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吹绵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73页(2639字)

【形态特征】:

成虫 雌成虫体椭圆形,长5-7毫米,宽3.7-4.2毫米,桔红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呈龟甲状,有很多黑色短毛,体背被以白色蜡质丝棉状分泌物,头、胸、腹间无显着分界。腹部后方附白色蜡质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无翅,触角黑褐色,11节,每节都有黑色刚毛;口器小,喙2节,末端有许多小毛,口针不长。有3对发达的足,形状大小相同,足上有许多褐色刚毛。雄成虫体瘦小似小蚊,体长约3毫米,胸部黑色,腹部桔红色。触角黑色共10节,第一节为半球形,第二节为筒形,自第三节开始,各节中间狭小,两端膨大,膨大部分有1圈刚毛。眼半球形,位于触角后方,复眼之间有1对单眼。前翅狭长紫黑色,翅脉简单。后翅退化成钩状似平衡棒,末端有钩刺3-4个,口器退化,足细长发达。腹部每节中间的毛集成带状,近边缘有2-3根长的刚毛,腹部末端有2个肉质突起,其上各有4根长的刚毛。

卵 长0.7毫米,宽0.3毫米,长椭圆形,初产时橙黄色,后变桔红色,密集于雌成虫卵囊内。

若虫 第一龄若虫椭圆形,红色,眼和触角黑色,触角6节,末节端部膨大,有几根毛。足3对,细长,黑色。腹部末端有3对长毛。第二龄若虫背面红褐色,上覆淡黄色蜡粉,大体上和第一龄若虫相似,只是身体表面毛很多,在胸部背面和腹部边缘已成毛簇。第二龄若虫雄性行动比较活泼,体形较长。第三龄若虫红褐色,触角已增长到9节,体毛更为发达,毛簇更为显着。

雄蛹 为裸蛹、桔红色、眼褐色、触角、翅芽、足呈淡褐色,腹部末端凹陷成叉,茧由白色疏松的蜡丝组成,长椭圆形(图1-21)。

图1-21 吹绵蚧

1.雄成虫 2.雌成虫 3.有卵囊的雌性成虫 4.卵 5.幼蚧 6.为害状

【发生规律】:

吹绵蚧在华南和四川东南部与云南南部,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和四川西北部与陕西南部一年发生2-3代,华北一年发生2代。年发生3-4代地区,以成虫、卵和各龄若虫在主干和枝叶上过冬,2-3代地区主要以若虫和未带卵囊的雌成虫越冬。吹绵蚧发生时期因地而异。四川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在4月下旬到6月,第二代7月下旬到9月初,第三代在9-11月,其中以一、二代即4-7月发生严重,这时气温适宜,营养条件丰富。浙江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5-6月,第二代8-9月中旬。各代发生均不整齐,世代重叠。

卵和若虫历期因季节而异,春天,卵期14-26天,若虫期48-54天;夏天,卵期10天左右,若虫期49-106天。第一、二龄若虫多寄生在叶背主脉附近,吸食汁液,排泄蜜露,每蜕一次皮,迁移一次,二龄后迁移分散至大枝、树干和果梗等阴暗处群集为害。雌成虫老熟后固定取食,不再移动,并分泌白色棉絮状蜡质形成卵囊产卵于其中。产卵期一月左右,每雌产卵数百粒。雌成虫寿命60多天。雄虫第三龄时活动最甚。这时口器退化,不再取食为害,即在树干裂缝穴洞或树干附近的松土杂草中结薄茧潜伏其中化蛹。经7-10天变为有翅雄成虫,两天后开始交配。雄成虫飞翔力弱,只能飞0.33-0.67米远。寿命较短。雄虫数量一般较少,越冬代较多,密集在树干缝穴或树皮下。吹绵蚧常以孤雌生殖方式繁殖。

吹绵蚧适宜于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气温在20℃左右,湿度又高,为产卵的适宜条件,15℃以下产卵量显着减少。若虫活动的正常温度为22-28℃,繁殖的最适温度25-26℃,39℃以上或零下12℃则大量死亡。吹绵蚧虫体小,它的传播主要是借助风力或随苗木接穗和农事活动。

吹绵蚧的天敌主要有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 Mulsant)、小红瓢虫和红缘瓢虫。以澳洲瓢虫和大红瓢虫对吹绵蚧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在生产中已广泛应用。

【防治方法】:

以生物防治为主,加强栽培管理,以人工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

(1)加强检疫,引种苗木和接德时,防治虫卵随繁殖材料调运传播。

(2)修剪时注意修剪虫枝,集中烧毁。

(3)吹绵蚧为害严重,面积较大时,应引种饲放澳洲瓢虫或大红瓢虫。释放时间:澳洲瓢虫以4-6月和9-10月为最好。大红瓢虫为4-9月。放虫树最好选择吹绵蚧为害严重、枝叶茂密、生长旺盛的树。放瓢虫的果园,在放虫后和吹绵蚧未被消灭前,不宜喷药,以免杀死瓢虫。同时注意检查,发现吹绵蚧大部分已被消灭时,应帮助转移,减少互相残食。放虫数量,一个300-500株的果园,放虫量以50-200头为宜,愈多愈好。一般放虫后1-2月,便可将吹绵蚧消灭。释放虫态,应是幼虫、蛹、成虫都有为好。

(4)在吹绵蚧发生面积不大,仅个别植株受害严重,若虫数量多又无瓢虫时,应用40%氧乐果乳油、40%水胺硫磷乳油、25%喹硫磷(喹恶磷)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50%磷胺(大灭虫)乳油800倍液;20%双甲脒(螨克)乳油1000-1500倍液;20型洗衣粉200倍液;松脂合剂冬季8-10倍液,夏、秋季用16-20倍液。每隔15天1次,连续2-3次。秋季若高温干旱,使用松脂合剂,应减少施药次数。

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ell)又名绵团蚧,棉籽蚧。原产澳洲,现遍及所有柑桔栽培国家。在我国各柑桔产区均有分布,此外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亦有分布。寄主有柑桔、苹果、梨、柿、枇杷、刺槐、台湾相思、茄子、豆类等250余种。若虫和雌成虫群集在柑桔等植物的枝干、叶片和果实上为害,吸收汁液,使叶黄枝枯,引起落叶、落果,甚至全株枯死。并能排泄大量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