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图5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145页(2605字)

图59 吴茱萸

本品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E.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贵州、广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鉴别】

果肉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皱缩成饼状,多破裂,形状不完整。长1~1.5cm,厚约1mm。新鲜者多紫红色,陈旧者则近于紫黑色。表面光泽。顶端有圆形宿萼痕迹,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质软韧不易碎。内面色较浅,不光滑。气微,味酸,带苦涩。

以身干、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

(二)炮炙

1.甘草制 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焖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

2.盐制 取净吴茱萸置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放锅内,用文火加热,待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每100kg吴茱萸,用食盐3kg。

3.炒制 取吴茱萸,除去粗梗,筛去灰屑,用清炒法,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

4.姜制 取净吴茱萸,加生姜汁拌匀,炒干为度。每100kg吴株萸,用生姜25kg取汁。

5.酒制

(1)将净吴茱萸与黄酒拌匀,焖润酒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裂开为度,取出,放凉。每100kg吴茱萸,用黄酒20kg。

(2)取原药拣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置于锅内,用文火边炒边洒酒,炒至呈黑褐色,微发泡,有香辣味,取出晾凉。每100kg吴茱萸,用白酒10kg。

6.黄连制 取黄连捣碎,放锅内加适量水煎汤,捞出黄连渣,倒入净吴茱萸,焖润至黄连水尽时,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晒干。每500kg吴茱萸,用黄连60kg。

7.甘草、盐制

(1)拣去杂质及果柄置锅内,另取甘草置锅中,加15倍量水煮沸2小时,舀出,过滤,再将甘草渣复置锅中,加10倍量水,煮沸1小时,过滤除去甘草渣,合并两次甘草水置锅中煮沸后,趁热倒入吴茱萸的缸内浸泡,并不断翻动,待吴茱萸泡至发胖吸尽甘草水后,捞出晒干。再用油砂炒至变色,发泡为度,即可筛去油砂,趁热喷洒盐水拌匀,放凉即可。每1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盐2kg。

(2)取甘草片与盐共置锅中,加适量水熬汁,捞去渣,将吴茱萸倒入锅中,煮至汁尽时,取出,晒干。再置锅中用文火炒至稍鼓起变色取出,晾凉。每10kg吴茱萸,用甘草300g,盐120g。

8.醋制 将净吴茱萸与醋拌匀,焖润至醋尽,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裂开为度,取出,放凉。每500kg吴茱萸,用醋90kg。

【性味归经功效】

热、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应用】

1.寒滞肝脉诸痛证 本品性热祛寒,辛散苦泄,散肝经寒邪,解肝郁气滞。治疗寒疝腹痛,常与木香、小茴香、川楝子等配伍,如《医方简义》导气汤。治疗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配伍,如茱萸汤;治疗冲化虚寒,瘀血痛经,常与当归、山芎、桂枝等配伍,如温经汤。若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常与槟榔、木瓜、苏叶等配伍,如鸣散。

2.胃寒呕吐等证 本品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功效,治疗胃寒腹痛,呕吐、吞酸,常与干姜等配伍,二药均有散寒、止呕、止痛效能。吴茱萸偏于开郁降逆,干姜偏于温中止呕。

3.虚寒泄泻证 本品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常用药用,常与五味子、补骨脂、肉豆蔻等配伍,如回神丸。

另外,本品研末,醋调敷足心,可治口疮。现代临床有用之治疗高血压亦有效果。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1.5~5g。外用适量。湿疹、口腔溃疡等宜生用;胃寒,疝气等宜用制吴茱萸。本品辛热燥烈,易损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阴有热者忌用。

【备注】

《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吴茱萸内酯醇等。

此外,尚有吴茱萸酸,吴茱萸苦素及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多种生物碱。本品有镇痛作用。能升高体温,大量时能兴奋中枢,并能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煎剂有降压作用。

本品与干姜都有温中散寒功效。干姜为温脾阳之主药。吴茱萸为温肝暖胃之要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