至80mmHg以下作为“休克”指标。对照组6只狗,出现休克时间为6.47±2.23h,死亡时间为12.13±1.7h。西62液治疗组(6只狗)休克出现时间为12.81±3.61h,死亡时间为22.17±4.62h,虽数值上看来有抗休克效果,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当在西62液中加入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时,6只狗休克时间推迟为16.83±3.65h(与对照组比较,P<0.05),死亡时间亦明显延迟,平均31.91±1.49h(与对照组比较,P<0.01)。桃红四物注射液组6只狗,出现休克时间为5.85±2.41h,与对照组比较,休克出现时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死亡时间则有所推迟,平均21.77±3.18h(P<0.05)。
值得注意的是,经生脉注射液治疗的烧伤动物,与对照组比较,其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
7.2 尿量的变化[71]
除个别动物尿量尚能维持外,对照组狗的尿量均明显减少,其中有3只狗平均每小时尿量尚不足1ml,平均为3.9±2.3ml。而生脉组及桃红四物组尿量均较多,分别为15.6±2.6、13.6±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而生脉组与西62组(6.0±2.0)之间尿量上相差也很显着(P<0.05)。
7.3 血细胞容积的变化[71]
烧伤后4h各组狗的血细胞容积均较刚烧伤时减少。但至伤后8h,对照组及西62溶液组即开始回升,对照动物未出现血液浓缩时即已死亡。生脉注射液组及桃红四物注射液组于烧伤后血细胞容积持续下降,明显低于西62溶液组,表明在西62液中加入此二种方剂能减轻血液浓缩的发生。
7.4 心率的变化[71]
动物经烧伤后心率均见增快,伤后4h逐渐减慢。唯经生脉注射液治疗的动物心率一直较快,心跳强而有力。
宋氏[72]实验观察生脉散对大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微循障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有改善作用。
8.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张氏[73]等观察了加味犀角地黄合生脉注射液大肠杆菌内毒素致家兔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模型的疗效。结果表明:在改善出血、体温骤降过低等症状,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减轻脏器组织病理损害,抑制血液粘度下降和凝固性降低,解除血细胞聚集等,两方合用均优于其单独的作用,许氏[74]等通过整体清醒动物实验,观察发现生脉注射液有抑制家兔体外血栓形成的作用,无论对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凝血功能较强,对纤溶功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氏[75]等对40例冠心病患者应用生脉注射液前后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F-Ⅲ,%)分别为77.53±10.46、90.05±5.59;血栓素B2(mg/L)分别为211.73±39.92、179.85±31.32;6-酮-前列腺素F1α浓度(mg/L)分别为13.17±3.89、19.04±4.13。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
9.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9.1 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吞噬功能的影响
按Biozzi碳粒廓清法,小鼠每100g体重给16mg印度墨汁,从尾静脉注射后30s和5min,眶静脉各取血样1次,在675nm测定其透光率,然后求出吞噬指数K,结果见表12-4-82。
表12-4-82 生脉注射液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吞噬功能的影响
*左旋咪唑与生脉液组间显着性测定。
由上表可见,生脉注射液对小鼠MPS有非常显着的激活的作用,且在相近的毒性剂量下与左旋咪唑比较无显着差别[68]。
9.2 对小鼠RES对血中胶体隋性碳粒吞噬廓清能力的影响[67]
C57BL、LACA小鼠各20只,均分2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4日,末次给药后24h用印度墨汁法测定各鼠RES吞噬功能,结果见表12-4-83。
表12-4-83 生脉液对纯系小鼠RES吞噬功能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P<0.01
由表12-4-83可见,生脉液对两种纯系小鼠RES对血流中胶体隋性碳粒的吞噬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并能使脾脏有不同程度增重。但因生脉液组织动物吞噬系数α值也明显高于对照,提示其增强RES吞噬能功作用不仅在于巨噬细胞的增殖,还能使其功能明显活跃。
9.3 对血流中32P标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吞噬廓清能力的影响[67]
小鼠20只均分2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4日,末次给药后24h于各鼠静注32P标记之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5.9×104cpm/0.1ml/10g体重,2min后迅速从眼眶静脉丛取血0.2ml,动物脱颈处死,迅速剖取肝、脾,于精密扭力天平称重后各取约50mg,用0.2ml高氯酸水浴加热消化后,血、肝、脾样品均铺样于同等大小的滤纸片铺样杯中,测定各样品放射活性,结果见表12-4-84。
表12-4-84 生脉液对小鼠RES对32P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吞噬能力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由表12-4-84可见,生脉液能明显降低血中放射强度,同时明显增加脾脏的总放射强度,表明生脉液可明显加速机体RES对血流中32P标记之金黄葡萄球菌的吞噬廓清。
9.4 对胶体碳粒封闭小鼠、S180小鼠及内毒素中毒小鼠RES吞噬功能的影响[67]
小鼠19只分2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4日,末次给药后2h用印度墨汁法测定各鼠RES吞噬活性,24h后同法再测1次,结果见表12-4-85。
表12-4-85 生脉液对胶体碳粒封闭小鼠RES吞噬功能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
由表12-4-85所列第1次测定结果表明,生脉液对正常小鼠RES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同组动物第2次测定比第1次测定所得K值均有明显降低,这是由于用印度墨汁法测定1次RES活性,实际上等于用胶体隋性碳粒对RES进行了1次封闭,比较两组动物第2次测定所得K值,可见生脉液组仍明显高于对照,表明对于封闭RES动物,生脉液的RES激活效果不受阻断,仍表现出明显的激活效果。
另有雄性小鼠30只均分3组,第1、2组每日静注生理盐水1次,第3组静注生脉液,连续3日,于末次给药后1h,第2、3组小鼠于右腋皮下接种S180,从接瘤后第2日起各组小鼠继续静注生脉液或生理盐水,间日1次,至接瘤第8d,测定各鼠RES吞噬活性及瘤重,结果见表12-4-86。
表12-4-86 生脉液对S180小鼠RES吞噬功能的影响()
与正常动物相比:*P<0.05;与S180动物相比:△△P<0.01
由表12-4-86可见,于肿瘤生长旺盛时期,RES处激活状态,其吞噬指数K明显高于不接瘤对照组,但接瘤又给以生脉液组K值则明显高于接瘤对照组,表明生脉液对荷瘤动物RES仍有明显激活作用。
雄性小鼠30只均分3组,第1、2组为对照组,第3组生脉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3日,末次给药后1h于第2、3组小鼠按体重静注1/4LD50的痢疾杆菌内毒素,4h后测定各组小鼠RES吞噬指数K,结果第1组正常对照为0.0261±0.0021,第2组内毒素对照为0.0163±0.0018,第3组生脉液加内毒素为0.0593±0.0036,各组相比较P值均<0.01,表明内毒素可明显毒害RES,使其吞噬活性下降,生脉液则可对抗此作用,还可使其明显高于正常动物,提示生脉液对内毒素所致RES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67]。
9.5 对健康人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用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13名健康人血清中IgG、IgA、IgM,然后,每日肌肉注射生脉液4ml,连续5次,末次给药后1h静脉取血分离血清供测定,与给药前比较。结果,给药前IgG(mg/ml)11.68±0.65;IgA2.27±0.11;IgM1.52±0.14,给药后分别为12.24±0.30;1.52±0.10;1.83±0.11,表明,生脉注射液对健康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给药前后自身对照无显着变化,均在正常值范围内[68]。
9.6 对家兔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影响
家兔18只随机分为3组,用滴度为200的IgE抗血清被动致敏后48h,用1%的伊文斯蓝含天花粉2.5mg/ml静脉注射攻击,30min后处死,比较各组皮斑伊文斯蓝浸出液的光吸收度。结果见表12-4-87。
表12-4-87 生脉注射液对家兔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的影响()
由表12-4-87可见,生脉注射对家兔PCA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而与有效药物色甘酸二钠组比则无显着性差异。从而提示生脉注射液有抑制IgE抗体引起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68]。
免疫系统功能是机体抗感染能力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易致感染,而感染本身除可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以外,又常常可抑制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本实验结果说明,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激活机体的MPS吞噬功能,抑制IgE介导的体液免疫,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相对激活状态,从而推断这是生脉液抗感染性休克,缓解毒血症状的重要药理学基础的一个方面。
9.7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76]
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治疗组:小鼠臀部肌注氢化考的松0.15ml/只,连续6d,第4d开始喂饲生脉饮0.5ml/只,共10d;模型对照组:方法同治疗组,喂饲蒸馏水;正常组:方法同治疗组,肌注、喂饲均为蒸馏水。指标测定:应用细胞毒实验法进行。生脉饮对T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见表12-4-88。
表12-4-88 生脉饮对T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注:与正常组比:*P<0.05,* *P<0.01;与模型组比:△P<0.05
由表12-4-88可以看出,模型组Thy-1、L3T4、lyt2均低于正常组,而治疗组T细胞及亚群各值基本接近正常,与正常组比P>0.05,说明生脉饮能明显提高Thy-1、L3T4、lyt2细胞数,生脉饮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
另李氏[77]、伍氏等[78]报道生脉散对热损伤等创伤应激有免疫调节作用。
10.对运动疲劳和耐力的影响[79]
实验用小鼠全部单只分笼饲养,随机分组,每组12只,按成人体重折算,每只小鼠每日灌服药量为0.6ml。对照组使用自来水。灌药10d后将每组中12只小鼠分别同时放入12只注满28℃清水,深31cm,直径31cm的水桶中,记录动物入水至半数死亡时间。求出各组3次重复实验半数死亡时间的平均值。
用乙醛、对羟基联苯比色法在灌药10d前后分别测定每只小鼠游泳前及28℃水中游泳30min后不同时间的血乳酸含量。用2,4-二硝苯肼比色法分别测定每1只小鼠灌药11d前后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用二乙酰一肟-硫氨脲法在灌药10d前后分别测定每只小鼠在游泳前及28℃水中游泳1h,休息2h后的血清尿素氮含量。并用后者减去前者,将此期间内血清尿素氮的增值进行比较。用氰高铁血红蛋白法分别测定灌药11d前后每只小鼠血红蛋白含量。
10.1 对小鼠运动后血乳酸值的影响
结果见表12-4-89,小鼠运动前安静时的血乳酸值在服药前后,组内及组间对照,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运动后30min,未服复方生脉饮的小鼠血乳酸达到的最高值,服用复方生脉饮小鼠血乳酸值此时已处于下降阶段。复方生脉饮组的血乳酸值在运动后5min达到最高值,并超过未服复方生脉饮小鼠的最高水平。运动后60min,只有服用复方生脉饮的小鼠血乳酸值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而未服复方生脉饮的小鼠此时血乳酸值仍比安静时高出1倍。
表12-4-89 复方生脉饮对小鼠运动后血乳酸值的影响(mg%,)
10.2 对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
灌服复方生脉饮、生脉饮及自来水11d前,三组血清乳酸脱氢酶活力测定值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灌服药物11d后,复方生脉饮组乳酸脱氢酶活力比本组灌药前平均增加了104U。比对照组灌服11d后高154U,经t检验(CL=95%)均有显着差异。生脉饮组,灌药11d后,比本组灌药之前平均增加37个单位,比对照组高82U。经t检验(CL=95%)无显着性差异。
10.3 对小鼠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增量的影响
表12-4-90数据是运动后血清尿素氮的增加量。服药前各组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增量没有明显差异。对照组灌服自来水10d前后也无明显变化。生脉饮组灌药10d后血清尿氮增量有所下降,但无显着差异。复方生脉饮组灌药10d后血清尿素氮增量比灌药前降低约一半,这一差异经t检验(CL=95%)有显着性。
表12-4-90 复方生脉饮对小鼠运动后血清尿素氮增量的影响(mg%,)
10.4 对小鼠血红蛋白的影响
表12-4-91结果是小鼠服药10d后血红蛋测定值与服药前之差。灌服自来水11d,对照组的血红蛋白略有下降。而灌服复方生脉饮11d的小鼠血红蛋白有所增加,增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
表12-4-91 复方生脉饮对小鼠血红蛋白的影响()
10.5 对小鼠运动耐力的影响
表12-4-92数据是灌药11d后各组小鼠在28℃水中游泳疲劳至死的半数死亡时间。服用生脉饮11d后,该组半数死亡时间比对照组(水)延长约19min,是对照组的1.2倍。服用复方生脉饮11d后,该组半数死亡时间比对照组(水)延长118min,是对照组的2.2倍。复方生脉饮组半数死亡时间明显高于生脉饮组及自来水对照组。
表12-4-92 小鼠游泳疲劳至死半数死亡时间对照
11.对膈肌功能的影响[80]
11.1 对正常家兔隔肌的作用
静脉注射生脉散注射液2ml/kg,30min后EMGdi的H/L比值升高,DEP幅度增加(P<0.01),且效应高峰(与药后60min比,P>0.05),见表12-4-93。
表12-4-93 生脉散对5只正常家兔膈肌EMGdi和DEP的影响()
与药前比较:*P<0.05,* *P<0.01
11.2 对家兔疲劳膈肌(DiF)的作用
复制DiF,待稳定疲劳后,注射生脉散注射液2ml/kg,30min后显效,且达高峰,见表12-4-94。
表12-4-94 生脉散对6只家兔疲劳膈肌的影响()
与SF比较:*P<0.05;* *P<0.01
11.3 对电致伤家兔隔肌的保护作用
生脉散组与对照组于伤后3h比较时发现,EMGdi中Fc和H/L不再下降,DEP幅度不降低,潜伏期不再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见表12-4-95。
表12-4-95 生脉散对家兔电致伤后3h膈肌的保护作用(])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兔数对照组为6只,生脉散组为7只
12.对阿霉素(ADR)及丝裂霉素C(MMC)造成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方法:出生后2~3日龄的Wistar种大鼠,开胸,取心,置于Eagal培养基中洗2遍,用0.1%的胰蛋白酶消化制成单细胞,再用含15%小牛血清Eagal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细胞在37℃温箱中孵育1h,去除最先贴壁的成纤维细胞,收集细胞悬液,细胞计数,制成1×109个/μl,接种于培养瓶中,37℃培养,48h后换培养基[81]。
12.1 对阿霉素引起心肌损害时乳酸脱氢酶(LDH)影响[81]
取培养3d的心肌细胞,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阿霉素1mg/L组、阿霉素1ml/L+生脉注射液30mg/L组、阿霉素1mg/L+生脉注射液100mg/L组、阿霉素1mg/L+生脉注射液300mg/L组。对照组换无血清不加药培养基,给药组换无血清含药培养基,分别孵育4h,用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培养基中乳酸脱氢酶含量,方法采用丙酮酸法。结果见表12-4-96。对照组换液后4h,培养基中LDH为56.45μmol·s-1/L;阿霉素组给药后4h,LDH明显增加为167.2μmol·s-1/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用阿霉素同时给予生脉注射液后,各剂量组LDH与单纯阿霉素组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值均为<0.01。
表12-4-96 生脉注射液对阿霉素中毒心肌细胞LDH释放影响(μmol·s-1/L,)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12.2 对阿霉毒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81]
取培养3日的心肌细胞,分组及方法同上。孵育4h,弃培养基,加入0.2%戊二醛预固定30min,然后刮下细胞,离心收集细胞,1%锇酸液固定1h,浸透,包埋,超薄切片,制成电镜标本,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并拍照。正常对照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可见正常细胞核、线粒体、肌丝。给予阿霉素作用4h后,心肌细胞核发生明显损伤,染色质聚集成块、着边,线粒体损伤,呈空泡变,或胞质浓缩,体积增大,嵴呈同心圆样排列。加入生脉注射液后,三个剂量生脉液均未改变上述损伤。
另有实验发现:一次性静脉给予大鼠ADR5mg/kg,可使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改变,核染色质呈块状凝集并周边化,肌丝排列稀疏、断裂,线粒体嵴断裂,空泡变性,细胞内水肿。ADR加本药组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好转,无细胞内水肿,核接近正常,线粒体嵴完整,肌丝排列整齐,无断裂,部分心肌细胞可见线粒体及高尔基体明显增多。ADR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的SDH比活力为0.0377△ABS/mg蛋白/min,ADR加本药组为0.0835△ABS/mg蛋白/min,明显高于ADR组。实验表明本药能有效地保护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并能改善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红细胞悬液和匀浆液ISA(脂质结合唾液酸)测定结果表明,给药组LSA含量明显低于ADR组,GSH-Px和SOD活力明显高于ADR组,MDA含量显着低于ADR组。说明本药可提高抗自由基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进而有效地防治ADR心肌毒性。机制可能与本药含有大量氨基酸参与三羧酸循环和谷氨酸-草酰醋酸的转氨作用有关。有效地消除ADR产生的半醌式自由基,弱化或避免其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抑制作用[82,83]。
13.对少龄鼠、老龄鼠代谢的影响
13.1 对老龄大鼠肝脏组织化学及肝脏功能的影响[84]
13.1.1 对老年大鼠体重和体力的影响
老年大鼠背毛稀疏发黄,无光泽,动作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灌胃前对照组平均体重为429g,平均抱柱时间为27s。给药组平均体重为402g,平均抱柱时间为29s,灌胃3周后,对照组平均体重为420g,平均抱柱时间为29s;给药组平均体重为404g,平均抱柱时间为40s。实验结果表明:生脉口服液对老年大鼠体重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体力明显增强,两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给药组动物给药前后体力亦有显着差异(P<0.05)。
13.1.2 对老年大鼠肝脏琥珀酸脱氢酶的影响
大鼠肝脏内的SDH强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小叶的周围带,以门管区周围更为明显。SDH反应产物呈蓝紫色的颗粒分布于肝细胞的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给予生脉口服液后老年大鼠肝脏内SDH反应明显增强,见表12-4-97。实验结果表明:生脉口服液能够明显增强老年大鼠肝脏内SDH的活性。
13.1.3 对老年大鼠肝脏内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大鼠肝脏内LDH呈强阳性反应,肝小叶的中央带和周围带反应较强,中间带反应略弱一些。给予生脉口服液后老年大鼠肝脏内LDH反应有所降低,但未达到统计学显着差异,见表12-4-97。实验结果表明:生脉口服液对老年大鼠肝脏的LDH没有明显影响。
表12-4-97 生脉口服液对大鼠肝脏内组织化学成分的影响
13.1.4 对老年大鼠肝脏内单胺氧化酶的影响
老年大鼠肝脏内MAO反应较强,以肝小叶周围带的肝细胞更为明显。MAO的反应产物呈蓝紫色颗粒分布于肝细胞的胞质内,细胞核呈阴性反应。给予生脉口服液后老年大鼠肝脏内的MAO反应略有减弱,见表12-4-97。实验结果表明:生脉口服液对老年大鼠肝脏的MAO没有影响。
13.1.5 对老年大鼠肝脏内糖原的影响
大鼠肝脏内含有丰富的糖原,经组化PAS法显示糖原呈红色颗粒分布于肝细胞的胞质内。肝小叶中央带的肝细胞含糖原较多,而周围带的细胞含糖原较少。给予生脉口服液后老年大鼠的肝糖原反应中等强度的数量增多,见表12-4-98。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与给药组动物肝脏内糖原的含量有显着差异。
表12-4-98 生脉口服液对老年大鼠肝糖原与核酸的影响
13.1.6 对老年大鼠肝脏内核酸的影响
应用Elias氏技术显示肝脏内的核酸,细胞核内的DNA呈蓝绿色,胞质内的RNA呈红色。给予生脉口服液后老年大鼠肝脏DNA反应未见明显变化,而胞质内的RNA反应则明显增强,见表12-4-98。实验结果表明:生脉口服液能够明显增加老年大鼠肝脏的RNA的含量。
13.2 改善肝功能作用
在犬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中,术前每日注射生脉注射液0.4ml/kg,共2d,能显着提高SOD活性,从而降低肝组织中MDA及ALT含量,减少肝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和范围。用本方研究对体外培养肝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3H-尿嘧啶核苷掺入的影响,采用显微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生脉散对肝细胞核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剂量的生脉散对体外培养肝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3H-尿嘧啶核苷掺入率有明显差别,而以2.6μl/ml(人参量1.48mg/ml)效果最好[85]。
对动物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实验表明,本药可抑制线粒体耗氧量S3,激活S4,从而降低ADP/O比值及RCI值,由于ADP/O比值表示氧化磷酸化效率,RCI(呼吸抑制系数)为反应体系中加入ADP后刺激线粒体耗氧量明显增加之呼吸状态3(S3)与反应系统中ADP完全转化为ATP后的呼吸状态4(S4)的比值,反映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偶联程度。上述结果表明本药能降低氧化磷酸化效率和解偶联作用[86]。
13.3 对老龄鼠中暑的预防作用[87]
动物及中暑的形成:按出生记录选择15~18月龄纯种健康Wistar大鼠31只,体重270~470g,雌雄不拘。实验前1d,取1次血后自由投食饮水。实验时束缚,并随机分为常温组、高温6h组、中暑组、生理盐水组及生脉散组。动物置于41℃恒温箱中,箱中相对湿度为30%~40%,箱口开放。其中高温6h组动物在第6h取血,之后即处死取材(心脏)。中暑组、生理盐水组及生脉散组动物皆受高温12h以上,在第6及12h取血后继续置于箱中,观察呼吸,以呼吸停止作为死亡标准。凡呼吸停止的动物立即取材。凡至第14h呼吸未停止的动物即在此时处死取材。常温组动物置于室温下(25℃),分别在第6及12h取血,在第14h处死取材。实验动物皆用眼眶取血法,每次取血1.0~1.2ml,第6及12h用体温表测定肛温3min。
每100g生脉散中含党参50g,麦冬35g,五味子15g,用蒸馏水配成10%冲剂。生脉散组动物自第3h起每隔3h向胃内灌入冲剂1次,剂量为0.1g(1ml)/100g体重。生理盐水组动物则相应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其余3组不予处理。实验结果时测定各指标。
生脉散对血清钾、钠浓度的影响,结果见表12-4-99、表12-4-100。
表12-4-99 生脉散对老龄鼠中暑血清钾浓度的影响(mEq/L,)
与常温组比较:* *P<0.01
表12-4-100 生脉散对老龄鼠中暑各组血清钠浓度(mEq/L,)
与常温组比较:* *P<0.01;与高温6h组比较:△△P<0.01
由表可见,随着高温时间的延长,动物血清钾、钠浓度下降,给予生脉散并不纠正钾、钠浓度降低,给予生理盐水则能纠正钠浓度降低。
