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图332)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726页(2259字)

图332 麝香

本品为鹿科动物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成熟雄麝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原麝栖息于多岩石或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中,多在晨昏活动,不喜群居,主要以树叶、嫩枝、各种野果、蕈类等为食;马麝、林麝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性喜干燥,行动敏捷,能在险峻的峭壁上行走,以嫩枝、树叶、地衣、杂草等为食。麝香按产区称川麝香、云麝香、西麝香、口麝香等;也有按外形、加工不同而分类的。过去规格分类很多,现只分为毛壳及净仁两种。西南各地所产麝香质量最佳,西藏高原产量最大。主产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等地。

【性状鉴别】

1.毛壳麝香(整麝香) 呈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直径3~9cm,厚2~4cm。开口面为棕褐色的革质皮,略平,残存密生或稀疏的白毛或灰棕色短毛,从四周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一小孔(囊孔),直径2~3mm。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色的皮膜,无毛,微皱缩,偶见肌肉纤维,略有弹性。剖开后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半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或“里衣子”,内含颗粒状、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内层皮膜。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

2.麝香仁(散香) 呈棕黄色、棕红色或棕黑色的粉末或颗粒,偶夹有少量细毛和脱落的内层皮膜。其中呈团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的圆形或扁平状,表面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断面显颗粒状。粉末状者多呈棕黄色或棕红色,习称“黄香”。质柔,有油性。气香烈而特异,味微辛、苦,略咸。

毛壳麝香以饱满、皮薄、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

麝香仁以颗粒色紫黑、粉末色棕褐、质柔、油润、香气浓烈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取毛壳麝香,除去囊壳,取出麝香仁,除去杂质。

(二)切制

用时研细。

【性味归经功效】

温、辛。归心、脾经。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应用】

1.闭证神昏 本品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功效,为回苏要药,对寒、热闭证神昏皆有作用。治疗小儿惊风、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之证,常与黄、朱砂、冰片等配伍,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抱丸等;治疗中风卒昏、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神昏,常与苏合香、安息香、檀香等配伍,如苏合香丸。

2.咽喉肿痛、疮疡肿毒 本品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功能,内服外用均有良效。治疗咽喉肿痛,常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治疗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配伍,即醒消丸。

3.风寒湿痹,气滞血瘀经闭,心腹暴痛、癥瘕、跌打损伤等证 本品辛温,走窜开通,可行血中瘀滞,可开经络壅遏,可治疗顽固不愈的风寒湿痹,常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配伍;治疗经闭、癥瘕,常与桃仁、川芎、红花等活血祛瘀药配伍;治疗心腹暴病,常与木香、桃仁等活血行气药配伍;治疗跌打损伤,常与乳香、没药、红花等祛瘀消肿药配伍。

4.难产、死胎、胞衣不下等症 本品有活血通经、催生下胎功效,常与肉桂为散,亦有与天花粉、牙皂配伍,葱汁为丸,外用取效。

据报道,本品治疗心绞痛、白癜风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可以增进饮食,改善症状。

【用法及注意事项】

入丸散,每次0.06~0.1g,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孕妇忌用。

【备注】

本草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

本品主要芳香成分为麝香酮及含氮化合物、胆甾醇、脂肪酸和无机盐等。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双向性,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可显着地减轻脑水肿,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的耐受性,改善脑循环。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有抑制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对食管癌、胃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浓度大则作用强。

小灵香与本品有相似的功效。入工合成的人工麝香性能,功用基本与天然的相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