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图141)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314页(1448字)
图141 山豆根
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 Gapnep.的干燥根及根茎。原植物系小灌木,多野生于石灰岩山地或岩石缝中。习惯认为广西产品质量最佳,故又有“广豆根”之称,由于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湖北、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等地则以豆科木蓝属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当山豆根用;云南还将豆科植物云南野豇豆的根及毛茛科物物滇豆根的根茎当山豆根药用,应注意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横向延长,具结节,顶端常残留茎基或茎痕,其下着生根数条。根呈长圆柱形,常有分枝,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1.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突起的横向皮孔。质坚硬,难折断,断面韧皮部淡棕色,似蜡质木质部淡黄色,多少具裂隙。微有豆腥气,味极苦。以身干,质坚、无须根,无泥土杂质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
(二)切制
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归经功效】
寒,苦。归肺、胃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应用】
1.热毒蕴结,咽喉肿痛 本品苦寒为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轻者可单用本品煎水含漱,重者可与板蓝根、玄参、射干等药配伍。
2.牙龈肿痛 本品对胃火引起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可用本品煎汤漱口,或与黄连、丹皮、石膏等配伍。
另外,本品对肺热咳嗽、湿热黄疸、痈肿疮毒等证有一定疗效。近年来用于钩端螺旋体病,早期肺癌,喉癌,膀胱癌均有作用。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常与甘草、大青叶等配伍;治疗癌症,常与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等配伍。对慢性迁延性肝炎也有很好疗效。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6~10g。外用,含漱或研末涂敷患处。
本品苦寒,脾胃虚寒者忌服。本品用量不宜过大,过量易引起呕吐,胸闷,心悸等副作用。
【备注】
《本草备要》:“泻热解毒,去肺、大肠风热,含之咽汁,止喉痛、齿肿、齿痛。”
本品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和甲基金雀花碱。另外,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紫檀素、红束轴草苷等。广豆根有抗癌功能,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肉瘤-180,吉田肉瘤,腹水肝癌等实验性肿瘤均呈抑制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对溃疡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絮状表皮癣菌及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