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图389)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841页(1353字)

图389 苦楝皮

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楝树Melia azedarach L.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原植物系落叶乔木,野生与栽培均有。商品中两种植物来源的树皮及根皮性状不易区分,可同作苦楝皮入药。但川楝的果实为川楝子,楝树的果实为苦楝子,为两种药材,均分别药用。

【性状鉴别】

根皮呈规则片状或卷筒状,长短宽窄不一,厚约2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常破裂似鳞状,剥去表层可见淡紫棕色或黄白色内皮。内表面淡黄白色有纵直细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片状,易剥离。气弱,味苦。

干皮呈槽形的片状或长卷筒状,长宽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纵向裂纹和细横裂纹及多数棕色皮孔。质坚脆,易折断。其他同根皮。

以身干、皮厚、条大、无粗皮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除去杂质,洗净。

(二)切制

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性味归经功效】

寒,苦。有毒。归肝、脾、胃经。杀虫,疗癣。

【应用】

1.蛔虫、蛲虫、钩虫等病 本品对上述虫病有强烈的毒杀功效。可单味小煎、熬膏或制为剂服用;亦常与槟榔、菟丝子等配伍;治疗蛲虫病,常与百部、乌梅煎浓汁,每晚保留灌肠,连用2~4天;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可用本品制成25%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胆道蛔虫病,可用鲜苦楝根煎为100%水煎剂内服。

2.疥癣湿疮 常用本品研末,醋或脂调涂患处即可。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6~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

本品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备注】

《别录》:“疗蛔虫,利大肠。”

本品含苦楝素、梣皮酮、苦内酯、苦楝子三醇、川楝酮等。苦楝素有驱蛔功效,较三道年作用缓慢且持久,特别对蛔虫头部有麻痹作用。对蛲虫也有作用,对钩虫有驱杀作用,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品的毒性可致头痛、嗜睡、恶心、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呼吸中枢麻痹及内脏出血、视力障碍,甚至导致死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