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子(图406)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中药鉴别炮制应用手册》第872页(1206字)

图406 大风子

本品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的干燥成熟种子。原植物系常绿乔木。分布于东南亚各国,我国亦有栽培。

【性状鉴别】

干燥的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cm,直径1~2cm。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mm,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两瓣与皮分离、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

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炮制方法】

(一)净制

筛去泥土杂质,洗净,晒干。

(二)切制

用时捣碎。

(三)炮炙

制霜:取净大风子,除去外壳,研碎,用吸油纸包裹,微炕或蒸后,压榨去油,研细,过筛。

【性味归经功效】

热,辛。有毒。归肝、脾、肾经。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应用】

麻风、梅毒、疥癣。本品辛热,有以毒攻毒的作用。治疗麻风、梅毒,常以大风子煅后存性,加轻粉研末,麻油调涂;治疗疥癣诸疮,常与枯矾、雄黄、硫黄配伍,共研细末,麻油调涂;治疗麻风诸癞,以大风子油与苦参研末,酒糊为丸内服。

【用法及注意事项】

煎服,0.5~1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孕妇、阴虚血热者忌服。勿过量或持续服用。

【备注】

本草纲目》:“主风癣疥疽,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本品含脂肪油50%,油的脂肪酸有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及少量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次大风子油酸与大风子油酸是抗麻风的有效成分。大风子油及脂肪酸钠盐,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及其他抗酸杆菌的抗菌作用比酚强100倍;对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