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贵州行》第98页(6862字)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交界处。明代以后,在此开山建刹,广修梵宇,取“梵宇洁净”之意,改名梵净山。不过当地人多称之为饭甑山。《黔西识略》载:“山形上大下小,若釜甑然,俗名饭甑山,当也缘此。“梵净山耸立于湘黔边境的武陵山脉中段,山势雄伟挺拔,山体呈北东一南西走向,长约27公里,宽约21公里,面积567平方公里。主峰梵净山海拔2493米,最高峰凤凰山2572米,为武陵山脉第一峰,也是黔东北最高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烂茶顶、金顶、斗蓬山、白云和棉絮岭等。全山山高谷深,峰奇石怪,云雾缭绕,山花烂漫,风景壮丽,集峨眉之秀、黄山之奇和华山之险于一体,被誉为“黔地之唯一名山”。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的《敕赐碑》称“冠古今而独隆者,无如上大名山,而不知此黔中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其境内有大面积的天然森林和众多的珍稀生物,1978年建立梵净山自然保护区,1986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1987年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到梵净山旅游,可以欣赏到三大独特景观,一是气势磅薄的山峰地质景观,二是绿色王国的珍稀动植物,三是佛教圣地的人文景观。
净山地质景观
梵净山素有“地质博物馆”之誉,地质历史十分古老,可追溯到14亿年前。是贵州最早成陆的少数地区之一。
全山以凤凰山、金顶为中心,向四周由高中山逐次降为中山、低中山、低山和丘陵。梵净山山顶至山麓盘溪(海拔490米)的直线距离约为20公里,而相对高差却超过2000米。山谷深窄,断面呈V字形,为典型的峡谷。河道上多断崖陡壁,故常形成跌水瀑布。
有的河谷底部叠置了一个更为狭窄的嶂谷,形成了谷中的奇观,如马槽河、黑湾河、牛尾河、肖家河等都是如此。
梵净山的河流以凤凰山、金顶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奔流,“九流飞瀑发金顶,八脉争朝万卷书。“主要河流有8条,源于山岭东部、南部的有马槽河、黑湾河、盘溪沟、凯土河和牛尾河等5条,东流入沅江;源于山岭西部、北部的有大罗河、余家沟、肖家河等,西入乌江水系。
梵净山还保存着大量的古冰川遗迹,在第四纪大冰期中,梵净山顶部在冰川侵蚀和寒冻风化作用下,造就了梵净山顶峥嵘的山势,刃脊险峻,悬谷高挂,角峰刺天。最奇特的还是数梵净山的新老金顶,它们是在三面冰斗的刨蚀下残留的角峰。老金顶是由千枚岩组成的孤立石峰,高约百米,似一个巨大的擎天石柱,耸立在梵净山顶。从数十里外遥望,只见玉笋插天,不时有云雾缭绕,在阳光的辉映下,灿烂绚丽,故人俏也称其为红云顶。峰顶面积狭小,中有一线石隙,深不见底,人称金刀峡。
峡顶架天仙桥,长约4米,宽1米,两侧分别建有释迦殿和弥勒殿,各殿仅能容十人左右,颇为逼仄。要登上老金顶,只能沿着在陡直的山崖上开凿出的石蹬而上,一路上还需通过龙头石和挺胸石等险峻之处,有一段还必须挽着铁链攀缘。登上金顶,“立身万仞,举目旷视,空阔无际,心神惝恍,未有不魂惊骨栗者”。附近有说法台、香炉台、炼丹台藏经岩、拜佛台和舍身崖等,其中最危险的地方是舍身崖,这是一块悬空伸出的石块,长约1.5米,脚踏其上,微微晃动,低头俯视,但见万丈深渊。观者无不胆战心惊。金顶下的九皇洞依石壁而建,石壁墙上刻有“洞天佛地”四个大字,至今明晰可见。新金顶从侧面看去,岩层相互重叠,四四方方,铺天盖地,好似万卷藏书,故名“万卷书”。附近还有更奇特的“蘑茹石”,在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部,顶着一块比它宽大得多的巨石,宛如一棵大蘑茹,奇秀壮观,堪称国内一绝。其他峰石景观还有老鹰岩和石笋峰。在老金顶和凤凰山之间,有一个马鞍形的凹地,名为九龙池,它是梵净山海拔最高(海拔2200米)、面积最大的冰斗湖,三面环山,中有积水,湖面四周为浓荫蔽天的原始森林,地表铺就一层五色金发藓,艳如绿毯。
梵净山山体宠大,高差悬殊,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降低。山上的气候特点是温度较低,降雨多,云雾多,山风强劲,气候变化剧烈。山顶气温很低,每年有4—5个月之久的积雪期。“峰顶积雪经春始消,游人盛夏登临,亦挟重纩(棉絮),未秋而金风飒至,凄寒中入游者绝迹矣”(清《铜仁府志》曾这样记载)。小黑湾,是贵州省降雨中心之一,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隆水日数160—200天。由于春夏之际地面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空中又含有大量的水汽,因此云雾特别多,常形成蔚为壮丽的云海景观。山顶一带风力强劲,时常狂风大作,故而梵净山的寺庙均“不可覆以常瓦,非冶铁为之不可”。
佛光是梵净山最着名的气象奇景,也称宝光。多出现在早晨或傍晚。过去,一些信徒更是认为在遇到得佛光之时,就是与佛有缘,若能立刻牺牲凡胎肉体,舍生跳崖,投身于佛光之中,菩萨即可接引人的灵魂到极乐世界中去,故有不少信徒真的从舍身崖舍身跳崖。其实佛光不过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太阳、人、云海三者位于一条直线上,在早晨或傍晚太阳光线可能与人平行,太阳光穿过云雾小水滴的空隙,发生衍射分光作用,从而出现斑斓的光环,并将光环投影到对面的云雾中。这时由于太阳高度角较低,人的身影较长,结果人影也能映射于光环中,成为佛光。了解了佛光的发生过程,就知道佛光的出现并不神秘,如果为此牺牲生命,实不足取。
定心池
在梵净山登金顶途中。池水出自石壁小坎,寒沁肌骨,清鉴毛发。涓涓细流仅供一人掬饮。饮毕复出不减不增,仿佛为登山者天造地设。传说登大小金顶者须先饮此水,而后于金刀峡搜缆升梯,上下往来才无畏惧失足之虞。
珙桐树的故事
1868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得·皮埃尔·大卫在四川峨眉山发现珙桐。后经植物分类学家拜尔鉴定,确认是一种新发现的植物,定名为珙桐。1903年引入英国,再传至世界各地,成为着名的庭院观赏植物,在海外更获得了“中国鸽子树”的美称。已故的周恩来总理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看到珙桐这一美丽的树木时,极为赞赏。当他得知珙桐的故乡就在中国,而且只为中国所独有时,十分重视,回国后要求林业工作者要重视对珙桐的研究和保护。今天,珙桐已被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每年春天,满树的繁花依然盛开在祖国西南美丽的山野之中。
土家族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世居武陵一带,秦汉时期,一部分进入铜仁及黔东南一带。多通用汉语文,主要从事农业。手工刺绣编织精细,土花被面尤为着名。
梵净山最佳旅游季节是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梵净山晴空万里,山花烂漫。
梵净山蛇类很多,毒蛇有七步蛇、银环蛇、竹叶青等,另外旱蚂蟥无孔不入,嗜血成性,旅行者一定要多加小心,注意安全。
绿色王国的珍稀动植物
梵净山的动植物生态保存完好,进入景区就好像进入了绿色王国,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有森林树种700种,药用植物800多种,苔藓植物近250种,大型真菌近400种。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全山林海苍茫,人烟渺茫,自然植被景观垂直分化明显,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麓地带到海拔1300—1400米地带,主要是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为梵净山森林的精华所在,其中有不少仍处于原始森林的状态,植株密集,林内阴暗,生活着众多的珍稀生物:从鱼坳以上,海拔1400—19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90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落叶树种米心水为其优势种,其他种类还有水青树、山樱、槭树花揪、石楠、椴树等。水青冈树干粗壮,树皮呈灰白色。冬春季节,水青冈旧叶已落,新芽未吐,林内满是铁画银钩般的树枝,十分明亮,地上是厚厚的枯枝落叶,与终年阴暗潮湿的常绿阔叶林形成鲜明的对照:海拔2100—2350米为针叶林带,优势种类为梵净山冷杉和铁杉主要分布在烂茶顶和锯齿山一带,这些针叶树树干挺直,枝条苍劲,树冠呈宝塔形,十分稠密,雄伟壮观。在局部地段同时有山顶苔鲜矮林;海拔2350—2572米的梵净山金顶,老金顶、凤凰山等地为灌丛草甸带,主要植物有冷箭竹、大箭竹、卷叶杜鹃百合花杜鹃、粉白杜鹃等,其间散生着马先蒿、龙胆、当归、党参鹿蹄草等草本植物。春暖花开季节,杜鹃吐艳,百花齐放,遍地姹紫嫣红,成为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梵净山以众多的生物种类而着称于世,特别是地质基础古老,地形条件复杂,同时又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为那些古老珍稀的生物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有活化石之称的古老树木——珙桐就在梵净山有大量分布。在梵净山,成片分布的约有11处,其中小黑湾和淘金河上游两处面积最大,总面积在80公顷以上。
珙桐树身高大,叶片形似桑叶,花朵奇特美丽。每年4—5月开花淡黄色的头状花序外面有二枚手掌般大的白色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微风吹过,苞片轻轻晃动飘展。花盛之时,满树的鲜花犹如成群的白鸽聚集枝头,展翅欲飞,绮丽无比。也称鸽子树。
在梵净山像珙桐、钟萼木、青钱柳、穗花杉、香果树、鹅掌楸、金线槭、厚朴、长苞铁杉等都是古老的孓遗植物;而像贵州紫薇、梵净山冷杉、野蜡瓣等更是贵州的特有种类。这些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十分狭窄,而且数量稀少,因此非常珍贵。
梵净山不仅是西南地区一个珍贵的植物资源宝库,同时也是一个珍禽异兽的乐园。据考察,梵净山的哺乳类有57种,鸟类173种,爬行类40种,两栖类34种。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熊猴、猕猴、云豹、林麝、毛冠鹿、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大鲵等。其中最珍贵、最具科学价值的是黔金丝猴,它与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同为我国特产的三种仰鼻猴类动物,数量十分稀少,是世界濒危动物。黔金丝猴体型较大,背部为青龙色细密长毛,两肩之间有一明显的白斑,因此也称灰金丝猴或白肩仰鼻猴。由于它的尾巴很长,状如牛尾,故当地人也称其为牛尾猴。黔金丝猴是我国三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范围最窄的一种,梵净山是它在地球上的唯一分布点。目前,黔金丝猴主要分布在梵净山马槽河、黑湾河、盘溪沟、金盏坪等地,数量在300—500只左右。黔金丝猴是典型的林栖动物,性情温驯,活泼好动,还有互相帮助的丈夫气概。在遇到袭击逃跑时,队伍中其他的猴子会不顾危险去抢救受伤的同伴,如果同伴被打死,它们还会不顾一切地去抢夺尸体,其重情重义之举真让人感动得涕泪。由于黔金丝猴数量十分稀少,因此至今在国内动物园中很少展出,只有到梵净山才有可能一见其稀世之貌。
佛都圣地的人文景观
梵净山历史上以佛教名山享誉西南地区。大约从明代开始,佛教信徒们在此开山建刹。万历年间,由于明神宗之母孝定李太后的好佛和提倡,梵净山的寺庙建设达到了高潮。水源寺、护国寺、坝梅寺和天马寺即是当年梵净山的四大脚庵,此外还有承恩寺、罗江寺、钟灵寺、镇国寺、天庆寺、天林寺和白云寺等。但遗憾的是这些寺庙以后大部分都被破坏殆尽,尤其是毁于民国末年的土匪作乱之中。80年代末以来,梵净山的寺院才逐步得到恢复。
护国寺居梵净山四大脚庵之首,位于山腰台地上,呈登高望远之势。规模庞大,殿宇雄伟,建造精美,以正殿之长联及匾额最有价值。长联为光绪时任贵州按察使的易佩绅所撰,曰:“护国镇威灵,回忆十数年前,蛮障纷披,狼烟四起,犹幸帷幄暂住,拾蚕丛,开鸟道,化草木以成春,从此梵贝宣和,万家长隶慈悲域;黔山资保障,纵横千百里外,澧沅横带,衡岳相望,深惭履屦未临,扶天心,窥月窟,感风云而变色,谨记危颜献端,一派齐歌雅颂声。”匾文为“黔山第一”。联与匾由清末民初印江着名书法家严寅亮所书,宁体苍劲雄浑。护国寺虽然寺庙早已不存,但从残留的青石细雕台阶和精工细凿的柱脚石可以看出当年的规模相当宏伟。左边两座山峰形似一对趴着的狮子,右边的山峰犹如一头大象,这就是着名的“双狮拜象”胜景。现在重建木结构殿堂一座。
承恩寺(上茶殿)和镇国寺(下茶殿)是梵净山顶两座着名的寺庙,均座落于新、老金顶之间的山洼里,地势较为开朗,前者原有正殿三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被毁后只剩断壁残垣,惟有山门保存完好,门楣上有阳刻“敕赐承恩寺”五字。镇国寺位于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年间重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有正殿、偏殿、僧房、厨房等。该寺毁于民国末年的剿匪中,仅存寺门及部分院墙。现已在两寺的遗址上重建殿宇。建筑为木结构,两层楼,正殿供弥勒佛,两侧为禅房和僧侣们的住房,有和尚十余人,寺院食堂兼对旅游者开放。
在梵净山游览,犹值一提的是承恩寺遗址内的贵州省级保护文物——“梵净山禁砍山林碑”。一块名为《勒石垂碑》,为清道光十二年(公共1832年)贵州布政使局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另一块称《名播万年》,由护理贵州巡扶麟庆署名。两碑皆是为禁砍梵净山山林,禁止掘窑烧炭而立,高1米,宽0.5米。正是由于当地政府对梵净山森林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态度,使梵净山的森林植被数百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现在环保意识风行全球,而我们有些地方却因滥砍乱伐,无限制地攫取自然资源,而造成国土内耕地大面积沙化、水土流失、灾害频繁。面对这两块碑,面对梵净山云海蒸腾、碧林万顷的优美环境,我们不妨再多思索些什么。
梵净山是中国大陆上极具自然、人文魅力的名山。曾历经名胜,而对梵净山情有独钟的清人张简尘的诗句:“浮生浪迹半天下,宇宙壮观无此雄”,也许是对梵净山美景的最佳注释。
登山路线:
1.江口—太平河—盘溪—黑河湾—铜矿厂—鱼坳—山门
可在黑河湾附近看到成片的珙桐林。
2.印江—朗溪—永义—昔土坝—张家坝—山门(15公里)
3.印江—木黄—芙蓉坝
可在途经的唐家院附近看到百米落差的标水岩瀑布和磨槽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