生脉散对血液浓度的影响,结果见表12-4-101。实验前中暑组红细胞数为532±110万个/mm3,生理盐水组与生脉散组红细胞数皆与其接近。第12h时,中暑组红细胞数实验前增高2.1倍。此时,生理盐水组及生脉数组红细胞数比中暑组明显为低,但这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可见,中暑动物血液浓缩,生理盐水及生脉散冲剂皆能减轻浓缩程度。
表12-4-101 红细胞计数(万个/mm3,)
与实验前比较:* *P<0.01;与中暑组比较:△△P<0.01
生脉散对体温的影响:结果见表12-4-102。常温组体温较为稳定。在第6h,中暑组体温升高至39.4±0.4℃,生理盐水组及生脉散组明显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第12h,中暑组体温高达41.2±0.3℃,生理盐水组及生脉散组同样升高,三组间无明显差别,可见,动物短期承受高温,给予生理盐水及生脉散可减轻体温升高,但高温时间较长时,生理盐水、生脉散都不能减轻体温升高。
表12-4-102 动物体温(肛温,℃,)
与中暑组比较:* *P<0.01;与高温第6h比较:△△P<0.01
生脉散对动物死亡率的影响:第14h时,常温组无死亡。中暑组7只大鼠全部死亡;生理盐水组7只大鼠死亡4只,死亡率57%;生脉散组中7只死亡1只,死亡率14%。可见生理盐水或生脉散皆能降低长时间承受高温动物的死亡率,而以后者更佳。
生脉散对心肌CP及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12-4-103。常温组CP及cAMP分别为10.92±0.44μmol/mg蛋白质及2.77±0.07pmol/mg蛋白质。高温6h组,两者明显减少,在中暑组,两者严重减少。与前述两组比较,均有高度显着性差异。生理盐水组CP及cAMP含量分别较高温6h组低、较中暑组高。生脉散组两者含量均显着高于中暑组和生理盐水组(P均<0.01)。可见,随着高温时间增长,心肌CP及cAMP含量下降。中暑动物两者几近耗竭。给予生理盐水仅能轻微缓解耗竭,而给予生脉散则能显着减轻耗竭。
表12-4-103 心肌CP及cAMP含量()
与常温组比较:* *P<0.01;与中暑组比较:△△P<0.01
13.4 对衰老代谢产物及老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3.4.1 对小鼠肝脏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47]
实验动物C57BL/6j纯系小鼠、少龄鼠(1月龄)10只,高龄鼠(6月龄)15只,随机分成少龄对照组,高龄对照组、高龄给药组、高龄山楂液给药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5日(0.32g/20g/d)。给药15日后处死、迅速取一定量肝脏,加入0.05M磷酸缓冲液(pH7.4),制成10%的匀浆,取匀浆0.6ml,加入受试药25μl,于37℃下温浴培养60min,按TBA-MDA反应比色法测定肝丙二醛(MDA)含量;Lowry法测定肝组织蛋白质含量,实验结果见表12-4-104。
表12-4-104 生脉散对小鼠肝中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
与高龄鼠对照组比较:*P<0.05
实验结果表明,少龄小鼠肝过氧化脂质含量明显低于高龄小鼠(P<0.05);加味生脉散液使高龄鼠肝过氧化脂质含量显着降低(P<0.05),说明高龄鼠肝脏自由基形成增多,加味生脉液能显着阻抑自由基形成。
13.4.2 对小鼠心、肝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47]
取少龄鼠10只,高龄鼠15只,各取一定量心、肝组织,用0.1mol/LMEDTA-0.05M磷酸缓冲液(pH7.8)制成20%心、肝匀浆,取匀浆1.5ml,低温高速离心,15000r/min,9min,取上清酶液0.05ml,采用核黄素-NBT法则SOD活性。Lowry法测酶液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见表12-4-105、表12-4-106。
表12-4-105 生脉散对小鼠心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与高龄鼠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表12-4-106 生脉散对小鼠肝中SOD活性的影响
与高龄鼠对照组比较:* *P<0.01
实验结果表明,高龄鼠心脏SOD活性显着低于少龄鼠(P<0.01),加味生脉液与山楂液类似,可使高龄鼠心脏SOD活性显着增高(P<0.05)。
实验结果表明,高龄鼠肝脏SOD活性显着低于少龄鼠,加味生脉液非常显着增高肝脏SOD活性,增加肝SOD活性明显高于山楂液。
13.4.3 对豚鼠心肌Na+K+-ATP酶活性的影响[47]
豚鼠5只,体重316.4±27.2g,雌雄兼用,各取心室肌1.0±0.07,Matsui and schwartz法制备Na+K+-ATP酶;Harry法测定无机磷;Lowry法测定酶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豚鼠心室肌中总Na+K+-ATP酶活性为27.34±3.04μmol/mgpro/h,Mg++ATP酶活性为24.4±2.9μmol/mgpro/h,占总酶的90%。每酶反应管加入加味生脉液12.5μl、25μl,心肌Na+K+-ATF酶活性分别为24.28±0.67、31.99±0.008,低剂量降低酶活性,抑制率0.49±2.4%,P>0.05;高剂量增加酶活性31.1±2.7%,P<0.05。实验证明,高龄鼠心肌氧自由基清除酶,超氧歧化酶活性显着低于少龄鼠。加味生脉液显着增高老龄鼠心、肝超氧歧化酶活性,表明具有调整老龄细胞内自身抗自由基体系的平衡,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并具有增高心肌酶活性的作用,对调整老年心肌功能具有意义。
陈红从抗衰研究机制探讨了生脉散的抗衰老作用[88]。
14.抗突变及抗癌作用
14.1 抗突变作用
生脉散14g/kg及28g/kg口饲小鼠,每天1次,连续10d,可降低由环磷酰胺引起小鼠骨髓微粒率升高。对香烟烟雾吸入致突变,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4g/kg口饲小鼠,连续10d,每日并给予香烟20支,分上、下午两次熏烟染毒,结果表明本药可降低香烟烟雾引起的微核升高。本药还有对香烟烟雾引起的小鼠肺组织严重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9]。
14.2 抗肿瘤作用
以体外抗肿瘤实验51Cr释放法用生脉液(0.57g生药/ml)0.1ml对小鼠艾氏腹水癌(EAC)、小鼠肝癌(H22),小鼠肉瘤180(S-180)三种癌细胞观察抗肿瘤作用,结果发现:本药可明显提高51Cr的释放率。将以上三种癌细胞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生脉液0.2ml腹注小鼠,每天一次,连续15d,可见本药对移植性肿瘤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但若用本药液预先处理癌细胞,然后再接种于小鼠右腋皮下,同时腹腔给药15d,结果发现本药对S-180、EAC的生长有十分明显的抑制作用[90]。
本药加附子制成复方生脉注射液(1g生药/ml,生理盐水稀释10倍)0.4ml腹腔或静脉注射小鼠,隔日1次,共6次,可使肺转移灶数显着减少,若在后肢肌肉接种瘤细胞后9d或10d截去该侧肢体,或在皮下接瘤后第10d摘除肿瘤,于术前静脉给予本药6次,也能显着预防肿瘤术后转移,使肺转移灶数显着减少。体外实验证明,本药无直接杀癌作用。本药能显着增强荷瘤小鼠的RES吞噬活性,并可使Lewis肺癌荷瘤21d小鼠的吞噬活性维持在正常水平,防止荷瘤小鼠吞噬活性的明显下降,还可显着减少切瘤手术后吞噬指数下降幅度。对荷瘤21d小鼠之有IgGFc受体的T℃细胞数也能显着提高。肌肉接种Lewis肺癌第10d手术切除瘤体的癌巢内外和肺转移灶周围,给药组均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对肺癌患者静注本药后,对切除的组织用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也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在癌周围,出现多核异物巨细胞反应,癌细胞尤其是在细胞浆可见线粒体等细胞器退变,空泡形成,癌细胞退变和坏死程度较严重。另外,该复方对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M-HP,无论是瘤周注射或静注均有显着抑制作用,并可见瘤体和瘤周出现明显的淋巴细胞反应。显着增强M-HP荷瘤35d小鼠之RES吞噬活性,使其T、B细胞比值维持在正常水平,防止荷瘤引起的T细胞明显下降和B细胞上升,并能显着提高有IgGFc受体的TG细胞数。以上结果说明,该复方抗癌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激活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对巨噬细胞及T细胞功能的激活[91,92]。
14.3 对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活性的影响[93]
药物组成及制备:人参、黄芪、五味子、麦冬按10∶5∶12∶24组成处方。将上述生药水煎并经浓缩,加95%乙醇沉淀,回收乙醇,过滤,调pH为6.5,稀释药液为100%,100℃30min灭菌,4℃保存。人参总皂苷用20%乙醇加热助溶,回收乙醇后用注射用水稀释药液为1%,灭菌后4℃保存。
细胞来源: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取自43名,20~45岁健康献血员(平均年龄31.4岁),其中男性29人,女性14人。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取自经临床和血细胞学检查确诊,外周血幼稚细胞在80%以上的初诊未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8例患者病程为1~2个月;其中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年龄2~4岁;3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6.3岁;2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AMMoL)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18和64岁。
IAK细胞诱生和活性测定:常规方法,调整健康人PBL为2×106ml,在含500U/mlIL-2的RPMI1640培养液中,置CO2培养箱37℃培养3d诱生LAK细胞。实验组在以上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生脉散加黄芪液或人参总皂苷液,相同条件诱生IAK细胞。以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为靶细胞,在效/靶比例为20∶1的基本条件下,采用3H释放方法测定LAK细胞杀伤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活性(简称IAK细胞活性)。
统计学处理,全部数据用平方根反正弦函数转换后,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LAK细胞对新鲜急性白细胞病的杀伤活性:经上述条件诱生和测定的43名健康人PBL来源的LAK细胞,对8例不同型别、患者的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全部表现了明显杀伤活性。见表12-4-107。
表12-4-107 LAK细胞对新鲜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
注:( )内为LAK细胞例数
生脉散加黄芪对LA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在IA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较低浓度(50μg/ml、100μg/ml)的生脉散加黄芪液可增强LAK细胞活性。尤其以100μg/ml的生脉散和黄芪液作用明显,经各11例IAK细胞配对比较,其活性(42.68±10.24%)较未加生脉散加黄芪液的对照组活性(30.10±16.50)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而较高浓度(200μg/ml、1000μg/ml)生脉散加黄芪液反而抑制LAK细胞活性。
生脉散加黄芪与人参总皂苷对IAK细胞抗肿瘤活性影响的比较:在3种(5μg/ml、10μg/ml、50μg/ml)能够增强LAK细胞活性的人参总皂苷液浓度中,以10μg/ml作用最强。经各7例LAK细胞配对比较,其活性(45.76±8.33%)较人参总皂苷组(32.03士13.76%)提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
各取最适浓度的生脉散加黄芪液100μg/ml和人参总皂苷液(10μg/ml)分别协同IL-2诱生LAK细胞。经各10例LAK细胞配对比较,生脉散加黄芪液协同的LAK细胞活性(37.11±8.84%)较人参总皂苷液协同的IAK细胞(活性为40.05±11.09%)稍低,但二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
14.4 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94]
病例选择:经内镜、病理确诊的胃癌病人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1~73岁,中位年龄57岁。贲门癌19例,胃体癌7例,胃窦癌3例,胃角癌1例。留手术切除标本作细胞培养。药物工作液配制:生脉注射液工作浓度为1.792mg/ml,以模拟临床用药剂量(D)时血浆最大浓度(Cmax)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最终浓度,用Limburg和Heckman公式Cmax=D(mg)/5000×2×103(μg/ml血浆)计算并配制出药物的工作浓度为:环磷酰胺(CTX)300μg/ml,阿糖胞苷(AraC)250μg/ml,5-氟尿嘧啶(5-FU)1000μg/ml,甲氨蝶呤(MTX)100μg/ml,足叶乙苷(VP16)100μg/ml,长春新碱(VCR)10μg/ml,顺铂(DDP)100μg/ml,卡铂(CAB)50μg/ml,平阳霉素(RLEO)300μg/ml,丝裂霉素(MMC)10μg/ml,柔红霉素(DRN)40μg/ml,表阿霉素(EPIA)50μg/ml,阿霉素(ADR)100μg/ml。
体外培养方法:无菌条件下将手术切除新鲜标本清洗,剪开,细胞筛过滤,离心洗涤,用含有10%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液调节成1×106/ml的单细胞悬液。加入96孔培养板每孔80μl,再分别加入生脉注射液、13种化疗药物工作液及生脉和5-FU混合液每孔20μl,每个条件设三个复孔,同时设有细胞无药物的空白对照孔6孔,置入5%CO2,37℃,饱和湿度的培养箱孵育72h,弃上清液加入MTT20μl(5mg/ml)再孵育4h,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100μl终止反应。平板振荡5min后置入酶标仪,在吸收波长570nm条件下测定每孔吸收度(A值),以同一条件3孔的平均A值计算出生脉注射液、13种化疗药物及生脉注射液与5-FU混合液对不同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1-药物孔平均A值/空白孔平均A值)×100%。比较生脉注射液体外直接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与常用13种化疗药物进行对照。观察生脉注射液对5-FU作用胃癌细胞增殖抑制效应变化。
生脉注射液体外直接作用于30例胃癌原代细胞株72h后,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率中位值是33.2%,与CTX(25.8%),VP16(26.3%),ADM(39.9%),5-FU(42.2%),MMC(46.5%),DRN(46.5%)的抑制率相似(P>0.05),比VCR(15.3%),Ara-C(14.5%),MTX(11.9%)的抑制作用强(P<0.01),比EPIA(50.6%),BLEO(53.4%)的抑制作用弱(P<0.05),并且明显弱于DDP(67.3%),CAB(63.9%)的抑制作用(P<0.01)。
单纯5-FU对胃癌原代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中位值是42.2%,联合应用生脉注射液后,5-FU对胃癌原代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上升至50.1%,增加约8%,但这种作用未能达到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
15.对脑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95]
15.1 对小鼠脑缺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随机将雌雄各半的18~22g小鼠分为正常组(n=13);脑缺氧组(n=14):腹腔注射0.03%KCN0.15ml/10g造成脑缺氧,30min后处死;脑缺血后再通血组(n=14):双侧结扎颈动脉30min后解除两侧结扎线,使双侧颈动脉血再通,再通血30min后处死,将上述各组动物脑取出,用M/15磷酸缓冲液制成5%脑匀浆,观察不同剂量加减生脉液、生脉液和维生素E对各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测MDA含量,Lowry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结果如下:
对正常小鼠脑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12-4-108。
表12-4-108 生脉散对小鼠脑MDA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结果表明,高剂量加减生脉液与维生素E类似,显着降低正常脑MDA含量,但生脉液无降低脑MDA含量作用。
对脑缺氧小鼠脑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2-4-109。
表12-4-109 生脉散对脑缺氧小鼠MDA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结果表明,脑缺氧组脑MDA含量较正常脑显着增多,生脉液、加减生脉液与维生素E类似,对乏氧所致脑MDA含量增高,具有降低作用。
对脑缺血后再灌注小鼠脑过氧化脂质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2-4-110。
表12-4-110 生脉散对脑缺氧后灌注小鼠脑MDA含量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结果表明,缺血后再灌注脑MDA含量较正常、缺氧组增多。生脉液、加减生脉液与维生素E类似,均有显着降低脑MDA含量作用。
15.2 对老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对小鼠脑、肝单胺氧化酶(MAO-B)活性的影响:C57BL/6j纯系小鼠,1月龄10只为少龄鼠对照组,6月龄鼠20只,10只为对照,另10只中5只给生脉液,5只给山楂液,剂量分别为0.32g/20g/d及0.2g/20g/d。连续腹腔注射15d后处死,迅速取脑、肝,按Kan法制备酶液,按McEvenC法测MAO-B酶活性,Lowry法测定酶蛋白含量,以3h产生0.01个光密度改变为一个活性单位,酶活性以μ/mg蛋白/h表示。结果1月龄鼠脑MAOB活性为16.5±4.3(m±s),6月龄鼠为31.8±3.6,两组相比P<0.01;加减生脉液组为6.3±3.4,山楂组为10.3±3.1,与6月龄鼠相比P值均小于0.01。1月龄鼠肝MAO-B活性为18.8±2.7,6月龄鼠为44.8±5.7,两组相比P<0.01。加减生脉液组为31.9±6.8,山楂组为16.3±7.8,山楂组与6月龄对照相比P<0.01。表明山楂液可明显降低肝MAO-B活性,但加减生脉液无作用。
对豚鼠脑、肾Na+K+-ATP酶活性的影响:豚鼠10只,雌雄各半,体重318±41.8g,取适量脑、肾,放在10倍体积含1mMEDTA的10mmTris缓冲液(pH7.5)中,制成匀浆,按MatsniHandSchwartzA法制备Na+K+-ATP酶液,按Harry法测定无机磷,Lowry法测定酶液蛋白质含量。结果测得脑总Na+K+-ATP酶活性(μmol/mg蛋白/h)为17.67±1.4,Mg++ATP酶活性为2.2±0.18,Na+K+-ATP酶活性为15.47±1.26,占总酶活力的88%。每反应管加不同剂量的加减生脉液,观察对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减生脉液呈剂量依赖性增加脑Na+K+-ATP酶,ED50=39.77μl。豚鼠肾皮质总Na+K+-ATP酶活力为33.1±2.64,Mg++ATP酶活力为0.945±0.046,肾皮质Na+K+-ATP酶活性为32.13±2.59,占总酶的97.1%。于反应管加不同剂量的加减生脉液,结果表明,加减生脉液于6.25、12.5、25、50μl时分别为降低15.58%、降低3.32%、升高7.2%及升高26.63%。似表明加减生脉液于低剂量时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定,高剂量时则增加之。
16.对正常状态或缺氧状态下大鼠红细胞2,3-DPG浓度以及血液pH、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氧饱和度(So2)的影响[96]
实验随机分为4组,生脉散缺氧组,生理盐水缺氧组,生脉散非缺氧组,生理盐水非缺氧组。生脉散的两组动物每天尾静脉注射生脉散注射液0.5ml/100g体重,连续给药4d,生理盐水两组动物每天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100g体重,连续4d,缺氧组的两组动物在第4d给药或给生理盐水之后30min放入体积1万毫升的恒压缺氧装置中,其负压恒定在400~4.50mmHg的条件下缺氧8h。非缺氧组的两组动物在第4d给药或给生理盐水30min禁食、禁水2h。经上述处理后的4组动物皆在乙醚麻醉下腹主动脉取血,肝素抗凝,进行2,3-DPG测定。结果见表12-4-111。
表12-4-111 生脉散对正常、缺氧鼠红细胞2,3-DPG及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
与生理盐水缺氧组相比:*P<0.05,* *P<0.01;与生理盐水非缺氧组相比:△△P<0.01
从表12-4-111可以看出,生理盐水缺氧组全血细胞及血红蛋白的2,3-DPG浓度皆明显高于生理盐水非缺氧组(P<0.05~0.001);而生脉散两组的2,3-DPG含量与生理盐水非缺氧组相比则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2,3-DPG浓度皆明显增加(P<0.001)。从血气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生脉散缺氧组的pH、Po2、及So2皆高于生理盐水缺氧组,而Pco2则低于生理盐水缺氧组。而非缺氧的两组之间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生脉散的两组动物与用生理盐水相应的对照组比,在同样缺氧条件下,用生脉散后2,3-DPG增加比单纯缺氧增加更为显着,生脉散缺氧组血气分析的结果是pH正常,Po2、So2明显增高、Pco2明显减低,这些变化与生理盐水缺氧组的结果恰相反,这说明在缺氧时,生脉散不仅可以调节2,3-DPG浓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红细胞的摄氧带氧能力,这对提高机体耐氧能力将是有利的。而在非缺氧情况下,生脉散可以增加2,3-DPG;但对血气分析的结果影响不大。上述结果说明生脉散调节2,3-DPG浓度的机制不是由于pH、Po2、Pco2等因素变化所致,可能是通过其他因素起作用的,由于2,3-DPG为糖酵解旁路的产物,其浓度受糖酵解速度的影响,是否生脉散影响了与糖酵解有关的某些酶的活性而发挥其调节2,3-DPG的浓度,有待研究。
17.党参方生脉饮的药理研究[97]
17.1 对大黄所致小鼠“脾虚证”模型的影响
取小鼠60只,灌服大黄浸液(1∶1),每日1次,每次0.5ml/只,连续5d,动物出现食少便溏、体重下降、耸毛、活动减少、胃肠充气等一系列脾虚表现,其中又以食少、便溏、体重下降为特点,故以体重下降为观察指标。在给大黄第5d后,选择体重下降1~3.5g之小鼠,按体重下降克数顺序平均分组,然后用生脉饮袋泡剂进行治疗,每日灌药1次,连续8d,隔日称重1次,记录体重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生脉饮袋泡剂5g/kg能明显促进小鼠体重恢复,尤以治疗后第4天最为明显,但10g/kg组作用不明显。
17.2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影响
取小鼠16只,均分2组,分别灌服袋泡剂20g/kg或同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6d。然后按爬片法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对照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分别为45±3%、0.94±0.11,而生脉饮为53±7%与1.90±0.39(P<0.05)。
17.3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取大鼠15只,均分3组,分别灌服袋泡剂或煎剂20g/kg,每日1次,连续2d,对照组则给等量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后1h,用1%角叉菜胶致炎;用围法尺测定致炎前后鼠爪周径,计算肿胀百分率。另取大鼠15只,同法观察生脉饮对蛋清所致鼠爪炎症的影响,用排水法测定鼠爪体积。结果表明生脉饮袋泡剂能明显抑制蛋清所致足爪肿胀,煎剂作用较差。再取切除双侧肾上腺大鼠13只,同法观察生脉饮对蛋清性足肿胀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双侧肾上腺后,生脉饮袋泡剂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的抑制作用完全消失。
17.4 对大鼠体内白细胞游走的影响
取大鼠18只,均分3组,实验组分别灌服袋泡剂或煎剂各20g/kg,每日1次,连续2d,对照组则给等量生理盐水,于实验前24h在背部肩胛间皮下注射5ml空气形成气囊。于末次给药后,向囊内注入1.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5ml,致炎后3与7.5h,分别从囊内吸取0.1ml液体,于3ml亮甲酚蓝液中计数囊内渗入的白细胞总数。结果对照组3h、7.5h白细胞渗入数分别为5.58±0.87、25.07±3.06×103个/mm3,生脉饮袋泡剂为4.38士0.77、25.15±3.61×103个/mm3,生脉煎剂为6.08±1.24、23.27±3.01×103个/mm3,表明对大鼠体内白细胞游走性无影响。
17.5 镇痛作用
取C57BL纯系小鼠35只,按常法观察给予生脉饮1h后,对腹腔注射0.6%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的扭体次数为40.27±4.59,生脉饮袋泡剂为24.70±5.49(P<0.01),煎剂为47.90±5.80。表明生脉饮袋泡剂能显着减少扭体次数,煎剂则无此作用。
17.6 对幼鼠体重、器官重量的影响
取幼小鼠27只,体重13~16g,分为3组,给药组分别灌服袋泡剂、煎剂各20g/kg,每日1次,连续8d,对照组则给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后1h,称取体重及胸腺、肝、脾、肾上腺、心、肾、子宫、睾丸重量,结果对照组的脾脏重量为3.8±0.26mg/g体重,生脉饮袋泡剂为5.5±0.44mg/g体重(P<0.01),煎剂为5.2±0.30mg/g体重(P<0.01),其他各器官重量均无显着性差异,肉眼观察亦未见病理改变。
17.7 人参方、党参方生脉口服液的药效学比较[98]
17.7.1 耐高温作用
各组(每组动物数为11只)于末次给药后30min,将动物置入46±1℃的恒温箱内,观察1h内各组小鼠死亡数,计算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死亡率为81.8%,人参方组为9.1%,党参方组为18.2%。经统计学处理,两用药组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间比较,P>0.05;表明两种生脉饮均能提高小鼠的耐高温能力。
17.7.2 耐低温作用
于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置入-9±1℃的冰箱内,在一定时间内比较各组小鼠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死亡率为80%时,人参方组为10%,P<0.01;党参方组为20%,P<0.01。两组比较,P>0.05。表明两种生脉饮均能提高小鼠的耐寒能力。
17.7.3 对戊巴比妥钠作用的影响
于末次给药后30min,全部动物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记录各小鼠的睡眠时间(翻正反射消失至自动恢复的时间)。结果对照组睡眠时间为36.4±11.2min(),人参方组52.7±15.3min,党参方组为46.1±8.8min。经统计学处理,两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P>0.05。说明两种生脉饮均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
17.7.4 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于末次给药后40min,每次将2只小鼠放入光电计数仪内,使动物熟悉环境10min,然后打开光源,测定10min内小鼠的活动次数。结果对照组的小鼠自主活动次数为742.4±87.9次/10min,人参方组为521.2±85.6次/10min;党参方组为648.4±66.4次/10min。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人参方能明显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数,差异显着,P<0.01;党参方组活动数虽有减少,但无明显差异,P>0.05。
17.7.5 耐缺氧作用
连续给药7d,于末次给药后45min将小鼠置入盛有2g钠石灰的250ml带塞广口瓶内,用凡士林密封瓶口,记录各组小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结果对照组为44.0±8.34min,人参方组为66.1±8.99min,党参方组为51.5±14.3min。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人参方能明显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P<0.01;党参方组小鼠存活时间虽有延长,但无明显差异,P>0.05。
17.7.6 抗惊厥作用
连续给药3d,0.5ml/d。于末次给药后30min,全部动物皮下注射士的宁1mg/kg,记录各小鼠出现强直性惊厥的潜伏时间。结果对照组为4.43±0.76min,人参方组为6.27±1.59min;党参方组为4.73±0.99min。经统计学处理,人参方生脉饮能明显延长小鼠出现惊厥的潜伏时间,P<0.01;而党参方无此作用,P>0.05。
提示在临床应用中在强身健体,安神除烦等方面人参方优于党参方生脉饮。见表12-4-112。
表12-4-112 人参方及党参方两种生脉饮口服液初步药理学研究结果
:P<0.01;:P<0.05;+:有作用趋势;-:没有作用
试验表明:两种生脉饮口服液具有某些相同的药理作用,有些方面党参方仅有作用趋势,而人参方的药理作用更广泛,其作用范围及作用强度均明显大于党参方。
夏氏等[99~101]进行了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合煎过程中某些化学成分有动态变化,具这种变化与复方药效直接相关。研究表明,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HMF,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量的5-HMF,人参、麦冬的水煎液中均未发现5-HMF的存在,生脉散全方及麦冬与五味子配伍的水煎液中5-HMF的形成可能与五味子的酸性有关,而其含量主要受麦冬的影响。5-HMF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能降低心肌缺血小鼠血清中LDH含量,降低心肌缺血小鼠心肌组织MDA含量,提示生脉散全方煎煮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利于其抗心肌缺血作用。
【毒理研究】
急性毒性试验:经序贯法测得6批生脉液对小鼠的LD50,当静注射速度为1ml/min时均>50ml/kg,但静注射速度过快可明显提高急性毒性,如以3ml/min速度静注,则第1批的LD50为30.3ml/kg,第2批为25.5ml/kg。
用每2ml含人参0.2g,麦冬0.64g,五味子0.32g生脉散注射液狗静脉滴注17~20ml/kg,滴速60滴/min,心电图及血压无明显变化,快速注入(180滴/min),心电图出现SI段下降,静脉注射未见有溶血现象[99]。生脉散每1ml含人参0.5g,麦冬1g,五味子0.5g;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34.64±3.51g/kg体重[89]。
过敏试验:用豚鼠皮下间隔2日注射0.5ml,至21日后再给心脏注射生脉散1ml,观察2h,动物无死亡、痉挛等过敏反应现象[89]。
亚急性毒性试验:小鼠每天静注生脉液20ml/kg,连续15d,动物生长、食欲、毛色、自发活动等均未见明显不良影响。解剖除脾脏明显增大外,其他未见异常[89]。
【临床应用】
1.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
1.1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
对曾用其他抗心绞痛药治疗无明显疗效的32例冠心病病人加用生脉注射液,其中男性18例,女14例;年龄70±5岁(56~82岁);病程8±5年(2~13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0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6例,自发性心绞痛6例。该32例病人均用过单硝酸异山梨酯和(或)地尔硫≥2mo无效者。
诊断依据:按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心血管专业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在不改变原药[单硝酸异山梨酯和(或)地尔硫]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60ml(10ml/支)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40滴/min,qd,14d为1个疗程。观察内容与方法:记录加用生脉注射液前及疗程结束时的临床症状、体症(血压、心率)、12导联心电图改变及积分。治疗前后测血脂、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血、尿常规,16例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生脉注射液治疗前的各项参数作为对照值(自身对照)与治疗后各项参数作t统计学处理。心绞痛的疗效评定:按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制定的《心血管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心绞痛治疗分显效、有效、无效及加重;心电图改善分显效、改善、无改变及加重。心绞痛计分法:自发性心绞痛:0分:无心绞痛发作。1分:心绞痛发作<3次/d;2分:心绞痛发作3~4次/d;3分:心绞痛发作5~9次/d;4分:心绞痛发作≥10次/d。劳累性心绞痛:0分:重体力活动后不诱发心绞痛;1分: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可引起心绞痛;2分:日常体力活动即引起心绞痛;3分:较日常体力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可引起心绞痛。4分~轻微体力活动即引起心绞痛。心电图计分法:0分:静息心电图无ST-T改变;1分:以R波为主导联上SI段缺血型压低达0.05mV,T波无改变或低平直立;2分:以R波为主导联上SI段缺血型压低0.06~0.074mV,T波双相或倒置;3分:以R波为主导联上ST段缺血型压低0.075~0.1mV,T波倒置;4分:以R波为主导联上ST段缺血型压低>0.1mV,T波倒置。
心绞痛症状疗效:32例病人经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14d后显效7例(22%),有效18例(56%),无效7例(22%),总有效率78%;从不同类型心绞痛症状疗效比较,劳累性疗效显着优于自发型(P<0.01),见表12-4-113。
表12-4-113 不同类型心绞痛病人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症状与心电图疗效比较
组间经Ridit分析:* *P<0.01。
心绞痛症状积分值变化比较:32例病人心绞痛症状积分值治疗后由3.0±0.6分,下降至2.1±0.7分,经t检验,P<0.01。从不同类型心绞痛积分值下降情况比较,劳累性积分下降非常显着(P<0.01),自发型则不显着(P>0.05),见表12-4-114。
表12-4-114 不同类型心绞痛病人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症状与心电图积分变化()
用药前后自身对照,t检验:*P<0.05,* *P<0.01
心电图疗效比较:32例病人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显着者3例(10%),改善18例(56%),无改变11例(34%),总有效率66%;从不同类型心绞痛病人治疗后心电图比较,劳累性疗效显着优于自发型(P<0.01),见表12-4-113。
心电图积分值变化比较:32例病人治疗后心电图积分值3.2±0.6分下降至2.4±0.9分,经t检验:P<0.01;从不同类型心绞痛病人治疗后心电图积分值下降情况比较,劳累性积分下降非常显着(P<0.01),而自发性则不显着(P>0.05),见表12-4-114。
血脂变化:32例病人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均无显着变化,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由1.6±0.3mmol/L升至2.1士0.4mmol/L,经t检验:P<0.01。
血浆凝血因子Ⅰ的变化:32例病人治疗后血浆凝血因子Ⅰ由4.9±0.8g/L下降至4.0±0.8g/L(经t检验,P<0.01);其中劳累性心绞痛26例中有24例(92%)凝血因子Ⅰ超过正常值(4g/L),治疗后其中15例下降至正常,仅有9例(35%)仍>4g/L;而自发性心绞痛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
血红细胞SOD的变化:16例病人治疗后SOD由59±8U/100mgHb上升至76±10U/100mgHb(经t检验,P<0.01)。
其他: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包括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细胞比容及血沉)无明显改变、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显着改变;心率、血压亦无不良影响。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102]。
高氏等[103]用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3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6.42(44~71)岁;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证实为不稳定心绞痛。
方法: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14d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不用静脉硝酸酯类药及肝素,其他常规治疗不变。
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根据同等劳力程度而不引起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消耗减少达80%以上为显效;减少50%以上,不足80%为有效;不足50%为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或硝酸甘油消耗量较前增加或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为恶化。
心电图疗效评价:治疗后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运动负荷试验转为阴性为显效;静息心电图及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SI段恢复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50%以上为有效;心电图恢复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mv,T波倒置加深≥50%或由直立变倒置或发展成心肌梗死为恶化。
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结果见表12-4-115、表12-4-116。
表12-4-115 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症状与心电图改善率
表12-4-116 生脉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治疗前后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影响
有报道应用本药治疗冠心病患者35例,每日3次,每次口服20ml,3周为1疗程,其中心绞痛总有效率66.7%,显效率19.3%;心电图总有效率为34.8%;血小板聚集(PAgT4.4μmolADP)、血浆B-血小板球蛋白(B-TG)、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6-K-PGF1α)水平均显着下降,而PAgT(2.2μmolADP)和血小板第Ⅳ因子(PF4)无明显变化[104]。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静脉注射50ml兑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每日1次,15d为1疗程,静息心电图对照显效15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75%;对其各种症状均有疗效,其中对心前区疼痛和乏力的有效率分别为78.8%和81%[105]。应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5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ml加于10%葡萄糖注射液10ml中静脉推注,其中机械收缩时间(MST)和左室射血时间(LVET)延长,而射血前期(PEP)缩短,心率减慢,PEP/LVET比值减小,LVET/ICT(等容收缩期)比值增大[106]。用药前后心功能变化明显,而单纯注射葡萄糖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
周氏等报道,通过心脏收缩时相(STI)和心尖搏动图观察,证明生脉注射液能使有心气虚表现的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功能得到改善,具有与西地兰类似的正性肌力作用[107]。丘瑞香等收治72例典型心绞痛患者,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后消失45例,基本控制或减轻、发作减少22例,总有效率93.1%[108]。涂氏等报道。收治心绞痛患者222例,用生脉散口服液分煎制剂(Ⅰ号)、合煎制剂(Ⅲ号)及空白对照液(Ⅱ号),进行随机双盲法自身对照研究。结果:Ⅰ号和Ⅲ号心电图疗效好转率分别为37.7%和48.6%,Ⅱ号为20%,Ⅰ号与Ⅲ号疗效较Ⅱ号为好(P<0.02)[109]。王毓钟等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观察20例有心气虚表现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脉散有改善左心功能不全的即时效应[110]。方静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的方法,用心脏微分阻抗图评价短期服用生脉口服液对4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效应,结果证明:生脉口服液可改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111]。华明珍等[112]采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冠心病65例,并与纯西药做对照,获得总有效率为93.8%的疗效。高洪春等[113]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心绞痛病71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能迅速减轻和消除心脏病人气阴两虚的症状,能显着减少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缩短疼痛时间,显着改善左室功能,并对心脏病伴发的各种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并随疗程的延长和剂量的加大疗效更明显。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司胸脾急症协作组[114]采用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5%GS或0.9%NS250~500ml中静滴治疗冠心病219例,结果止痛有效率为95%,证候缓解率为93.6%,硝酸酯类药停减率61.5%。心电图缺血改善率为68.5%,动态心电图缺血改善率为50%。临床实验结果显示生脉注射液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心率显着下降,对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贺氏[115]对生脉液抗冠心病心绞痛的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是疏通了冠脉循环,增加了血氧供应,从而改善了心肌血液供应。
有报道陈氏将冠心病66例随机分组,以气阴两亏36例作为“辨证治疗组”,心阳不振、心血亏损、痰浊闭塞、心血瘀阻、寒凝气滞30例作为“非辨证对照组”。治疗组以生脉散为主,并辨证加药,对照组以生脉散为主,加北芪、天冬、山萸肉、大枣。结果:治疗组总有效33例,占91.7%,显效19例,占52.3%;对照组总有效11例,占36.7%,显效7例,占23.3%。在临床症状的改善,缓解心胸翳(绞)痛,改善心电图等各方面,其总有效率分别为70.6%,36.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生脉散不但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情况,且能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尤其对气阴两亏型的冠心病患者疗效满意[116]。
汪氏[117]采用生脉丹参饮加减治疗血瘀型冠心病36例,疗效满意。通过血液流变学的血脂指标的观察,结果表明本方法对改善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高切比粘度、低切比粘度,血浆比粘度有显着意义。
覃氏[118]将冠心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上用生脉注射液80ml于5%葡萄糖液或0.9%氯化钠液250ml中静滴,对照组不用生脉液,其他治疗同治疗组,观察治疗14d,于治疗前后各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1次。结果: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LDL显着下降(P<0.01),HDL显着升高(P<0.01)。
陈氏等[56]观察了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功能的影响,冠心病59例,按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诊断标准诊断,中医辨证分型根据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订的试行标准,59例均为住院的患者,无明显心律失常。辨证分为:气虚组34例,男25例,女9例;平均年龄59岁,平均病程6.5年;急性心肌梗死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心绞痛22例。合并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1例,心力衰竭12例。本证:心气虚26例,肾气虚6例,心肾气虚2例。标证:气滞血瘀20例,单纯血瘀6例,单纯气滞2例,痰浊6例。气阴两虚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平均年龄61岁,平均病程7.1年;急性心肌梗死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心绞痛16例;合并高血压病5例,糖尿病3例,心力衰竭11例;本证:心气虚肝肾阴虚13例,心气阴两虚7例,肾气阴两虚5例;标证:气滞血瘀18例,单纯血瘀3例,单纯气滞1例,痰浊3例。正常对照组:健康成年人61例,男44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岁。经体检排除心肺、肝、肾等疾患,血压、心电图均正常。
检查方法:冠心病患者检查前停用心血管系统药物48h以上。受试者在休息10min后取平卧位,嘱平静呼吸之呼气末屏气,同步记录Ⅱ导联心电图、心音图、心阻抗微分图、颈动脉搏动图,纸速为50~100mm/s,记录5~10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同时测量右上肢血压。在静脉注射药物(生脉注射液20ml加5%葡萄糖液20ml或5%葡萄糖液40ml)后即刻及以后每隔10min记录上述指标1次,观测1h。
观测指标:基础阻抗(Z0)、心率(HR)、Q-B期间,Q-Z期间、B-X间期、C波振幅(dz/dtmax)、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期(PEP/LVET)。然后经计算机运算并自动打印出各心功能参数: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收缩力指数(HI)、总外周血管阻力(TPR)、血管顺应性(C)、Q-ZI(Q-ZI为Q-Z间期与心率的校正值,其回归方程为:Q-ZI=0.76×心率+Q-Z间期)。
两组间比较采用显着性t检验,药物注射前后采用自身对照的t检验,药后按峰值计算,3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及Newman-Kels检验。
冠心病气虚与气阴两虚证型的心功能比较:见表12-4-117。气阴两虚组与气虚组相比,Q-ZI显着延长(P<0.01),PEP/LVET增大(P<0.05),HI显着减小(P<0.01),CI减小(P<0.05)。健康对照组、气虚组、气阴两虚组的HI依次逐渐降低,而PEP/LVET依次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
表12-4-117 冠心病气虚、气阴两虚证型心功能的比较(m±s)
注:与气虚组比较:*P<0.05,* *P<0.01;与正常组相比:△△P<0.01
在无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中,气虚组和气阴两虚组的HI分别为15.89±2.41及13.12±2.28,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Q-ZI、PEP/LVET未见显着差异。在心衰患者中,气虚组和气阴两虚组的HI分别为12.42±2.92及8.91±2.52,Q-ZI分别为162.11±16.50ms及176.21±15.91ms,PEP/LVET分别为0.441±0.090及0.532±0.097,两组间3个指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0.05)。
生脉注射液对气虚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见表12-4-118。
表12-4-118 生脉注射液对气虚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m±s)
气虚型冠心病患者注射生脉注射液后心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表现为Q-ZI缩短(P<0.05),CI、HI增大(P<0.05),PEP/LVET、TPR变小(P均<0.01),而对dz/dtmax及血管顺应性(C)影响不显着(P均>0.05)。用药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5%葡萄糖液注射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着变化。
生脉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见表12-4-119。
表12-4-119 生脉注射液对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m±s)
注射生脉注射液后,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各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Q-ZI缩短(P<0.05),dz/dtmax、CI、HI、C增大(P<0.01~0.05),TPR显着变小(P<0.01),PEP/LVET明显减小(P<0.01)。用药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5%葡萄糖液注射后,各心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生脉注射液对气虚、气阴两虚型冠心病患者心血管效应的比较:注射生脉注射液后,气虚组HI从13.84±3.16增加至14.88±3.80,气阴两虚组HI从10.71±3.22增加至13.32±3.31,两组间用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可见气阴两虚组HI增加的幅度大于气虚组。气虚组在注射生脉注射液后dz/dtmax、C无明显变化,而气阴两虚组用药后上述两项指标均有明显增大(P均<0.05),似乎在增加dz/dtmax和改善血管顺应性方面以气阴两虚组效果稍好。
