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菀(图18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421页(1640字)
图189 紫菀
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茎。原植物系多年生草本,喜温暖湿润土地,均为栽培,药材通称辫紫菀,其野生者质次,不宜作紫菀药用。另有一类菊科植物肾叶橐吾及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及根茎在部分地区称山紫菀,自产自销,与紫菀不同,为地区习惯用药。
【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长短不一,直径1.5~3.5cm。顶端有茎及叶柄残基,下端有时留有未除尽的直根,常具节,直或稍弯曲,淡黄棕色,质稍硬,根茎周围簇生多数细根,形如马尾,长3~15cm,直径0.1~0.2cm,多辫结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细条纹及细皱纹,质柔软,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周边暗紫红色。气微香,味甜、微苦。
以身干、条长、色紫、质柔软,并去净残茎,泥土及叶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
(二)切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三)炮炙
1.蜜制
(1)取紫菀片,先将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紫菀中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100kg紫菀,用炼蜜25kg。
(2)将蜜倒入锅内加热熔化,滤去杂质待用。将锅加热,取紫菀置锅内,随之将蜜淋入,搅拌匀,炒至不粘手,取出待凉。每500g紫菀,用蜜120g。
2.炒制 取紫菀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老黄色或微焦。
3.蒸制 取紫菀净片,置蒸笼内,蒸约1小时,取出,干燥。
4.麸制 先将锅烧热,倾入麦麸,待烟起,加入紫菀片,炒至淡黄色,筛去麦麸即可。每100kg紫菀,用麦麸25kg。
【性味归经功效】
温、辛、甘、苦。归肺经。润肺化痰止咳。
【应用】
1.气逆咳喘、咳痰带血等证 本品辛散苦泄,性温而质润,虽温而不燥烈,治疗气逆咳喘痰多,常与款冬花等配伍;治疗久咳不止、咳痰带血等证,常与百部、贝母等配伍。
2.外感风寒、咳嗽痰多 可与白前、荆芥、陈皮等配伍,如止嗽散。取其宣开肺气作用,还可用之治疗肺痹及小便不通等证。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5~10g。外感风寒咳嗽等宜生用,肺痨、肺燥干咳等宜蜜制。
阴虚肺热者忌用。
【备注】 《本草从新》:“专治血痰,为血劳圣药,又能通利小便。”
本品含紫菀皂苷、紫菀酮、槲皮素、无羁萜、表无羁萜醇、挥发油等。煎剂及提取物有显着的祛痰镇咳作用,对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利尿功效。表无羁萜醇对艾氏腹小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