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丸(图387)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837页(1421字)

图387 雷丸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et Mass.的干燥菌核。多寄生于竹林或棕榈、油桐等树根下。

主产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菌核呈类球形或不规则的团块。直径1~4c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全体有略隆起的网状细纹。质坚实而重,不易破裂,击开后断面不平坦,粉白色或淡灰黄色,似粉状或颗粒状,有半透明与不透明部分相互交错成大理石样纹理。无臭,味淡,嚼之有颗粒感,微带粘液性,久嚼无渣。

以个大饱满、质坚、断面色白、无泥砂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洗净。

(二)切制

洗净,晒干,粉碎。不得蒸煮或高温烘烤。润软,切极薄片,晒干。

(三)炮炙

1.醋制 取雷丸加醋煮透,至内心金黄色为度,切片晒干。每100kg雷丸,用白醋5kg。

2.甘草制 取雷丸加水浸1~2昼夜,再加水淋1次,晒至7~8成干,加甘草水(先加水煮1小时,至药汁达1kg左右为度,去渣),浸泡24小时至透,稍晾,切4.5mm厚片,晒干或用微火烘干。每1kg雷丸,用甘草60g,水1.5g。

【性味归经功效】

寒,苦。有小毒。归胃、大肠经。杀虫。

【应用】

1.蛔虫,绦虫、钩虫病 本品苦,寒,有杀虫功效,尤以驱除绦虫为佳。可单用研末吞服,每服20g,日服3次,连服3天,多数虫体在服后2~3日分段或全部除出。驱杀蛔、钩虫,常与苦楝皮、槟榔、牵子等配伍,如追虫丸。治疗蛲虫,可与牵牛子、大黄配伍。

2.治疗脑囊虫病 常与茯苓、半夏等配伍。

【用法及注意事项】

入丸散,每次6~15g;驱绦虫每次12~18g。日服3次,冷开水调服,连服3天。

不宜入煎剂。本品含蛋白酶,当加热60℃左右易破坏而失效。

【备注】

《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

本品含雷丸素,为一种蛋白酶,是驱绦虫的有效成分。本品驱绦虫的作用,是因其对蛋白酶的分解,致虫节破坏所致。本品对蛔虫,钩虫、阴道滴虫及囊虫也有杀灭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