廖氏[96]观察了生脉散对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红细胞2,3-DPG的影响,由于红细胞2,3-DPG浓度在男女之间有差异,一般是女性高于男性,但年龄对它的影响不大。为了避免性别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所选的研究对象皆为男性正常人或冠心病患者。正常人组:14例,为健康职工及学生。冠心病组:23例,皆有心电图ST-T异常改变的冠心病患者,诊断标准按WHO的规定。给药方法:于试验当天上午八时肘静脉取血供2,3-DPG测定,取血后立即静脉注射生脉散注射液20ml,每10ml中含红参1g,麦冬3g,五味子1.5g,于注射后24h即第2d上午8时再次从肘静脉取血供2,3-DPG测定,进行用药前后红细胞2,3-DPG浓度的自身对照观察,结果见表12-4-120。
表12-4-120 用生脉散前后红细胞2,3-DPG浓度
同组用药前后相比:* *P<0.01;与用药前的正常组相比:△△P<0.01
从表12-4-120可以看出,用药前正常人全血血红蛋白2,3-DPG浓度正常。用生脉散后2,3-DPG较用药前明显上升,14例中增加者11例,占78.5%,减少者2例占14.2%,不变者1例占7.3%。冠心病组在用药前全血和血红蛋白2,3-DPG皆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用药后血红蛋白2,3-DPG浓度比用药前明显减低(P<0.01),但仍是高于正常组(P<0.001),22例用生脉散后2,3-DPG减少者17例,占73.9%,增加者6例,占26.2%。正常组、冠心组用药后全血的2,3-DPG浓度较用药前所增加,但尚无统计意义(P<0.05)。冠心病组注射生脉散前血红蛋白2,3-DPG为22.84±1.21μM/g,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氧亲和力低于正常人。
正常成人男性,注射生脉散前血红蛋白2,3-DPG平均为14.15±0.44μM/g,注射生脉散20ml24h后2,3-DPG平均为16.29±0.58μM/g,与注射前相比有明显增加(P<0.01),这表明生脉散可以增加正常人血红蛋白2,3-DPG浓度,从而具有降低血氧亲和力的作用。2,3-DPG是红细胞糖酵解支路(2,3-DPG支路)的产物,是调节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最重要而持久的因素。2,3-DPG能和脱氧血红蛋白1∶1的分子比值结合,稳定脱氧血红蛋白的结构,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P50增加,即红细胞中2,3-DPG的浓度越高,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的氧量也越多。
陆氏等[119]用生脉注射液治疗53例冠心病患者,观察实验指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53例全部为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男33例,女20例,年龄36~82岁,平均59岁。按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心绞痛7例、心肌梗死22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1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8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24例。给药和观察方法,入院后停用影响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丹参等,已用地高辛者剂量不变,入院后第3d查血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心功能,然后每日以80ml生脉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连续2周后复查上述项目,进行自身治疗前后对比分析。血粘度测定采用红外粘度计,测定全血比粘度高切值(nh),全血比粘度低切值(nl),血浆比粘度(np),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粘附测定采用玻璃珠柱法。血小板聚集测定采用智能血液凝集仪。聚集剂ADP按最高浓度2μmol/L配制,本仪器是根据血小板聚集前后光通量变化来描述的。测定项目为:血小板1分聚集率(AGG)、5分聚集率(AGG)、最大聚集率(AGG)。心功能测定用DATA CDPH Doppler心功能仪,由专人操作,测定每次搏出量(SV)、每分搏出量(CO)、心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治疗前后数据资料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对血粘度影响:表12-4-121显示53例冠心病患者用药前后血粘度指标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
表12-4-121 生脉注射液治疗前后血粘度检测结果()
与治疗前后比较:* *P<0.01
对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的影响,表12-4-122显示53例冠心病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粘附、聚集指标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
表12-4-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前后血小板粘附、聚集结果(,%)
与治疗前后比较:* *P<0.01
对心功能的影响,表12-4-123显示53例冠心病患者用药前后心功能测定结果差异有高度显着性(P<0.01)。
表12-4-123 生脉注射液治疗前后所测心功能结果()
与治疗前后比较:* *P<0.05
史氏[120]等用超声血流测定仪及循环功能测定仪对63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管腔内径、血液流量、流速、周围阻力等进行服生脉饮前后变化的观察,63例冠心病患者,男47例,女16例,年龄34~78岁,平均52.4±12.4岁,冠心病诊断按世界卫生组织1979年诊断标准,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陈旧性心梗14例,血压均在正常范围。依性别、年龄、病种及病情分布大体一致分为生脉饮观察组(39例)及安慰剂对照组(24例),所有病例均停用强心苷及血管扩张剂等心血管系统药物7日以上。生脉饮口服液,每10ml含人参、麦冬及五味子按生药计共5.5g,安慰剂从矫味考虑每10ml含葡萄糖1g。患者每次口服生脉饮(或安慰剂)10ml。5例患者预试验时于服药后0.5、1、1.5及2h分别测定其心功及外周血管效应,数据显示于1h后改变最为明显,故生脉饮观察组及安慰组均采用服药后1h做各项检测。
患者服生脉饮及安慰剂前后,桡、颈动脉血流测定自身比较的结果见表12-4-124、表12-4-125。服生脉饮后桡、颈动脉血流量及动脉管腔内径都较服药前增加,桡动脉药前F0.56±0.42(ml/s),药后0.68±0.44(P<0.11)有非常显着差异;管腔内径可见增加趋势,但统计学处理未见显着差异;服生脉饮后血流速度于桡动脉也明显增加,由8.37±4.44增加至10.18±6.38cm/s(P<0.01)。安慰剂组服药前后各项参数均未见显着改变。生脉饮及安慰剂两组间服药前桡、颈动脉各项参数未见显着差异;药后颈动脉各项参数未见显着改变,桡动脉流量、流速均较安慰剂组增加,流速有显着差异(P<0.05),管腔内径也见有显着差异(P<0.05)。
表12-4-124 生脉饮治疗前后桡动脉DOPPLER血流测定结果()
生脉饮安慰剂组间服药前后:*P<0.05
表12-4-125 生脉饮治疗前后颈动脉DOPPLER血流测定结果的影响()
生脉饮与安慰剂组间服药前后比较:*P<0.05
患者服生脉饮及安慰剂后循环功能测定自身比较见表12-4-126,服生脉饮后每搏量(心输出量)、心搏指数、左心室有效泵力均较服药前明显增加(P<0.05),总周围血管阻力较药前减低,但统计处理未见显着差异。安慰剂服用前后均未见显着差异。生脉饮和安慰剂药前组间比较未见显着差异,药后生脉饮组可见每搏量增加总周围阻力减低趋势,但统计学处理也未见显着差异,左室喷血阻抗生脉饮组较安慰剂组明显增加(P<0.05)。
表12-4-126 生脉饮治疗前后循环功能测定结果()
生脉饮与安慰剂组间服药前后比较:*P<0.05
王氏[73]按照WHO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4~82岁,平均(65.88±8.60)岁;病程15d~32年,平均(7.03±7.66)年;其中不稳定心绞痛3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3例为前壁,1列为隔面加后侧壁,1例为前间壁),常规心电图上都有心肌缺血的表现,其中有10例合并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4例,房性早搏2例,室性早搏3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用药方法:生脉注射液(每10ml中含人参1g,麦冬3.12g,五味子1.56g),该药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4d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药物。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临床症状(包括胸闷、心悸、头晕、乏力、浮肿)积分:采用半定量积分方法,症状加重或主动说出或反复说出记3分;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记2分;症状较轻或偶然说出记1分;无症状记0分。心电图变化:作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统计心电图上心肌缺血表现[计算SI-T压低的导联总数(n)及STT压低的毫伏数总和(∑ST)]。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浓度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心绞痛改善情况:40例患者中显效(症状消失或显着减轻)32例,有效(症状减轻)7例,无效(症状无改变)1例,有效率为97.5%。临床症状积分情况:40例患者中显效(积分下降>2/3)22例,有效(积分下降>1/3)11例,无效(积分无变化)7例,有效率为82.5%。心电图变化:40例患者n:治疗前为4.48±2.69,治疗后为1.78±1.56,∑ST:治疗前为3.06士2.38,治疗后1.28±1.32,治疗前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血浆AT-Ⅲ、TXB2及6-酮-PGF1α浓度测定结果见表12-4-127。治疗后血浆AT-Ⅲ、6-酮-PGF1α浓度升高,TXB2浓度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
表12-4-127 生脉液治疗前后AT-Ⅲ等测定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研究的结果表明:生脉注射液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心电图上心肌缺血得到改善,同时血浆中ATⅢ、6-酮-PGF1α水平升高而TXB2浓度降低,患者机体内(特别是血管内)抗凝物质增加,同时全身血管特别是冠脉舒张、血流增加、心肌供氧增加,这可能是生脉注射液抗心肌缺血的机制之一。
此外,还有许多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痹获效的报道[121~127]。
2.治疗心肌梗死
应用本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6例,静脉推注30ml(0.57g生药/ml),共30例次。其中心脏指数平均增加13%,左室每搏作功指数增加11%,体循环血管阻力下降9%,该作用对血流动力学Ⅰ型、Ⅱ型和Ⅳ型患者明显,而对Ⅲ型患者作用不明显[128]。应用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6例,Ⅰ型、Ⅱ型常规用生脉针20ml加入50%葡萄糖20ml静脉注射及生脉针3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5~7d为1疗程;Ⅲ型常规用参附针20ml加入50%葡萄糖20ml中静脉注射,上下午各1次,5~7d1疗程;其中22例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电图渐恢复,另4例死亡。
陈氏人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及伴有休克的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都表现为程度不同的气阴两虚证候,因而强调益气养阴是抢救休克的基本环节,主张用生脉散治疗[130]。董氏报道,采用Swan-Ganz热稀释气囊导管观察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伴有休克患者,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后,临床症状得到显着改善[131]。卢氏报道,生脉注射液能促进损伤心肌的修复,缩小心肌梗死的面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132]。廖氏以生脉注射液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结果:给药1h后,LVEF明显延长,射血前期(PEP)、等容收缩期(ICI)明显缩短。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前后对比有显着差异[133]。刘氏用生脉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好[134]。
3.治疗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在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早搏而居第3位。它是起源于心房内,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异位心律失常。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二尖瓣狭窄为多见,其次为冠心病。赵钟文等[135]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风心二尖瓣狭窄致心房颤动30例,取得显着疗效选择的50例患者均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发持续性房颤。符合房颤复律的适应证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引起的的持续性房颤,在心房增大不明显,房颤时间在半年至1年以内,心脏代偿功能较好的患者;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径<45mm者;心脏无明显增大(心胸比<50%)和心力衰竭已纠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2~56岁,平均48岁。对照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6~52岁,平均44岁。2组病例在病情、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卡方检验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方法:治疗组30例,口服胺碘酮0.2,每日3次,另予生脉胶囊2粒,每日3次。复律后改为胺碘酮0.2,每日1次,生脉胶囊2粒,每日2次,维持2周。对照组20例,口服胺碘酮0.2,每日3次。复律后改为胺碘酮0.2,每日1次,维持2周,。在治疗前1周及治疗观察中停用洋地黄类药物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评价标准:治愈:经药物转复后恢复窦性心律;好转:经治疗后症状减轻,房颤未能成窦性心律,心室律控制在70~80次/min;无效:经充分治疗后,症状及心室律无明显改善。
表12-4-128 生脉胶囊治疗心房颤动疗效比较(例,%)
表经Ridit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说明生脉胶囊配合胺碘酮对风心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房颤的复律有显着疗效。
表12-4-129 生脉胶囊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复律时间比较
2组复律时间比较,经Ridit分析,治疗组显着短于对照组(P<0.01),说明生脉胶囊配合胺碘酮的治疗组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房颤具有见效快、疗程短的特点。
毕氏[136]为了观察生脉注射液联用心律平治疗预测综合征反复发作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疗效,设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服心律平,治疗组同时静滴生脉注射液,每日80ml,连续10d,发现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LVEF、FS、LVEDD、LVESD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P<0.01)。说明生脉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能迅速改善心功能。
谭氏[137]采用生脉口服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12例取得良好疗效。所选10例先经综合治疗,包括应用治疗量的阿托品、麻黄素、异丙肾上腺素等传统心率药物和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疗程7~30d,平均16.7±8.0d,综合治疗后心律多无明显改善,心室率28~58次/min,平均47.74次/min,治疗前心室率对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此10例病例改用或加用生脉口服液治疗,每日3次,每次口服2支,5d后心律失常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室率升至48~83次/min,平均66.5±3.1次/min,与治疗前及综合治疗后比较,心室率显着提高(P<0.01)。
张氏[138]应用生脉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31例,均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而确诊。自觉症状都较明显,多数病例曾经连续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而转中医治疗。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5岁。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7例,Ⅲ度房室传异阻滞14例,其中合并心力衰竭者3例;心室率在30~60次/min;原发病:冠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心肌炎3例。诱发因素:劳累过度诱发者14例,情志刺激诱发5例,原因不明12例。生脉饮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丹参各30~60g,地龙、太子参各20~30g,麦冬12~30g,五味子、当归各10~15g,川芎、桃仁、红花各10g。偏阳虚气阻者,加制附子10g,桂枝、薤白9~12g;偏阴亏阳亢者,重用麦冬20~30g,加牡蛎、玉竹、枣仁各20~30g;兼阳虚水肿者,太子参改为红参6~10g,加制附子10g,桂枝、葶苈子各9~12g,车前子20~30g;兼气滞者,加香附、枳实各10g,郁金10~20g,兼痰郁者,加苍术、半夏各10g,瓜蒌15~2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期间停用西药。19例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听诊及心电图检查正常);11例好转(服药后症状改善,或心电图示阻滞由Ⅲ度转Ⅱ度,或Ⅱ度转Ⅰ度,或有轻度反复发作);1例无效(症状或心电图均无改变,或自动放弃治疗)。总有效率为96.8%。
薄氏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房室传导阻滞30例,用5%~10%葡萄糖液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00~300ml,加生脉注射液10~20ml静脉点滴7~14d为1疗程,疗程间隔期3~7d,连续治疗3~4个疗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其中Ⅰ度、Ⅱ度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有效率分别为100%、92.3%和80%;心电图完全或基本恢正常者27例,平均心率由43次min恢复到75.8次/min,并且胸闷胸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139]。应用加味生脉散加黄连素片治疗心肌炎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134例,生脉散加减方和黄连素片0.3g,每日4次,4周为1疗程,显效58例,有效42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71.8%,其中室上性早搏为84%,室性早搏为52.9%,其他心律失常为80.0%[140]。以生脉散为主治疗气阴两虚型心律失常36例,先予生脉散注射液40~120ml加10%葡萄糖250~500ml静滴,或5~10ml每4~6h静脉推注;病情好转改口服,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疗效较好,其中显效率66.4%,总有效率83.4%[141]。以生脉散注射液治疗21人次(15人)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其中18人次病态窦房综结合征,3人次伴有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每人每日静滴40~50ml加于5%葡萄糖液250ml,连续15d左右为1疗程,近期疗效85.7%[142]。邵念方治疗1例心动过缓患者,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以生脉散加味水煎服20余剂后,早搏消失[143]。王氏等收治86例早搏患者,以加味生脉散治疗,结果有76例用药之后心律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87.2%[144]。
杜氏[145]将有频发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的甲亢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用他巴唑口服,生脉注射液20ml加入5%GS500ml中静滴,对照组只给予他巴唑。结果,2周后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治疗组有效率72.7%,对照组为47.8%(P<0.05),提示生脉针有治疗甲亢心律失常的作用。
张氏以生脉注射液加入GS或NS中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效果明显[146]。吴氏[147]以生脉加活血药组成生脉活血汤治疗早搏50例,孙氏[148]以本方针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心律失常12例均收到满意疗效。
殷氏报道,将73例病窦患者随机分为加味生脉散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结果:加味生脉散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149]。王金茹等用味生脉散治疗11例病窦患者,结果:11例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电图观察:8例窦性心动过缓者,有4例阿托品试验转为阴性,3例窦房结阻滞者,在用药5~15d时,转为窦性心律[150]。
另有多篇有关生脉注射液、生脉饮静滴或口服用于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的治疗[151~154]。
4.治疗心力衰竭
何氏[155]在强心、利尿剂基础上静滴生脉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50例,并与同期无生脉液常规治疗做对照。病例选择: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法)的住院患者100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加生脉液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临床资料基本相似,分项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强心、利尿剂基础上加用生脉液,以生脉液20~40ml加入葡萄糖内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除不用生脉液外,治疗方法同治疗组。2组均用药15日后评定疗效,如伴有血电解质紊乱者同时予以纠正。观察方法:两组在用药前后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心电图及心脏X线照片。运动耐量试验:疗程结束时,嘱患者做二级梯运动耐量试验。运动中出现胸闷、严重乏力或呼吸困难即终止运动。测定静息及运动终止时心率(HR)与收缩压乘积及运动耐受时间。
临床疗效比较: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与心衰评分标准相结合进行疗效评定。心功能改善二级或评分较前减少率≥70%为显效;心功能改善一级及评分减少率≥50%为有效;心功能级别无改善或评分减少率<50%为无效。治疗组,显效28例(56%),有效18例(36%),无效4例(8%),其中死亡2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4例(28%),有效25例(50%),无效11例(22%),其中死亡8例,总有效率78%。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非常显着(P<0.01)。
疗效出现时间:以心率减慢(90次/min以下)、肺部啰音消失和尿量增加为指标。观察表明治疗组的起效时间(3.8±0.7d)较对照组(6.2±0.8d)短(P<0.05);心衰纠正时间:治疗组平均为7.1±1.262d,对照组平均为10.7±2.199d,经t检验两组差异非常显着(P<0.01)。
两组治疗前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室早)的发生率分别为10.3%和34.5%(P<0.01),洋地黄中毒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14.6%(P<0.05)
