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柑桔炭疽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7页(1845字)

【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也为害大枝、主干、花和果梗。

(1)叶片症状,一般分慢性型和急性型两种,以慢性型最为常见。

慢性型:病斑多发生在边缘或叶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浅灰褐色,边缘褐色,与健部界限明显。病斑上常出现微突起、排成同心轮纹状的黑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

急性型:病斑初为淡青色或暗褐色小斑,颇似热水烫伤。而后小斑迅速扩展,变为水渍状、边缘界限不清晰的波纹状大斑块,有时在病斑上产生朱红色带粘性的小液点。病叶脱落。

(2)枝梢发病多从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当病斑环割枝梢时,病梢随即枯死。

(3)果梗受害后,初时褪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果实随即脱落。

(4)幼果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黑色,成僵果挂在树上。

贮藏期间果实受害后,病斑近圆形,褐色、革质、凹陷,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可扩及全果,在潮湿条件下病斑扩张很快,引起果实腐烂(图1-3)。

图1-3 柑桔炭疽病

1.病枝梢 2.病叶 3.病果 4.病原菌

【病原】:

病部的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初埋于寄主表皮下,后突露。病果上的分生孢子盘周围带有刚毛,深褐色,尖端透明。在枝、叶的病部,分生孢子盘一般不产生刚毛。分生孢子梗栅状排列,无色,圆柱形,不分隔。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8.4-18.3微米×4.5-6.0微米,常有1-2个油球。人工培养,气生菌丝先端形成单生大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2-27℃,最低为6-9℃。

分生孢子的寿命短,但它萌发的芽管顶端或菌丝及其侧枝顶端可形成附着孢。附着孢紧贴于寄主组织表面,有的还半埋于角质层中,可以长期存活。

【发病规律】:

柑桔炭疽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属潜伏侵染性病害。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和一般中上管理火平的柑桔园中很少显症发病,但在健康植株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外表均普遍存在大量附着孢。而在组织内部未发现菌丝和其它潜伏侵染结构。附着孢对多种表面消毒剂和杀菌剂具有强的抵抗力,因此经表面消毒的健康寄主组织仍能培养出炭疽病菌。

当气候异常或栽培管理不良或其它病虫害为害,导致树势衰弱时,就能引起分生孢子萌发芽管,附着孢萌发一根纤细的侵入丝,侵入表皮细胞,发育为菌丝,并扩展蔓延,直至显症。

【防治方法】:

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是本病防治之本。只要树势健壮,就能提高对本病的抗病力,抵御病菌的侵染。加强栽培管理的具体措施,应根据果园的实际问题,对症实施,例如,扩穴,深翻,增施有机肥、增补磷、钾肥,注意及时排灌,注意修剪,及时间伐密植园,同时要不失时机地对其它病虫害进行防治等等。

(2)喷药保护 常用的杀菌剂都能有效阻止病菌分生孢子萌发,从而也能阻止它的直接侵入和形成附着孢。因此药剂防治可作为一种辅助措施,在发病初期进行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 0.5%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

柑桔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发生极为普遍,常在栽培管理不良,树势衰弱的柑桔园内爆发成灾,引起叶斑、落果,枝梢枯死,树皮爆裂,贮运期间还可造成果实大量腐烂。

上一篇:2.柑桔疮痂病 下一篇:5.柑桔黑星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