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新药临床应用手册二》第330页(2303字)
【化学名称】S-(+)-2-(2-chlorophenyl)-2-(4,5,6,7-tetrahydrothieno[3,2-c]pyridin-5yl)aceticacid methyl ester hydro gensulfate
【化学结构】
【性状】白色到无色颗粒状粉末。熔点约为180℃;[α]D20+56°(c1,MeOH)。本品可溶于水或甲醇,而不溶于乙醚和氯仿。
【药理作用】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 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本品选择性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给大鼠单次静注或口服本品(10 mg/kg),可抑制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通过这两种给药途径,其最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发生在给药后4 h。然后其抑制作用降低,但是直到第 4天仍然有明显的作用。停用本品 7 ~ 10 d,血小板功能方可恢复正常。
大鼠经口给予本品后可剂量依赖性的抗血栓形成。其抑制50%(IC50)值,在口服和静脉注射给药后分别为(2.5 ± 0.4)和(3.1±1.3) mg/kg。在这个试验中本品的作用比口服噻氯吡啶强 50倍;比口服 100 mg阿司匹林强 110倍。家兔口服本品 5 mg/kg,明显减少血栓形成,抑制率为 43 % ,P <0.01。
将金属圈植入大鼠的腔静脉,诱导血栓形成,给其口服本品,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小血栓的重量,ED50=(4.9±1.2) mg/kg。
另一项研究,肯定了内源性ADP在犬冠状动脉狭窄和损伤时调节血小板聚集和冠状动脉血流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而本品可完全消除这种冠状血流的变化。提示本品对冠状动脉损伤和狭窄的血小板聚集提供重要的保护。
本品可明显减少家兔颈动脉损伤引起的血小板向内皮的粘附、堆积。单次口服本品25 mg/kg,可抑制血小板粘附的 95%(P<0.01)。噻氯吡啶也有效,其抑制率为 71 %(P<0.01),而口服100 mg阿司匹林不能减少血小板的粘附。
每天给予家兔口服本品 25 mg/kg,连服 16d,可抑制家兔颈动脉损伤所致的内膜平滑肌增生 48 %(P
<0.01)这种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并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增强。在同样试验条件下,每天口服噻氯吡啶200 mg/kg,抑制内膜增厚 57 %(P<0.001);而口服阿司匹林是无效的。这些结果显示,本品能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内膜增厚。这是由于本品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于受损伤的内皮下层。
【药代动力学】本品为口服血小板抑制药物。口服迅速吸收,在肝脏中水解为其羧酸衍生物。口服本品
75 mg约在 1 h后达到峰浓度,半衰期约 8 h。分别由尿和粪便排泄,各约1/2。
【适应证】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
【剂量与用法】口服,1次 /d,每次 25 ~75 mg。可按病情酌情增减。
【临床评价】给健康志愿者口服本品(剂量25 ~ 600 mg),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被明显抑制。这种抑制在口服本品400 mg后 2 h最明显,并持续至少 48 h。
对 19 185例病人分别使用本品 75 mg,1次/d或阿司匹林 325 mg,1次 /d。观察 1 ~3年,在降低脑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和其他血管意外死亡的发生率方面,本品组比阿司匹林组低8.7 % 。
在稳定状态下,出血时间呈剂量依赖性延长。口服本品 75 mg出血时间延长2倍,这是由于中等水平抑制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结果。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4 %)、腹泻(5 % )、腹痛(6 % )、消化不良(5 % )、颅内出血(0.4 %)、消化道出血(2% ),严重粒细胞减少(0.04 % )。与阿司匹林相似。
【注意事项】本品同类产品可引起中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故应用本品期间也需注意观察这类不良反应,并应注意病人是否出现发热或其他感染征象(可能骨髓抑制)。
本品与其他抗凝血药(华法令、肝素及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等)并用须谨慎。本品高剂量时可抑制
CYP2C9,使苯妥英钠、三苯氧胺、甲苯磺丁脲、华法令、氟伐他丁及多种非类固醇消炎镇痛药的代谢降低而使后者毒性增加。
【制剂规格】片剂:每片含本品 75 mg。
【生产厂家】法国 Sanofi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