运动耐量试验见表12-4-130。
表12-4-130 生脉胶囊治疗心衰动运动耐量试验的比较(x±s)
两组间比较:*P<0.01
王氏[156]采用生脉注射液对45例老年心力衰竭者进行治疗观察,按照纽约心脏学会(NYHA)分级法及诊断方法将45例老年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生脉治疗组26例,一般治疗组19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5±3.98岁。心衰病因:冠心病2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肺心病2例,特发性心肌病1例;心功能:Ⅱ级32例,Ⅲ级10例,Ⅳ级13例;合并心律失常者41例,以室性心律失常,快速房颤主为,同时合并脑梗死8例,肾功能不全4例。所有病例常规给予对症治疗外,生脉注射液组再用5%葡萄糖250ml加生脉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连续使用2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4d。显效:胸闷、心悸、气短、心律失常消失心功能由Ⅲ或Ⅳ级变为Ⅰ级,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减少90%以上。有效:胸闷、心悸、气短消失,心律失常较好控制,心功能提高Ⅰ级,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减少80%以下,70%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结果表明加用生脉注射液组疗效高于常规治疗组,其有效率100%。
何氏[58]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生脉液对慢性充血性心衰(CHF)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急性影响,病例选择:心内科住院CHF患者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4~81岁,平均58岁;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下同)6例,Ⅲ级7例,Ⅳ级9例。临床诊断冠心病10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所有病例无明显的二尖瓣及主动脉辩反流。正常人10例,男女各5例;年龄22~64岁,平均44岁。CHF患者停用心血管活性药物及洋地黄3d;所有受试者在测试前休息0.5h。测定心率、血压,用超声心动图仪,探查频率2.5MHz,X轴扫描速度50mm/S,按全国标准草案方法测定左室心功能,机内电子软件计算,胸壁探查点位置用甲紫进行标记。然后CHF患者静脉推注生脉液20ml。正常受试者不用药安静休息。1h后重复测定心率、血压及左室心功能,各指标测定三个心动周期取均值。测定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EF)、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周边纤维缩短率(mvcf)、短轴缩短分数(FS)、左室收缩末内径(ESD)、舒张末内径(EDD)、二尖瓣前叶EF斜率(MVV)、快速充盈分值(RFF)、等容舒张期(IVR)。
表12-4-131 生脉注射液与常规治疗组对心功能影响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功能的重复性:10例正常人相隔1h重复测定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的差异统计学上无显着性,说明前后2次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CHF患者静注生脉液前后心功能比较:用药后各项心功能指标中EF、CO、SV、mvcf及FS比用药前均增加,提示左室收缩功能改善;而MVV及RFF增加、IVR降低,提示左室舒张功能改善。详见表12-4-132。用药前后心率及血压均值无明显改变。
表12-4-132 22例CHF患者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以上各项指标用药前后比较P值均<0.01
心衰程度与静注生脉液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根据心衰程度把CHF患者分为两组。1组为轻度心衰(心功能Ⅱ级)共6例,用药后SV、FS均增加,差异有显着性,EF、CO、mvcf差异无显着性。另1组为重度心衰(心功能Ⅲ~Ⅳ级)共16例,用药后SV、FS、EF、CO、mvcf均增加,差异有非常显着性。MVV、RFF及IVR的变化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
王氏[157]应用生脉液对2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观察其对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发现患者临床表现有明显改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压积等均显着降低,而肝功能、肾功能、血电解质及心率无显着变化。认为生脉散类制剂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安全适用。
岑氏观察本药对充血性心衰QT离散度的影响,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2例,西药组40例,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西药组给予地高辛,呋塞米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滴。结果,治疗后中药、西药两组的QTd及jTd均较治疗前缩小,差异非常显着(P<0.01和P<0.05),且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5)。临床心功能改善,中药组总有效率81%。显着高于西药组55%(P<0.05)[158]。
魏氏采用生脉注射液与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46例,总有效率95.66%。并设对照组42例,总有效率76.19%。提示两种中成药在治疗本病有协同作用,具有强心、利水、扩张血管之效[159]。
金氏应用葶苈子合生脉散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葶苈子浸膏片口服2片,每天3次(相当于10g生药/日),同时肌注生脉散注射液2ml,每天2次,其中显效36例(72%),总有效率为46/50(92%);冠心病心衰显效占19/22(83.36%),而风湿性心脏病显效占8/15(53.33%)[160]。
用加味生脉散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8例,对照组20例仅用西药,两组剂量、用法相同,10d为一疗程。结果:加味生脉散加西药和单用西药组心功能提高2级者分别为7、5例,心功能提高1级者9、11例,心功能无改善共2、4例,总有效率88.9%和80%(P>0.05)。核素心功能检测结果示SV、EF、RCO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中西结合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治疗前后EF、ER、FR、PFR、RCO均有明显改善(P<0.05和P<0.01)。
赵氏治疗组36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对照组23例,仅用西药常规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生脉注射液可使心率减慢,收缩压升高,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增加,左室舒张期末压降低,心胸比率缩小(P<0.01),但舒张压影响不大(P>0.05),总有效率89%。
张氏[163]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衰134例,张氏[164]用生脉散加减治疗肺心病心衰均获良效。另有2篇通过观察心功能、血液动力学指标探讨了生脉液的作用机制[165,166]。
5.治疗病毒性心肌炎
张氏采用生脉注射液合用双黄连粉针剂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同时观察其对病人氧自由基(OFR)与免疫功能的影响[167]。
病例选择:60例急性VMC患者为内科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病程<6个月,PCR-COXB病毒阳性者入选。所有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3~53岁,平均32.98±9.50岁;心律失常分类:室早15例,房早8例,房早+室早3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4~53岁,平均33.8±9.45岁;心律失常分类:室早16例,房早8例,房早+室早2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两组病程、病情、性别、平均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P>0.05)。诊断标准:按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会拟定的标准草案。治疗方法与疗程:治疗组:生脉注射液60ml+5%GS250ml及双黄连粉针剂3000mg+5%GS250ml,静脉注射,gtt.qd。对照组:每日静脉滴注含镁极化液及能量合剂,并服用肌苷、辅酶Q10、复合维生素B及营养心肌的药物。两组凡有心律失常者,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4周。观察项目:治疗前后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时在治疗前后各抽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IPO、NK活性及IL-2含量。治疗后2个月复查PCR-COXB病毒。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疗效标准:以胸闷、心悸、气急、乏力、心前区痛等症状显着减轻为显着,减轻为有效,无变化为无效。心律失常疗效标准:治疗前后3d内定时测定脉搏10min,取每天2次的早搏平均数,以治疗后早搏减少≥85%为显效,减少50%~85%为有效,<50%为无效。
两组各4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均恢复正常。
PCR-COXB病毒2个月复查阴转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46.7%(13/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2-4-133 生脉合双黄连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2-4-134 生脉合双黄连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早搏控制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2-4-13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LPO、红细胞内SOD、NK活性及IL-2含量的比较(x±s)
治疗前后比较:*P<0.05,* *P<0.01,组间比较:△P<0.05,△△P<0.01
观察可见:治疗SOD、NK活性及IL-2含量明显下降,LPO含量明显升高,提示急性VMC患者心肌内血管炎症损伤了内皮细胞,产生OFR,消耗了抗氧自由基酶,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增加及患者免疫功能失调。治疗后两组都能明显地提高红细胞内SOD含量(P<0.01),降低血清LPO含量(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明显提高了血清NK活性及IL-2含量(P<0.01),而对照无显着改变(P>0.05),表明治疗组有显着的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赵氏[168]观察了病毒性心肌炎与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关系,并对生脉散防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病毒性心肌炎病例选自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2例。临床诊断按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标准,另外加作PCR-COXB和(或)柯萨奇B病毒中和抗体阳性者入选。所有病毒性心肌炎病例随机、单盲分成两组。生脉散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13~45岁,平均32.14±8.3岁;对照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17~45岁,平均32.9±8.4岁。两组平均年龄无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选择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排除了急、慢性全身性疾病尤其排除了心脏疾患及高血压高、脂血症。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0~46岁,平均32.8±8.16岁,平均年龄与病毒性心肌炎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方法:生脉散组每日口服生脉散颗粒剂,每次1包(每包含红参1g,麦冬3g,五味子1.5g),开水冲服,每日3次。对照组服用与生脉散同样包装、含等量重的安慰剂(每包含焦糖色与药用白糊精,按1:10比例制作),服法同前。两组均服4周为1个疗程,于服药前,服药2周及4周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各1次,心功能于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采用Dopple心功能检测仪测定反映心脏收缩功能3项指标:每搏输出量(SV),每分钟搏出量亦即简称为心输出量(CO),及心脏指数(CI)。两组患者均同样服用心肌营养药品,有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品,尽量避免应用对脂质过氧化有影响的药物。抗氧自由基酶及丙二醛的测定:空腹抽取患者及健康人静脉血2ml置于肝素抗凝管中,采用光照法测定红细胞内SOD活力,GSH-Px用Hafeman法测定,MDA采用八木法(TBA法)测定。
病毒性心肌炎组与健康人组血SOD、GSH-Px及MDA比较,见表12-4-136。显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中SOD和GSH-Px显着低于健康人组(P<0.01),MDA浓度显着高于健康人组(P<0.01)。
表12-4-136 病毒性心肌炎组与健康人组的SOD、GSH-Px及MDA含量比较(x±s)
健康人组比较:* *P<0.01
生脉散对血SOD、GSH-Px及MDA的影响:见表12-4-137。生脉散组第2周时血中SOD、GSH-Px含量与服药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MDA有明显下降(P<0.01)。第4周时血SOD与GSH-Px浓度有明显上升(P<0.01),MDA浓度明显下降(P<0.01)。而对照组于服药后第2周及第4周血中SOD、GSH-Px及MDA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
表12-4-137 生脉散对血SOD、GSH-Px及MDA含量的影响()
与本组药前比较:* *P<0.01
生脉散组及对照组服药前后心功能比较:见表12-4-138。显示生脉散组于服药后心脏收缩功能SV、CO和CI均有显着改善(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
表12-4-138 生脉散组及对照组服药前后心功能比较(x±s)
与本组服药前后比较:* *P<0.01
吕氏[169]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6例,并与西药治疗的34例作对比观察,疗效满意。两组共70例,均来源于门诊及住院病人。患儿除胸闷、气急、心悸、乏力等症状外,均有心电图异常。其中,治疗组36例中房性早搏12例,室性早搏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心动过缓2例,传导阻滞16例,ST-T波改变21例,心肌酶谱异常31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2.5月,平均6.2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半个月,平均42d。对照组34例中房性早搏10例,室性早搏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2例,传导阻滞14例,ST-T波改变21例,心肌酶谱异常30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最大12岁,最小2个月,平均6.4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半个月,平均41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用生脉散加味治疗。药物组成:人参、麦冬各10g,五味子6g,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丹参各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年龄>6岁分2次服,年龄<6岁日频服。1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用10%葡萄糖250ml+ATP20mg+维生素C100mg/kg+辅酶A50U+10%氯化钾5ml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所有病例,病程中出现心衰,则给予西地兰强心。年龄≤2岁按0.04mg/kg,年龄>2岁按0.03mg/kg计算饱和量,先用1/3~1/2量,余量分2次,每6h静注一次。合并心律失常(除心动过缓外)给予心律平5mg/kg/次,每日3次口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有效:症状消失,心电图仍有异常或心电图正常,活动后仍有乏力、心悸。无效:症状如前,心电图无变化。结果见表12-4-139。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着性差异。
表12-4-139 生脉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比较
张氏[170]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2例(治疗组),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8例作对照(对照组),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病例,临床表现符合1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定的标准,均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心前区隐痛、乏力、头晕等。治疗42例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52岁,平均2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2.5个月;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腹泻等病毒感染史37例;伴发热23例;体检心脏扩大19例,舒张期奔马律9例,心包摩擦音2例;心电图ST-T改变38例,室性早搏14例,房性早搏8例,交界性早搏5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窦房传导阻滞4例,束支传导阻滞3例。心肌酶谱检查SAST、CPK、LDH等1项以上异常者21例。对照组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46岁,平均2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个月,平均3个月;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腹泻等病毒感染史24例;伴发热12例,体检心脏扩大13例,舒张期奔马律5例,心包摩擦音1例。心电图STT改变22例,室性早搏10例,房性早搏3例,交界性早搏3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房性传阻滞3例,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肌酶谱检查SAST,CPK,LDH等1项以上异常者14例。以上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内服生脉散加味,药用:红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黄芪15g,丹参15g,苦参12g,甘草4g。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各10g;气虚卫表不固加大黄芪用量至30g;阴虚甚去红参用太子参30g;胸闷胸痛、瘀血明显丹参用至3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4周。对照组每天用病毒唑0.6g加入生理盐水内分2次静脉滴注,连用2周;隔天肌注干扰素100万U,连用4周。辅助治疗: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辅以能量合剂静脉滴注和必要的对症治疗。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疗结果见表12-4-140。
表12-4-140 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比较(例,%)
经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两组分别为90.48%与85.71%,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
赵氏[171]运用生脉散合养心汤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6例,其中门诊34例,病房22例;男性19例,女性37例,年龄14~48岁,平均28.6岁;病程最短14d,最长5年,平均2.7年,胸闷气短50例,倦怠乏力48例,心悸43例,胸痛13例。心电图改变:频发室性早搏24例,房性早搏3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窦房结功能不全3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ST-T改变13例。生脉散合养心汤加减: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5g,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5g,炙甘草15g,柏子仁20g,酸枣仁20g,远志20g。每日1剂水煎服。15剂为1疗程。加减法:有外感症者加双花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阴虚甚者加天冬15g,沙参10g;胸痛甚者加元胡25g,三七粉(冲)10g;频发早搏者加苦参30g,黄连10g;心动过速者加生龙牡各25g;心动过缓及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加附子10g,麻黄10g,细辛5g,同时静滴生脉注射液5~10ml,每日1次,口服心宝3粒,每日3次。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显着改善,心电图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心电图无变化或加重。心电图疗效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结果:治愈21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其中胸闷气短50例,治疗后痊愈36例,改善11例,无效3例;倦怠乏力48例,治疗后痊愈36例,改善12例;心悸43例,治疗后痊愈22例,改善8例,无效3例;胸痛13例,治疗后痊愈8例,无效5例。心电图疗效:24例频发室性早搏者痊愈7例,改善11例,无效6例;3例房性早搏者痊愈2例,改善1例。8例心动过速者治愈3例,改善3例,无效2例;3例窦房结功能不全者全部治愈;5例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有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治愈,2例改善,2例无效;13例ST-T改变者治愈5例,改善6例,无效2例。
有报道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3例,生脉散加味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15d为1个疗程,治疗1~2疗程,胸闷、眩晕、心悸、口干等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在90%以上,心电图有显着改善并且左心室功能比用药前亦有明显地改善[172]。应用生脉散加味治疗心肌病16例,本方加味水煎剂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维持治疗2~113d,治愈2例,有效13例,总有效例数15,总有效率93.8%[173]。
檀氏[174]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良好疗效。设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用生脉注射液80ml加入5%GS300ml中静滴,对照组26例用APT40mg,CoA100U加入5%GS300ml中静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为75%,P<0.05。廖氏[175]用生脉散辨证加减治疗儿童心肌炎全部治愈。平均病程28.4d,临床症状消失9d,心电图转阴12.7d。另有多篇生脉散、生脉饮、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报道[176~182]。
6.治疗低血压
