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苗寨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陕西旅游出版社《中国行旅游手册贵州行》第125页(1709字)

榕江苗寨位于榕江市东南约80公里,又名西江寨。西江寨千余户人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苗族山寨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自山根至山巅,苗家吊脚楼栉次鳞比、层层垒起,楼房顺坡而立,后身着地,前面悬空,用柱或以石撑,这柱或石就类似我们平原上盖房子的地基。柱或石就是房子的脚,吊脚楼因此而生。这是山区苗族顺应地势而创造的建筑构造。楼多为二、三层,底层喂养家禽牲畜,二层为居室,三层堆放物件。全楼均取材杉木,或少许松木。楼顶依传统多覆以杉皮,也有少量的用瓦作层顶。瓦顶木制墙壁多用桐油涂擦。室内素净明亮。二楼多设凉楼,有长凳、栏杆可供坐靠或观望山景寨情。

苗家吊脚楼前后都种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芭蕉或一丛一丛的竹林,每户人家在绿树掩映中以石制台阶互通,感觉幽静而素雅。

每当朝阳初升或夕阳即落的时辰,从远处眺望西江寨,只看幢幢吊脚楼披上太阳金色的薄晖在青山中忽隐忽现,寨下是波光鳞鳞的江水。纯自然取材的苗族村寨与山水和谐融合一体,让人恍若进入了世外桃源。

苗族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现在苗族在贵州分布最广,大多数县市都有苗族聚居村寨,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3以上。

苗族的恋爱方式称“游方”,每一苗寨都有专供青年男女谈情择偶的场所——游方坡。在节日或农闲时的夜晚,男女青年们便在这里团聚。每当明月高照,小伙子们便吹起芦笙,盛装的姑娘们则翩翩起舞,先是集体活动,跳舞对歌,渐渐就成双结对,单独对唱。通过多次“游方”,情投意合者即可结为夫妻。

苗族的服饰有10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黔东南苗族女子的服装,为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长可及脚背,短仅一尺许,均用色布拼镶而成,色彩绚丽。手艺精湛,也有的苗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穿空无领上衣和绣有宽大花边的衣裤……人们说苗族“无人不穿花”,在她们的所有衣饰甚至荷包、手帕和背带上,都绣满了五彩斑斓、形象生动的刺绣和挑花。她们还喜欢把银片钉在衣服上,称“银衣”。苗家女的头饰花样特别多,而其中最引人嘱目的,是银雀头饰和角梳头饰。盛装时的苗家女,佩戴着近20种银饰,重量可达10公斤。

苗族群众特别喜欢吃酸,他们在稻田里养的,大部分都用米做成酸鱼。这种酸鱼生吃煎吃均可,色鲜味美。苗家还制作酸肉、酸、酸鸭,为待客佳品。酸汤是苗族必不可少的家常菜。苗族把以酒待客和客人饮酒的海量,当作极其荣耀的事。喝酒的方式称喝“转转酒”,由主人先给入座的宾朋斟酒,传递给左边的人,然后传给席间年龄最大的长者先饮,以示尊老,紧接着按顺序每人都喝一口酒,直至饮尽这头碗酒,席间还要唱助兴的酒歌。

芦笙节

芦笙节是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举行。也有些地区在九月二十七日举行。云贵一带苗族芦笙节的历史颇为悠久,早在唐代已有吹芦笙的娱乐活动。至宋代又有发展,《宋史·西南夷传》载宋太宗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使者曾于进行朝廷之上“一人吹瓢笙,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顿足为节。”节日里以自演自娱的芦笙舞为主要活动形式。参加人数可多达数万人,场面极为壮观,为苗族十分喜爱的文娱活动。芦笙节也是男女青年寻求意中人,谈情说爱的节日。姑娘将花带系在所爱者的芦笙管上,自由谈唱,气氛热烈而欢畅。

分享到: