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图288)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633页(2687字)

图288 鹿茸

本品为脊椎动物鹿科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鹿Cervus elaphus Linnacus等的雄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主产于吉林、辽宁、黑江、新疆、青海等地。

【性状鉴别】

1.花鹿茸

(1)锯茸。全体呈圆柱状,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称“大梃”,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5cm,直径较大挺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一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锯口黄白色,有蜂窝状细孔,外围无骨质。体轻。气微腥,味微咸。具二个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梃长23~2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锯口外围多见骨化。体较重。

二茬茸与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

(2)砍茸。为带头骨的茸,茸形与锯茸相同,亦分二杠或三岔等规格。二茸相距约四指,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牙”。脑骨白色,外附头皮,皮上密生短毛。气微腥,味微咸。

2.马鹿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茸长20~30cm。外皮红棕色或棕褐色,毛粗而稀,灰色或灰黄色。锯口外围有骨质,分岔越多,骨质越老,体越重,下部具纵棱。稍有腥气,味微咸。

均以茸形粗壮、饱满、皮毛完整、质嫩、油润、无骨棱、无钉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燎去茸毛,刮净。

(二)切制

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以布带缠绕茸体,自锯口面小孔灌入热白酒,并不断添酒,至润透或灌酒稍蒸,横切薄片,压平,干燥。取鹿茸,燎去茸毛,刮净,劈成碎块,研成细粉。称为鹿茸粉。

(三)炮炙

1.乳制 将鹿茸燎去毛,用玻璃片刮净后置笼内蒸透,切片1.5~3mm厚,再用钳子夹着茸片蘸乳汁,在无烟炉火上烤炙至汁尽色黄为度,晒干。每500g鹿茸片,用乳250g。

2.酒制 取鹿茸片置文火上烘热,投入白酒中淬,淬后再烘,如此反复3~4次,至白酒被吸尽,烧至灰黄色,边起小泡并有酥香味,体质酥脆为度,再研细即可。每1kg鹿茸片,用白酒1kg。

【性味归经功效】

温、甘,咸。归肾、肝经。壮元阳,补精血,益精髓,强筋骨。

【应用】

1.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尿频不禁,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证 本品能温肾壮阳,补肾脉,益精血的要药。可单用研末服,或与山药浸酒服。亦可配伍人参、熟地、枸杞子等补气养血益精药,以增强疗效,如参茸固本丸。

2.肝肾精血不足的筋骨萎软,小儿发育不良,囟门过期不合,齿迟,行迟等 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的功效。常与山茱萸、熟地等配伍,如加味地黄丸。

3.冲任虚寒,带脉不固的崩漏不止,带下过多 治疗崩漏不止,可与当归、阿胶、蒲黄等配伍,如鹿茸散;治疗白带过多,可与脊、白蔹为末,用艾煎醋,打糯米糊为丸服。

4.治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稀,阴疽内陷不起 有温补精血,托毒外出和生肌之效。可与当归、肉桂、黄芪等配伍。

【用法及注意事项】

研细末,一日三次分服,1~3g。或入丸散服用。

服用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不宜骤用大剂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助火动血,而致鼻衄。

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外感热病,均应忌服。

【备注】

《本经逢原》“鹿茸功用,专主伤中劳绝,腰痛赢瘦,取其补火助阳,生精益髓,强筋健骨,固精摄便,下元虚人,头旋眼黑,皆宜用之。”

本品含雌二醇、雌酮、胆固醇、卵磷酯、脑磷脂、神经磷脂、糖脂及多达15种以上氨基酸,其中以甘氨酸、谷氨酸和赖氨酸为多。此外还含有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主要有钙、磷、镁等。

鹿茸主干的基部、中部和顶部,所含成分有较大差异。主干顶部浸出物的生物活性最强,且脂类,还原糖,氨基酸含量也最高。

本品有性激素样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大剂量使用使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并使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能使心肌活动显着增强,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其强心作用特别显着。

本品对长期不易愈合和一时新生不良的溃疡和创口,能增强再生,促进骨折愈合。鹿茸精可增强胃肠的蠕动及分泌功能,从而加强肾脏的利尿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