赵氏[183]采用生脉注射液防治血透并发低血压,临床观察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9例共200人次,均为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49例患者中,急性肾衰4例,系毒蛇咬伤所致,慢性肾衰4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引起者40例,糖尿病肾病者2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者3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21岁;女21例,男28例;血透时间长者5a,最短者为首次。诊断标准(参照轻度休克的血压诊断标准):凡血液透析中出现收缩压低于12kPa,或在原收缩压基础上降低4kPa以上者。分组与给药方法:全部观察病例200人次,按随机方法,分治疗组、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预防低血压:治疗组(60人次)方法:5%葡萄糖溶液200ml,加生脉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40~50滴/min,透析开始时滴入。对照组(40人次)方法:空白对照,不给任何药物。纠正低血压:治疗组(60人次)方法:5%葡萄糖溶液200ml,加生脉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90~100滴/min。对照组(40人次)方法:0.9%氯化钠溶液240ml静脉滴注,90~100滴/min。
观察项目:血压:预防低血压组:测血压每0.5h1次,至透析结束。纠正低血压组:共测血压4次,即血压下降时,用药后5min、10min、20min。血肌酐、尿素氮及血钾、钠、氯、钙:全部200人次,血透前、血透后各检测1次。心电图:按随机方法,在预防低血压的治疗组、对照组中各抽取10人次,共20人次;纠正低血压的治疗组、对照组中各抽取10人次,共20人次。总共为40人次,在血透前、血透后各检测1次。一般情况:主要观察患者低血压发生时的有关症状及用药后的改善情况。
疗效标准:显效:用药后10min内血压回升,收缩压>12kPa,并稳定,或收缩压偏低,下降>4kPa,血压回升超过4kPa者。有效:用药后20min内血压回升,收缩压>12kPa,并稳定,或血压回升超过4kPa。无效:用药后20min内血压不能回升,或继续下降而改用白蛋白,或其他升压药物者。
疗效观测:预防低血压:在预防低血压观察的100人次中,治疗组60人次,发生低血压5人次,低血压发生率为8.33%;对照组40人次,发生低血压9人次,低血压发生率为22.5%,2组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纠正低血压:治疗组60人次,对照组40人次,结果治疗组显效23人次,有效28人次,无效9人次,总有效率85%;对照组显效9人次,有效13人次,无效18人次,总有效率55%。2组比较,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极显着意义。
血肌酐、尿素氮:从血透前后血肌酐、尿素氮的检测情况看,治疗组、对照组比较,2组间在血透前、血透后统计显示,P>0.05,差异无显着性意义,说明生脉注射液不会影响血透清除血肌酐、尿素氮等小分子物质的能力,对血透后电解质的平衡也无影响。见表12-4-141,表12-4-142。
表12-4-141 应用生脉注射液对血透前后肾功能变化的影响()
表12-4-142 应用生脉注射液对血透前后血清电解质变化的影响(mmol/L,)
心电图:临床研究共随机抽取40人次,在血透前后各做心电图1次,结果除血钾升高者在血透后心电图T变化可恢复外,其余心电图改变血透前后不明显,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意义,P>0.05。
一般情况:血透病人发生低血压时,一般来势急骤,多在血透2~3h后发生,少数发生于血透后1h左右,低血压的发生以女性为多,凡尿毒症毒素显着升高(1200mmol/L)、贫血明显(Hb50g/L以下),或基础血压偏低者,尤易出现低血压。一般在发生低血时,患者有头昏、胸闷不适、心慌、虚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若血压下降急、幅度大,收缩压低于5kPa时,往往会出现意识丧失。
治疗组给药后,患者可在数分钟内血压稳定不再下降,同时自觉症状明显缓解,随着药物滴入,血压逐渐回升。对照组血压回升情况不如治疗组快,而且自觉症状缓解不如治疗组明显。在对照组无效病例中,部分加用0.9%氯化钠溶液至500ml后血压才见回升。可见以0.9%氯化钠扩容治疗血透并发低血压存在入液量多的弊端。
王氏[184]应用本方加味治疗低血压112例,浓煎剂600ml,分3次空腹服,10d为1个疗程,不超过3个疗程,治愈(血压上升至16/10kPa)78例,显效(血压上升至15.2/9.33kPa)23例,有效(血压上升至12.5/8.0kPa)8例,总有效率为97.32%。宋氏[185]应用本方加味(加黄芪、肉桂)治疗原发性低血压15例,每日3次,每次6g,连服4周为一疗程。收缩压平均升高14mmHg(1.87kPa);舒张压平均升高6.7mmHg(0.89kPa),均值达61mmHg(8.13kPa)。邹氏[186]应用本方治疗高原低血压30例,水煎液300~400ml,分3次空腹服,每周服药6剂,停服1d,2周为1个疗程,其中治愈22例(73.33%),好转6例(20%),无效2例(6.6%);收缩压平均升高28.8mmHg(3.8kPa),舒张压平均升高14.4mmHg(1.92kPa)。
此外,在调节血压方面,丛月珠等认为生脉散可使低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使病理变化向着有利方面发展[99]。张氏[187]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也有效。
7.治疗肺心病
哈氏[188]用生脉饮治疗的40例肺心病并发高粘血症患者,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20例作对照组。肺心病的诊断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肺心病并发高粘血症的诊断符合全血比粘度>5.15、红细胞压积>52%、纤维蛋白原>303mg/dl等肺心病并发高粘血症判断指标。治疗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56岁,平均年龄66岁;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58岁,平均年龄62.5岁。两组病人均符合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Ⅱ级标准。治疗组:用生脉饮加减:人参6g,麦冬9g,五味子9g,桂枝15g,赤芍9g,生白术15g,瓜蒌18g,茯苓18g,薤白12g,远志9g,苏木9g,咳喘重加鱼腥草30g,百部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d为1疗程。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ml静点,每日1次,15d为1疗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抗生素、吸氧、改善通气)基础上进行,治疗期间不同时应用其他有抗粘作用的药物。
观察方法:两组治疗前后用可调恒温压毛细管粘度计测全血粘度,用双缩脲法测定纤维蛋白原。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动脉血气测定。
疗效判断:显效:心肺功能不全改善1级,6项血流变指标中有5项明显改善;有效:心肺功能不全症状、体征好转,血流变指标有4项明显改善;无效:心肺功能不全及血流变指标均无改善。
综合疗效:治疗组和观察组分别为:显效8例(20%)、0例;有效28例(70%)、10例(50%);无效4例(10%)、10例(50%);总有效率90%、50%,二组比较P>0.01。
二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对比如表12-4-143。
表12-4-143 生脉饮加减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对比(x±s)
由表12-4-143可见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粘度、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红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仅有红细胞数有显着性差异(P>0.01)。
对肺心病常规使用消炎、解痉、祛痰等方法治疗外,均给予生脉饮口服,每日3次,每次20ml,每年10月底至次年3月底为治疗期,气喘、咳嗽、咳痰、心悸症状可明显改善,感冒次数及肺心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89]。
陈氏[190]观察了生脉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期血粘度的影响,吴群[191]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肺血流及左心功能进行分析,认为生脉注射液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许氏[192]观察了生脉注射液对肺心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61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并分为两组进行治疗。生脉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6岁,平均60.1岁,原发病慢性支气管炎20例,支气管哮喘4例;对照组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最大91岁,最小33岁,平均61.4岁,原发病慢性支气管炎30例,支气管哮喘7例。两组患者除用清肺化痰等治疗外,还采用了西药抗感染、改善通气功能、给氧、利尿、强心、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生脉组加用了生脉注射液20ml+5%GS100ml,每天静滴1次,连续20d。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分别抽取静脉血3ml,分离出血清进行CIC、IgG、IgA、IgM及C3含量的测定。CIC测定采用4%聚乙二醇沉淀比浊法。IgG、IgA、IgM及C3测定均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
疗效判断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情分级和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病情分级和疗效评定。生脉组24例,其中重型16例(66.7%),中型8例(33.3%)。重型中8例显效,8例好转;中型8例均为显效。总显效率为66.7%,好转率为33.3%。对照组37例,其中重型23例(60.2%),中型14例(39.8%)。重型中12例显效,8例好转,无效死亡3例;中型14例均为显效,总显效率为70.3%,好转率为21.6%,无效为8.1%。
治疗前后CIC的含量:从表12-4-144可知,生脉组治前CIC检出阳性率为95.8%,治疗后的阳性率仍为95.8%;对照组治疗前CIC检出阳率为86.1%,治疗后阳性率为80.6%,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前后血清IgG、IgA、IgM及C3的含量:见表12-4-144。
表12-4-144 正常人组与肺心病组治疗前后血清CIC、IgG、IgA、IgM及C3含量比较()
()内数字为例数,与正常人组比△P<0.05,△△P<0.01
从表12-4-144看出,生脉组治前血清IgG含量均值为17.36mg/ml,较正常人组12.66mg/ml有极显着的升高(P<0.01),治后均值为18.66mg/ml,与治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治前血清IgG含量均值为17.41mg/ml仍显着高于正常人组,治后均值为16.77mg/ml与治前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IgA生脉组治前均值为2.71mg/ml,与正常人组2.02mg/ml比较有明显增加(P<0.05),治后均值为2.91mg/ml,与治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IgM生脉组与对照组治前均值分别为2.16mg/ml及2.06mg/ml,较正常人组1.10mg/ml均有极显着的增高(P<0.01),治疗前后比较亦无明显改变(P>0.05)。C3血清含量两组治疗前后均值与正常人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8.预防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
8.1 不同海拔健康人心肺功能的比较[193]
表12-4-145海拔4475m高原健康人较2500m亚高原健康人HR加快,LVETI缩短,PEP/LVET比值增大(P<0.05或P<0.01),而QS2I、PEPI两值无显着性差异;肺功能除FEV1%、FEV25%外、FVC、FEV1.0、MMF、PEFR、FEF75%、FEF50%等值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
表12-4-145 不同海拔健康人心、肺功能的比较()
*肺功能除FEF75%为实测值外,其余均为实测值/预测值(%),下同。
8.2 各组心、肺功能上山前后的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
表12-4-146各组上山前心、肺功能各项检测值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对照组由海拔2500m进入海拔4475m高原后,其LVETI缩短,PEPI延长,PEP/LVET比值增大,均有统计学差异;肺功能除FEV1%、PEFR外,其余各值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生脉饮组上山前后心、肺功能各项检测值的自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而丹参川芎合剂组除能抑制PEPI延长和FEF50%、FEF25%升高的趋势外,其它参数也象对照组一样出现异常改变,上山后生脉饮组与对照组比LVETI较长,PEPI较短,PEP/LVET较小,以及FVC、FEV1.0、FEF25%较低(P<0.05或P<0.01),丹参川芎合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各值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表12-4-146 各组心、肺功能上山前后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P<0.05,* *P<0.01;同相比:△P<0.05,△△P<0.01
8.3 不同海拔健康人血浆ANP含量的比较
亚高原组20例健康人血浆ANP含量为688.50±180.45(m±s,pg/ml),高原组14例为405.00±189.16。可见,高原地区健康人群较亚高原健康人群血浆ANP水平明显为低(P<0.01)。
8.4 不同海拔梯度血浆ANP含量的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
从表12-4-147中可见,在海拔2500m,两实验组血浆A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实验对象的条件基本相同,符合实验要求,上山后,对照组较服药组血浆ANP水平明显为低(P<0.01)。上山前后自身比较,服药组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却显着地降低(P<0.05)。表明补气中药生脉饮对人体进入高原而引起的血浆ANP含量下降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193]。
表12-4-147 不同海拔梯度血浆ANP含量的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pg/ml,)
9.治疗脑梗死、中风等脑病
陈氏[194]等应用脉络宁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对30例经CT检查证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二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住院病人均在发病3d内入院,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平均59岁,对照组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7~79岁,平均5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伴发病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病情分级,根据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研究组评分标准,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治疗组:轻、中、重型分别为12例、13例、5例;对照组:轻、中、重型分别为11例、15例、4例。治疗组用脉络宁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生脉注射液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胞二磷胆碱0.5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滴,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作常规脱水降颅压、抗感染等治疗。分为痊愈、显着进步、进步、无效(包括无变化、恶化及死亡)。治疗组30例中痊愈11例,显着进步13例,进步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中痊愈4例,显着进步10例,进步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
张氏等[195]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96例获得满意效果。设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生脉注射液静滴,对照组用维脑路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基本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患者血液粘度、血脂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及体外血栓长度及重量均有明显改善。邱氏等[196]采用生脉饮治疗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生脉散治疗组36例,西药对照组28例。治疗组用生脉饮,煎水代茶,每日服1剂。对照组用左旋苯丙胺5~10mg,早晨中午分服。两组均2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8例,显效12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显效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6%。两组显效以上评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间治疗前各项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各项评分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表明生脉饮对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确有疗效。
另有治疗中风病报道多篇[197~201]。
10.治疗休克
应用生脉、四逆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20例,生脉(或四逆)注射液4ml静脉(或肌肉)注射,每1~2h1次,或生脉(或四逆)注射液30ml,加10%葡萄糖500ml静脉点滴,其中3例单用西药治疗,死亡1例;17例用生脉或四逆注射液治疗,死亡1例;血压一般维持在90~110/60~90mmHg(12~14.66/8~12kPa);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增加心脏排血量;改善微循环,消除四肢厥冷、皮肤苍白或青紫症状[202]。应用生脉散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休克50例,生脉散注射液2~4ml,肌内或静脉注射,每2~4h1次;或30~50ml加10%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血压平均上升20~30mmHg(2.67~4kPa);尚有强心作用,并且能增加心肌糖原和核糖核酸含量,改善缺血心肌的合成代谢[203]。
张氏等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24例,首剂10~2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静脉推注,以后改为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一般日总量为40~100ml,能明显改善或消除冷汗、肢厥、紫绀、呼吸>20次/min、心率>100次/min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中15例血压在120min内恢复正常,17例获得稳压效果,7例获得升压效果[204]。应用本药治疗出血休克4例,静脉或肌肉注射2~4ml,每1~2h1次;或30~50ml加10%葡萄糖250~500ml静滴,有很好的疗效[204]。
徐氏应用本方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患者122例,在采用纠酸、扩容、抗凝、解聚、免疫抑制剂、激素、过氧化氢和能量合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汤,每日1~2剂,不能口服者则鼻饲,直至血压稳定,其中对照组血压反复率占71.4%,而治疗组只占16.4%;治疗组少尿,尿闭的发生率为56.42%,对照组为81.23%,治疗组血尿素氮、肌酐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8.73d,对照组为16.05d;治疗组122例中,死亡数为2人,病死率:1.64%,对照组42例中,死亡7人,病死率:16.66%,而且治疗组出现肺水肿、心衰、大出血、尿毒症等危象亦少[205]。房定亚认为休克早期无论什么原因,只要证属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即可获效。其中,以改善冷汗淋漓、四肢厥逆、血压降低等症状和体征效果尤着[206]。
吴氏等[207]认为生脉注射液用于轻、中度休克疗效确切,对于重度休克一般先用西药升压,然后再以生脉液维持血压较好,每日剂量以10~100ml疗效明显。赵氏、李氏观察认为生脉注射液治疗早期感染性休克效好[208,209]。
11.治疗哮喘、肺炎
林氏[210]运用生脉饮合华盖散治疗气阴不足兼邪实的急性发作患儿11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患儿年龄最大9岁,最小4岁,男性7例,女性4例。就诊时发作时间最短7d,最长2个月。均经抗生素、氨茶碱、扑尔敏等治疗疗效欠佳。主要临床表现均有咳嗽,气喘,肺部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三凹症,鼻煽,面色少华,盗汗,舌质红,少苔或苔薄白或薄黄,脉数等气阴不足兼邪实型的临床表明。方药:党参6~15g,麦冬6~9g,五味子6~9g,炙麻黄4.5~9g,炙桑白皮9~12g,紫苏子6~12g,杏仁6~12g,茯苓12~30g,陈皮6~12g,炙甘草6~9g。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1剂2煎,2煎混合分3、4次服完。以7d为1疗程。全部病例均在1疗程内缓解,最快者1d,最慢者7d。缓解表现为咳嗽、气喘、鼻煽、三凹症消失,呼吸平稳,两肺哮鸣音消失,其他症状好转。
有报道生脉散加味治疗小儿重症肺炎200例,诊断标准按卫生部制定的小儿肺炎防治方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心、呼、脑衰的诊断标准均以1988年南京全国小儿急救感染学术会提出的小儿MFOF诊断标准为准。血瘀证诊断均符合1987(成都)全国小儿血瘀证与脾虚证学术研讨会拟定的小儿血瘀证诊断标准。治疗组方药:人参3g,麦冬6g,五味子2g,丹参6g,桃仁6g,红花6g,每日1剂,水煎液30ml频服,3d为1疗程。对照组50例按肺炎常规治疗(抗炎、强心、吸氧、利尿)10d为1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汤药,连服3d。结果: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常规正常、胸透正常)186例,好转(临床主要症状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3例,死亡11例;对照组治愈36例,好转6例,死亡8例,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喘憋缓解率、体征消失率、心衰纠正率也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
生脉注射液可以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212]。陈氏等用生脉注射液辅助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55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的35例对照。结果:生脉注射液治疗组对小儿肺炎引起的咳喘、憋闷等症的平均改善时间较对照组为快,其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对小儿肺炎所致的心力衰竭也有一定疗效。其结果表明生脉散能提高肺炎过程中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值有显着差异(P<0.01)。
刘氏等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肺炎效果良好。
12.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12.1 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下丘脑危象[213]
某患者,男,20岁,6个月前因惊吓后精神失常住院。入院检查:患者意识清,失眠,语无伦次,冲动毁物,情感不协调,行为倒错,食脏物,喝脏水,无内省力,躯体和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确诊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给氯丙嗪(150~400mg/d)和氟哌啶醇(6~20mg/d)治疗。7d后患者出现震颤,多汗、流涎、肌紧张,发热(38℃)。查脑电图、心电图、血常规未见异常。给予抗胆碱药治疗,并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对症处理。2d后出现高热(40℃),大汗,肌肉强劲,运动不能,吞咽困难,言语不清,血压19/13kPa,心率150次/min,呼吸气粗,意识不清,专家会诊,确诊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下丘脑危象。处理:停止上述一切治疗,给予溴隐亭、抗炎、抗感染、退热、补液等综合治疗2d症状无改善,并继续加剧。请中医诊治。查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呼吸急促,体温41℃,大汗淋漓,四肢欠温,舌深红而颤,舌苔老黄干焦,脉弦细数。证属热盛动风,气阴两伤,阴阳欲绝之危候,随即在上述治疗同时,急投石膏50g,白参30g,麦冬30g,五味子15g,知母15g,地龙15g,水煎取汁300ml,分2次鼻饲。次日体温降至38℃,汗出减少,意识渐清,血压正常,肌肉强劲有所缓解,再予红参30g,生石膏25g,知母10g,麦冬30g,五味子15g,地龙30g,每日1剂,2剂后体温37.4℃,汗出止,肌张力略高,震颤,呼吸平稳。又予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地龙15g,白芍10g,炙甘草10g,3剂后诸症均除。
12.2 治疗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反应[214]
郭氏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胃复安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患者10例,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17~26岁,所有病例近期发病前均有服用胃复安病史,排除由中风、震颤麻痹及其它药物所引发。临床常见站立不稳,手足痉挛扭转,斜颈耸肩,口角斜,两眼上吊,伸舌挤眉等症状。停用胃复安,滴注生脉注射液,生脉注射液100ml+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滴,每日1次。7例在24h内痊愈,3例至48h痊愈。
13.癌症化疗的辅助治疗作用
高氏[215]治疗单发性及转移性肝癌1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2例,治疗组采用肝癌栓塞化疗后即用白介素-220万U肌注,5%GS250ml+生脉注射液40ml静滴。B组仅作栓塞化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为84.7%明显高于对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66.7%、35.4%,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而对照组分别为47.2%、31.9%、13.8%,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两组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T细胞亚群(CD3、CD4、CD8)数值,在治疗后治疗组明显提高,对照组下降,两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
14.治疗儿科疾病
14.1 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215]
谭氏共收治新生儿窒息合并心肌损害73例,其中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取得了较好效果。诊断标准:有重度窒息史,Apgar评分1min≤3分、5min≤5分。有心肌损害的临床表现及体征:面色苍白或青紫,心音低钝,心动过速(>200次/min)或过缓(<100次/min),肝肿大。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多导联ST-T波改变,早搏,异常Q波,Q-T间期延长。心肌特异性同工酶(CPK-MB)≥20U/L。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两组。观察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平均胎龄38.32±2.48周,体重3002.26±29.66g,日龄1.68±0.37d。对照组35例,与观察组新生儿性别、胎龄、体重、日龄和病情分度均相近,具可比性。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包括氧疗、限制液体输入量、维护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及给予能量合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生脉注射液4~6ml于10%葡萄糖20~3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5~7d。两组患儿均于出生后24~72h做心电图,72h内采血查心肌酶。临床症状消失天数:观察组为6.46±1.65d,而对照组为8.61±1.76d,两组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T波改变恢复天数:两组分别为5.82±1.57d及7.86±1.62d,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
14.2 治疗新生儿硬肿症
以生脉注射液治此症50例,西药对照组50例。治疗组除常规保温、纠正酸中毒、给能量药物、抗感染外,每日用本品2~3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30~30ml中静滴,每日1~2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74%,对照组有效率52%,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别,P<0.05。患儿硬肿开始减轻及完全消退日期,两组比较,亦以治疗组为优。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差异,P<0.05。另有报道,以本方合四逆汤加当归、川芎、丹参、黄芪,煎汤频滴口中,治疗本病2例。经2~7剂,均获治愈。
15.治疗不孕[218]
庞氏等运用生脉散治疗无排卵性不孕取得满意疗效,本组病例全部为门诊病例,20~30岁者60例,31~36岁者18例,结婚2~3年者46例,4~6年者32例,全部为原发不孕,其配偶精液镜检64例正常,14例异常者经治疗痊愈。诊断依据:所有患者均经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呈单项型)证实为不排卵。生脉散:人参6~15g,麦冬10~30g,五味子3~6g。水煎服,从月经第6d开始,每日1剂,连服6~12剂。主要加减:肾阳虚者加紫石英、巴戟天;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药;肝郁者加香附;血淤者加坤草、元胡。治疗时间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6个月,结果受孕21例,虽未受孕但经基础体温测定证实已排卵(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以体温上升至少12d后下降,来月经为标准)者17例,仍不排卵者40例,其妊娠率为26.9%,排卵有效率为48.7%。
16.其他
生脉散类制剂对多种心脑血管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外,对疲劳综合征、慢性支气管炎及产后贫血[219]、口腔溃疡、夏[220]、重症肺结核[221]、气阴两虚型感冒[222]、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症[223]、皮下出血[224]、产后气虚型尿潴留[225]、烧伤[226~227]、带状疱疹[228]、β受体兴奋症[229]、神经官能症[230]也有一定的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尚有以生脉注射液为主抢救氨苄青霉素过敏所致的急性肺水肿[231]和倍他乐克中毒[232]的报道。
高氏等报道,曾在产妇滞产用催产素无效的情况下,给予口服生脉饮,15min后顺产[233]。刘氏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术后厌食、呕吐、血尿以及术后腹痛属气阴两虚的患者均获良效[234]。丘和明等用生脉散加味治疗7例气阴两虚所致的败血症亦有较好效果[235]。赵氏等报道,用生脉散加味治疗16例心源性哮喘患者,结果: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236]。另外,本方还有对化疗的减毒作用[237]和治疗小儿窒息脑损伤[238~241]等作用。
【不良反应】
郝氏等[242]报道生脉注射液引起皮肤过敏2例。患者,男性,60岁。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广泛前壁心梗,室壁瘤形成,糖尿病,高血脂症。1996年2月6日入院治疗。口服消心痛片10mg,tid,心痛定片10mg,tid,倍他乐克5mg,bid,静滴东菱克栓酶10U+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生脉注射液60ml+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在静滴生脉注射液时,滴入不到一半药液,患者手、面部出现片状略突起红斑,立即停止静滴,未做任何处理,红斑自行消褪。第2d静滴生脉注射液,患者相同部位又出现红斑。两次静滴生脉注射液均出现药疹,说明确系生脉注射液所致。
患者,女性,36岁,诊断为中枢性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治疗。先静滴注5%葡萄糖500ml+维生素C2.0g+维生素B6200mg+ATP40mg+CoA100U,东菱克栓酶10U+0.9%氯化钠液100ml,口服西比灵胶囊,博洛克胶囊,阿司匹林片,维生素E胶囊,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后用生脉注射液100ml+0.9%氯化钠250ml,qd。第10d,患者全身皮肤出现粟粒大小红斑,高出皮肤,伴痒。请皮肤科会诊,确定为药疹,考虑为生脉注射液引发。
王氏等[243]报道,静滴生脉针致过敏反应。穆××,女,48岁,汉族,工人。1998年3月因头晕、头痛20年,心慌、胸闷阵作1年,加重2日为主诉,以“眩晕、心悸”为诊断入院。即往有20年高血压病病史,心脏彩超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电图示:T波改变。确定诊断为眩晕、心悸。治疗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生脉注射液60ml,静脉点滴以益气养阴,1日1次,每分钟滴数为40。用药20min后,患者自感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汗出,口唇麻木、心慌,继之面色青紫,呼吸困难,有濒死感。查:脉搏12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正常,意识尚清,语言间断,不连续,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立即停止静滴,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5mg,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肌肉注射,同时吸氧。30min后,上症明显缓解,脉搏104次/min,呼吸20次/min,仍少量汗出,口干、乏力,余无明显不适。另有多篇报道生脉注射液致过敏反应。
又有生脉注射液引起低血压[249]、严重腹胀[250]、窦性停搏[251]、剧烈腰痛[252]等报道
【参考文献】:
1 段富津,李飞,尚炽昌.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20
2 严永靖,吴建新,钱健雄.生脉散的历代文献考查.中国中药杂志,1989;14(5):3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36
4 吕武清,龙新华.中成药中的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2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七册),1995:47
6 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53
7 江奇玶,陈启荣.生脉饮检验方法的探讨.现代应用药学,1989;6(6):1
8 严永清.生脉散口服液的综合研究.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61
9 陈翠萍,姜心如.生脉散口服液中人参皂苷的薄层扫描.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9;20(6):376
10 朱永新,严克东,涂国士.复方制剂生脉散的化学分析研究Ⅲ:人参皂苷的薄层研究及含量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9;9(1):5
11 刘文英,周炜,吴荻,等.生脉饮中五味子醇甲的薄层分离技术与扫描定量法,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24(2):78
12 朱永新.生脉散制剂的化学研究Ⅱ:生脉散制剂中麦冬高异黄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8;8(6):343
13 石雪萍,蒋婉娟,刘柏年.HPIC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中成药,2000;22(8):580
14 张梅,陈海红,张艺,等.正交函数分光光度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含量.中国药学杂志,1999;34(2):98
15 杨华元,蒋学华,唐岩松.薄层扫描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华西药学杂志,1989;4(4):206
16 闻琍毓,于洋,李炳根,等.HPLC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中草药,1998;29(4):232
17 陈志清,徐柏颐.HPIC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e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0;24(1):36
18 吴健敏,张启明,严克东.HPIC测定生脉粉针中五味子有效成分五味子醇甲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1993;13(5):328
19 傅卫国,陈翠萍,刘文英.薄层色谱比色法测定生脉散颗粒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5):313
20 朱永新.生脉散复方制剂的化学研究Ⅰ:生脉散中北五味子有效成分的薄层光密度法测定.药物分析杂志,1988;(2):71
21 徐宇,孙克春,程地英.TLCS法测定生脉散颗粒剂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华西药学杂志,1995;10(3):177
22 胡奇芬,夏晓君,孙红月.吸附树脂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总皂苷.中草药,1988;19(7):8
23 李章万,徐秀荣,冯春琼.高效液相色谱衍生化法测定红参及生脉注射液中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的含量.华西药学杂志,1999;14(4):271
24 王秀兰,马鹏,徐顺民,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脉注射液中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华西药学杂志,1996;11(1):19
25 叶崇义,杨钻芷.生脉饮口服液中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气相色谱测定法.中国中药杂志,1989;14(9):27
26 赵广显,辛晓林.生脉注射液与4种输液溶液配伍的稳定性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3
27 扈春萍,陈百波.生脉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1999;7(4):57
28 孙红月,苏彦珍,胡奇芬.低温离心法制备生脉口服液的工艺优选.中国中药杂志,1999;24(3):156
29 王九皋,朱桂芳.应用连续提取器生产生脉饮口服液.中国药学杂志,1994;29(7):408
30 苏彦珍,孙红月,胡奇芬.不同工艺路线制备生脉口服液的比较.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93
31 秦济众,荣烨之.生脉液的制法和动物实验的效果.中国药学杂志,1991;26(1):26
32 吴运祥,高群.生脉饮产生沉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之探讨.中成药研究,1986;(9):4
33 李建修,杨兴礼.生脉饮工艺改进及稳定性考察.中成药,1988;(8):2
34 刘洪谦,屈凌波,贾金付.生脉饮口服液超滤技术研究.中草药,1996;27(4):209
35 常津,任晓文,魏民,等.天然絮凝剂对生脉饮提取液的精制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8;13(2):22
36 常津,任晓文,魏民,等.天然絮凝剂对生脉饮提取液的精制研究(Ⅱ).中国医药学报,1998;13(3):26
37 晏玉英,陆一霞,杨爱民.生脉颗粒剂的处方、工艺研究.中成药,1994;16(4):9
38 邵云生.影响生脉饮口服液澄明度的因素.黑龙江中医药,1999;(1):51
39 张明辉.生脉液生产工艺的改进.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07
40 王文忠,郑平.生脉冲剂制备工艺的研究.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1999;1(2):120
41 姜计划.生脉饮类口服液调pH处理中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中药杂志,1991;16(4):226
42 丛月珠.生脉散注射液研究.中成药研究,1980;(2):41
43 胡奇芬,苏彦珍,孙红月.不同工艺对中药注射液总多糖含量的影响.中成药,1990;12(11):6
44 顾维彰.三种方法制备生脉注射液的比较.中草药,1983;(8):13
45 陈秋霞.生脉注射液的制备.广州医药,1993;(4):45
46 张作华,刘相如.生脉液与四逆汤对心肌基本生理特性影响的对比研究(摘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3):189
47 周敏,常福久,陈晓光,等.生脉散加味对离体大鼠心肌缺鼠、缺氧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3):19
48 章毅,王志平,郝一彬,等.生脉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中医药研究,1999;15(3):42
49 黄宁,陈瑗,周玖.生脉散对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3;(1):43
50 吕宝经,荣烨之,朱向阳,等.生脉散颗粒剂对冠心病抗自由基和心肌缺血的作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9;19(4):319
51 韩永勤,刘桂兰.生脉注射液对家兔心肌收缩性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7;13(6):619
52 张尊仪,杨正菀.生脉注射液对麻醉动物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1986;(2):86
53 燕纯伯,罗德诚,黄承孝.生脉液对心肌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一用收缩时间间期和超声心动图评价.四川医学院学报,1983;14(4):377
54 李锐松.生脉液对急性心肌梗死犬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医杂志,1983;24(1):72
55 张均华.生脉散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血流动力学分型的效应.中华内科杂志,1985;(11):651
56 陈耀青,陈可冀,涂秀华,等.冠心病气虚、气阴两虚证的心功能特点及生脉注射液的效应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523
57 冯来华,张早华,曹正逵,等.生脉饮、丹参川芎合剂预防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心、肺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9(11):650
58 何友作,李树勋,李秀华,等.生脉液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急性血流动力学作用的超声心动图研究.四川中医,1993;(5):11
59 李慕琴.抗心梗合剂、复方生脉针增强机体缺氧耐力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中药通报,1983;8(2):37
60 姚睦,荣烨之,温文彪,等.心肌细胞再给氧损伤机制及生脉散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1988;68(6):313
61 张多能,倪家熙,张丽蓉,等.生脉液对心肌梗死疗效的实验研究.四川医学院学报,1984;15(2):131
62 季亚民.生脉散对实验性心肌硬塞修复作用的影响(摘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6):346
63 李连达.生脉液对丝裂霉素C心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中国药理通讯,1984;1(3、4):162
64 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医用生物化学(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515
65 秦腊梅.生脉液对大鼠心肌粘膜ATP酶活性影响的进步观察.中国急救医学,1983;(2):6
66 楚延.生脉注射液对内源性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3;(1):25
67 邓文龙,郑振源,刘家玉,等.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3(1):22
68 楚延,潘定彬,杨幼琪.生脉注射液的抗炎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药学通报,1984;19(7):23
69 凌昌全,李敏,谭金兴,等.中药对糖皮质激素受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5):302
70 叶松柏,等.生脉注射液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CR)含量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4(2):28
71 鲁开化,钟德才,陈壁,等.生脉注射液、桃红四物注射液对犬烧伤休克的防治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3(3):4
72 宋荣顺.生脉散对大分子右旋糖酐所致微循环障碍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84;(12):36
73 张文选,孟澍江.加味犀角地黄合生脉注射液对家兔温病邪入血分之热瘀气脱证模型的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中国医药学报,1990;5(6):26
74 许青媛,王惠成,刘旺轩.生脉注射液对家兔体外血栓形成及凝血系统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7):428
75 王健,盛净,许左隽,等.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抗凝血酶Ⅲ、血栓素B2及6-酮-前列腺素F1a的影响.中国中西结合杂志,1999;9(4):256
76 何裕,李维,李秉治.生脉饮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医药信息,1999;16(1):57
77 李敏,赵法及,郭俊生,等.生脉散对热损伤大鼠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0:874
78 伍参荣,赵武能,刘宏波,等.生脉散加黄芪对小鼠创伤应激的细胞免疫调节作用.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4):48
79 金宗濂,文镜.复方生脉饮的配方及其对运动疲劳和耐力的影响.中草药,1990;21(8):19
80 关宿东,葛敏,韩永勤,等.生脉散对家兔膈肌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2):732
81 蔡青,荣烨之,黄国芳,等.生脉注射液对损伤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86
82 荣烨之,温文虎,韩玉升.生脉散对阿霉素急性心脏毒性的防治实验研究.肿瘤,1988;(5):255
83 李月华.生脉散和阿霉素对大鼠心肌组织与血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上海医学,1990;(1):592
84 张国玺,刘志云,李彩熙,等.生脉口服液对老年大鼠肝脏组织化学成分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8):481
85 徐萃华.生脉散对体外培养肝细胞3H-胸腺嘧啶核苷、3H-尿嘧啶核苷掺入的影响.中药通报,1986;(3):47
86 邱洪法.气血实质的探讨Ⅰ:四种中药和生脉液对鼠肝线粒体(体外)氧化磷酸化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7(1):32
87 林凤如,曹纯庵,赵伟育,等.生脉散对老龄大鼠中暑的预防作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8):485
88 陈红,杜家经.从抗衰老研究机制探讨生脉散的抗衰作用.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4):291
89 陈奇.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87
90 杨易灿.六种中药制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观察.陕西新医药,1983;12(10):49
91 汤铭新.复方生脉注射液对肺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观察.中华肿瘤杂志,1983;5(3):176
92 汤铭新,复方生脉注射液对黑色素瘤抑制作用的研究.中医杂志,1982;23(12):947
93 赵铁华,粟锦迁.生脉散加黄芪对LAK细胞抗肿瘤活性的正向调节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8):471
94 朱海杭,倪金良,李登銮,等.生脉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江苏医药,1999;25(6):405
95 周敏,常福久,宋春燕,等.加减生脉液抗衰老的药理研究Ⅱ:对小鼠脑缺氧、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5):27
96 廖家桢,宋崇顺,秦腊梅,等.生脉散对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作用的初步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86;2(1):25
97 徐嘉红,王文烈,刘家玉,等.生脉饮的药理作用初步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5(6):12
98 欧阳卓志,周尚珍,王红兵,等.两种生脉饮口服液的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研究,1988;(2):30
99 丛月珠.生脉散注射液的实验与临床.中成药研究,1981;(1):37
100 夏云,李志明,朱丹妮,等.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生脉散复方化学的研究(Ⅰ).中国中药杂志,1998;23(4):230
101 朱丹妮,李志明,严永清,等.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系的研究:生脉散复方化学的研究(Ⅱ).中国中药杂志,1998;23(5):291
102 王文霞,严庆惠,胡秦康,等.生脉注射液治疗心绞痛.新药与临床,1997;16(4):249
103 高素琴,张守林.生脉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中成药,1999;21(1):25
104 余真.生脉口服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7;15(3):144
105 任凤梧.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临床观察.黑龙江中医药,1.995;(2):32
106 廖家桢.生脉散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中医杂志,1981;22(6):424
107 周文泉.防治冠心病中医治则复方的基础研究进展.黑龙江中医药,1983;(4):62
108 丘瑞香.生脉冠心方治疗冠心病临床探讨.新中医,1989;(7):14
109 涂秀华.生脉散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15
110 王毓钟.生脉散对冠心病心气虚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4):223
111 方静.生脉口服液对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效应.中华内科杂志,1987;26(7):403
112 华明珍,成宏.生脉散加味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65例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6;3(6):259
113 高洪春,包培蓉.生脉注射液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脏病71例.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87
1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胸脾急症协作组.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19例临床及实验研究.中国中医急症,1995;4(4):152
115 贺明珠.生脉液抗冠心病心绞痛机制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6):43
116 陈炯抗.生脉散治疗冠心病66例疗效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5):294
117 汪建红.生脉丹参饮治疗血瘀型冠心病36例疗效与血液流变学、血脂的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4;10(6):5
118 覃圣民.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9;21(3):394
119 陆肖彪,吕宝经,李锦祥,等.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液粘度,血小板粘附、聚集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天津医药,1998;26(4):226
120 史载祥,武泽民,程伟,等.生脉饮对冠心病患者的外周血管效应.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6):35
121 聂能忠.生脉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华西药学杂志,1999;14(4):283
122 陈玉国,郭平.生脉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华西药学杂志,2000;15(3):228
123 单乃静.血府逐瘀汤合生脉散治疗冠心病46例.天津中医,1999;16(4):32
124 顾天鸽,于秀玲.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2例.山东中医杂志,1999;18(8):351
125 郭鲁之,生脉散对冠心病患者血浆cAMP含量的影响及其与左心功能改善的关系.北京医学,1983;(3):170
126 张静,张莉,苗戎.生脉注射液对心肌舒张功能的影响.天津中医,1999;16(5):34
127 赵青春,李秀兰,乔松彦.生脉、川芎嗪注射液合用对冠心病ST-T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5):58
128 张钧华.生脉散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血流动力学分型的效应.中华内科杂志,1985;(11):651
129 严复圭.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6例.陕西中医,1992;13(9):389
130 陈可冀.生脉散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述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52
131 董泉珍.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4;(1):5
132 卢安.生脉注射液的心血管药理作用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应.陕西中医,1988;(11):524
133 廖家桢.生脉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1;1(1):13
134 刘智顺,赵可安,邵承本,等.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山东医药,1997;37(12):54
135 赵钟文,陈文发.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致房颤复律30例.福建中医药,1999;30(3):7
136 毕祥生,张婉莹.生脉注射液联用心律平治疗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对照观察.宁夏医学杂志,1999;21(10):631
137 谭学瑞,尚庆军,杨中更,等.生脉饮口服液治疗缓慢心律失常12例报告.新医学,1991;22(9):473
138 张文才,郭德玉.生脉饮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房室传导阻滞31例.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1994;201
139 蒲绥春.生脉散静滴治疗房室传导阻滞30例临床报告.湖南中医杂志,1994;10(2):11
140 宿清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炎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134例临床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7(5):265
141 周约伯.生脉散治疗心律失常36例的临床观察.天津医药,1983;(1):43
142 吴德诚.生脉散注射对心率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1;(2):52
143 邵念方.70例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新中医,1985;(6):18
144 王金荣.黄连生脉饮治疗86例过早搏动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88;29(12):37
145 杜登圣.生脉注射液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并发心律失常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8):702
146 张桂芝,闫佳林,高品诗.生脉注射液治疗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观察.华西药学杂志,1998;13(3):205
147 吴震西,浦江.生脉活血汤治疗早搏5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1;26(1):11
148 孙凯军,王丽萍,梅晨健,等.生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心律失常12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学报,1998;26(11):19
149 殷国健.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疗效观察.天津中医,1990;(2):19
150 王金茹.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河北中医,1987;(2):18
151 白玉莲,可美玲.生脉散静滴治疗病窦综合征50例临床报告.中医药研究,1995;1(1):27
152 奚洋,杨崔领.生脉注射液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观察.天津中医,1999;16(4):29
153 牛然明,李颖欣.生脉注射液治疗精神因素所致心律失常临床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7)1066
154 刘杰中,邱培清.生脉饮合黄连素治疗心脏早搏86例临床观察.广东药学院学报,2000;16(3):236
155 何友作,邹信芳,李树勋,等.生脉液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四川中医,1992;(6):29
156 王瑛,汪云春,左晶.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中成药,1999;21(1):24
157 王朝晖,张金枝,涂源淑,等.生脉注射液对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表现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4;10(3):190
158 岑兴鸣,李金升,毛建斌.生脉注射液对充血性心衰QT离散度的影响.人民军医,1999;42(11):649
159 魏静丽.生脉注射液合六味地黄丸治疗慢性左心功能不全46例.陕西中医,1999;20(8):340
160 金耀堂.葶苈子合生脉散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50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2):28
161 莫振兆,庄日喜,许小清.加味生脉散结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4;35(2):87
162 赵艺,赵燕.生脉注射液治疗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3):13
163 张传旗,何瑞鸣.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衰134例.医药导报,1998;17(2):107
164 鲍传萍.生脉散加减治疗肺心病心功能衰竭.吉林中医药,1999;19(6);24
165 赵汝菊,尹新中,李艳梅,等.生脉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与机制探讨.中国中医急症,1998;7(6):261
166 张之炯.生脉液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0;(2):153
167 张瑞麟,剡雄,张岩,生脉合双黄连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8;5(10):47
168 赵美华,荣烨之,吕宝经,等.生脉散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42
169 吕红粉.生脉散加味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6例.四川中医,1999;17(10):40
170 张瑶光.生脉散加味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2例.广西中医药,1999;22(3):16
171 赵惠君,徐惠梅,赵秀琴.生脉散合养心汤治疗病毒性心肌炎56例.黑龙江中医药,1995;(50):10
172 朱瑞芬.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3例.山东中医杂志,1995;14(5):207
173 冯玉彦.生脉散加味治疗心肌病16例分析.内科,1985;(3):9
174 檀金川,谢惠芳,齐丽娟,等.生脉液治疗心肌炎30例.河北中医,1995;17(4):47
175 廖为红.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病毒心肌炎30例.甘肃中医,1994;7(3):21
176 徐芳琦,舒向芝,庞庆萍.生脉散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1):1094
177 罗陆一.生脉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国医论坛,1996;11(2):34
178 张循.生脉、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重庆医学,1998;27(2):124
179 陈伟,周敏.生脉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左心功能的影响.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2):99
180 张青.生脉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临床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1;30(2):113
181 牛葆生.加味生脉饮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6例.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4):51
182 陈天适,赵美华,吕宝经,等.生脉散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功能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5;11:54
183 赵纪生,章念伟,聂跃华,等.生脉注射液防治血透并发低血压临床研究.江西中医药,1999;30(5):16
184 王凤桥.生脉散加味治疗低血压112例.河北中医,1993;15(2):11
185 宋中林.生脉散加味治疗原发性低血压.四川医学,1981;2(2):100
186 邹恂达.生脉散治疗高原低血压30例临床观察.人民军医,1984;(6):34
187 张美连.生脉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低血压临床疗效观察.青海医药杂志,1998;28(3):36
188 哈孝圣,孙万华,王丽萍,生脉饮治疗肺心病并发高粘血症疗效观察.天津医药,1992;(4):27
189 金焱.生脉散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山东中医杂志,1995;14(6):286
190 陈静.生脉注射液对肺心病急性期血粘度的影响.中医函授通讯,1998;17(1):45
191 吴群,生脉散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患者肺血流及左心功能的影响.内蒙古医学杂志,1983;9(3):138
192 许志奇,黄素珍,陈玲琍,等.生脉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及其循环免疫复合物(CIC)、体液免疫(IgG、IgA、IgM)及补体C3变化的初步观察.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3(1):42
193 曹正逵,张早华,陈琴音,等.高原对人体血浆心钠素含量的影响及生脉饮的作用观察.中国医药学报,1991;6(3):39
194 陈玉明,洪霞.联用脉络宁生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中成药,1999;21(1):48
195 张春盈,吕福田,王明空,等.生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实用医药杂志,1995;8(4):19
196 邱秉新,邱森山.生脉饮治疗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中医杂志,1992;33(1):32
197 周婷.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10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9):13
198 孙西庆,郭丽清.生脉注射液治疗中风病观察.实用中医杂志,1999;15(9):5
199 朱瑞芬,张继东,唐占府,等.生脉散加味治疗脑功能减退症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杂志,1994;13(11):490
200 董利军,李月华.生脉注射液对50例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广州医学院学报,1999;27(3):49
201 陆晖.生脉注射液治疗脑梗死40例的疗效及对免疫反应影响的初步观察.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3):335
202 天津市南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99例的临床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4;(3):21
203 天津市水阁医院.生脉散等抢救休克70例临床疗效观察.浙江中医药,1977;(7):246
204 张泰怀.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3(1):10
205 徐德先.“生脉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的疗效观察(附122例临床分析).江苏中医杂志,1983;(3):19
206 房定亚.运用生脉散治疗休克等病症的体会.辽宁中医杂志,1982;6(1):34
207 吴金荣,刘清泉,江其敏.生脉注射液急症治验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4):74
208 赵汝菊,刘云洁,王强,等.生脉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5):400
209 李春球.生脉注射液治疗早期感染性休克32例临床观察.当代医师,1997;2(6):50
210 林飞进.生脉饮合华盖散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11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36
211 刘振寰.桃红生脉液治疗小儿重症肺炎200例.中国中医结合杂志,1992;12(1):52
212 程淑玲.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湖北中医杂志,1997;(增刊):123
213 孟令会,张会珍,董正选.生脉饮加味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下丘脑危象1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235
214 郭伦聪,柯明远.生脉注射液治疗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反应10例.福建中医药,1999;30(3):封四
215 高中度,茅爱武,王月芹.TAE术后白介素-2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肝癌临床观察.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0;7(2):58
216 谭稼荣.生脉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3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2):542
217 蔡幸生.生脉散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22
218 庞保珍,赵焕云,王三山.生脉散治疗无排卵性不孕78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3;15(1):30
219 史成录,陈超.生脉散心血管外的临床应用.时珍国医国药,1998;9(1):16
220 沙建飞.生脉饮临床新用举隅.四川中医,1994;12(4):28
221 茆建国,葛伟庭,徐兰英,等.生脉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重症肺结核8例.中国防痨杂志,1997;19(增):186
222 岳光汉.生脉散预防气阴两虚型小儿感冒的临床应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1):48
223 贺湘荣.加味生脉饮治疗植物神经功能性紊乱症3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7;13(1):10
224 谢海青,皇甫予苏.生脉散加味治愈双下肢皮下出血体会.中医函授通讯,1998;17(1):47
225 顾文忠,生脉饮口服液治愈产后气虚型尿潴留2例.中国农村医学,1993;(5):50
226 刘春援.生脉散加味治疗烧伤瘢痕瘙痒症1例.江西中医药,1988;(2):35
227 王肖蓉.生脉注射液在救治烧伤急症病人中的应用.中国中医急症,2000;9(3):112
228 李学军.生脉注射液辅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华西药学杂志,2000;15(2):147
229 李明瑞.生脉饮为主治疗β受体兴奋症32例.陕西中医,1998;19(1):21
230 韩红卫,刘素丽.生脉饮的临床应用.中原医刊,1997;24(8):25
231 陆品端,生脉注射液为主抢救氨苄青霉素过敏所致急性肺水肿1例.广西中医药,1998;21(2):39
232 唐红,赵颖群.生脉注射液抢救倍他乐克中毒1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1):11
233 高伯正.生脉散用于催产初步探讨.中成药,1988;(9):37
234 刘盛新.手术后生脉散运用刍议.四川中医,1989;(2):32
235 丘和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败血症30例临床分析.新中医,1984;(10):17
236 赵忠印,生脉散治疗心源性哮喘16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1988;29(12):22
237 刘华,郑垂志,王蔚,等.生脉散注射液对化疗的减毒作用.肿瘤防治研究,1998;25(5):404
238 董文斌,冉隆瑞,冯志强,等.生脉注射液对窒息后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6(1):32
239 刘金茂.生脉饮的临床新用途.中医药研究.1998;14(1):56
240 赵世芬.生脉散在温热类疾病中运用探析.辽宁中医杂志,1994;21(7):327
241 潘智明.生脉注射液治疗急重证举隅.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5):469
242 郝靖,王兆安,单少杰.生脉注射液引起皮肤过敏2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7;17(4):188
243 王朝辉,肖开提.生脉注射液致过敏1例报道.新疆中医药,1999;17(4):19
244 顾成哥.静滴生脉针引起过敏反应的1例报道.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6):64
245 辛复兵.生脉注射液致过敏反应1例.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115
246 庄志铨,金华.生脉(及参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成药,1999;21(8);430
247 丁国华.生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470
248 杜鹃,焉盈盛.生脉注射液不良反应1例.时珍国医国药,2000;11(8):755
249 吴春华,李瑞珍.生脉注射液引起低血压1例.中成药,1997;19(11):49
250 周小琳,杨运清.大量生脉注射液致严重腹胀4例.国医论坛,1996;11(2):36
251 王文汇,才晓君,张亭翠.生脉注射液致窦性停搏1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0;9(1):2
252 陈以平.生脉注射液致腰背剧痛2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